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梁启超讲国学
34174700000019

第19章 梁启超谈修养:淡看风云,毁誉不动(3)

其实,幸福很简单,只要你懂得知足,就会感觉生活中的一切都是美好的。如果一个人可以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发现某些乐趣,那么他就比别人幸福。

我们无法保证人生一直是一帆风顺的。人生从来都是一个幸福与苦难结合在一起的混合体。虽然幸福可以带给你美好的感觉,但痛苦也可以让你拥有一颗坚强的心。

任何人都不想面对苦难,但当它不声不响地出现时,我们也无法摆脱,这时,我们一定要换个角度对待它——懂得感恩,生活就不苦。

梁启超曾说过:“吃苦是福,人生就是苦难和幸福的合一体。任何人都不能保证他永远幸福,幸福可以让你体验到快乐,而苦难可以让你变得更坚韧。”

世上任何成功人士,都经历过远超常人的艰难困苦。人生在世,吃苦是在所难免的,只不过苦也有轻重,无论命运给你安排了什么样的苦难,你都无从抗拒。但我们必须相信,命运从来都是公平的,你承受多大的苦,就会享受多大的甜。

因此,我们不能怕吃苦,同时也要懂得知足,更应该用乐观的心态去审视苦难,勇敢地面对它。当你成功战胜它的时候,就是你展翅翱翔的时候。

寻求淡然,在得与舍之间

梁启超曾说:“患得患失,得不偿失。人生有所得,必有所失!”

的确,人生在世总有太多的事情会让人患得患失,有太多不舍,而这些东西都是我们执着的根源,因此我们很难放下,而时间长了,我们就会感觉越来越累,为心灵和身体承受着诸多负担。

任何事情,都是有舍才有得,不舍不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人生之所以充满烦恼,就是因为我们不懂得如何取舍,什么东西都愿意掌握在自己手里,这样就会使我们背负沉重的包袱,让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辛苦,越来越枯燥。一位哲人曾说过:“当你紧握双手时,其实里面什么都没有;而当你将手掌松开时,整个世界就在你手中。”

很多时候,人们之所以会纠结、浮躁,是因为他们有很多事情不想舍弃,既害怕失去这个,又害怕丢了那个,总是在患得患失中度过。而到最后,这个和那个都失去了。太过在意得失的人,心中总会充满了忧虑。如果有人想给予他帮助,那么他会认为你是有所图谋,甚至是不怀好意;朋友间的聚会,如果他有事情没去,那么他就会猜测大家在背后议论他等等,这就是典型的患得患失,这样的人永远都不会轻松和快乐。

著名歌手许嵩说过:“人生是一部不怕剧透的戏,因为开头和结尾都明摆在那儿了,没什么悬念的。个人的一切荣辱得失,站在终点看来毫无意义;一个人内心的无数次天人交战积淀成长,随着躯壳的腐朽也一同消亡。活着不能不认真,但也不必太认真。”

在人生的路上,你之所以行走得太过艰难,是因为你身上背负的东西太多,你之所以会背负如此多的东西,是因为你不懂得舍弃。丢掉烦恼,你便会得到快乐;丢掉名利,你便会得到淡然。

舍得是人生不得不做的选择题,也是对智慧的考验。明智的舍得,要远胜盲目的执着。当你可以毫不犹豫地舍弃某一事物时,你必然就不会为失去它而忧虑,这样你才能淡然处事,甚至是得到更多。

在梁启超看来,人生就是一场旅行,如果在旅行过程中,只顾着往背包里装东西,而不将没用的倒出来,那么最后只能将自己压垮。他认为,要想快乐旅行,那么就要将背包里的东西拿出来,仅剩下几件必需品,其余的完全可以不要,这样才能轻松,才有时间去看路上的风景。

如何在低调中修炼自己

俗话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高于岸,流必湍之。”一棵树木若长得比绝大多数树都高,那么其必然会被劲风吹断。土堆高出了河岸,那么必然会被水流淹没。这其实就是说一个人锋芒毕露往往会遭到妒忌。

梁启超认为,一个人无论多么能干、多么聪明都应该学会低调,学会隐忍,明白大智若愚的道理。如若不然,最后等待他的必然是失败。梁启超对历史颇有研究,从大量史实中,他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历史上,很多才高于世的文人墨客,往往终生郁郁不得志;不少名臣良将功高千秋,最终却落得个不得善终的下场。其实,这都是不懂韬光养晦招致的灾祸。

一个人,如果有惊世才华,那么在为人处事时,一定不要锋芒太露,这样才能保全自己,并在日后逐渐将自己的才华充分发挥出来。一个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张狂,得理不饶人,一定要低调为人,低调处事。睿智的人懂得通过谦逊来隐藏自己的锋芒,防止被他人恶意中伤。

在梁启超看来,低调是一种智慧,他要求一个人需“胜不骄,败不馁”,同时低调还是一种境界,代表着成熟、稳重。高调做人,会让自己受到攻击和非议;而低调做人,则不会轻易碰壁,也是在危险中保全自身的有效方法。

其实,历史上,有些名臣良将被统治者杀害,也并不是他们为人锋芒毕露,而是由于他们功高震主,为他们招致了很多美誉,因此,无论他们说什么,做什么,都会引来一大群人的争相追逐,甚至有些百姓只知道某个名臣良将,而忘记了君主。大家只尊崇这一个人,而不再尊崇君主,那么君主就算不想杀这个人,也要不得已而为之了。

所以,为人应该保持低调,否则必招祸端。而一个人在建功立业后,就应该急流勇退,逐渐退出公众的视线,从此以后尽量不对时事做出评价,以免再引起关注,为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俗话说:树大招风。为人高调的人,往往容易遭人记恨,他们往往会在无形中为自己招来强敌。所以一个人要学会低调,适当地降低自己的标准,不能什么事情都要与人争个高下。在如今的大环境中,低调不争的人,才更容易受到别人的认可和赞许。

“唯有埋头,才能出头。”任何种子如果不经历泥土中向上挣扎的过程,那么它也将永远是一颗种子,最终因为缺水而干瘪下去,再也没有成为大树的可能。

低调是做人的最佳姿态。想要做出一番事业,就必须学会低调做人,将自己的根基打牢,这样才有可能成长为枝繁叶茂的大树。所以,即使你拥有满腹经纶,能力超强,也要学会藏拙。

海之所以可纳百川,最终形成汪洋之势,就是因为它将“姿态”放得很低。心高气不傲的人,才能高能低,能屈能伸,这样的人才可以成就伟业。

梁启超认为,君子要不露聪明,不过分呈现自己的才华,要学会将自己的真正意图隐藏起来。在危机之时,甚至可以往自己身上抹黑,来隐藏自己,这样才有机会暗中审时度势,然后做出正确决策,摆脱困境,一举成功。

历史上,很多有伟大抱负的人,往往都懂得隐忍,深谙韬光养晦之道,春秋时期的楚庄王就是一位这样的人。

公元前613年,楚穆王病逝,其子熊侣继位,史称楚庄王。楚庄王继承大统之后,从来不上朝,也不与大臣商讨国政,整天游手好闲,只知道打猎、饮酒作乐。很多正直的大臣看到这种情形,十分焦虑,于是纷纷上书,请楚庄王商讨军国大事。但楚庄王没有做出任何理会,依然我行我素。有些大臣实在看不过去,便进宫劝谏。这让楚庄王非常生气,将劝谏的大臣严厉地训斥了一番,并下了一道指令:“再敢劝谏者处以死罪!”

当时,有一位叫伍举的大臣忍无可忍,便拼着一死闯进了王宫,这时楚庄王正同美妾观赏舞蹈,看到伍举闯了进来,便问:“大夫非要见我,是想观赏舞蹈,还是想要品尝寡人的好酒?”

虽然伍举闯王宫的行为看似鲁莽,而他却是一个十分机智的人。听到楚庄王的问话,笑着答道:“臣斗胆觐见君王,既不是为了赏舞,也不是记挂着君王的美酒,而是想让君王猜一个谜语。”观察到楚庄王没有生气,于是他接着说:“有一只大鸟,落在楚国都城郊外的一座高山上,其浑身上下长满了五彩仙羽,外表十分美丽。但是,三年来,它却一直待在高山上,既不飞向天空,也不鸣叫,敢问君王这是一只什么鸟呢?”

楚庄王听完便明白了伍举话里隐含的意思,但他没有动怒,也没有直接点破,而是笑了笑,随后有些意味深长地说道:“这只鸟必然来历非凡,不是一直普通的鸟。它之所以三年没有挪动地方,就是为了辨清方向;三年没有展翅,就是为了让翅膀得到成长。这种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你回去吧,我知道应该怎么做了。”

听完楚庄王一席话,伍举顿时豁然开朗,心里有了底,这时,他才意识到,原来楚庄王并不是一个无道昏君,他三年来的荒淫无道都是表现给外人看的,而真正的意图则是韬光养晦,隐忍图强。伍举还联系楚国周边的情况,做出了分析:楚穆王在世时,曾对外用兵,攻占了一些领土,但也引起了邻国的不安。令秦国、晋国和齐国等这样的强国纷纷对楚国产生了很强的敌对意识。而国内则是若敖氏专权,众多大臣多不堪大用,而且忠奸难分,楚国可谓是处于内忧外患之中。楚庄王若是在刚继位时,就励精图治,必然会引起周边各国的恐慌,同时也不能正确了解和掌握朝中情况,而楚庄王三年来的奢靡生活,却让群臣露出了自己的本来面目,让周围国家放松了警惕。想通了这些,伍举笑着走了。

楚庄王隐忍三年,对朝廷大臣们的德行可谓是了若指掌,中原强国也放松了对楚国的警惕和防范。这只五彩大鸟开始展翅高飞了。他以迅雷之势清除了朝中一批溜须拍马、阿谀奉承的官员,提拔了一批正直忠诚、踏实能干的文臣武将,并开始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有史料记载,当时楚庄王的这一举动,导致朝廷官员“所诛数百人,所进数百人”。

三年时间里,楚庄王在饮酒作乐的同时,必然也在留心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尤其对朝中大臣的考察,必然尤为仔细。可见,楚庄王是一位头脑清醒、为正清明,并且具备长远战略眼光的政治家,同时他也十分注重“以民为本”的治国方略。楚庄王在位期间,凭借自己的深谋远虑,最终使楚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楚庄王韬光养晦三年,一直深藏不露,可谓是大器晚成的典范。这是一种做人的境界,也是对己身智慧和修养的修炼。因此说,在为人处事时,人们应该学会低调隐忍,这样有助于帮助我们正确分析当下的形势,从而做出正确判断。

梁启超曾说:“观时而动,暗藏锋芒地等待时机,不用太长时间,就可以出现重大机遇,只要抓住它,你就可以看见希望的曙光。成功人士,往往都懂得韬光养晦,明白观时而动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