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陈景润一样,袁隆平也是新中国自己培养的科学家。所不同的是,陈景润一直处在科学的殿堂去摘取他的数学皇冠上的明珠,而袁隆平则是从古老中国农村的田间小路走来,从湖南省偏僻的安江农校校园走宋。
袁隆平,江西德安人。1930年9月1日生于北平协和医院。袁隆平一出生,就赶上中国国内战争。他的童年一直处于动荡之中。稍大一点,又赶上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袁隆平随父母从北平到汉口,又从汉口到湖南,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1949年从南京中大附中高中毕业后,袁隆平没能实现父亲希望他报考南京的重点大学,毕业后升官发财、光宗耀祖的愿望,而是立下了学农的志向缌报考了重庆相辉院农学系。1950年又转入西南农学院农学系。1953年8月农学院毕业后,袁隆平被分配到湖南省安江农校任教。
1960年7月,工作了7年?袁隆平在安江农校实习农场的早稻田中,发现了“鹤立鸡群”特异稻株,经查,得知是“天然杂交稻”株后为此受到启发,开始在国内首创水稻雄性不育研究。
1965年7月5日,在安江农校实习农场的洞庭早籼稻田中,袁隆平找到了一株奇异的“天然雄性不育株”,成为国内的首次发现。袁隆平如获至宝。经人工授粉,结出了数百粒第一代雄性不育材料的种子。之后,他经过两年的继续寻找和实验,有四株“雄性不育株”繁殖了一代至二代。随着他的研究成果“水稻的雄性不孕性”于1966年在《科学通报》第四期发表,标志着他的研究取得了初步的成就,也吹响了水稻难性不育研究的号角。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袁隆平同其他专心于科学研究的同志一样,被当做“白专道路”的典型和“资产阶级技术骗子”加以批判,试验研究一度中断。
在国家科委九局局长赵石英等同志的支持下,1967年6月,袁隆平与李必湖、尹华奇组成杂交水稻科研小组,继续进行水稻雄性不育研究,并于1968年10月获湖南省革委会生产指挥组第一笔计1000元的研究补助经费。
1970年,袁隆平调湖南省农业科学院杂交水稻协作组工作,在6月召开的省第二次农业科学技术经验交流会上,省单委会主任华国锋在听了汇报后,指示要把”水稻雄性不育研究”拿到群众中去搞。
1972年,杂交水稻被列为全国重点科研项目,组织全国协作攻关。同一年,袁隆干选育出了中国第一个应用于生产的不育系二九南1号:1973年,通过测交找到了恢复系,攻克了三系配套难关。同年10月,衰隆平在苏州召开的水稻科研会议上发表了“利用‘野败’选育三系的进展”一文,标志着中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已经配套成功。
1975年,袁隆干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带领大批干部和技术人员赴海南制种3万多亩,首次大面积制种获得成功,终于攻克了“制种低产难关”,为来年开始在全国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做好下种子准备。1976年,杂交水稻开始在全国大面积推广,当年种植208万亩。到1988年,全国累计种植杂交水稻面积12亿多亩,增产稻谷1000亿公斤以上,取得了很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978年,袁隆平晋升为研究员。之后,他先后担任农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作物学会副理事长、中国遗传学会理事、湖南省生物学会理事、省遗传育种学会副理事长、省农学会理事、全国杂交稻专家顾问组副组长、湖南省两系法杂交稻开发领导小组副组长、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等职。1978年后,还分别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常委、湖南省科协副主席、湖南省政协副主席。1981年被聘为湖南农学院兼职教授。由于袁隆平在杂交水稻研究上的突出贡献,1979年12月,国务院授予袁隆平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与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81年元月,国务院、国家科委向袁隆平颁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个特等发明奖。
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研究由于在世界上也居于领先地位,因而引起了世界水稻专家的广泛关注。
1979年4月,第一次出国的袁隆平来到了国际水稻研究所所在地——菲律宾首都马尼拉远郊的洛斯巴洛斯镇,去参加国际水稻科研会议。在会上,他用英语宣读了他的“中国杂交水稻育种”的论文,并一一回答了各国专家的提问。通过听论文和答辩,与会者一致公认中国杂交水稻研究处于领先地位。当会场上的幻灯不寻常地、反复地映出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字幕和他的头像时,会场为之欢声雷动,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肤色的水稻专家都纷纷起立,向“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鼓掌致意!
1980年1月,杂交水稻——南优2号作为我国第一个农业技术专利转让给美国。同年5月,根据技术转让合同,袁隆平一行3人飞抵美国,来到国立加利福尼亚州大学农业试验站,进行杂交水稻制种的技术指导。当人们知道袁隆平是第一个作为传授技术而不是学习技术的中国专家来到美国时,舆论为之一振。《华侨日报》刊登了“中国水稻专家来美传授技术”的文章。在美国西方石油公司拍摄的题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花园里——中国杂交水稻的故事》的纪录片中,高度赞誉杂交水稻这一科研成果“解决了世界各族人民的吃饭问题”。杂交水稻的出现,在世界引起了很大的震惊,有人把杂交水稻比之为东方文明古国的中国除四大发明外,对人类做出的第五大贡献。而日本则发出了“杂交稻这一海外传奇威胁着日本”的声音。
随着杂交水稻在世界各国的试验试种,这一从中国偏僻农村走出来的研究成果已引起世界范围的关注。而作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则以讲学、传授技术、领奖、参加学术会议或进行技术合作研究等形式走进了亚非欧美的菲律宾、美国、日本、法国、英国、意大利、埃及、澳大利亚等8个国家的田间地头、实验场或国际讲坛。
由于杂交水稻对世界做出了重大贡献,1985年、1987年、1988年袁隆平分获世界知识产权组织颁发的发明和创造金质奖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科学奖、国际伦克基金会奖。他的研究成果,被国际权威人士赞誉为是继70年代国际培育半矮杆水稻之后的“第二次绿色革命”。
面对荣誉和地位,袁隆平不假思索地说:“成绩与荣誉归功于祖国,祖国利益高于一切!”同时,他还要在水稻科研上更进一步。经过努力,在80年代又选育出威优64、威优49等几个大面积推广的早熟、多抗新品种。他还提出了杂交水稻通过“三系法”过渡到“两系法”,再向“一系法”发展,最后培育出远缘杂交优势的战略设想。
在人多地少的矛盾较突出的情况下,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袁隆平及其杂交水稻研究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