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有效地进行生产作业控制,使每个生产环节、每道工序都能严格按照期量标准进行生产,杜绝过量生产、过量储备,要采用与现场工作状况相适应的、简便实用的信息传导方法,以便在后道工序发生故障或由于其他原因停止生产,不需要前道工序供应在制品时,操作人员能看到信号,并及时停止投入。例如,“看板”就是一种能起到这种作用的信息传导手段。各生产环节和工种之间的联络,也要设立方便实用的信息传导信号,以尽量减少工时损失,提高生产的连续性。例如,在机器设备上安装红灯,在流水线上配置工位故障显示屏,一旦发生停机,即可发出信号,巡回检测工看到后就会及时前来修理。
生产作业控制除了期量控制外,还有质量和成本控制,也要贯彻目视管理的要求。例如质量控制,在各质量管理点,要有质量控制图,以便清楚地显示质量波动状况,及时发现异常,及时处理。车间要利用板报形式,将“不良品统计日报”公布于众,当天出现的废品要陈列在展示台上,由有关人员会诊分析,确定改进措施,防止再度发生。
(五)现场各种物品的码放和运送要标准化
物品码放和运送的标准化有助于过目知数。例如,各种物品实行“五五摆放”,各类工位器具包括箱、盒、盘、小车等,均应按规定的标准数量盛装,这样使得操作、搬运和检验人员清点数量时既方便又准确。
(六)统一规定现场人员的着装,实行挂牌制度
现场人员的着装不仅起劳动保护的作用,在机器生产条件下,也是正规化、标准化的内容之一。它可以体现职工队伍的优良素养,显示企业内部不同单位、工种和职务之间的区别,因而还具有一定的心理作用,使人容易产生归属感、荣誉感、责任心等。此外,对于组织指挥生产,它也可创造一定的方便条件。
挂牌制度包括单位挂牌和个人佩戴标志。按照企业内部各种检查评比制度,将那些与实现企业战略任务和目标有重要关系的考评项目的结果,以形象化、直观化的方式给单位挂牌,能够激励先进单位更上一层楼,鞭策后进单位奋起直追。个人佩戴标志,如胸章、胸标、臂章等,其作用同着装类似。另外,还可同考评相结合,给人以压力和动力,达到催人进取、推动工作的目的。
(七)现场的各种色彩运用要实行标准化
色彩是现场管理常用的一种视觉信号,目视管理要求科学、合理、巧妙地运用色彩,并实行统一标准化管理,不允许随意涂抹。
设备管理
设备管理概述
企业的机器设备是生产运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进行生产的物质技术基础,也是企业固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生产能力的大小,决定于机器设备的状况;企业生产能否正常进行,生产效率能否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机器设备的完善程度;企业的产品品种、产量、质量、成本、交货期以及安全、环境保护、劳动者的情绪等,无不受设备的影响。现代企业生产活动依赖机器设备的程度日益增强,同时,由于企业的机器设备日趋高速、精密和复杂化,生产的机械化、自动化水平日益提高,机器设备对生产的影响也越来越大。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的全球化、信息化,技术更新、产品升级换代的周期大为缩短,市场需求多样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消除公害、保护环境、减少事故等问题也日趋尖锐。这些都对企业设备的技术水平和完善程度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与此相关,设备的折旧费用和管理费用也必然呈增高趋势。由此可见,企业机器设备状况的优劣,设备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发展、生产效率的提高和经济效益的增加。因此,科学地选好、用好、管好、保养维护好设备,已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设备综合管理的意义
(一)设备的概念
设备是企业的有形固定资产,是在企业中可供长期使用(一年以上),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其原有实物形态,价值在一定限额以上的劳动资料和其他物质资料的总称。
设备是现代化的生产工具,是物化的科学技术,是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要素,是企业进行产品生产的重要物质技术保证。它反映了企业的机械化和自动化水平以及高新技术含量,也标志着企业的现代化程度和科学技术综合水平。加强设备综合管理,使设备经常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是保证企业生产按正常秩序进行的基本条件,是保证企业实现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重要基础。设备的管理与维护以及技术改造工作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改善经营效果的重要环节。
(二)设备综合管理的概念
设备综合管理,是指依据企业的生产经营目标,通过一系列的技术、经济和组织措施,对设备寿命周期内的所有设备物质运动形态和价值运动形态进行的综合管理工作。即从设备的购置、投入使用、维护保养、维修、改造、更新,一直到报废为止的全过程的管理工作。
(三)设备综合管理的意义
在生产的主体由人力逐步向设备转移的今天,设备综合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搞好设备管理,有利于提高整个企业的管理水平
在现代化的企业里,企业的计划、交货期、生产控制、成本、利润等各方面的工作,都与设备管理密切相关。因此,搞好设备管理,有利于提高整个企业的管理水平。
2搞好设备管理,有利于提高企业产品质量和产量
现代工业企业的生产活动,主要是劳动者通过机器设备作用于劳动对象完成产品的生产过程。因此,只有搞好设备管理,使机器设备经常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正常运转,才能保证产品质量,提高产量。
3搞好设备管理,有利于企业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设备是企业固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设备的性能不断高级化,结构不断复杂化,作业不断连续化、自动化,设备不断综合化、大型化等,致使设备的投资费用越来越高,设备的折旧费、税金、维修费用在产品成本中的比重不断增加。在工业企业中,设备及其备件所占资金往往占到企业全部资金的50%以上。因此,加强设备管理,经济合理地选择和使用设备,是企业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基础。
4搞好设备管理,有利于加速企业生产现代化
为了提高企业竞争能力,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企业的生产手段必须不断地现代化。生产手段的现代化是企业生产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因此,加强设备管理,搞好设备的技术改造,及时更新设备,不断改善机器设备的技术性能、安全生产性能、环境保护性能,必将有利于加速实现企业生产的现代化。
二、设备综合管理的任务
设备综合管理的主要任务是为企业的生产提供适用的技术装备,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建立在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的物质技术基础之上,以保证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它的具体任务可以归纳为:
1正确选购设备,为企业提供优良的技术装备
根据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生产可行的原则,正确选购设备,为企业提供优良的技术装备。为此,企业设备管理部门要与有关部门紧密配合,掌握国内外有关生产工艺设备的现状及其发展方向,包括设备的规格、性能、效率、价格等,以便合理选购。
2保证企业设备经常处于最佳的技术状态
企业设备管理部门要认真研究设备物质运动的技术规律,如磨损规律、故障规律等,运用先进的检测、维修手段和方法,灵活地采取各种维修方式和措施,维修、保养现有设备,使企业设备经常处于最佳的技术状态,达到设备最高的综合效率。
3提高设备管理的经济效益
按照经济规律的客观要求,加强设备的经济、组织管理,降低设备管理各环节的费用,达到设备的寿命周期费用最经济。
4保证企业的技术进步
针对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提出的新问题,有计划、有步骤地对设备进行改造和更新,提高设备的现代化水平,使企业的生产活动建立在最佳的物质技术基础之上。
三、设备综合管理的特点与内容
(一)设备综合管理的特点
1设备综合管理是一种全过程的系统管理
设备综合管理是将设备的整个寿命周期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的综合性管理,即从选购设备或自行设计制造设备开始,直到设备报废退出生产领域为止的全过程管理。以设备的寿命周期费用作为评价设备工作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追求最经济的寿命周期费用。设备寿命周期要根据生产技术发展水平、设备更新策略、设备折旧率等因素决定。设备综合管理主要从总体上保证和提高设备的可靠性、维修性、经济性,做到安全、节能、保护环境,提高企业技术装备水平,以求得设备整个寿命周期的最佳效益。
2设备综合管理是一种全方位的综合管理
它强调从工程技术、经济和组织管理三方面进行设备综合管理,本质上是对设备运动过程的管理。设备运动有两种形态:一是物质形态,表现为设备的研究、设计、制造、选购、安装调试、使用、维修、改造、更新、报废等;二是设备价值运动形态,表现为设备的最初投资、维修费用支出、折旧,以及改造更新资金的筹措、积累、支出等。前者形成设备的技术管理,后者形成设备的经济管理。它们分别受技术规律和经济规律的支配。设备管理的目的,就是要达到最佳的技术状态和经济效果。因此,在设备决策的方案论证中,应追求设备的寿命周期费用最优化,而不能单纯地只考虑某一阶段(如制造或使用)的经济性,并在此基础上使设备的综合效率最高。
3设备综合管理是全员参与的管理
在加强设备的技术管理的同时,还应加强设备的经济管理和组织管理工作。现代企业中,设备数量众多,型号规格复杂,并分散在企业生产、科研、管理等各个领域,如果单靠专业管理机构与人员是难以管好的。因此,要把与设备有关的人员组织起来参加设备管理,使设备管理建立在员工积极参与的基础之上。
(二)设备综合管理的内容
设备综合管理可以分为前期管理和后期管理两部分。
1前期管理
前期管理包括的主要内容有:①根据企业经营目标及生产需要,制订生产运作系统规划。②根据系统需要,选择和购置所需设备,必要时组织设计和制造。③组织安装和调试即将投入运行的设备。
2后期管理
设备后期管理包括的主要内容有:①对投入运行的设备正确、合理地使用。②精心维护保养和及时检修设备,保证设备正常运行。③适时改造和更新设备。
四、设备的综合使用
合理使用设备可以使设备保持良好的工作性能和工作状态,充分发挥设备的生产能力,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为生产顺利进行创造有利条件,从而保证企业的经济效益。要做到合理地使用设备,必须对企业的设备操作人员提出相应的要求。
(一)选择设备应考虑的因素
1机器设备的生产效率
设备的生产能力是由设备的效率和设备的有效工作时间决定的。设备的效率表现为一系列的技术参数。一般来说,大型化、自动化、电子化设备的生产效率高,是生产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但这类设备对使用人员的素质要求高,而且这类设备的价格昂贵,一次性投资费用大,设备维修工作复杂,要有较强的维修力量;此外,这类设备的生产能力大,原材料和能源的供给、生产过程的组织、产品的销售都会产生一系列新的问题,要求企业有较高的管理水平。
2产品质量的保证程度
企业生产的产品,只有符合一定技术标准,才能进入市场销售。在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条件下,更加要求企业提供高质量的产品。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关税壁垒正在逐步消除,经济发达国家往往通过制订较高的产品技术标准来限制其他国家产品的进入。我们必须注意到这一点,在选购设备时就加以重视。
3能源和原材料的消耗
能源的消耗可以用单位时间的能源消耗量或单位产品的能源消耗量来表示。机器设备的原材料消耗是指原材料的利用程度,可以用原材料利用率、成品率表示。不同加工工艺的设备,其原材料的利用率可能相差很大,选择时应注意采用具有先进加工工艺的设备。
4生产的安全性
在生产中采用先进的机器设备,大大减轻了人们的劳动强度,同时也带来了不安全因素。现代化设备工人体力劳动大大减轻,但工作单调,容易疲劳,一旦操作失误不易及时挽救,设备事故的破坏性和损失也大。因此在选择设备时,要考虑设备是否安装了各种预防事故的装置。
5设备的使用寿命
这里指设备的物质寿命。设备的物质寿命越长,每年分摊的折旧费用越少。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材料、新工艺的不断涌现,在确定设备的折旧时,应同时考虑设备的精神磨损。
6设备的成套性
设备的成套性是形成设备生产能力的重要标志,只有配套的设备才能充分发挥设备的能力。配套可以分为单机配套、成组配套和项目配套。单机配套,是指一台机器中各种随机工具、附件要配备成套;机组配套,是指一套机器的主机、辅机、控制设备等的配套;项目配套,是指一个新建项目所需各种设备的配套。如企业选择的是成套设备的一部分,也应考虑与已有设备的配套性。
7设备的灵活性
设备的灵活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设备本身对工作条件和环境的要求;二是设备对加工对象的要求,应能根据加工对象的不同加以调整,以适应产品更新和多品种生产的要求。
8维修的难易性
设备维修费用的高低,关系到产品成本的高低,直接影响企业生产的效益。设备维修的难易性,可以从零部件的标准化水平、互换性、设备的年维修费用、年维修占用的工时数等方面考虑。
9环保性
这里指设备的噪声,以及排放的污染物对环境的污染程度。所选设备应确保符合国家有关环境保护法规的规定。有关环境保护的标准将越来越严格,企业在这方面应早作准备,所选设备应配备相应的污染处理与控制装置。
10设备的投资费用
设备投资费用的多少涉及费用的来源、税金、资金的时间价值等。在计算投资费用时,应考虑到由于采用新设备所带来的节约额。
以上是选择设备时要考虑的主要因素,在实际选择设备时应统筹兼顾,全面地权衡利弊。
(二)合理使用设备的基本要求
使用设备时应遵守以下基本要求:
(1)企业应根据自己的工艺特点和要求,合理地配备各种类型的设备,在性能和效率上互相协调,使它们都能充分发挥各自的效能。
(2)企业应根据设备的技术要求和复杂程度配备相应的操作者,根据设备性能、精度、使用范围和工作条件安排相应的加工任务和工作负荷,严禁超负荷运转和用精设备做粗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