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梁启超讲国学
34174700000016

第16章 梁启超谈儒学:君子不怨天,不尤人(5)

古人虽然在关于“变革”的学说和经验上都远不如我们,但他们深明变革的重要性。每个时代都会在社会上掀起声势浩大的变革浪潮,比如战国时期的李悝变法、吴起变法,以及后来秦孝公时期的商鞅变法,一次次变法,推动社会产生重大变革,获得巨大进步,为时代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这种变革一直到了后世还在继续,比如北魏孝文帝进行的风俗改革。

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北魏自太武帝去世之后,国家政治日益腐败,鲜卑族认为自己血统高贵,因此经常压迫百姓,导致民怨不断,人民纷纷联合起来进行反抗。公元471年,北魏孝文帝即位之后,决心改变这种状况,让各民族呈现出大融合的欣欣向荣的景象。所以,他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孝文帝首先对官员的俸禄进行了调整,提高了国家对贪污腐败的打击力度;随后,又在土地方面实行“均田制”,将多余出来的土地全部分到农民手中,但凡成年男子,都可以得到耕地四十亩,而妇女则减少一半,每人二十亩,通过这种方式鼓励百姓耕作,另外还分给农民桑地,全面鼓励耕织。但是,百姓也必须遵从政府的政令,每年要向政府交纳一定的赋税,同时还要定期的服兵役。如果拥有耕地的百姓意外身亡,那么除了桑田以外,其他的耕地都应该归还政府。这样一来,可供农民耕种的田地就变得多出很多,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必然也可以迅速稳定下来,最主要的是还能增加北魏政府的国库收入。

北魏孝文帝是一个身怀雄才大略的明君,他想要在政治上做出一番事业,不说后无来者,但也一定要做到前无古人,至少在北魏历史上无人可出其右。在他看来,如果北魏想要巩固自身的统治,就必须从汉人入手,积极吸取中原地区先进的文化和技术,改革鲜卑族落后的文化习俗。为此,孝文帝决定将北魏都城从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北)迁移到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

但是,孝文帝担心臣子们反对他的这一主张,于是他先谎称要挥军南下,扫灭南齐。在一次朝会上,他提出了这个构想,不出所料,立即遭到了众位大臣的一致反对。其中,反对声最大的要属任城王拓跋澄。

看到这种情形,孝文帝十分生气,说:“整个国家都是我的,我想对谁用兵就对谁用兵,你竟敢阻挠我?”拓跋澄丝毫不惧,据理力争,反驳道:“国家自然是陛下的,可我是你的臣子,有责任对你的行为进行提醒,我深知用兵的危险,因此我不得不讲。”

孝文帝沉默了一会儿,直接宣布退朝。但是,随后他又将拓跋澄召进宫里,见到对方后,直接说:“其实,刚才我在朝堂上对你发火,是为了吓唬诸位大臣。实际上,我认为平城是一个可以宣扬武力的地方,不适合进行整治改革。如今我想要改变我们鲜卑族的一些不好的风俗,因此必须要迁都。这次我之所以说要挥军南下伐齐,主要目的是想借这个机会,将北魏的都城迁到中原去,你认为如何呢?”

拓跋澄听了孝文帝的解释后,恍然大悟,经过简单分析,他认为孝文帝的主张可行。

公元493年,北魏孝文帝亲自率领三十万将士挥军南下,从北魏都城平城出发,马不停蹄地赶往洛阳。此时正值雨水期,在行军过程中正好碰上了秋雨,而且这雨足足下了一个月,道路泥泞坎坷,对行军造成了诸多不便。在他们赶到了洛阳后,只在这里稍作休整,然后孝文帝便立即披挂上马,准备出城,继续向南齐进发。

大臣们本来就不支持南下伐齐,这时又遇上了阴雨连绵,都感觉不是什么好兆头,于是纷纷上前劝阻。孝文帝十分严肃地说:“此次南下伐齐,可谓是兴师动众,哪有半途而废的道理。如果半路回去,那岂不是让后世笑掉大牙。如果你们不支持我南下伐齐,那么我就将国都迁移到洛阳,你们认为怎么样呢?”

众位大臣听了,面面相觑,默不作声。孝文帝趁热打铁地说道:“这有什么好犹豫的。听我口令,赞成迁都洛阳的站在左侧,不赞成的站在右侧。”

这时,队伍中的一位贵族上前说:“如果陛下立即停止南下伐齐,那么就算是要将都城迁移到洛阳,我们也不会反对。”虽然依然有很多大臣不支持孝文帝迁都,但听到可以停止伐齐后,也都纷纷表示支持孝文帝迁都洛阳。

孝文帝看到大势已定,于是直接在洛阳展开部署,随后又命城王拓跋澄赶去平城,向一些顽固的皇亲国戚,宣扬迁都洛阳的好处。另外,他还亲自跑到平城,将众多王公贵族的老臣召集起来,共同商讨迁都事宜。

平城的王公贵族有很多人依然不同意迁都。他们例举出各种各样迁都的坏处,想让孝文帝收回成命,不料却被孝文帝一一驳倒。最后,他们实在没有办法,就说:“迁都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可以动摇根基的大事,谁也不知道吉凶祸福,所以,还是占卜一卦,测测这样做到底好不好。”

孝文帝说:“人们之所以会卜卦,主要目的是解决一些让人犹豫不决的事情。而关于迁都的事,已经不存在任何疑问了,所以没必要进行占卜了。如果想要治理好天下,那么我们就应该以四海为家,走南闯北,体验各处的风俗习惯,实地考察民情,所以哪有固定不变的道理。再说,北魏历史上又不是没出现过迁都的事情,为什么到了咱们这个时代,就不能迁了呢?”

王公贵族全都被孝文帝驳得哑口无言,于是,迁都洛阳的事,就这样直接敲定了。

国都正式迁到洛阳之后,孝文帝根据国家的实际情况,决定对鲜卑族的风俗习惯进行进一步改革。

有一次,在朝堂上,他跟众位大臣一起商讨这件事。他说:“大家认为主动革新、移风易俗好,还是固步自封、因循守旧好?”

咸阳王拓跋禧毫不犹豫地回答说:“自然是移风易俗好!”

孝文帝说:“那好,接下来我将会宣布改革风俗的条例,任何人都不可违背。”

接着,孝文帝当场宣布了几条法令:鲜卑族整体改说汉语,不过因为三十岁以上的人已经形成习惯,立即改口比较困难,可以慢慢来,但是三十岁以下者,尤其是在朝中为官的,必须改说汉语,如果有人胆敢违反,轻者降职,重者撤职;规定官民统一着装汉人服装;鼓励鲜卑人与汉族通婚,并改用汉姓。北魏皇室复姓拓跋,但是自改革条令颁布以后,整个皇室一律改姓元。而孝文帝的名字元宏,就是改用汉姓之后起的。

北魏孝文帝大刀阔斧的改革,促使北魏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经济上,都产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国家的综合实力得到空前提升,同时也进一步促进了少数民族与汉族的大融合,为全国乃至地区的发展带来了更多动力。

在梁启超看来,这种变革无疑是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因为只有不断地进行变革,才能让社会不断地发展与进步。如今这个时代,任何事物都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唯一不变的,只有变化。不过,任何事物在改变的时候,都是十分困难的,不可能一蹴而就,变革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不断地经历时间的检验和社会以及周边环境的检验,只有通过了检验,才有成功的希望。但是,如果固步自封,不肯做出改变,那么连继续存在下去的希望也会丢失掉。因此,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必须进行自我变革,只有在不断的变化发展之中,一切事物才能更好的生存和发展下去。只有经历了变革,才能在较长时间内,获得一个安稳的生产环境,安静地去发展和持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