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一本手册管公司
33676900000102

第102章 财务管理(22)

(1)对成本形成的控制。产品的生产过程也是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耗费过程。产品成本的高低与各种消耗的多少都有关系。一般而言,企业生产某种产品之前都会根据市场供求状况对产品的价格水平、成本高低和利润多少作出测算,如实际生产时各种消耗超过预计水平,则成本升高、利润降低,那就应该查找成本升高的原因,采取必要的财务措施减少消耗、降低成本。因此,成本形成过程中的财务调控要随时关注成本参数的变化,尽力做到防患于未然,使产品的盈利水平保持在满意状态。

(2)对成本补偿的控制。成本补偿的目的是解决成本开支范围和标准等主要问题。虽然生产产品时的耗费决定着成本补偿的必要性,但并不是各种生产耗费都全部通过产品成本去补偿,要分清生产活动的性质和形成成果的形式。对成本开支范围的控制,一方面控制着资金运动的渠道;另一方面又制约着某些不合理经济行为的发生。

(3)对平均成本的控制。市场上产品价格的竞争,实质上是产品成本的竞争。产品的部门平均成本是制定产品价格的基础。当企业的个别成本与平均成本相等时,企业可获得平均利润;当企业的个别成本低于平均成本时,企业能获得超额利润;反之,企业只能获得低于平均水平的利润,甚至无利或亏损。企业通过个别成本与部门成本的比较,可以预计自己的盈亏水平,从而便于采取措施进一步降低个别成本,获取更高的盈利。

4对收入的控制

销售收入控制的目标是将适销对路产品的价值及时实现,获得销售收入,以保障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良性循环。销售收入是已实现的产品价值,它标志着产品已从生产领域进入流通领域或消费领域。销售收入的取得,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实现有着直接的制约作用。

(1)对销售收入形成的控制。销售收入调控的首要内容是对其形成的调控。产品能否销售出去,是产品的使用价值能否实现的关键;而产品售价的高低,是产品价值实现多少的决定因素。而销售是否顺利,与企业产品质量的优劣、性能的好坏、服务的便利程度密切相关,也与市场的供求状况密切相关。除了尽量产出质优、成本低的产品之外,还需加强售后服务及销售管理,积极利用已有的市场和开拓新市场,竭力将产品销售出去,防止产品库存增多,造成积压。不然,产品长期大量积压,则要占用大量的流动资金,企业就难以正常从事生产经营,甚至导致恶性循环。

(2)对销售收入初次分配的控制。销售收入实现后,就要对销售收入初次分配调控。销售收入初次分配分为成本补偿、计缴销售税金和核算利润三个部分。销售税金通常比较稳定,利润高低与成本升降成反方向变化。因此,对销售收入初次分配控制的重点是保证销售收入按正常顺序分配。

5对利润的控制

利润是企业的最终经营成果,是反映企业经济效益好坏的核心指标,是企业财务资金的重要来源,利润调控在财务调控中处于中心地位。

(1)对利润形成的控制。利润是产品剩余价值的货币表现。利润作为企业生产经营的目的和最终成败的反映,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企业整个生产经营过程的效率或效益。因此,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或制约,诸如销售量、销售价格、产品销售结构、成本和税金数额等,都从正面或反面影响着利润额。企业经过一个时期的生产经营之后,要对实现的利润进行比较,如超过了同行业的平均水平和自己的预期目标,便说明企业整个生产经营过程是协调和顺利的。相反,如果利润较少甚至出现亏损,企业就有必要运用“因素分析法”对生产经营过程及各个环节进行剖析,找出制约利润增加的最终原因,尽快采取措施将影响利润增长的因素消除。

(2)对平均利润的控制。平均利润反映的是一个行业或一个部门的盈利状况。每个企业根据行业平均利润与自己的个别利润进行比较,可发现自己的优势或不足。从国家或部门的角度来讲,则可以利用平均利润的变化来调控价格水平或价格浮动幅度,并借此鉴别企业经济效益的好坏,亦可据此分析和调整国家的投资政策、价格政策,等等。特别是当资金可以自由地根据其盈利水平的高低从一个行业流向另一行业,平均利润便自发起到了调节社会资源配置结构,进而调整经济结构,尤其是产业结构的作用。因此,国家应当定期公布各行业的资金利润率、产值利润率及成本利润率的数值,借此引导企业行为朝着有利于宏观经济平衡协调的方向发展。

(3)对利润分配的控制。利润分配是指将生产经营的最终成果按照一定原则分给国家、企业和职工。它是利润调控体系中的重点环节,是整个财务调控的重心所在。随着分配进行,积累与消费的比例也随之确定。利润分配合理,一来能调动各有关方面的积极性,实现社会性的公平分配;二来有助于使积累与消费比例的合理与经济发展后劲的增强。在对利润分配的控制中,重点是对分配方式和比例进行调控。

6对财务收支的控制

企业的财务活动,通常的表现形式是货币形态的收支。

(1)对财务收支综合平衡的调控。财务收入作为企业生产经营成果的反映,表明其生产经营活动得到社会承认,其产品价值得到实现。在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取得收入只意味着企业完成了一个生产经营循环,它还需要运用已有的收入去购买所需的生产要素,去进行新的循环,从而形成支出行为。收入与支出的平衡,是指支出要以收入为前提,而且支出的结构要合理,要为下一个循环中收入的增加创造条件。如果支出结构不合理,生产要素之间比例不恰当,购买的数量和质量不能满足生产需要,都会影响到下一步的收入。

(2)对财务收支进度的调控。财务收支进度是由生产经营活动的进展情况决定的,它反映各项生产经营活动是否在按计划进行。如果从财务运行的逻辑过程来理解,财务收入的进度应当决定财务支出的进度,财务支出的进度和合理性又在下一个循环中制约着财务收入的多少和进度。如果从资金周转的角度考虑,收入和支出的进度则应尽可能加快。若收入的进度太慢,就应督促和加强销售,而若支出的进度太慢,便应加强和督促采购,使二者能够适应生产经营的需要。

事实上,收入和支出调控本身是一种计划调节,也就是通过科学的分析和预测制订切实可行的收支计划,确定合理的目标。但执行中也不能墨守成规,应根据客观情况适时地调整计划,以保证实现初始目标。

三、责任中心与责任考核

(一)责任中心概述

一个规模较大的企业,在实行分权经营管理体制的条件下,按照“目标管理”的原则,将企业生产经营的整体目标分解为不同层次的子目标,落实到有关单位去完成而形成的企业内部责任单位,称为责任中心。基于企业内部责任单位业务活动的特点不同,责任中心根据其控制区域和权责范围的大小,分为成本(费用)中心、利润中心、投资中心三个层次类型。

(二)不同类型的责任中心责任控制的主要特点

1成本(费用)中心责任控制

一个责任中心,如果不形成或者不考核其收入,而着重考核其所发生的成本和费用,这样的责任中心就称之为成本(费用)中心。

(1)成本(费用)中心的特点。成本中心的成本具有两个明显的特点:

①某一成本中心的成本往往与该中心产品成本有所不同。产品成本是按费用承担的客体来归集费用的,其原则是“谁受益谁承担”。而某一责任中心的成本则是按其控制权来归集的,其原则是“谁负责谁承担”。

产品成本是按产品归集的,责任成本是按责任范围来归集的,而且要区分可控成本与不可控成本两个部分。

②成本中心,所需计量和考核的成本是其可控成本。作为成本中心,所需计量和考核的成本,不是应归属于各该中心的全部成本,而是其可控成本,也就是责任中心负责人预先可以知道并有权决定是否要发生的成本。对成本中心工作成绩的评价与考核,主要是通过一定期间实际发生的成本或费用与其预定的目标进行对比,编制业绩报告,分析差异形成的原因和责任。但由于成本中心和费用中心所从事的业务活动不同,评价与考核的依据也有所不同。成本中心的活动可为企业提供一定的物质产品(如在产品或半成品),只是不便于或不必要将它们转化为货币计量收入,因此,通常以标准成本作为评价、考核其业绩的标准。费用中心的业务活动成果一般是某种专业性劳务,通常是以一定的业务工作量为基础,事先按期间编制“费用弹性预算”来作为评价与考核其业绩的依据。

(2)成本中心与费用中心的责任控制。成本中心通常按其承担的责任成本,以“标准成本”作为评价与考核的依据;费用中心则以一定的业务工作量为基础,以“费用弹性预算”作为评价考核实际费用水平的尺度。

成本中心的考核指标主要采用相对指标和比较指标,包括成本(费用)变动额和变动率两个指标,其计算公式是:

成本(费用)变动额=实际责任成本(或费用)-预算责任成本(或费用)

成本(费用)变动率=成本(费用)预算责任成本(费用)×100%

在进行成本中心考核时,如果预算产量与实际产量不一致,应注意按弹性预算的方法先行调整预算指标,然后再按上述公式计算。

2利润中心责任控制

利润中心指不仅要考核成本,还要考核其工作成果以货币计量的收入,并进一步将实现的收入与成本对比,考核其利润,这样的责任中心为利润中心。从责任控制的根本目的来看,利润中心应该是指管理人员有权对其供货的来源和市场的选择进行销售经营决策的内部责任单位。利润中心组织的真正目的是激励下级为实现整个组织的目标而努力工作。

对利润中心进行考核主要是通过一定期间实际实现的利润与“责任预算”所确定的预计利润进行对比,并对差异的成因和责任进行具体剖析,借以总结经营得失,评价经营效绩。

(1)当利润中心不计算共同成本或不可控成本时,其考核指标是:

利润中心边际贡献总额=该利润中心销售收入总额-该利润中心可控成本总额(或变动成本总额)

值得说明的是,如果可控成本中包含可控固定成本,就不完全等于变动成本总额。但一般而言,利润中心的可控成本是变动成本。

(2)当利润中心计算共同成本或不可控成本,并采取变动成本法计算成本时,其考核指标主要是以下几种,用公式表示是:

利润中心边际贡献总额=该利润中心销售收入总额-该利润中心变动成本总额

利润中心负责人可控贡献总额=该利润中心边际贡献总额-该利润中心负责人可控固定成本

利润中心可控利润总额=该利润中心负责人可控利润总额-利润中心负责人不可控固定成本

公司利润总额=各利润中心可控利润总额之和-公司不可分摊的各种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等

为了考核利润中心负责人的经营业绩,应针对经理人员的可控成本费用进行评价和考核。这就需要将各利润中心的固定成本进一步区分为可控成本和不可控成本。这主要考虑有些成本费用可以划归、分摊到有关利润中心,却不能为利润中心负责人所控制,如广告费、保险费等。在考核利润中心负责人业绩时,应将其不可控的固定成本从中剔除。

3投资中心责任控制

投资中心较利润中心又深入一步,它不仅具有生产、销售的自主权,考核成本费用和利润,而且能相对独立地运用其掌握的资金,有权购建或处置固定资产,扩大或缩减现有生产能力,并考核资金运用效果。

对投资中心的考核,不仅要考核收益指标,而且还要把这种收益与投入相联系起来衡量。具体考核指标为:

(1)投资利润率。

投资利润率=经营净利润÷经营净资产=经营净资产周转率×销售利润率

式中

经营净资产周转率=销售收入÷经营净资产

销售利润率=经营净利润÷销售收入

(2)剩余利润。剩余利润是指投资中心的经营净利润扣减其经营资产按其规定的最低利润率计算的投资报酬后的余额。

剩余利润=经营净利润-净资产平均占用额×预期最低投资报酬率

式中,经营资产变动较大时可用平均值;预期最低投资报酬率一般采用资金成本率或时间价值率。

流动资产管理

流动资产管理概述

一、资产的含义

作为企业的资产应具备三个特征:其一,资产是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所形成的。是过去业务的结果,至于未来的交易或事项以及未发生的交易或事项可能产生的结果,则不属于现在的资产,不得作为资产确认。其二,资产是企业拥有或控制的。一般来说,一项资源要作为企业的资产予以确认,应该拥有此项资源的所有权,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使用或处置资产。但在某些情况下,对于一些特殊方式形成的资产,企业虽然对其不拥有所有权,但能够实际控制的,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也应该作为企业的资产,如融资租入固定资产。其三,资产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这是资产最重要的特征。所谓带来未来经济利益,是指直接或间接地增加流入企业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的潜力。这种潜力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单独产生净现金流入,而某些情况下则需与其他资产结合起来才可能在将来直接或间接地产生净现金流入。预期不能带来经济利益的,就不能作为企业的资产。某项支出如果具有未来经济利益的全部或一部分,它就可以作为企业的资产,否则就只能作为费用或损失。同样,企业已经取得的某项资产,如果其内含的未来经济利益已经不复存在,就应该将其剔除。

按资产定义的要求,资产价值的高低取决于带来经济利益的大小,所以资产在期末应按照其可收回金额(可变现净值)的多少来计量。这就要求企业定期对资产进行清查,不仅清查实物量,还要清查价值量。对其账面价值高于可收回金额的部分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核实资产的价值量。可收回金额是指资产的销售净价与持续使用期间和使用年限结束时处置中产生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中的较大者。目前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主要有8项,即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存货跌价准备、应收账款计提的坏账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委托贷款减值准备。资产定义同时要求待处理财产损溢在期末前必须处理完毕,固定资产的确认以及折旧等由企业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二、流动资产的主要内容

1货币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