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夏民族悠久的历史文明中,医学是一枚璀璨的明珠。
在古代,有许多名医为后人称颂。如春秋战国时期的扁鹊,东汉的华佗、张仲景,唐代的孙思邈等等,就中药学的研究而言,成就最大者莫过于曾被誉为“医中之圣”的李时珍,他成就了闻名世界的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
中医,在世界医学宝库中,一直是一个神奇而深邃的领域。而记录了包括动物、植物和矿物等药共1892味药的《本草纲目》更加神奇。在16世纪末问世后,刚过半个世纪,波兰人卜弥格便将其中植物部分译成拉丁文,传入欧洲,后来又被译成日、德、英、法、俄、朝等国文字,传到世界各地,其中英译文本多达10余种,这些国家的医界,把这部著作誉为“东方医学巨典”,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对它推崇备至,称它是“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人们瞩目这部重要的医药文献时,不会忘记为之奋斗一生、呕心沥血的名医李时珍。人们惊叹于他的成就,更为他伟大的一生和高尚的人格而感动。
李时珍,字东璧,又字可观,晚年号濒湖山人,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出生于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的一个行医世家。李时珍的祖父是个走街串户的“铃医”。父亲李言闻,字子都,号月池,为人忠厚,乐行善事,博读经史,精通医药,以医术济人,是当时的名医。曾被选为贡生,送入京师,后来当上太医院的吏目,是下级医官。曾著有《四珍发明》(八卷)、《痘疹证治》、《月池艾叶传》和《月池人参传》等书,还整理补订了宋代崔嘉彦写的《四言举要》。李言闻潜心研究中药,不仅研究古代药书,而且非常注重实践,常常到山中找来药草来与药书对比印证。在他的房间里,一年到头都可以闻到白芷、郁金之类的清香。在这飘散着异香的环境中,李时珍诞生了,并不断地滋生了对医药的兴趣。
他从小就随父亲给乡亲们看病,去山里采药。他能辨别出许多药草的名字,对草木虫鱼,他有一种奇特的爱好,很小就学着开药方治病。24岁那年,他开始正式行医。他既用心学习研究前人的医学著作,又在医疗实践中认真加以验证和总结,因此医术提高很快,不久他就成为远近闻名的名医。
1555年,大约李时珍38岁时,他被楚恭王请去府中做官,并负责掌管良医所的事务。他一边给王府的宗亲治病,一边帮助附近的劳苦群众。41岁的时候,被举荐到太医院作院判,了解到许多民间所见不到的药材和资料。
当时,由于腐朽昏庸的嘉靖皇帝梦想长生不死,自1543年起他干脆不理朝政,在宫中立祭坛,设炼丹所,成年累月召集一些方士寻求“神仙方术”,炼制“仙丹”。当时方士得势,一些医生也投其所好,终日谈论“灵芝仙鹤”、“天仙地仙”,制造一些所渭的丹药设法取得皇帝欢心。李时珍非常看不惯这些,他尊重科学,不畏权势,公开揭露服食丹砂的害处,痛斥方士的邪说,反驳方士的胡言乱语,表现出高尚的人格。
灵芝,历来被方士吹得神乎其神。李时珍指出:灵芝不过是一种可以吃的菌类,没什么神奇,说它是祥瑞的仙草,更是荒唐。
针对一些人把丹砂、水银、砒霜、铅锡之类合在一起,炮制“仙丹”,李时珍指出:丹砂和水银很有害,水银含在丹砂里面,是极毒的东西。人吞下去会中毒的。他强调,人的躯体是血肉生成的,靠吃水谷得到营养。不吃五谷杂粮,蔬菜水果,而吃肠胃不能消化反毒害人体的丹砂水银,岂不自找死路。
由于对官场不满,于1561年,他辞官回蕲州行医,并把修订本草作为自己的一项重大工作。
李时珍修订本草的志愿,是他行医不久便确定的。
我国本草学有着悠久的发展史。
在很久以前,就有神农尝百草的传说。相传,神农传下的有365种本草。神农被认为是我国药物学始祖。从汉代到明朝的1500多年中,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与疾病斗争的经验日益丰富,本草学也日益发展、完善起来。南朝齐梁时期大医药学家陶弘景编写的《神农本草经集注》将《神农本草》中所收载的365种药物加以注释和整理,又补充了汉、晋以来新发现的药物365种,共收载药物730种。唐高宗显庆四年(公元659年), 由大臣长孙无忌带领编纂、由苏恭实际负责编著的《新修本草》宣告完成,并由政府在全国统一颁行。它共收载药物844种,是我国第一部官修药典。宋朝编纂了许多医学书籍,有关本草的,影响较大的有刘翰、马志的《开宝本草》。最值得重视的是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由四川名医康慎微所著的《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它是我国当时最完备的本草学著作,一共收载药物1455种,同时附有药方3000多个。
李时珍是一个喜欢读书并善于思考的人。年轻时就研读了大量的书籍,像《神农本草》、《新修本草》和《证类本草》这些医药类名著他都仔细地读过。后来,李时珍经过自己的行医实践以及所见所闻,渐渐地感到我国古代的本草同明朝当时用药的实际情况不完全符合,旧本草不只是品种混杂,而且还有许多错误。
就拿《证类本草》来说吧,这是当时医药界公认的“全书”,李时珍也非常赞叹康慎微学问的广博。《证类本草》汇集了名家本草的药物和民间许多的单方、验方,使这些民间古代的用药经验能够流传下来,这些功劳都是不可磨灭的。但是,李时珍也发现这部权威书籍存在着一些错误。
“本草”就是中药。由于绝大多数中药来源于植物,其中又以草类最多,所以中药书都以“本草”命名,其实“本草”中包含有虫、鱼、鸟、兽、矿物等不同的种类。
可是,《证类本草》划分得很混乱,甚至把两种或几种药混淆了。生姜、山药是两种疏菜,《证类本草》却把它们列入草部;槟榔、龙眼是两种果子,《证类本草》又把它们列入木部。
其他本草书籍也有错误,如硝石与芒硝成分不同,而历代各家本草对两者都未弄清楚。再如五倍子,有的归为草部,有的归为木部。而据李时珍了解,五倍子实际上是蚜虫寄生于盐肤木上而形成的。它既不是树木的果实,也不是树木本身,它应当属于虫部。还有的本草认为“黄精即钩吻”,“旋花即山姜”。而事实上,黄精是一种补药,无毒,而钩吻却有剧毒;旋花与山姜属于不同植物,分别属于旋花科和姜科。
在历代诸家的本草书中,这样的错误不胜枚举。药搞错了,尽管医生的处方开得再好,也还是不能治病,甚至会因此引起医疗事故。李时珍越来越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认为编修本草势在必行。
修订本草的艰巨工作开始了。
他带着儿子和学生认真研读与“本草”有关的各种书籍,将各种书籍中有疑问的地方,都一一摘录下来,做大量的笔记。接着他便进行了艰苦的外出查访。采集了各种各样的动植物标本和名目繁多的药草。足迹遍及长江南北,到过湖南、湖北、江西,广东、安徽、江苏、河南等地。他们风餐露宿,身上带着一点干粮,渴了就捧一捧山水,摘一点野果。无论山有多高,路有多险,丛林有多深,危险有多大,哪儿有药材,他们就往哪儿走。
大约在明神宗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这部凝结着李时珍一生心血、汇集和总结了古今药典精华以及广大劳动人民药物知识的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终于完稿了。30年左右的辛勤劳动,李时珍送给世人一份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礼物——《本草纲目》。
此外,他还写过《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食物本草》、《集简方》、《蕲蛇传》、《五脏图论》、《命门考》、《命门三焦客难》、《濒湖医案》等书,为祖国医药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由于长期的艰苦工作,李时珍病倒了,但他仍拖着孱弱的身体四处奔走,设法使这部书早日问世。
但是,当时的朝廷可以花费巨资炼丹以求长生不老,却不愿拿出一点点资金资助李时珍做非常有价值的实际工作。而几十年编撰《本草纲目》已经使他耗费了所有家财。
1593年初秋,这位一生为解除他人痛苦而生活、为别人流尽了最后一滴汗的“医中之圣”,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临终前,他一再叮嘱家人要争取机会,使这部书广泛流传。
在他去世的第二年,《本草纲目》才印成书。书一问世就惊动了整个医药界。
《本草纲目》是我国药学宝库一颗闪闪发光的明珠。它收药之多,规模之大,质量之高,在当时是空前的,全书共190万字,52卷,记录了包括动物、植物和矿物等药品共1892味,其中总结民间经验增加的有374种,并附有历代药方11096个及1110幅插图。根据药物的性质,李时珍又把它们分别列为火、水、土、金、草、谷、菜、果、木、虫、鳞、介、禽、兽、人等16部,每部又分为若干类,共62部。它的主要成就如下:
第一,纠正了历代本草相沿的许多错误,系统地整理、总结了当时我国医药学发展的新成就。第二,提出了当时最先进的药物分类法。把收录的全部药物分成16个部分,每部分再分,共62部。分动物、植物、矿物三类。在植物学上,根据植物的生态和习性进行分类,采取“析族区类”的办法;在动物学上,按动物由低级向高级进化的顺序排列起来。在矿物方面,按照从无机到有机的顺序排列。便于查找。第三,系统地记述了各种药物的知识。对各种药物的记述,包括校正、释名、集解、正误、修治、气味、主治、发明、附录、附方等项,从药物的历史、形态到功能、方剂等,叙述很细。丰富了本草学的知识。第四,纠正了一些反科学的见解。如批判关于食水银、雄黄可以成仙的说法,更正“草子可以变鱼”的说法。第五,丰富了世界科学宝库。它在天文、气象、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物理学等方面都有广泛的论述,做出了重要贡献。第六,辑录保存了大量的古代文献,在原书佚失的情况下,由于《本草纲目》的摘录,得以保存下来。
《本草纲目》是一部不朽的巨典,近400年来,已在我国翻印了30多次,得到世界人民的高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