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年,中国人开始走出国门,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辛亥革命后,大批留学生陆续回国,并大力传播当时西方最新的科学知识。
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中国人民真正认识到了科学的重要性。于是,一个讲民主、倡科学的风气在很短的时间,席卷全国,为中国近代科学技术的创建和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近代科学技术的复杂性和日益庞杂的研究规模,决定了科学技术需要许多学者、工程师、熟练工人有组织地分工协作。按照一定的计划开展研究。这就需要有专门的研究组织和机构。正是这种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国内有识之士的努力,促成了中央研究院的成立。
民国初年,一些早年出国留学并学有所成的中国学者,为了开创国内近代科学研究的条件,正在积极地组织科研团体、筹建研究机构。经过中国近代地质学的开拓者章鸿钊的努力,中国近代第一个科研机构——地质研究所,于1913年成立,在培训了一批地质人才后,所有人员转到了地质调查所。初期,地质调查所属工商部管辖,后改为工矿部,1930年又隶属实业部。由于得到了政府部门的支持,地质调查所才得以生存和发展,并为后来建立的各种科研机构开创了成功的先例。
1914年,任鸿隽、赵元任、杨杏佛等一批留学美国的学者,决定发起并组织中国科学社。1918年,该社的办事机构由美国迁回国内。
1924年,孙中山应冯玉祥之邀北上。在北京时,孙中山就曾拟议筹设中央学术院,作为全国的最高学术机关,并命汪精卫、杨杏佛、黄昌谷起草计划。孙中山病逝后,此事就被搁置了起来。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李石曾于1927年4月17日在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七十四次会议上提议,设立中央研究院。同年5月9日,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第九十次会议决定设立中央研究院筹备处,并推举蔡元培、李石曾、张静江等人为筹备委员。
1927年10月,大学院成立。大学院是全国最高学术教育机关,管理全国学术及教育行政事务。根据组织条例,蔡元培聘请谌湛溪、曾昭抡等30余人为中央研究院筹备委员。11月20日,蔡元培主持召开了“中央研究院筹备会及各专门委员(会)成立大会”。会议制定并通过了《中华民国大学院中央研究院组织条例》,确定中央研究院为中华民国最高科学研究机关,院长由大学院院长蔡元培兼任,设立理化实业研究所、社会科学研究所、地质研究所及观象台,秘书长为杨杏佛,各研究所筹备会常务委员分别是:理化实业研究所为王小徐、宋梧生、周仁;地质研究所为徐志摩;观象台为竺可桢、高鲁;社会科学研究所为蔡元培、李石曾、周鲠生。
1928年4月10日,中华民国大学院中央研究院改为国立中央研究院,成为独立机关,仍由蔡元培任院长。6月9日,蔡元培在上海召开了第一次院务会议,中央研究院从此宣告成立。
根据南京国民政府公布的《国立中央研究院组织法》,国立中央研究院直接隶属于国民政府,为中华民国的最高学术研究机关,其任务是:(一)实行科学研究;(二)指导、联络、奖励学术之研究。其组织形式是在院长领导下设立行政、研究、评议三部分,以研究为主。
1928年11月,中央研究院正式办公,总办事处设在南京,在上海设立办事处。蔡元培自中央研究院创办之日起任院长,直至1940年逝世,前后共13年。在他任院长的10多年间,能够做到知人善任、选贤择能、发扬民主,为中央研究院的发展费尽了心血。
中央研究院的行政部门是总办事处。设总干事一人,干事3—5人,下设文书处、会计处,机构非常精炼。
评议会根据中央研究院组织法第十一条设立,职权为:(一)决定中央研究院之学术方针;(二)促进国内学术之合作与互助; (三)国立中央研究院院长辞职或出缺时,选举院长候选人3名,再请国民政府遴任;(四)受国民政府之委托,从事学术之研究;(五)受考试院之委托,审查关于考试及任用人员之著作或发明事项。
中央研究院的主体部分是各研究所。从1927年秋开始筹备,到1930年初,共有物理、化学、工程、地质、天文、气象、历史语言、心理、社会科学9个研究所和一个博物馆。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央研究院因人员和重要设备的迁移而不能开展正常的工作,直至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央研究院和各研究所才逐渐地迁了回来。在1945年10月召开的第二届评议会第三次年会上,会议认为,为了加强学术研究,促进国内外的学术交流,必须建立院士制度。
中央研究院的院士是一种终身荣誉,它由选举产生。首先要经过各大学、各独立学院、各著有成绩的专门学会研究机关,或院士或评议员5人以上提名,再由中央研究院评议会审查才能作为候选人,最后,经过评议会年会的选举才能成为一名院士。
1948年3月10日,在召开的第二届评议会第五次年会上,选举产生了中国历史上首批共计81名院士。其中有华罗庚、陈省身、苏步青、吴大猷、叶企荪、严济慈、李四光、竺可桢、茅以升、童第周、胡适、郭沫若、马寅初等著名科学家。
中央研究院各研究所在成立后20多年的时间里,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1928—1929年,历史语言所在安阳小屯村发掘殷墟,发现了大量殷代青铜器和甲骨卜辞,使中国古代历史向上推移了千百年,成为中国和世界考古学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标志着中国近代考古科学的成熟;地质所在30年代初期曾在庐山等地找到我国第四纪冰川遗迹;物理所进行了电学、磁学、光学的研究,后来还开创了核物理、金属学、结晶学以及短波的研究;化学所着重于分子光谱、性激素、中药成分的化学分析、化学玻璃的性质及平阳矾矿的利用等研究;数学所的研究主要在近代数学理论方面,开展了数论、代数、微分几何、拓扑学、级数论、数理统计6个部分的研究;天文研究所筹建了紫金山天文台,编制了国民历及南京授时的发布,着重开展了天体方位和形态的观测;气象研究所观测并研究了中国气候的变化规律,竺可桢关于中国雨量和台风的研究工作引起了国际气象学界的重视;动物所做了动物分类学研究,后来着重于鱼类生物学、昆虫学、寄生虫学、原生动物学和实验动物学的研究;植物所开展了植物分类学、藻类学、真菌学、森林学、植物生理学、植物形态学、植物病理学及细胞遗传学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