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遗憾的聆听
33653200000051

第51章 让音乐乘上传媒的翅膀——贺“星期广播音乐会”创办三十周年

“星期广播音乐会”创办至今整整三十周年,不啻是上海音乐人和沪上媒体界的共同节日,可喜可贺。三十年的积累,三十年的经历,时间的厚度和历史的纵深在这里沉淀,成就了这个沪上音乐—媒体品牌的持续活力。

我想,所谓品牌,要义大致有二——一是时间,二是特色。时间是品牌的保证,而特色是品牌的核心。两相累加,决定了品牌的口碑和价值。从时间角度看,“星期广播音乐会”三十年光阴,可谓处在“而立”之时。这段并不算长、但也不能算短的生命周期,恰与中国改革开放的整体历程相重叠,因而这一品牌的成长不仅见证了这个时代的辉煌与进步,也以一种别样的方式承载了这个时代的文化向往与音乐抱负。从八十年代的草创,到九十年代的成型,沉寂之后至新世纪再度创造辉煌,在这段不算平坦、但可圈可点的成长之路中,其实有很多值得回味和品咂的瞬间和机缘。翻检“星期广播音乐会”所组织的音乐会演出,我们会发现诸多“彼时”为大家熟知的名字和单位,如“老一辈”的温可铮、施鸿鄂、任桂珍等,“新生代”的胡晓平、刘捷、高曼华、张建一等;除了上海音乐学院、上海交响乐团、上海歌剧院、上海民族乐团等目前仍活跃在上海舞台上的院校和院团,还有很多目前已悄然退出人们视线的上海文艺团体——上海乐团、上海芭蕾舞团管弦乐队、上海广播电视艺术团、上海电影乐团等等。

另一方面,不仅专业音乐人和音乐团体对于“星期广播音乐会”有强烈的认同,更重要的是这一品牌对于广大市民和普通爱乐者产生了独特的号召力。作为周末休闲度假时的演出活动,又通过广播(以及电视)达至更大的辐射面,再加上通俗性的曲目安排、低票价的举措,以及节目主持人风趣亲切的讲解,“星期广播音乐会”有别于一般音乐会的特色内涵与独特风貌由此浮现。尤其近年来,随着上海市民经济生活水平的快速提升,对音乐文化的需求和渴望也必然呈现出爆发式的增长。“星期广播音乐会”应和了民众的音乐渴求,不断推出各类具有主题凝聚性的音乐演出,囊括古今中外佳曲名作,经典与跨界并行,流行和民俗携手,俨然已被公认是沪上一个品质优良而又和蔼亲民的音乐—媒体联姻品牌。

我们相信,对于一个如上海这样具有国际品格的超大型都市,音乐生活是其精神命脉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子。而现代传媒在一个城市的音乐生活建构中,又是一个具有无限潜能的走廊通道——有时甚至直接就是发动机。“星期广播音乐会”是城市音乐生活通过现代传媒工具而得以兴旺发达的卓越例证。在它的历史即将翻开新的一页之际,让我们共同祝福这个品牌,并期待它拥有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