书城保健养生黄帝内经经络穴位养生祛病法
33632900000006

第6章 足三阳经

足三阳经都是大经,都是从头一直走到足的,阳明经走入身体的最前部彦腹等部位,少阳经走身体的侧面,太阳经走身体的后面。

一、人体最大的排毒通道——足太阳膀胱绍

膀胱经就好比一个城市形形色色的排污管道,集合各个企业、民宅的污水,最后汇集去膀胱(污水储存站)排出。污水排出也要经过一定处理,这时候肾经及肾脏这个污水处理厂就该工作了。

膀胱经是申时当令,申时即指下午3~5时。古人有句话说得特别好,朝而受业,夕而习复。意思就是早晨太阳升起的时候,气机生发的时候,要汲取、要学习,要干点什么;到了下午的时候,要再一次地复习、练习。到了申时,我们就应该是把一天的学习、经验所得付诸于实践的时候了,因为膀胱主时,全身“气化”能力强,精力旺盛,头脑最活跃和有效,所以我们千万不要把下午的3.5时这段时间给浪费掉了。

在日常生活、企业管理上,大家都可以利用身体的这个规律,工作多了,留着熬夜去做效率肯定低下,而且还伤身体。就应该在头脑最清醒、效率最高的时候去完成工作,不要把这段时间给浪费了。

循行路线

足太阳膀胱经起于内眼角的睛明穴,止于足小趾尖的至阴穴,循行经过头、颈、背部、腿足部,左右对称。每侧67个穴位,是十四经中穴位最多的一条经。共有一条主线,三条分支。

经脉循行:足太阳膀胱经起于内眼角的睛明穴,上前额交会于头顶。头顶部的支脉:从头顶到达耳上角。头顶的直行的经脉:从头顶入里联络于脑,回出来分开向下行于颈后,沿着肩胛骨内侧,挟着脊柱,到达腰部,从脊柱两旁肌肉进入体腔,联络肾,属于膀胱。

腰部的支脉:向下通过臀部,进入腘窝中。后项的支脉:通过肩胛骨的内缘直下,经过臀部向下行,沿着大腿后外侧,与腰部下来的支脉会合于胭窝中,从此向下经过小腿后侧,出外踝的后面,沿着第五跖骨至小趾外侧端,与足少阴肾经相连。

联络脏腑

膀胱中医称净府。《素问·汤液醪醴论》:“开鬼门,洁净府。”张志聪注:“洁净府,泻膀胱也。”

膀胱是水液汇聚之所,有津液之府、州都之官之称。与肾相表里,有化气行水等功能。膀胱病则有虚寒和实热等不同病机。临床多见湿热蕴结、肾阳不足、气化失司所致诸病。突出症状是小便失常(如遗溺、癃闭、淋浊、溺时疼痛等)。

《黄帝内经》所论即包括多种病证。《诸病源候论·膀胱病候》:“其气盛为有余,则病热,胞涩、小便不通,小腹偏肿痛,是为膀胱之气实也,则宜泻之;膀胱气不足,则寒气客之,胞滑、小便数而多也,面色黑,是膀胱之虚也,则宜补之。”

《太平圣惠方》卷七:“虚则生寒,寒则脬滑,小便不禁,尿多白色,面黑胫酸,两胁胀满,则是膀胱虚冷之候也。”又云:“实则生热,热则膀胱急,口舌燥,咽肿痛,小便不通,尿黄赤色,举体沉重,四肢气满,面肿目黄,少腹偏痛者,则是膀胱实热之候也。”

《素问·宣明五气篇》:“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不利多实,不约多虚(为膀胱气虚)。

《杂病源流犀烛·膀胱源流》:“膀胱病者,热结下焦,小腹苦满、胞转,小便不利,令人发狂。冷则湿痰上溢,而为多唾,小便淋沥,故遗尿。”根据不同的膀胱病证,分别选用宣通气化、渗湿利水、温肾固脬、清热通淋、化石等法。

足太阳膀胱经(左右共134穴)

穴歌

足太阳经六十七 睛明目内红肉藏

攒竹眉冲与曲差 五处上寸半承光

通天络却玉枕昂 天柱后际大筋外

大杼背部第二行 风门肺俞厥阴四

心俞督俞膈俞强 肝胆脾胃俱挨次

三焦肾气海大肠 关元小肠到膀胱

中膂白环仔细量 自从大杼至白环

各各节外寸半长 上髎次髎中复下

一空二空腰髁当 会阳阴尾骨外取

附分侠脊第三行 魄户膏肓与神堂

噫嘻膈关魂门九 阳纲意舍与胃仓

肓门志室胞肓续 二十椎下秩边场

承扶臀横纹中央 殷门浮郄到委阳

委中合阳承筋是 承山飞扬踝附阳

昆仑仆参连申脉 金门京骨束骨忙

通谷至阴小指旁

常用穴位

1、揉精明穴治眼病与打嗝

睛明穴位于内眼角稍靠上的凹陷

处,是治疗眼病和呃逆(俗称打隔)的常用穴。在针灸临床上此穴属于危险穴位,但确实是有效神穴。在自我保健中我们可以用双手同时按压双穴,缓解眼睛疲劳。而长时间低头看书或者盯着电脑工作的人,经常会感到眼睛发胀、怕见光,这时就应该暂时放下手中的工作双手点按睛明穴,向内上方用力,会感觉到整个眼睛都酸胀,或者还有点发痛,不要怕,这种效果是最好的。然后持续点压或者一松一压此穴1~2分钟,眼睛会很快舒服。

说到打嗝,很多人都有这个体会,打起来不光尴尬还很痛苦。排除那些胃部有病的人不说,有些人是因为刚从屋里面出来,受了点寒气,被风一吹就开始打了,有的人能整天都停不了,感觉整个人都要崩溃了。治疗方法当然有很多,比如喝点温水,或者转移一下注意力,或者是按揉耳穴上面的胃、膈反射区。其实此时最好按压睛明穴,双手拇指加大力气点按穴位,使其产生强烈的酸胀感。还有一种情况:有些危重患者会有打嗝情况,怎么都止不住,常被误认为是在“倒气”。这时候,如果按照上述方法刺激睛明穴,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痛经腰痛擦八髎穴

八髎穴,就是上髎、次髎,中髎、下髎几个穴的统称。

上髎位于骶部,当髂后上棘与后正中线之间,适对第1骶后孔处。

次髎位于骶部,当髂后上棘内下方,适对第2骶后孔处。

中髎位于骶部,当次髎下方,适对第3骶后孔处。

下髎位于骶部,当中髎下内方,适对第4骶后孔处。

其中次髎是用来治疗腰痛和痛经的特效穴,尤其是痛经,效果很好。如果没有办法针刺或者不懂自己如何点揉,一般就采用横擦的办法,就是用手掌隔着衣服横向地来回摩擦,直到那种热感直透过皮肤,这几乎是治疗痛经的必用办法,就是在医院也这么用,效果非常好。

3、腰背痛点按委中

委中穴位于膝关节后侧,也就是腘窝处,腿屈曲时胭窝横纹的中点,是治疗腰痛的要穴。针灸的“四总穴歌”里说“腰背委中求”,就是说腰背处的所有疾病和不舒服等要向委中处寻找,在保健时要点按。

在操作时可以一点一放,同时配合腿部的屈伸,不但对腰痛有很好的止痛作用,还可以治疗腿部的酸胀、膝关节周围的软组织病以及下肢的一些病症,比如下肢腿软无力,还可用于中风偏瘫后遗症的护理。

4、小腿抽筋点承山

承山穴位于小腿的后方正中线上,当提脚尖时能看到或摸到小腿后方肌肉的交角凹陷处。

承山穴在运用上主要用来治疗痔疮和缓解肌肉疲劳以及腰痛等,对便秘也有一定的效果,尤其对治疗登山或长时间运动之后产生的小腿酸困、抽筋效果很好。这个穴位找起来比较方便,顺着小腿后面往下推,肌肉变薄处或者感觉到一个尖儿的地方就是。在进行点按时小腿会感到酸胀或者疼,但点完之后效果很好,如俗话说的“腿肚转筋”能很快地缓解。运用时手指的力应该缓慢增加,不能一开始就用很大的力,否则容易造成损伤。另外,在辅助治疗痔疮等病时力量不需要太大,应该进行常规的点按和揉,同时配合提肛运动,如果坚持每天做上一次,配合提肛运动100~150次,对治痔疮很有好处。

下面具体介绍一下提肛运动。此运动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改善肛门括约肌功能,预防肛门松弛,对防治痔疮和脱肛颇见功效。方法(坐、卧、站立均可):吸气时,肛门用力内吸上提,紧缩肛门,呼气时放松。每次肛门放松、紧缩30下,早晚各做一次。若能采取胸膝卧位(双膝跪姿,胸部贴床,抬高臀部)做好提肛运动,则效果更好。屈髋提肛运动的效果更好,方法是:仰卧床上,两腿交叉上提屈曲髋部(使大腿尽量于腹部贴近),连做20~30次。屈髋时呼气,放松肛门,每天早晚各一次。

5、五更泻的标本兼治大法

五更泻这个名字有趣吧,但恐怕得了这个病的人才知道到底有多痛苦:每天早上天快亮的时候就得上厕所,而且都是急急忙忙的。五更泻顾名思义,五更,就是黎明时分,所以古书上记载又叫“晨泻”或者“鸡鸣泻”。

为什么会这样呢?中医认为这是脾肾阳虚造成的,因为肾阳又为人的一身阳气之本,所以五更泻又叫“肾泻”。清代名医柯韵伯说:“夫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因阳气当至而不至,虚邪得以留而不去,故作泻于黎明。”鸡鸣和平旦都是古代时间段的叫法。古时把一天分为平旦、日中、日西、黄昏、合夜、鸡鸣六个时间段,平旦、日中、日西属于阳;黄昏、合夜、鸡鸣属于阴。而鸡鸣则是阴阳转化的时候,五更泻的意思就是鸡鸣或者五更的时候腹泻,是因为阳气该来而没有来,阴气该降而没有降,从而导致腹内阴气盛而阳气虚弱。因为阳气主温煦,腹内温煦不足,食物本来应该停在胃肠内进一步消化吸收,但是里面太冷了,胃肠得不到应有的“温暖”,留不住里面的东西,所以会腹泻。

肾阳虚是“五更泻”的真正内因,而外因则有饮食失调、感受风寒等。

对此病只需温补肾阳、脾阳就可以了。在这里推荐四神丸,四神丸的四味主药分别是:补骨脂、肉豆蔻、五味子、吴茱萸,另外还有生姜和大枣两味药来调和。古代医家解释这个方子时说“此乃足少阴药也”,足少阴就是肾经,也就是说这是补肾的药物。清代医家汪昂说“久泻皆由肾命火衰,不能专责脾胃”。中医里面把泄泻归为“水害而无制”。肾在五行合水,脾在五行为土,土制水,平时所说: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所以控制体内的水就要补脾。

◆上述四味主药的功效如下:

补骨脂归肾经,古代医书《本草纲目》上说它“为壮火益土之要药”;肉豆蔻温脾肾而且涩肠止泻,可以说是标本兼治的药;吴茱萸暖脾胃而且散寒祛湿;五味子能温肠胃、涩肠止泻。名医王晋三说“四神者,四种之药,治肾泄有神功也”,所以才叫“四神丸”。除了这四味主药以外,还有两味药:生姜、大枣。张仲景在《伤寒论》里经常用这两味药,说这两个合用可以调和营卫。生姜可以散寒行水,大枣可以滋养脾胃,对五更泄也有辅助治疗作用。所以,综合全方组成来看,六味药可以说是标本兼顾了。

除了服用中药外,我们还可以拿出身体上的秘密武器经络穴位,这是我们身上的“天然药厂”。在这里向大家介绍三个穴位:肾俞、天枢、足三里。

肾俞就在肚脐正对的脊柱水平线上旁开两指,我在前面已经说过了。此穴位在这里最好用拔罐的方法。每天晚上9点左右的时候在两侧同时拔上火罐10分钟,中间可以让家人不时地用手去晃晃火罐,但是不要用力太大,不能漏气。然后在拿掉火罐的时候双手迅速搓热,把掌心按在肾俞上。然后艾灸天枢。前面我说过天枢可以治疗几乎所有的肠胃病,便秘、泄泻更是手到擒来,但是这里要说一个天枢另外的妙用:艾灸它可以温肾祛湿。在中医里面,“水”和“湿”是同一类的病理产物,都是不正常的“水分”。艾灸既可以温肾也可以祛湿,可以说是标本兼治的穴位,不可不用。

足三里不定时地按揉好,每次按2分钟即可,但是力量一定不要太大,从小到大,最大时能感觉有一种轻微的酸胀感就可以了,按到酸疼或者胀疼反而不好。

还有一个:摩腹。逆时针方向,每天两次,一定要保证做,睡觉前,早起醒来,一直摩到腹部有温热的感觉为止。这样做还有助于晚上的睡眠。

当然,平时还可以做一些食疗的

粥,或者泡一点药酒喝。

芡实百合粳米粥:芡实、百合、粳米各50克,加水适量煮粥,食用时加少许食盐调味。芡实可以涩肠止泻、涩精止遗,是一味补肾的好药。

猪腰补骨脂汤:用补骨脂10克,猪腰子一对(洗净切成小块)人锅加水煎1小时,调味后分2次或3次食用,隔日1次,连用数次。

炒核桃仁:取3~5个核桃的果仁炒熟食用,每日2次或3次,服用数日后,早晨腹鸣、腹痛及泄泻会逐渐好转。此方对体质虚弱及营养不良者最为适宜,因为核桃仁可以补肾益精,炒熟的过程就是核桃仁吸引“热量”的过程,这也是中医里面炮制药物的方法,“炒”可以使药物的性味变成“温热”,所以最好要炒熟食物。

醋浸生姜茶:取适量生姜,洗净切成薄片,用米醋浸腌24小时即可。使用时,每次用3片生姜加适量红糖,以沸水冲泡代茶,经常饮用有止泻效果。

补骨脂酒:取补骨脂60克,浸泡在500毫升酒中,约l周后,每晚饮一小盅。这里要注意两点:酒最好是黄酒,现在超市和药店都可以买到,如果实在没有黄酒就用白酒代替,但一定要是粮食酒,白酒的度数以60°~70°为宜。

除了上面的食疗外,我们平时在饮食方面还要注意:饮食应清淡,易消化,少油腻。一日三餐定时定量,避免因无规律饮食而致肠道功能紊乱。还应禁食酒、咖啡、果汁、汽水、辣椒、洋葱、生冷瓜果以及油腻性及纤维素含量高的食品,避免诱发或加重腹泻。

◆如何刺激膀胱经,我们有诀窍:

《黄帝内经》上说,膀胱经有问题人会发热,穿厚衣服也觉得冷,流鼻涕,头痛,项背僵硬疼痛;眼珠疼痛得好像要脱出一样,颈项好像被人拉拔一样难受,腰好像要折断一样疼痛,膝弯部位好像结扎一样不能弯曲,小腿肚像撕裂一样疼痛,股关节屈伸不灵活;癫病、狂证、痔疮都发作了;而膀胱经所经过部位都会疼痛,足小趾更不能随意运动。

膀胱经大部在背后,自己一般情况下够不到。那怎么办呢?我们可以利用一个类似擀面杖的东西放在背部,上下滚动以刺激相关腧穴,疏通经气,同时还能对整个背部的肌肉等软组织进行放松。还有一个方法就是两手拽着毛巾的两端,在背部从上至下来回摩擦也可以刺激相应的膀胱经穴。

当然在背部脊柱两旁进行走罐最好,可以对感冒、失眠、背部酸痛有很好的疗效。尤其是失眠,效果非常明显。还有头部,循经进行轻揉或者用手像梳头似的进行刺激,对头昏脑胀也有很好的缓解作用。

除了对背部和头部的按揉梳理外,还可以对腿部的循行进行按揉,因为膀胱经的循行深层解剖有坐骨神经,所以沿经进行按揉(当然要加力,因为大腿的肌肉很丰厚),可以缓解坐骨神经痛和腰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所致的腿部疼痛、麻木等症状。

脏腑经络病候

膀胱经——人体最大的排毒通道膀胱经为总的排毒通路,无时不在传输邪毒,而其他排毒通路皆是局部分段进行,且最后也要并归膀胱经。所以欲驱体内之毒,膀胱经必须畅通无阻。

如果本经有了异常变动就表现为下列的病症:头重痛,眼睛要脱出,后项像被牵引,脊背痛,腰好像折断,股关节不能弯曲,胭窝好像凝结,腓肠肌像要裂开;还可发生外踝部的气血阻逆,如厥冷、麻木、酸痛等症。

本经所属腧穴就能主治有关“筋”方面所发生的病症:痔、疟疾、躁狂、癫痫、头顶后项痛、眼睛昏黄、流泪、鼻塞、多涕或出血,后项、背腰部、骶尾部、膝弯、腓肠肌、脚都可发生病痛,小脚趾不好运用。

二、人的后天之本——足阳明胃经

辰时,指上午7~9时这个时间段。这是胃的“主时”,必须要吃早饭就是因为:经脉气血从子时(23:00~1:00)的一阳初生,到卯时(5:00~7:00)已是阳气全生起来了,辰时更是阳光普照。此前一直是阳气运化,到了这个时候,人体就需要补充一些阴了,而食物就属于阴。而且,这个时候你如果不吃东西,到了下一个时辰,即9~11时脾主时的时候,脾主经营运化,肚子里却没有食物,脾去运化什么呢?这样长期下去,对人体的伤害就非常大!所以,早晨起来就应该吃早饭,摄取水谷精微,这些东西都是有质的实体,属于阴,必须要属阳的脾胃运化功能来消化,这样才能长养身体的元气。养身体,一定是要通过吃饭这个途径来实现。

循行路线

胃经起于鼻旁迎香,交会鼻根中,旁边会足太阳经(会睛明),向下沿鼻外侧(承泣、四白),进入上齿槽中(巨髂),回出来夹口旁(地仓)环绕口唇(会人中),向下交会于颏唇沟(会承浆);退回来沿下颌出面动脉部(大迎),再沿下颌角(颊车),上耳前(下关),经颧弓上(会上关、悬厘、颔厌),沿发际(头维),至额颅中部(会神庭)。

它的支脉:从大迎前向下,经颈动脉部(人迎),沿喉咙(水突、气舍,一说会大椎),进入缺盆(锁骨上窝部),通过膈肌,属于胃(会上脘、中脘),络于脾。

外行的主干:从锁骨上窝(缺盆)向下,经乳中(气户、库房、屋翳、膺窗、乳中、乳根),向下夹脐两旁(不容、承满、梁门、关门、太乙、滑肉门、天枢、外陵、大巨、水道、归来),进入气街(腹股沟动脉部气冲穴)。

它的支脉:从胃口向下,沿腹里,至腹股沟动脉部与前者会合。——由此下行经髋关节前(髀关),到股四头肌隆起处(伏兔、阴市、梁丘),下向膝髌中(犊鼻),沿胫骨外侧(足三里、上巨虚、条口、下巨虚),下行足背(解溪、冲阳),进入中趾内侧趾缝(陷谷、内庭),出次趾末端(厉兑)。

它的支脉:从膝下三寸处(足三里)分出(丰隆),向下进入中趾外侧趾缝,出中趾末端。

另一支脉:从足背部(冲阳)分出,进大趾趾缝,出大趾末端,接足太阴脾经。

联络脏腑

胃位于膈下,上接食管,下通小肠。胃的上口为贲门,下口为幽门。胃又称胃脘(guǎn管,又读wǎn碗),“脘”的古音同“管”,义亦相通。故胃之上为食管,胃之下为肠管,胃居两者之间名为胃管(脘)。其分上、中、下三部。胃的上部称上脘,包括贲门;胃的中部称中脘,即胃体部分;胃的下部称下脘,包括幽门。《中国医学大辞典》按:“胃,汇也,水谷汇聚之所也,为人体内消化器,形如囊,左大右小,横卧于膈膜下,上端为贲门,接于食道,下端为幽门,连于小肠。”胃内腔宽阔,受纳饮食,《灵枢·海论》称:“胃者,水谷之海”。又因饮食是人体气血生化之源,《灵枢·玉版》称“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

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受纳和腐熟水谷,胃的运动特点是主通降,胃的特性是喜润恶燥。

1、胃主受纳腐熟水谷

《灵枢·平人绝谷》说:胃“受水谷。”《难经·三十一难》说:“中焦者,当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熟水谷。”

受纳,即接受和容纳。水谷,即饮食物。胃主受纳,是指胃在消化道中具有接受和容纳饮食物的作用。饮食物的摄入,先经口腔,由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会厌的吞咽,从食管进入胃中。胃的纳,不仅是容纳,它还有主动摄入的意思,亦称为“摄纳”。胃之所以能主动摄纳,是依赖于胃气的作用,胃气主通降,使饮食下行,食下则胃空,胃空则能受饮食,故使人产生食欲。饮食入口,经过食管,容纳于胃,故称胃为“水谷之海”、“太仓”、“仓廪之官”。胃容纳水谷的量,在《灵枢·平人绝谷》中有胃“受水谷三斗五升,其中之谷常留二斗,水一斗五升而满”的记载。

腐熟,是指胃对饮食物进行初步消化,形成为“食糜”的作用过程。《灵枢·营卫生会》说的“中焦如沤”,更形象地描绘了胃中腐熟水谷之状,犹如浸泡沤肥之状。胃接受水谷后,依靠胃的腐熟作用,进行初步消化,将水谷变成食糜,成为更易于转运吸收的状态。食糜传入小肠后,在脾的运化作用下,精微物质被吸收,化生气血,营养全身。故称胃为“水谷气血之海”。

胃的受纳、腐熟功能失常,一是受纳腐熟不及,如胃气虚弱,或胃气不降,即使胃中空虚,也无食欲,或食后胃脘疼痛、嗳腐食臭,或食后呕吐;一是摄纳腐熟太过,如胃中火旺,消谷下行过快,食后不久即饥饿欲食。

胃的受纳腐熟功能,虽然是消化过程的开始,但它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胃的受纳腐熟,是小肠的受盛化物和脾主运化的前提条件。人体精气血津液的产生,直接源于饮食物,而作为水谷之海的胃,也就成了气血生化之源。故《灵枢·玉版》说:“人之所受气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素问·五脏别论》说:“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说明胃的受纳腐热水谷,是机体营养之源。因此,胃的受纳腐熟功能强健,则机体气血的化源充足;反之,则化源匮乏。所以,《灵枢·五味》说:“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口则气少矣”。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的功能,必须和脾的运化功能相配合,才能使水谷化为精微,以化生气血津液,供养全身,维持机体的生命活动。如《景岳全书·饮食门》说:“胃司受纳,脾司运化,一纳一运,化生精气。”故脾胃合称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2、胃主通降

通,就是通畅。降,就是下降。饮食物经食管进入胃中,经胃受纳腐熟后再下传小肠,在这一过程中,胃必须保持畅通状态,才能使饮食物的运行畅通无阻。保持“通”的状态,有赖于胃气的推动作用。胃气的运动特点是“降”,才能使饮食物经腐熟后,向下传送到小肠。“通”与“降”的含义虽然不同,但两者关系非常密切。通,才能降;降,才能保持通。若不通,就不可能降;反之,如果不降,也就不会通。也就是说,通与降是互为条件、互为因果的。所以,胃的功能正常,常用“以降为顺”、“以通为和”来说明,简称为“胃主通降”。

胃主通降,相对于脾的升清而言,

则是降浊。浊,此指饮食水谷,如《灵枢·阴阳清浊》说:“受谷者浊”,“浊者下走于胃”。胃主降浊,主要是指胃中初步消化的食糜,在胃气的推动下而下降肠道。

胃失通降,即为病理状态。若胃气虚弱,传送无力,致饮食停滞胃中,产生胃脘胀满疼痛、食少等症;若胃气不降,甚则上逆,产生胃脘胀满、嗳气、呃逆、呕吐等症。

在藏象学说中,常以脾升胃降来概括整个消化系统的功能活动。胃气的通降作用,不仅作用于胃本身,而且对整个六腑系统的消化功能状态都有重要影响,从而使六腑都表现为通降的特性。胃与其他的腑,一通则皆通,一降则皆降。在中医学中,对小肠将食物残渣下传于大肠,以及大肠传化糟粕的功能活动,也用胃的通降来概括,将大便秘结也列入胃失通降之症。因此,胃之通降,概括了胃气使食糜及残渣向下输送至小肠、大肠和促使粪便排泄等的生理过程。

3、胃喜润恶燥

《临证指南医案·脾胃》说:“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阳(燥)土,得阴自安。以脾喜刚燥,胃喜柔润也。”指出“胃喜润恶燥”的特性。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的生理功能,除胃气的推动、温煦作用外,还需要胃液(阴)的濡润滋养,其功能才能正常。《灵枢·营卫生会》说:“中焦如沤。”沤者,久渍也,长时间浸泡之义。饮食入胃,必赖胃液浸渍和腐熟;若胃液不足,沤腐难成,而致消化不良诸症。

从胃受纳腐熟功能失常的临床表现来看,因胃阴虚而致者,亦每每易见,特别是慢性萎缩性胃炎更为突出。因胃属燥土,无水不沤。导致胃阴虚的原因很多,总括起来不外乎外感、内伤两个方面。外感方面,以暑、热、燥邪为主要。暑热伤人,汗出过多,可劫夺胃阴;温热病邪侵袭,可直接熏灼胃阴;燥热耗灼,则胃津枯涸。在内伤方面,或因素体阴虚,津液不足;或因阳明热盛,灼伤胃津;或因肝郁化火,犯胃伤阴;或因久病、产后、高年之人,阴气大亏;以及误施汗、吐、下法,损伤胃阴。上述种种原因,劫阴伤液,致令胃阴不复。

胃阴虚的临床表现:咽干舌燥,口干口渴,纳食减少,或虚痞不食,或全无食欲,口淡乏味,咽食不利,呕吐,或干呕呃逆,胃脘隐痛,嘈杂不舒,大便干结,形体消瘦,神疲乏力,舌质光红,或干红少津有裂纹,脉弦细而数,或细数无力等症。《临证指南医案》说:“知饥少纳,胃阴伤也”,“胃阴虚,不饥不纳。”总括了胃阴不足的胃不受纳的病变特点。

根据胃喜柔润特点,对胃病的治疗,《临证指南医案·脾胃》指出:“所谓胃宜降则和者,非用辛开苦降,亦非苦寒下夺,以损胃气,不过甘平或甘凉濡润以养胃阴,则津液来复,使之通降而已矣。”以甘凉柔润或甘寒生津的药物作为生津养胃的基本方法。此外,如肝气郁结,横逆犯胃,宜疏肝养胃,方选逍遥散,重用白芍,疏中有柔,酸甘化阴;肝郁化火,伤胃劫阴,辛开苦降不宜太甚,用沙参、麦冬有泻火柔肝养胃之功。以及张仲景《伤寒论》中的酸甘化阴以建中之大法,《临证指南医案·脾胃》中的“阳明阳土,得阴自安”之论述,无不体现胃“喜润恶燥”之特性。

足阳明胃经(左右共90穴)

穴歌

四十五穴足阳明 头维下关颊车停

承泣四白巨醪经 地仓大迎对人迎

水突气舍连缺盆 气户库房屋翳屯

膺窗乳中延乳根 不容承满梁门起

关门太乙滑肉门 天枢外陵大巨存

水道归来气冲次 髀关伏兔走阴市

梁丘犊鼻足三里 上巨虚连条口位

下巨虚跳上丰隆 解溪冲阳陷谷中

内庭厉兑经穴终

常用穴位

1、人身第一保髓穴——足三里

足三里穴位于膝关节髌骨下,髌骨韧带外侧凹陷中,即外膝眼直下四横指,然后再往外一横拇指的地方。在这里教大家一个简便取穴的方法:正坐屈膝位,用自己的掌心盖住自己对侧的膝盖骨,五指朝下,中指尽点,胫骨前缘外。

足三里号称人体长寿第一大穴,从古至今一直为人们所重视。刺激足三里穴,可使胃肠蠕动有力而规律,并能提高多种消化酶的活力,增进食欲,帮助消化;可以改善心脏功能,调节心律,增加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和血糖量;在内分泌系统方面,对垂体一肾上腺皮质系统有双向良性调节作用,并提高机体防御疾病的能力,所以民间才有“肚腹三里留”这种说法。

消化不好会导致身体血气的不足,从而间接影响到身体的健康。现代人虽然把很多营养的东西都吃到肚子里了,但由于胃肠功能不好,使得人体的吸收能力很低,吃进身体里的食物经常因为无法吸收而直接排出,吃再好的东西也没有多大作用的。在这种情况下最好的方法就是常按足三里,坚持每天用手指揉上5分钟,不到10天,你就会发现自己的消化好了,饭量也增加了,饭后不会再有不舒服的感觉了,而且不会经常拉肚子了。

按揉足三里穴能预防和减轻很多消化系统的常见病,如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急性胃炎、胃下垂等,解除急性胃痛的效果也很明显,对于呕吐、呃逆、嗳气、肠炎、痢疾、便秘、肝炎、胆囊炎、胆结石、肾结石绞痛以及糖尿病、高血压等,也有很好的作用。

所谓“若要安,三里常不干”,是指古代人们治病时经常用艾直接灸,就是把艾炷直接放在穴位上面灸,皮肤上面不放置任何导热的东西。这样灸过几天之后,再吃些中医上讲的“发物”,穴位处就会发灸疮,脓成溃破即能愈合。这样对提高人体自身免疫力有好处,对于那些由于机体免疫力下降导致的慢性疾病效果很好,比如哮喘。但现在人们可能由于害怕疼痛或者怕留疤影响美观而很少使用了。

但是,我们还是可以用艾条来进行艾灸保健。现在,几乎随便进一家药店,只要它里面卖中药,就能买到艾条,非常方便。每星期艾灸足三里穴1次或2次,每次灸15~20分钟,艾灸时应让艾条离皮肤大概2厘米或者两指那么高就行,灸到局部的皮肤发红,并缓慢地沿足三里穴上下移动,感觉到疼就移开一些,不要烧伤皮肤就好。

除了艾灸法,还可以经常按揉敲打

足三里,一只手或者用一个小按摩槌什么的就可以操作了。每天用大拇指或中指按揉足三里穴5~10分钟,每次按揉尽量要使足三里穴有一种酸胀、发热的感觉。

以上两种方法只要使用其中的一个,坚持两个星期,就能很好地改善胃肠功能,会感觉吃饭也香了,饭后也不觉得肚子胀、肚子疼了,也不便秘了,脸色也变得有光泽了,整个人显得精神焕发,精力充沛。所以民间才有谚语说:“拍击足三里,胜吃老母鸡”。

2、让胃永远舒服的足三里和天枢

有食欲,饭前也有饥饿感,但是吃过饭就觉得肚子不舒服,发胀发闷。这相当于现代医学界定的慢性胃炎,发展下去就是胃溃疡、胃穿孔。

要改变这种情况就要采取以下方法:

首先,坚持每天按揉足三里和天枢,用大拇指按揉,力量由轻到重,再由重到轻,每次3分钟,每天不拘次数。或者用艾灸,饭后半小时内和每天早上7~9时一定要做,两侧都要做到。

其次,坚持饭后摩腹,顺时针方向,每次10分钟。

再次,一定要记得“少吃多餐”,很多长寿的人有一个共同的饮食习惯:每餐只吃七分饱,饿了就多吃几顿。

千万不能饭后立刻躺下睡觉,趴在桌子上睡更不好!同时,饭后1小时内不能作任何剧烈运动。

还有,饮食一定要清淡,吃饭要细嚼慢咽。人们在说起胃的时候都用“养胃”这个词,养就是“養”,上面是个“羊”,下面是“食”,这是说要让我们像羊一样吃东西,因为羊有4个胃,吃进的东西都要反刍,反复咀嚼。当然我们没有四个胃去反刍,但是我们可以向羊学习,学羊的细嚼慢咽,这样才能把胃养好。“狼吞虎咽,风卷残云”的吃法万万不可取。

胃弱的人饭后每天一定要吃大山楂丸,山楂是一味中药,专消不易消化的食物。还有,最好去药店买一些保和丸,“和”就是“和平、安宁”的意思,所谓保和就是为了保证胃的“和平”,它的药性比较平和,在大的中药店里都能买到,每顿饭后半小时到1小时之内服8粒就可以了。

3、何需吃药,肺俞和足三里足以壮脾

前面讲了脾主管运化(消化),所以脾弱不弱主要看两点:食欲和饭后的消化。有些人到了吃饭的时候根本没有食欲,从来不觉得饿,或者吃过饭2小时了还觉得很饱,这肯定是脾运化的功能有问题了,因为此时食物应该已经经过了胃的初步腐熟形成食糜了,剩下就该脾去干活“加工”了,就像磨面粉一样,把200斤麦子倒进去1个小时,却只出来了20斤面粉,这毫无疑问是磨出了问题。

所以要想办法把这个“磨”的功能给调上去,最好的方法是从我们自身来找动力源——穴位。这时,我们只选用见效最快最持久的脾俞和足三里。

两侧的足三里都采用按揉的方法,每天不定时,每次3分钟,力量还是轻一重—轻的顺序,每顿饭前饭后的按揉是必不可少的。脾俞最好用拔罐的方法,隔天一次,每次15分钟。两侧都要按拔,每天晚上睡觉前1小时进行就可以了。

这个时候吃饭也要注意虽不必“少吃多餐”,但也不能暴饮暴食,以防加重病情。此外,一定要吃比较松软易消化的食物,煎炸烧烤一类的东西绝对少吃。

还可以配以补中益气丸或者健脾丸,两种药都是补脾的,相对来讲健脾丸的作用更专一些,对消化系统疾病的作用更好,而补中益气丸作用的范围更广,作用层次也更深,适用于病程比较长的情况。

4、把身体的中气提起来——各类脏器下垂的穴位根治法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而脾除了运化食物和水液以生产之外,还有一个作用叫“升清”。升清有两个含义:一是把运化后的清气(血)送给上面的心、肺、头目;二是借上升的力量维持体内脏腑位置,不让它们下垂。如果脾气(中气)虚了,那这个维持的力量就会减弱。这时,人开始觉得头晕眼花,这是清气不开的征兆,再往下发展,脏器就不能维持原位了,会出现脏器下垂,比较常见的有脱肛、子宫下垂、胃下垂等。胃下垂以后,它哪还有什么精力去干受纳食物的事,而子宫脱垂和脱肛以后,脱出的部分会和衣服摩擦,很容易受到细菌感染,所以治疗一定要趁早。

既然都是中气虚弱或者说中气下陷造成的,那么就会有共同的症状和相同的办法来治疗。共同的症状有:神疲乏力,总感觉没有精神,尤其是稍微有一些活动之后,食欲也不强。那么共同的治疗方法就是针对病因,补益中气。

但是,不同脏器的下垂都有自己的特点,下面将详细说明。

(1)脱肛:有的地方又叫作“掉底子”,其实就是直肠头露了出来,大便以后不能正常缩回去了,轻的露出来的少,休息一下还能自己缩回去;严重的不但露出来的部分比较多,还需要用手托着才能回去。这种情况孩子和老年人挺多,因为孩子的脏腑功能还都偏弱,而且吃饭上不好把握,很容易就伤了脾胃,从而导致脾气虚弱,中气下陷;而老年人因为各种脏腑功能随着年龄在自然下降,本身的气血也就弱,如果长时间地劳累过度或者饮食不当,就会导致脾胃受累,进而不能保住内脏的正位子,导致脱肛;还有那些得病时间比较长的人,久病气虚,稍有劳累就会更虚,所以也容易得脱肛。

很多人脱肛是由长时间的痢疾或者腹泻引起的,本来稍微有一点痢疾或者腹泻,对身体影响不是很大,但是时间一长,身体的正气被一并泻了出去,就导致了气虚。

李东垣在他的《脾胃论》里记载了一个方子,叫作补中益气汤,具有补益中气、升阳举陷的作用,可以治疗各种中气下陷导致的脏器下垂。现在药店里都有补中益气丸,分大蜜丸、浓缩丸和水丸,大蜜丸饭后1小时服用,每次一丸,一天三次;如果是浓缩丸或者水丸,则要比说明上注明的服用量稍微大一点:浓缩丸每次10~12粒,水丸每两次三袋。汤剂的作用当然更好,时间充裕的话最好喝汤药。

还有,一定要每天坚持按揉足三里,在脾俞上拔罐,艾灸百会。这种情况在3个月后即可改观。

足三里两侧都要每天坚持至少2次的按揉,每次绝不要少于3分钟,力量要由轻到重,一定要产生酸胀痛的感觉才好。

每天晚上睡前l小时脾俞拔罐,拔罐的时间每次10分钟,然后起罐,在穴位上按揉5分钟,双侧同时进行,这个当然需要家人的帮忙。

百会穴不但可以治疗头痛、头晕,还可以治疗脏器下垂,因为它可以提升阳气。它的位置在两耳尖与头顶连线的中点。

我们可以想像,一个人脱肛很长时间,而脱出的直肠头与衣服长时间摩擦,变得红肿,走路肯定艰难,疼痛难忍。那怎么办呢?其实只要让家人给他用大艾炷灸百会穴,每次灸20分钟左右。半个月之后脱肛可以完全康复。

这里说的艾炷是艾绒搓成的小柱状东西,也可以把艾条拆开用里面的艾绒搓,但是自己经常压得不够结实,导致点燃以后热度不够,而且传热慢。所以不妨直接用艾条灸,每次灸20分钟,离皮肤不要太远,要以不感觉烫为度。在中药房里买艾条的时候要注意挑一下,要选那些捏着比较硬的,这种艾条里面的艾绒才压得紧,艾灸的时候温度才高,传热快,效果好。

艾灸百会的时间在每天晚上,在脾俞拔罐之前,可以坐着,也可以躺下让家人帮忙进行。灸过之后喝一点温开水。

(2)子宫脱垂——足三里、关元、百会:主要症状是人除了感觉神疲乏力、稍微活动就感觉累以外,会阴部还经常有下坠感,活动或劳累后更明显。这种情况常见于产后女性和老年妇女,多是因为她们平时身体就差,或者产后活动过早,或者流产和生育过多,久咳、腹泻或者便秘常常是诱因。

子宫脱垂的治疗除了上面说的服用补中益气丸和按揉两侧足三里、灸百会之外,还要加上灸两侧关元。因为关元在任脉上,任脉又称“妊脉”,和生殖系统的关系很密切,而且关元向内就对应子宫,可以加大固托子宫的力量。

艾灸的时间放在百会前后就可以了,每次15分钟,要坚持每天进行。

◆治胃下垂的特效法——三穴齐攻

胃下垂的人有一个明显的特征:每次饭后总觉得胃胀胃痛,或者反胃、烧心、有下坠感。时间一长,就更不想吃东西,常常几天都不大便。

补中益气丸是针对病因来治疗的,所以这时候吃肯定没有错。除了药物外还要配以几个补中气的特效之穴:足三里、脾俞、胃俞。两侧都要进行,每天坚持至少两次按揉足三里,每次不低于3分钟,力量由轻到重,一定要按到酸、胀、疼的感觉才行。脾俞、胃俞两侧都用拔罐的方法,脾俞和胃俞每天晚饭后半小时同时拔罐,每次不少于10分钟。

胃俞也位于足太阳膀胱经上,就在脾俞的直下方大约两指的地方,脊柱旁开1.5寸的直线上。

治疗胃下垂还有一个很有效的辅助方法,需要家人帮助进行操作:患者趴在床上,露出后背,双手放在后背上使肩胛骨翘起来,然后家人手心朝上,四指并拢插到肩胛骨下面,开始向外上方顶,一般把手指插进去3厘米左右,这时候患者会感觉胃在向上提,维持这种感觉2分钟,然后松开手,再重复3~5次,对胃下垂治疗作用相当好。

还有疝气等其他内脏下垂的情况,都完全可以参照上面这几种情况来进行治疗。

除了用上面介绍的药物、艾灸、拔罐和按揉穴位以外,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还要注意:首先,饮食一定要清淡,生冷油腻的东西一定要少吃;注意休息,不能工作或者活动时间太长,本来脾就虚弱了,一定要给它休养恢复的机会和时间;如果是产妇,一定要注意多休息,不要劳累。

我们的身体就像一台精密的仪器,需要平时精心的维护,虽然现在医学很发达,但是如果经过太多次的修理之后,这台机器也会变得非常脆弱。即使能达到正常的阴阳“平衡状态”,但是这种平衡并不牢固,很容易就在某个地方哗啦一声坏了。所以,大家一定要坚持上述各种保健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正气存内,百病莫侵”。

5、肚胀、呕吐找足三里和中脘就行了

有些朋友吃饭之后总感觉肚子有些发胀,过了很长时间了还是觉得饭就没往下走,有时呕吐,有时拉肚子。

这是脾的运化出了问题,单是一个呕吐或者胃胀,其实有很多种原因,这是主要讲食积造成的,为什么会有食积呢?

首先是脾胃运化水谷的功能减弱了,吃进去的食物不能像往常一样转化成气血,每次遗留一些,一直到影响身体的程度时才被我们发现。我们的胃不像牛、羊、驴的胃一样,可以把吃下的东西拿出来反复研磨直到完全消化为止,所以有不舒服的时候,已经是积食一段时间了。

其次就是自己暴饮暴食或者饮食没有规律,或食寒凉之物过多伤着胃阳了。

“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改变这种症状的关键就是要把食积给清除掉。不能用泻的方法,废物留在大肠的时候可以泻,停在胃中的时候就要“消”,要“消食和胃”。

此时必须直推胸腹部,然后按揉足三里和中脘,每天都要坚持。

直推胸腹就是从上腹部向下直推到小腹部,力量要稍微大一点,以带动皮下的肌肉为度。每天饭后半小时开始,重复100次。

中脘穴是胃的募穴,是胃的经气会聚于腹部的位置,在体内对应的位置也是胃,和足三里联手能治疗胃肠道的任何疾病。《针灸聚英》中说“胃虚而致太阴无所禀者,于足阳明募穴中导引之”,《循经考穴编》说其“一切脾胃之疾,无所不疗”。

中脘穴在任脉的循行路线上,身体的前正中线。我们把胸骨和肋骨的结合处叫作胸剑联合,就是平时所说的“心窝”处,中脘在肚脐和“心窝”连线的中点。每天饭后半小时到1小时,点揉5分钟即可。然后按揉足三里3分钟,两侧都要刺激,艾灸最好。按揉一定要用力,要有酸胀痛的感觉。

配合吃一些保和丸效果会更好。保和丸里面有山楂、神曲、陈皮,其中山楂专消各种肉食,神曲消各种米面食品,陈皮能健脾理气,所以保和丸配以上的特效穴可以治疗各种食积。

6、急性胃痛求梁丘

屈膝,梁丘穴就在大腿前面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髌底上两寸。

梁丘是胃经的“郄穴”,“郄”就是“孔隙”的意思。郄穴经常用来治疗急性病和血证,阳经一般是用来治疗急性病的,而阴经常用来治疗血证。梁丘属于阳经,在治疗急性胃痛胃痉挛方面效果非常好,更是治疗一般胃肠病的常用穴位。

但是我们不可能随时都把针带在身上,而且没有学过针灸的人也不会扎针,而点、按、揉梁丘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对像急性胃痉挛这种病就有很好的效果。同时它对胃炎、腹泻、痛经以及膝关节周围的病变和关节炎也挺有用的。还可以每天用艾灸10~20分钟,效果一样好。

7、便秘从此绝根的五种穴位疗法

大家对便秘都不陌生,而且很多人都被此症状折磨过。现在治疗便秘的药太多,电视、报纸上的广告都在宣传,但他们在向人们介绍便秘危害的同时,也给大家造成了不小的恐慌,因为这些广告都太夸大事实了。确实,便秘能导致一些毒素在体内堆积,对身体也能造成一些危害,但是,并非所有人的便秘都可用一种药解决掉。而这些药之所以敢说对所有的人都见效,原因只有一个:里面含有大量的泻药。

但是泻药只能解决表面现象,也就是我们说的“治标”,只有了解便秘的真正原因,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胃肠蠕动减慢是所有便秘的共同特点,所以每天摩腹和按揉两侧天枢应该是最重要的。摩腹的作用前面已经说过了,每顿饭后40分钟左右开始顺时针摩腹,每次10分钟。

天枢是足阳明胃经的穴位,同时也是大肠的募穴,是大肠经的经气在腹部的聚集处。而且天枢的位置向内对应的就是大肠,所以每天按揉它可以很好地改善胃肠蠕动。

每天吃过饭摩腹之后,开始用手指按揉两侧天枢,每穴3分钟。

但这只是针对所有便秘者的共用方法,而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特点,所以在此基础上再加上一些对症的方法才能真正根治便秘。

便秘一般分为五种情况:阴虚、血虚、阳虚、肠胃燥热、血热。

阴虚:这种人经常感觉到口干舌燥,小便多。其实喝水也不少,但是真正吸收的水分并不多,中年妇女尤其是更年期的妇女这种情况比较多。这是因为“人过四十,阴气自半”。阴津少了,肠道内比较干燥,所以会大便困难。这个年龄段的妇女,血也相对的虚,就像《黄帝内经》里面说的“阳明脉衰”了,阳明是多气多血的经脉,它都衰了,证明全身的气血都在走下坡路。所以这个年龄段的妇女除了每天按揉两侧天枢之外,还应该加一些药物来维持,以补充自身气血的不足。六味地黄丸、逍遥丸,这两种药在药店里面都能买到,要一起吃,每天照说明的药量服用就可以了。过一段时间你就会发现,不但便秘好了,脸色也好了,变得有光泽了,不再是原来那个“黄脸婆”了。

同时还要多吃一些润肠的东西,多吃水果,吃梨不要削皮,可以润肺,增强肺宣发肃降的作用。从广义上讲,肺的肃降也包括胃肠道的向下运动,因为肺主管一身之气,而大便的下行也是靠气推动的。还要适当地锻炼,因为锻炼也可以增加胃肠蠕动,但是饭后不要做剧烈的运动,那样对身体有害。

血虚便秘:主要是产后妇女,大手术后的患者,久病者以及年老体衰者容易出现。他们便秘是因为失血多,身体的气血亏虚,从而造成肠道没有足够的气血来滋养,所以肠道的功能会下降,导致便秘。

这个时候除了摩腹和按揉两侧天枢以外,还要加上足三里和三阴交补充气血。

足三里的作用前面已经详细说过

了,所以按揉两侧足三里是针对血虚这个“本”来找的。而三阴交是肝脾肾三条阴经的交会穴,脾生血,肝藏血,肾藏精,精血互生,所以按揉两侧三阴交可以同时调整三条经的经气,进而对三脏进行调理。内脏功能正常了,气血足了,便秘自然就能解决了。

血虚便秘的人在生活上还可以从多方面来调节脏腑的功能,像要多吃一些补血的食品,比如紫米粥、乌鸡汤、菠菜、鸡蛋、瘦肉、大枣、龙眼肉等。

还要买一些补中益气丸或者归脾丸来补益气血。现在药店里面有卖阿胶粉的,也可以买整块的阿胶打成粉末,每次饭后用开水冲两勺喝,效果非常好。阿胶是专门补血的,质量当然还是以山东东阿生产的最好。如果便秘比较严重的话可以买一些五仁丸吃,里面有几种果仁和陈皮以及蜂蜜,润肠通便效果很好,非常适合老年人和产后血虚的人服用。

但是有一点要注意:人身体比较虚弱时,吃药和吃充气血的食物时一定要慢慢来,千万不能猛补,那样对身体反而有害,因为“虚不受补”,过猛过多会导致这些东西在身体里面堆积,反而会加重便秘症状。另外,炖汤时也应该清淡一些,熬粥时不要熬得太稠。

阳虚:这种情况下的便秘有几个很明显的伴随症状,怕泠怕凉,小便清长。此症状以老年人最为多见,因为老年人肾气虚弱,尤其是肾阳虚弱,阳主动,主温养,所以虚弱了才会感觉怕冷,阳气虚弱推动无力,所以会便秘。

这时一定要以温补阳气为主,除了上面所说的按揉天枢、足三里、三阴交3分钟以外,每天晚上睡前1小时要在两侧肾俞上拔罐10分钟,起罐之后再按揉2分钟。肾俞的位置和作用在前面已经仔细谈过,这里就不再多说。

在饮食上要吃一些温热补肾阳的东西,比如说羊肉、狗肉、韭菜等,但是要注意一点,羊肉、狗肉这些都是纯补阳气的,做的时候不妨和枸杞子放在一起做,滋阴补阳,阴中求阳。就像张景岳说的那样,善补阴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大家都知道,在炉火最旺的时候如果稍微泼上一点水,火苗会一下窜得更高。大量的补阳药里加一点补阴药也是这个道理。

另外,还要吃一些金匮肾气丸,按照上面说明的药量吃就行了。

肠胃燥热:其实就是肠胃里面有热、有火,大部分是因为吃燥性食物过多、饮酒过多造成的。虽然有人说喜欢吃什么就是体内缺什么,但是这也要有一个“度”,超过了就会对身体有害,而且这和个人的饮食习惯以及地方饮食特色有关。但不管怎么说,一旦超过了身体能承受的限度,就会导致生病。这种人一般都觉得自己的胃口很好,不过很多人会有口臭。

喜欢吃燥性食物者和那些外出应酬比较多的人,平时就要多做一些日常的保健来预防便秘,已经有症状的就要有针对性地来消除体内过多的“火气”。这时,除了选用天枢、足三里、三阴交外,还要加上曲池、内庭来消阳明(胃肠)的火气。

曲池是手阳明大肠经的合穴,它可以清热祛火;而内庭是胃经的荥穴,“荥主身热”,它可以去胃经的热。曲池可以随时按揉,两侧都要按,每次3分钟;内庭在2、3脚趾缝处,每天晚上泡过脚之后再刺激。由于内庭穴这个地方肌肉比较薄,所以按揉的时候酸胀感不太明显,不妨从后往前推,沿着胃经的循行线,就是沿着脚趾后的骨缝大概两指的距离,单方向向着内庭方向推,反复进行3分钟的时间。

还可以去买一些麻子仁丸来吃,这是《伤寒论》里面的方子,专门针对肠胃燥热导致的便秘。也可以买一些番泻叶泡水喝,既可以降火也可以通便。此药的作用可以缓也可以猛,1.5~3克的量泡水作用比较缓和,一般晚上睡觉前喝,第二天早上起效;5克以上的时候作用比较猛一些,起效会比较陕。应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定。这种药不能长期服用,否则会产生依赖作用,而且如果用上一段时间停止的话,反而会便秘得更加厉害。另外,女性月经期和怀孕的时候不能用。

血热便秘:有此症状的人普遍都脾气比较急,在这类人中,未婚的居多。很多未婚的女性都便秘,尤其是每次月经前都会便秘加重,然后就会痛经。但很多人都把注意力放到了痛经上面,却没有注意到便秘。其实便秘才是导致痛经的“真凶”,而血热就是“垂帘听政”的“慈禧”。

也许有人会问,前面你不是说“血得寒则凝,得温则行”吗?是,但是这里的热已经不是简单的热,不是温,而是超过身体正常需要的“热邪”,是过量的热,而且进人了血里。热邪总是会消耗阴津的,肠道失去了足够阴津的濡养,经血的质地也因为热邪的侵入发生了改变,经血变稠,颜色变红,排除不畅,因此才会痛经。而且便秘会导致这些垃圾在体内堆积,会更进一步消耗身体的阴津,更会加重阴津的不足。阴津越少,热邪的牵制力量就越大,各种症状就越明显,所以这时去掉血中的热才是最根本的办法。

穴位选用太冲和三阴交比较好。太冲是肝经的合穴,肝主藏血,而“女子以血为本”,所以太冲对血热有很好的排泄作用;三阴交是肝脾肾三经的交会穴,和血的关系非常密切。

每次按揉三阴交3分钟,每天不拘次数。太冲的刺激方法也是每次按揉3分钟,晚上泡脚之后从后往前推。

女性起码要在月经前1周开始按揉这些穴位,每天都要做:饭后摩腹、按揉两侧天枢、三阴交,推按太冲。

平时多饮菊花茶,多吃一些凉血的食品,如鸭肉、冬瓜、荠菜、绿豆等,少吃热性的食品。下面介绍几道食谱:

庥油拌菠菜:鲜菠菜250克,择净,待锅中水煮沸,加入食盐适量调味,把菠菜置盐水中烫约3分钟取出,加麻油适量拌匀服食。

清蒸茄子:鲜茄子1个或2个,择净后置碟上,加油、盐少许,放入锅中隔水蒸熟可食。每日2次。

冰糖炖香焦:香蕉3只,去皮,加冰糖适量,隔水炖熟服食。

红薯糖水:红薯500克,削去皮切成小块,加清水适量煎煮,待红薯熟透变软后,加白糖适量,生姜2片,再煮片刻即成。

海蛰荸荠汤:鲜海蛰100克(干品500克),荸荠150克去皮,切成薄片,加水煮汤,调味服食。

还可以买一些药物:三黄片、加味逍遥丸就行。三黄片是专门清热的药物,作用范围比较广,清热的力量也比3较强;加味逍遥丸又叫丹栀逍遥丸,是舒肝解郁、补血的药物,其中加入了丹皮和栀子两味清热的药物,专门清血中之热。

8、恶心、便秘、闹肚子的克星——天枢穴

天枢在肚脐旁边两寸,也就是前正中线和乳头连线的中点线上与肚脐平的那一点。在肚脐眼两边各有一穴。

天枢是大肠的“募穴”。“募穴”就是五脏六腑之气集中在胸腹部的穴位。募穴的分布都在胸腹部,而且大体位置和脏腑所在的部位相对应。因为募穴接近脏腑,所以不论病生在内,或外邪侵犯,都可以在相应的募穴上有异常反应,如压痛、酸胀、过敏等,因此可以根据这些反应来诊断和自疗相应脏腑的疾病。

天枢穴所在的位置从解剖上来讲,刚好对应的是肠道,所以点揉天枢可以增加肠道的良性蠕动,对便秘、消化不良、脐周疼痛、恶心呕吐有很好的作用。还有拉肚子(痢疾),相信大家都知道拉肚子的烦恼,每天要跑无数次厕所,整个人的精神全受影响。但是指压按揉天枢穴会有很好的疗效,力量稍微大一点,按在穴位上并轻轻地旋转,还可以加上艾灸,艾灸天枢可以化湿,两者合用的话功效会更明显。

9、养颜美白太容易——四白穴

四白穴在眼眶下面的凹陷处。向前平视,沿着瞳孔所在直线向下找,在眼眶下缘稍下方能感觉到一个凹陷,这就是四白穴。

四白穴我们叫它“美白穴”或者“养颜穴”,可别小看它,每天坚持用手指按压它,然后轻轻地揉3分钟左右,你会发现脸上的皮肤开始变得细腻,美白的效果非常不错。笔者的一位老师经常用这个穴来治疗色斑,“效果真是全写在脸上”了。如果再加上指压人迎(人迎位于前喉外侧3厘米处,能摸到动脉的搏动在这里),一面吐气一面指压6秒,如此重复30次。天天如此,经过一段时间后,脸部血液循环顺畅了,小皱纹就会消失,皮肤自然会有光泽。

另外,因为四白穴在眼的周围,所以坚持每天点揉还能很好地预防眼病,比如眼花、眼睛发酸发胀、青光眼、近视等,还可以祛除眼部的皱纹。

为了提高按摩效果,首先要将双手搓热,然后一边吐气一边用搓热的手掌在眼皮上轻抚,上下左右各6次,再将眼球向左右各转6次。指压能除去眼角皱纹的还有瞳子髂。瞳子髂位于眼眶外缘1厘米处,一面吐气一面按压6秒,如此重复6次。此外,还可以通过全脸按摩去除眼角皱纹。除眼肿的方法则是用冷水在眼睛附近轻轻拍打。这些方法和指压法配合运用,美容效果更好,还可以和睛明、丝竹空、鱼腰这些穴一起用。

10、为什么要用手刺激胃经

按摩胃经和重点穴位,第一可以充实胃经的经气,使它和与其联系的脏腑的气血充盛,这样脏腑的功能就能正常发挥,就不容易被疾病“打败”;第二是可以从中间切断胃病发展的通路,在胃病未成气候前就把它消弭于无形。

中风后遗症的患者在家治疗和恢复的时候,患者经常会有肠胃功能不好和偏瘫的肢体肌肉萎缩现象。家人在护理的时候就一定要帮其按揉胃经,每天沿着经络的走向从上到下揉40遍,然后再点重要的穴位,如足三里、梁丘、天枢、丰隆以及手阳明大肠经的曲池、合谷等,这样能很好地帮助患者消除种种不适。

中医讲“久卧伤气”,而中焦脾胃是气血生化的来源,它们是我们身体所需能量的“生产车间”。患者长期卧床,脾胃的运化功能肯定不好,也就是中焦脾胃的气受伤很重了,我们很少见那些长年累月躺在床上的偏瘫患者食量很好。用现代医学讲就是长期卧床、缺乏锻炼致胃肠蠕动减慢、消功能下降。而按揉胃经恰恰可以恢复他们的胃气,坚持1个月左右就会发现他们的食欲开始逐渐变好,饭量增加了,大便也开始通畅了。

怎么按胃经呢?中医常说的那句话,“宁失其穴勿失其经”,我们在揉胃经的时候一定要想着这句话。不是说要把这条经的每一个穴位都揉到,我们的目的是刺激整条经络。所以经络的循行一定要清楚,刚开始可以看着书上的循行图来做,几次之后就可以随心所欲了。

脸上的穴位可以用中指的指头来揉,重点穴位揉上1分钟左右,使穴位局部产生酸胀的感觉。然后顺着经络往下走,不用停,到了脖子上和胸部、腹部时就用示指和中指并到一块儿来揉。不用追求那种酸胀感,但是一定要按到皮下面的肌肉上,要不然就成摩皮了。到了天枢的时候就用大拇指来揉,力量要稍微大一点,但不能感觉到疼。到腿上时两只手对换一下,拇指和其他四指分开,左手握右腿,右手握左腿,大拇指用力,其他九个指头不动,这样一直往下揉。到梁丘和足三里的时候力量加大,使穴位局部产生酸胀感,揉完之后再反复做两遍就行了。也可以先在经的循行线路上不停地揉,等整条经揉了两遍之后再揉那些比较重要的穴位。

脏腑经络病候

本经有了异常变动就表现为下列的病症:嗖嗖战抖发冷,喜欢伸腰,屡屡呵欠,颜面暗黑。病发时,就厌恶别人和火光,听到木器声音就警惕惊慌,心要跳动,独自关闭房门,遮塞窗户而睡。严重的则可能登高而歌,不穿衣服就走。胸膈部响,腹部胀满。还可发为小腿部的气血阻逆,如厥冷、麻木、酸痛等症。

本经所属腧穴就能主治有关“血”方面所发生的病症:躁狂、疟病、温热病、自汗出、鼻塞流涕或出血、口歪、唇生疮疹、颈部肿、喉咙痛、大腹水肿、膝关节肿痛;沿着胸前、乳部、气街(气冲穴部)、腹股沟部、大腿前、小腿外侧、足背上均痛、足中趾不能运用。

凡属于气盛有余的症状,则身体前面都发热,有余的症状表现在胃部,则消化强而容易饥饿,小便颜色黄。属于气虚不足的症状,则身体前面都发冷、寒战,胃部寒冷则感到胀满。

足阳明胃经有毛病(气血运行出现异常情况),人经常会出现以下症状:

发高热、出汗、头痛、脖子肿、咽喉肿痛、牙齿痛,或口角歪斜,流浊鼻涕或流鼻血;精神方面容易受惊、狂躁;吃得多而且容易饿,胃胀、腹胀;膝盖肿痛,胸乳部、腹部和大腿部、下肢外侧、足背、足中趾等多处疼痛,足中趾活动受限。

如果有上面这些情况发生,我们就知道是胃经出问题了,这时应该及时敲胃经或者按揉胃经的重点穴位。

三、排解积虑的通道——足少阳胆经

人体的生发之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是从子时,也就是夜里11点至凌晨1点。这一时辰是阳气发动、万物滋生的时候,也是胆经当令。有过熬夜经历的人知道,晚上九十点钟的时候会感觉非常困,但是过了11时后,人反到觉得自己有精神了,为什么?这是因为11时以后的那个精神,来自于身体内部阳气的发动。

大家都知道中国有一个太极图,一边是阴,一边是阳,那么哪儿的阳气力量最强势?阳气力量最强势的地方是阳的那一边最开始的那个白鱼的最尖点,叫少阳之火,那是阳气的生机,是生发之气,最重要的地方。

子时就相当于太极图上的那个阳气初生的时刻。十二生肖当中,老鼠的象与于时的象告诉我们,胆虽然主生发,但是这个时候阳气还特别的小,就像老鼠一样小,而且老鼠是夜行动物,虽然小,但非常的活跃,这就是那一点点少阳,它不可以大,但是它一定保持着一种朝气蓬勃的东西在里面。

循行路线

胆经从外眼角开始(瞳子髂),上行到额角,下耳后,沿颈旁,行手少阳三焦经(经天容),至肩上退后,交出手少阳三焦经之后(会大椎,经肩井,会秉风),进入缺盆(锁骨上窝)。

它的支脉:从耳后进入耳中(会翳风),走耳前(听会、上关;会听宫、下关),至外眼角后;另一支脉:从外眼角分出,下向大迎,会合手少阳三焦经至眼下;下边盖过颊车(下颌角),下行颈部,会合于缺盆(锁骨上窝)。由此下向胸中,通过膈肌,络于肝,属于胆;沿胁里,出于气街(腹股沟动脉处)绕阴部毛际,横向进入髋关节部。

它的主干(直行脉):从缺盆(锁骨上窝)下向腋下,沿胸侧,过季胁(日月、京门;会章门),向下会合于髋关节部(带脉、五枢、维道、居髎……环跳)。由此向下,沿大腿外侧(风市、中渎),出膝外侧(膝阳关),下向腓骨头前(阳陵泉),直下到腓骨下段,下出外踝之前(丘墟),沿足背进入第四趾外侧(足临泣、地五会、侠溪、足窍阴)。

它的芰脉:从足背分出,进入大趾趾缝间,沿第一、二跖骨间,出趾端,回转来通过爪甲,出于趾背毫毛部,接足厥阴肝经。

联络脏腑

人有时似乎很难从忧虑、恐惧、犹豫不决的惯性中挣脱出来,很难让身心经常保持一致。我们若能顺随肝胆的习性,该谋虑时谋虑,该决断时决断,那么,我们的肝胆必定会日益强壮而没有无谓的损耗,身心也会健康快乐。

胆贮藏、排泄胆汁,其与小肠的消化吸收功能有关,参与六腑的“传化物”,故胆为六腑之一。但胆不容纳水谷、传化浊物,与其他腑又不同;胆贮藏胆汁为精汁,故胆又属奇恒之府。胆呈囊形,附与肝右叶底面,与肝相连。胆的经脉与肝的经脉相互络属,构成表里关系,故《灵枢·本输》说:“肝合胆”。

胆,原作膽。《说文·肉部》说:“膽,连肝之腑,从肉詹声。”胆在右胁之内,附于肝右叶底面,其形若悬瓠,呈囊状,现代称之为“胆囊”。胆内贮藏胆汁,是一种清净、味苦而呈黄绿色的“精汁”,亦称“清汁”,故《灵枢·本输》称胆为“中精之府”,《千金要方》称胆为“中清之府”,《难经·三十五难》称之为“清净之府”。《难经·四十二难》说:“胆在肝之短叶间,重三两三铢,盛精汁三合。”

胆的生理功能:一是贮藏并排泄胆汁;二是主决断;三是调节脏腑气机。

1、胆贮藏排泄胆汁

《灵枢·本输》说:“胆者,中精之府。”《难经·四十二难》说:胆内“盛精汁三合。”是言胆有贮存胆汁的功能。胆汁是由肝的精气所化生,如《东医宝鉴》说:肝之余气,溢入于胆,聚而成精。肝生成胆汁是不间断的,而胆汁排泄到小肠是间断性的,生成与排泄这两个过程显然不是同步的,于是胆就担负着贮存胆汁的功能。贮存的目的是为了调节胆汁生成和排泄之间的关系。所以,贮存是为排泄的需要,是暂时的。

胆的上方有管道与肝相通,肝之余气化生胆汁,然后通过此管道流到胆内;胆的下方有管道与小肠相通,随着消化的需要,胆汁经此管道排泄到小肠中,以帮助对饮食物的消化。清·吴鞠通在《医医病书·小便论》中说:“胆无出路,借小肠以为出路。徐氏既云‘木能疏土’,是明肝胆助肠胃化食,而胆汁能助小肠化食之理即在其中矣。”因此,胆排泄的胆汁,具有帮助对某些饮食物消化的作用。

胆腑通畅,贮存和排泄胆汁的功能才能正常进行。胆腑阻塞不通,必然会导致胆汁排泄不畅。胆腑阻塞的因素,主要有湿热、瘀血、砂石、寄生虫等直接阻塞管道,或气机紊乱所致胆管痉挛,形成胆腑不通的病理变化,从而产生胁肋胀满、疼痛等症。由于胆汁对消化饮食有特殊作用,所以胆汁排泄不畅,则会影响到消化功能,产生食欲不振、厌食油腻、腹胀、大便秘结或腹泻等症。胆汁上逆,可见口苦、恶心、呕吐黄绿苦水等症。胆汁外溢肌肤,则可发生黄疸。

胆排泄胆汁还与肝有重要关系。肝通过疏泄功能以调畅气机,令胆气疏通,胆汁畅流。所以,肝的疏泄功能直接控制和调节着胆汁的分泌和排泄。肝疏泄正常,胆汁排泄畅达,消化功能就正常。若肝失疏泄,则可导致胆汁排泄不利。胆汁郁结,肝胆气机不利,导致肝胆同病,出现消化吸收方面的病变。所以有“肝胆同主疏泄”的说法。

2、主决断

胆主决断,指胆在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过程中,具有判断事物、作出决定的作用。胆主决断对于防御和消除某些精神刺激(如大惊大恐)的不良影响,以维持和控制气血的正常运行,确保脏器之间的协调关系有着重要的作用。故曰:“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精神心理活动与胆之决断功能有关,胆能助肝之疏泄以调畅情志。肝胆相济,则情志和调稳定。胆气豪壮者,剧烈的精神刺激对其所造成的影响不大,且恢复也较快。所以说,气以胆壮,邪不可干。胆气虚弱的人,在受到精神刺激的不良影响时,则易于形成疾病,表现为胆怯易惊、善恐、失眠、多梦等精神情志病变,常可从胆论治而获效。故日:“胆附于肝,相为表里,肝气虽强,非胆不断。肝胆相济,勇敢乃成”(《类经·脏象类》)。

3、调节脏腑气机

胆合于肝,助肝之疏泄,以调畅气机,则内而脏腑,外而肌肉,升降出入,纵横往来,并行不悖,从而维持脏腑之间的协调平衡。胆的功能正常,则诸脏易安,故有“凡十一脏取决于胆”(《素问·六节脏象论》)之说。人体是一个升降出入气化运动的机体,肝气条达,气机调畅,则脏腑气机升降有序,出入有节,而阴阳平衡,气血和调。何谓“十一脏取决于胆”,而不云“十一脏取决于肝”呢?“阳予之正,阴为之主”(《素问·阴阳离合论》)。阴为阳基,阳为阴统,阳主阴从,即阴之与阳,阳为主导。胆为阳木,而肝为阴木,阳主阴从,故谓“十一脏取决于胆”。

总之,“十一脏取决于胆”旨在说明在思维活动中,肝主谋虑,胆主决断。肝胆相互为用,而非指胆具“五脏六腑之大主”的作用。胆之决断必须在心的主导下,才能发挥正常作用。

◆胆的生理特性如下:

(1)胆气主升:胆为阳中之少阳,禀东方木德,属甲木,主少阳春升之气,故称胆气主升。春气升则万物皆安,这是自然界的规律。人与天地相参,在人体则胆主甲子,胆气升发条达,如春气之升,则脏腑之气机调畅。胆气主升之升,谓木之升,即木之升发疏泄。胆气升发疏泄正常,则脏腑之气机升降出入正常,从而维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故曰:“胆者,少阳春升之气,春气升则万化安,故胆气春升,则余脏从之。胆气不升,则飧泻、肠澼不一而起矣”(《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

(2)性喜宁谧:宁谧,清宁寂静之谓。胆为清净之府,喜宁谧而恶烦扰。

宁谧而无邪扰,胆气不刚不柔,禀少阳温和之气,则得中正之职,而胆汁疏泄以时,临事自有决断。邪在胆,或热,或湿,或痰,或郁之扰,胆失清宁而不谧,失其少阳柔和之性而壅郁,则呕苦、虚烦、惊悸、不寐,甚则善恐如人将捕之状。临床上用温胆汤之治虚烦不眠、呕苦、惊悸,旨在使胆复其宁谧温和之性而得其正。

常用穴位

说到胆经,还有许多特效的穴位:风市可治各种皮肤痒疹,阳陵泉治两肋疼痛,光明可治老花眼,悬钟治落枕,足临泣治眩晕。胆经的穴位得气感明显而强烈,如能善加利用,都有极为显著的效果。

足少阳胆经(左右共88穴)

穴歌

少阳足经瞳子髎 四十四穴行迢迢

听会上关颔厌集 悬颅悬厘曲鬓翘

率谷天冲浮白次 窍阴完骨本神邀

阳白临泣目窗辟 正营承灵脑空搖

风池肩井渊液部 辄筋日月京门标

带脉五枢维道续 居髎环跳风市招

中渎阳关阳陵穴 阳交外丘光明宵

阳辅悬钟丘墟外 足临泣地五侠溪

第四指端窍阴毕

1、颈肩痛可揉按肩井穴

肩井穴在肩关节和脖子边缘的中点处,按压的时候感觉很疼,但是按揉这个穴位能很好地缓解肩关节的紧张和肌肉僵硬等感觉。现在好多人有所谓的“电脑病”——颈肩综合征,按揉一下肩井穴就能很快缓解,它能把从肩关节到脖子的那条线都给放松了。牙疼时,按压肩井穴也能立马见效。

2、慢性胆囊炎怕什么——阳陵泉

胆经有44个穴位,防止和治疗范围也不仅仅是局限在胆囊本身的疾病上。请大家一定注意,在膝关节以下的循行中,有一个穴叫阳陵泉,是相当重要的一个穴位,古书里讲它叫“筋会阳陵”,而筋主关节的运动,所以身体的运动,尤其是膝关节运动有障碍时一定要揉这个穴。如何找呢?我们的小腿里面有两根骨头,里面的一根叫胫骨,外面的叫腓骨,从膝关节外侧往下找,能感觉到有一个骨头凸起,这叫腓骨小头,在腓骨小头的前下方一个横拇指的地方就是阳陵泉。每天一定要抽时间多揉揉它,可以使膝关节更灵活。有些人有慢性胆囊炎,除了少吃油腻的东西外,一定要坚持每天揉阳陵泉和阳陵泉下1寸处叫胆囊穴的地方,这样就能很好地预防慢性胆囊炎的复发,或者降低复发的概率了。

还有就是,患有慢性胃炎,老是泛酸、吐酸水的朋友,可以按揉阳陵泉,刺激时,要一面吐气一面压8秒。如此重复10次,会很快止酸,不会打酸嗝,这时还可以加按任脉的中脘和胃经的足三里,效果更好。

3、敲胆经

除了上面介绍的穴位按揉外,在日常生活中一有空就应当敲一敲我们的胆经。

如何去改善肝胆的功能呢?最简单而有效的方法就是现在我们经常可以听到的敲胆经健身法,此法可谓是治病的万金油。敲胆经是增加了胆经的气血流量,及时缓解了肝脏的压力,从情志上讲它也会大大提高人决断的能力,让人更加自信、更加果敢。

胆经为足少阳经,为半表半里之经,与外界并无直接的通道,所以其浊气须借肠道而出。有人敲胆经后排气多了,大便也色深味重了,便是肝胆之毒素从肠道而出了。也有些人敲完胆经后头痛脑胀、失眠多梦,这多是因胆经之浊气没能从肠道及时排出,而循同名经手少阳三焦经上于头面所致。这时只要拨动胆经的阳陵泉,让电麻的感觉传导到脚趾,同时点揉右侧三焦经的支沟穴,不适症状都会明显改善。

足少阳胆经的最佳刺激时间是什么时候呢?胆经的气血在子时最旺,也就是晚上23时到凌晨1时,这个时候是阴阳转换的时候,阴气最重,阳气刚开始生,所以如果能在这个时候敲胆经最好。而没有晚睡习惯的人可以退而求其次,在三焦经经气旺时敲揉,就是晚上21~23时。

一套经络图,一双手。我们平坐,将一条腿搁在另一条腿上面,或是取站立位用自己的拳头从屁股开始敲,沿大腿外侧一直敲到膝盖,反之也是如此。不过我们建议最好连着小腿也一起敲。每条腿每天敲两分钟左右就够了。

敲胆经这么一件小事,一个小小的动作,既不需要化钱,也用不了几分钟,为什么有那么大的功效?因为他是人体健康的保证,《黄帝内经》上讲:“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人体的心、肝、肺、脾、肾……每一个脏腑都各司其职,哪一个脏,哪一个腑不重要,按我们的想法应该是心脏第一,为什么把胆囊提到那么高的位置?想通了也就理解了,人要活下去,首先要有养分,没有养分孩子长不起来,没有养分成人活不下去,没有养分人体的血造不起来,没有血人体的五脏六腑的气机不仅不能升腾,而且维持不下去。

脏腑经络病候

《黄帝内经》中说:“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这句话是说,肝是个大将军,每日运筹帷幄,制订周密的作战计划,胆则是一个刚直不阿的先锋官,随时准备采取行动。我们现代人的一大特点就是用脑过度,思虑太多,精神负担沉重,心理压力超载。心理层面的东西似乎无法用生理的功能来调节,我们似乎只能求救于心理医生。其实不然,身心本是一体,须臾不曾相离,有哪些心理问题必产生相应的生理病变。如经常生闷气的女士就很容易发生子宫、卵巢和乳房的问题,恐惧和忧虑会造成男子长期的性功能障碍,脾气急躁的人最爱患高血压、心脏病,精神紧张的人常会得胃溃疡。

本经有了异常变动就表现为下列的病症:嘴里发苦,好叹气,胸胁痛不能转侧,甚则面孔像蒙着微薄尘,身体没有脂润光泽,小腿外侧热,还可发为足少阳部的气血阻逆,如厥冷、麻木、酸痛等症。

本经所属腧穴能主治有关“骨”方病症:如头痛、颞痛、眼睛外眦痛、缺盆(锁骨上窝)中肿痛,腋下肿,如“马刀挟瘿”等症,自汗出,战栗发冷,疟疾及胸部、胁肋、大腿及膝部外侧以至小腿腓骨下段“绝骨”、外踝的前面,以及各骨节都疫痛,小趾侧的次趾(足无名趾)不好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