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让孩子听话的心理学
34168600000026

第26章 坚守尊重原则,给孩子一碗温暖的心灵鸡汤(2)

从一个孩子的角度来说,他们除了基本的吃、喝、睡等生理需求之外,最需要的心理感受是什么呢?是父母的爱和信任。天下几乎所有父母都能做到前一点——爱,但却没有多少父母能够做到对孩子真正地信任。相反,父母的行为,总是在表达着他们对孩子的不信任。孩子小时候,他们要为孩子打理好起居;孩子上学后,他们要为孩子决定学校的事情,从交什么朋友到选什么辅导班都要管……似乎在父母的眼中,孩子是没有决定能力的,所有的事情如果少了自己的安排,孩子不是手足无措,就是会学坏。

但实际上,父母这种怀疑是杞人忧天。如果父母能够试着放开手,以信任的态度让孩子去自行决定一些事情,那么孩子会觉得这是父母对自己能力的认可,几乎没有哪个孩子愿意辜负这种信任。于是,这种信任就会转化为孩子做好事情的巨大动力。儿童心理学家曾说:“如果孩子能够从父母身上得到充分的支持和爱,孩子将会比父母想象得更早走向独立。”

现实生活中的情况往往不是这样,而是父母过多地干预了孩子的决定,剥夺了孩子做事的权利。

妈妈买了一袋橘子回家,最爱吃橘子的菁菁高兴极了,立刻去洗了手准备剥橘子。但当她洗完手回来的时候,发现妈妈已经把橘子放到了冰箱里,只留下了一个,正在剥着。菁菁有些着急,嘴里说着:“我来剥,我来剥。”就上前想要抢过来。

妈妈一扭身,把菁菁挡在身后,说道:“别急,等一下,马上就剥好了。”菁菁一听,发现妈妈压根儿就没有在听自己说话,更着急了,跺着脚喊道:“快点!我要剥!不用你剥!”可不管菁菁怎么强烈要求,妈妈还是自顾自地剥着。

终于,橘子剥好了,妈妈转过身来,递给菁菁,说:“再着急妈妈也要给你剥好啊,你不记得你上次剥橘子,弄了一身脏吗?”菁菁看着妈妈剥好的橘子,生气地说:“不吃了!”

菁菁的妈妈就是一个典型的对孩子不信任的妈妈。即使菁菁在剥橘子的时候弄脏衣服又怎样呢?至少她在这个过程中学到了剥橘子需要的技巧,下一次说不定就能完好无损地把橘子剥开。妈妈对菁菁的不信任,导致菁菁失去了尝试的机会,才使得菁菁这样生气。

其实,如果父母能够对孩子表达信任,就可以激发孩子内心的动力,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和失败的快乐。他们会在父母充满信任的目光和言语中,从摔倒的地方爬起来,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成功,实现心中的理想。

一位儿童教育专家曾经指出,教育的奥秘就在于坚信孩子“行”,忘却孩子“不行”。父母应该知道,孩子需要的不仅仅是无微不至的照顾,他们的心灵深处最强烈的需求和成年人是一样的,就是渴望受到赏识和肯定。父母要自始至终坚持给孩子前进的信心和力量,哪怕是一次不经意的表扬、一个小小的鼓励,也许都能让孩子激动很长时间,甚至就此改变孩子的整个精神面貌。

一位即将参加考试的孩子,因为贪玩耽误了学习。面对越来越近的考试期限,孩子的妈妈没有责备他、放弃他,反而一直鼓励他:“妈妈相信,以你的能力,如果现在开始努力,也不算晚,你一定能克服困难,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在妈妈的鼓励之下,孩子抓住最后的时间努力学习,最后竟然考出了优异的成绩。拿到奖状之后,这位学生非常感谢妈妈:“当时如果没有妈妈的信任和鼓励,我不会有这么大的学习劲头,也难以取得这样的成绩。”

每个孩子的潜能都是巨大的,只不过有的被父母的“不信任”埋了起来,有的则能够在父母的“信任”之下被挖掘出来。对于父母来说,必须给孩子足够的信任和空间,让他们放手去做,而自己只负责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为他们送上鲜花和鼓励,这才是孩子快速成长和进步的好方法。在儿童教育领域,有一个著名的“暗含期待效应”,其原理就是信任。这种效应经过实验之后,被广泛地运用于现代教育,教育工作者从对孩子信任出发,培养孩子的积极性,让孩子在别人的鼓励和信任中不断进步。

生活中,父母出于保护心理,不可能一时做到完全放手、完全信任孩子。不过,父母要一点一点地改变自己的行为,经常问自己以下三个问题:第一,我对孩子信任了吗?没有信任,怎么能做到放权、给他空间?第二,孩子真的做不到吗?这件事情看起来有点复杂,但孩子通过努力,或许能有令我惊喜的效果?第三,即使知道孩子做不到,就永远不给他机会吗?孩子如果没有通过一次两次的努力和改进,想必他真的会永远做不到。父母经常这样反问自己,约束自己那双伸出的手,多给孩子一些信任的鼓励,孩子的能力可能会在短时间内快速提升。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教育孩子的全部秘密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哪怕孩子一时表现差、学习成绩差也并不可怕,只要多给孩子一些信任,让孩子自由选择、自由思考、自由尝试,那么孩子创造出的结果,也许会让父母“目瞪口呆”。

父母小贴士

如果说孩子是一株小树苗,那么父母对孩子的一次次干预、不信任,就像在孩子的头顶设置了一个罩子,挡住了孩子原本应接收的阳光雨露;而父母每一次信任、放手的言语,对于孩子来说都是一股滋润的清泉。父母若能经常表达对孩子的信任,说不定哪一天,就会发现孩子已经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

4.父母统一言行,给孩子明晰的概念

圣·保罗的家庭教育家贝丝·卡丁女士喜欢用“野餐和蚊子”的故事来告诫父母要言行统一。她说:“当你在明尼苏达野餐时,不可避免地会有一只蚊子想咬你。你赶走它,它又回来;你再赶走它,它还会回来。直到你站起来,追着它,将它拍死,它才不会再咬你。”如果你只是用嘴强调你的标准,那就像赶蚊子,不会管用,只会浪费你的精力。言语只是标准,行动才是强调。

一个能做到言行一致的人,才能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在家庭教育中也是如此。父母言行一致,不仅会让孩子觉得有安全感、对父母充满信任感,还能让孩子对事物形成明确清晰的概念。因此,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最正确的做法,就是答应孩子的事情一定要做到;或者要求孩子的行为准则,自己也应该照做。这样才能树立家长的威信,让孩子乐于服从。

不过,现实生活中,父母随意违背承诺、“单方面的标准”屡见不鲜。比如,父母答应周末带孩子去吃麦当劳、去游乐场,但因为自己工作忙或者只是想休息就“毁约”了;父母平时总是教育孩子要多读书,不要只顾着玩,自己却一得空就守在电视机前,也没看过几眼书……父母自己可能浑然不觉,认为这些都是“小事”,但这对孩子的影响却是相当大的。某个记者在一所小学进行了一次调查,结果显示,竟然有95%的孩子认为父母言行不一。可见,父母一次“不经意”的食言,会在孩子心中造成多么大的负面影响。

这天是周末,小逸早上起床之后,突然想起了什么,很兴奋地跑到书房里,对爸爸说:“爸爸,我想去动物园,你今天能带我去吗?”爸爸正在电脑前忙碌着,头也没抬,回答道:“小逸乖,爸爸今天太忙了。下周,下周一定带你去。”小逸懂事地点了点头,不再吵爸爸了。

好不容易盼到了第二个周六,小逸起了个大早,迅速地洗漱完毕,却看到爸爸还在呼呼地睡大觉。小逸轻轻摇了摇爸爸的手臂,见他睁开了蒙眬的双眼,说道:“爸爸,你不是说今天带我去动物园吗?现在可以走了吗?”爸爸坐起来想了半天,才想起自己上周似乎是说过这么一句话。他脑袋一沉又躺回床上,回答道:“小逸,爸爸实在是太累了,让我多睡会吧。改天有空一定带你去啊……”小逸失望地走出了爸爸的卧室,心想再也不会相信爸爸了。

父母许下承诺却不履行,就好比给了孩子一个希望,又亲手将这个希望打碎。这不仅会让孩子对父母的信任度降低,还有可能导致孩子也学会“开空头支票”的坏习惯。所以,建议父母说话之前一定要三思,不要轻易承诺和下标准,但一旦答应了或者要求了孩子,就要坚持屡行或让自己也做到。

首先,父母要以身作则,尽力做到言行统一,对同事、亲友都要做到讲诚信,说话要有信用。假如出现了问题,父母也不要推卸责任,因为这将使孩子也学会推卸责任。责任是和信誉联系在一起的。

其次,前后的言语要尽量一致,不要总对孩子说“可是”。心理学上有一个“可是效应”,是指为了说服别人,先采取“是”的态度,然后再采取“可是”的态度,从而促使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这一方法在某些沟通中非常见效,但在对孩子做承诺时却最好禁用。比如,孩子希望你给他买一件玩具,你回答说:“我可以给你买玩具。”孩子听到这里一定非常高兴。但如果你继续说:“可是你的成绩没有达到我的要求,所以我不能给你买。”这时孩子的感觉就像是从天上掉落到地上,相信他会觉得,还不如最开始听到的就是“不买”。所以,父母不如将这句话改为:“妈妈很想给你买那个玩具。如果能够将它作为你取得好成绩的奖励,想必你自己也会非常开心。”要避免说“可是”,避免给孩子一种事事都要以大人的思想为转移的感觉。

另外,言行一致不分大小事,父母不要忽略生活中的小事。父母也许都曾经历过这样的事情:孩子提前完成了你布置的习题,但你看时间还没有到,于是又给孩子增加了些额外的习题;你答应让孩子看一个小时的电视,但刚过半个小时,你就开始催促孩子去写作业。也许父母会说:“我连答应带他去旅游都去了,答应给他买游戏机也买了,这点小事算什么?”但实际上,对于孩子来说,失信无小事,你给他的“物质”远远不能代替给他的“感觉”。这些都是会让父母的信誉度降低的事情,孩子会觉得,他按你的要求做了,你却一再改变自己的承诺,于是就会慢慢变得不再喜欢你、相信你了。

今天开家长会,岩岩得到了老师的点名表扬,在下面听着的妈妈很高兴,散会后,说可以答应岩岩一个要求。岩岩好像等待这个机会很久了一样,立刻大声说:“我想去电玩城玩‘战警’,玩我想玩的游戏!”妈妈虽然不大喜欢岩岩去那里玩,但鉴于他这一学期表现很好,并且想到偶尔去一次也没有坏处,就点头答应了。岩岩兴奋地高呼“太棒了”。

可到了电玩城之后,岩岩的兴奋劲儿很快就下去了。原来,岩岩喜欢的那几个游戏,妈妈都不让玩,只允许他投投“篮球”、打打“地鼠”,岩岩不满地说:“妈妈,这都是小孩子玩的游戏了,我不能打一会儿‘战警’,开一会儿‘汽车’吗?”妈妈也有点不高兴:“妈妈都退了这么大一步,兑现承诺带你来玩了,你怎么就不能听妈妈两句话呢?”岩岩有口难辩,只好不再说什么。

亲子教育并不是做生意谈价钱,不能因为自己兑现了承诺,就企图让对方也后退一步。在亲子教育中讲究的是绝对的诚信,父母必须做到事不论大小、前后言行一致,才有资格教导孩子,也才能让孩子信服。

父母小贴士

信任就像一口井,父母每失信一次,就像是从井里往外提了一桶水,久而久之,井就会干涸,亲子之间也会出现信任危机。所以,父母一定要记住,孩子虽然思想简单,但与他们的交流却不能简单,反而要事先考虑成熟,一旦出口就要有相应的行动跟上。这样,不仅于亲子关系有益,还能使孩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明晰交际概念。

5.孩子的人生,交给他自己做选择

1631年,英国商人霍布森从事马匹生意,但是他只允许顾客在马圈的出口处挑选。然而这个马圈只有一个小门,体形大的马根本出不去,能出来的只是瘦马、小马和病弱的老马。顾客挑来挑去,自以为完成了最满意的选择,其实只是一个低级的决策结果。显然,这是一种没有选择余地的所谓“选择”,实际上就等于不让挑选,后人将这种现象总结为“霍布森选择效应”。

霍布森选择效应给了我们这样一个启示:如果一个人的选择空间非常有限,那么思维就会局限在一定范围之内,他的想象力和创新力也会因此而受到局限。也就是说,如果不能随心所欲地在众多的选择中选择自己最想要的,那么一个人将很难进行创造性的学习、生活和工作。

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就犯了类似的错误。他们总是将孩子未来的方向固定在几个方面,总是按照自己的想法为孩子选择未来的道路,孩子选择的空间没有打开,无权进行更符合自我意愿的选择,因此他们在被迫接受的过程中很难有所建树。但遗憾的是,很多父母看不到这一点,只一味地将自己认为对的和好的选择强加给孩子,无形中使孩子丢掉了很多发掘天赋和潜能的机会。

迈克生于一个物理学之家,父母都是物理界的知名学者。

迈克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也成为物理学界卓有成就的人,于是夫妇俩在迈克很小时便向他灌输各种物理知识。但不知什么原因,小迈克无论如何对物理提不起兴趣,但对经商情有独钟。他在夜里偷偷地学习有关商业及商业管理方面的知识,几乎到了如饥似渴的地步。

迈克无法违背固执的父母的意愿,成年后,他不得不到父亲所在的学校教物理。但他知道,物理绝不是他的优势,他相信,他的经商才能与商业知识足以让他在商界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