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地理知识篇》(上)
34209600000012

第12章 九洲揽胜 佛教四大名山(4)

印度尼西亚是东南亚的群岛国,领土有190多万平方千米,人口1 400万。论面积,居亚洲第4位;论人口,居亚洲第5位。可是,它的岛屿数却名列世界前茅,达13 667个,素有“千岛之国”的称号。实际上,它是名副其实的“万岛之国”!

无论就岛屿总数说,还是从群岛的总面积看,印度尼西亚的“千岛之国”之名,都是名不虚传。单就它的名字来看,其中“印度”一词,在梵文中意为“海”,“尼西亚”在希腊语中意为“岛屿”,印度尼西亚一名,就是“海”和“岛”的合称。由于岛多而分散,全国重要的海和海峡就有十多个,因此印尼又被称为世界最大的“海国”在这些繁若星辰的海岛中,不乏气势磅礴的大岛。伊里安岛,东西长2 400千米,中部宽640千米,面积78.5万千方千米,仅次于格陵兰岛,为世界第二大岛,它的西部地区,属于印尼领土。加里曼丹岛,面积约73.4万平方千米,是仅次于伊里安岛的世界第三大岛,它的2/3的面积属于印尼领土。苏门答腊岛,面积42.5万平方千米,为世界第六大岛,全部属于印尼领土。

除了这些显赫的世界大岛之外,在印尼所属的岛屿中,面积超过万余平方千米的有9个,超过千余平方千米的有15个。

印尼首都雅加达,坐落在西爪哇北海岸,“雅加达”一词,在印尼语中意为“光荣的堡垒”,代表着印尼人民是不可战胜的。“伊里安”在印尼语中含有“人民”和“高地”的意思,意为“人民的高地”。这些岛名和城名,寄托和表达了印尼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印度尼西亚独立后,有着很大的发展潜力,所以又赢得了“希望之岛”的美称。

克什米尔——印巴争端的“导火索”

多年来,克什米尔一直是一个充满火药味的纷争之地。

克什米尔地处南亚大陆北部,喜马拉亚雅山南麓,海拔2 500~4 000米之间,因此不像南亚太部分地区酷热难耐,而是气候宜人,山清水秀,一派江南风光。夏季,这里是宜人的避暑胜地,天上白云朵朵,山顶白雪皑皑,山间松涛柏波、流泉飞瀑、莺歌燕舞,山下花木缤纷葱笼、湖水碧波荡漾,因此素有“亚洲小瑞士”之称。

“克什米尔”名称的由来有一个优美的传说。传说克什米尔地区原是一片大湖,水产丰富,人民安居乐业。后来一个吃人魔王占领大湖兴风作浪,生灵惨遭涂炭。为民除害的仙人迦西耶布在雪山女神的帮助下抛出巨石砸死了魔王,排干湖水,让人们进去居住。后来这个地方就叫“迦西耶布·迈鲁”,后渐渐演变成“迦西米尔”(克什米尔)。

克什米尔经济以农业为主,80%的人口从事农耕业。主要农作物有水稻、小麦、玉米、豆类及棉花、烟草等,多为夏季作物。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克什米尔为英属的“印度帝国”的一个土邦。1947年印、巴分治时,其归属未明确规定,成为印巴之间纠纷的主要根源。根据《蒙巴顿方案》,各王公土邦自己决定加入印度或巴基斯坦,或保持独立。克什米尔近600万人口中,77%的居民为穆斯林,倾向巴基斯坦;20%的居民信仰印度教,统治者为印度教徒,倾向印度。印巴为争夺克什米尔,于1947年在该地区发生大规模武装冲突,持续一年多。同年12月,印度把克什米尔问题提交联合国安理会。1948年8月和1949年1月,联合国印巴委员会先后通过关于克什米尔停火和公民投票的决议,并划定停火线,规定印度控制克什米尔约3/5地区和3/4的人口,巴基斯坦控制约2/5地区和1/4人口。印占区的穆斯林要求独立,反印活动从未间断,印指责巴在幕后操纵支持,两国因此在实际控制线时有武装摩擦发生印度在其控制区成立了联邦政府,巴基斯坦在具控制区内成立了自由克什米尔政府。

雅库茨克——世界上最寒冷的城市

世界上最寒冷的城市在俄罗斯的西伯利亚腹地——雅库茨克,位于北纬62°,冬季气温常降到-60℃以下,全城建在坚如岩石的永久冻土层上面。建筑房屋时,必须考虑到地表1。

2米厚的活动土层冬冻夏融,因此木桩必须深深插入活动土层之下,将房屋建在距离地面1米的木桩上,以免表层冻土解冻时,导致建筑物被毁。自来水管也铺设在路面,而且每隔一段路还要设一个加热站,以免水在管内冻结。为了防止寒冷空气进入室内,门窗一般要设3~4层。冬季,人们呼出哈气可以听到立即变成冰碴的声音。距离雅库茨克东北650千米的居民点奥伊米亚康镇,一月平均气温-51.5℃,历史记录的绝对最低气温达到-71℃,是地球上北半球的“寒极”。

美国的中东战略

中东地区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处于欧、亚、非三洲的交汇处,又被里海、黑海、地中海、红海和阿拉伯海所环绕,因此被称为“三洲五海”之地。此外,中东地区拥有许多重要海峡,是沟通大西洋和印度洋、欧洲和亚洲、东方和西方的咽喉要道,在世界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因此,中东自古以来就为兵家必争之地,被列强视为称霸世界而必须要首先占领的关键地区。

在美国人看来,中东不仅蕴藏着丰富的石油,而且又位于欧洲的侧翼,是北约防御力量较薄弱的“软腹部”地区,是美国两洋(大西洋和太平洋)战略的中间环节。因此,美国历届政府都认为,中东是“美国、欧洲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生存的基石”。早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为加强对中东的军事和经济渗透,成立了中央条约组织,并加强对以色列的军事支援,将其作为美在该地区的“不沉的航空母舰”和主要战略支柱。同时,美国竭力阻止苏联势力在中东地区的渗透,因为一旦苏联控制了波斯湾,不仅控制了西方国家燃料库和海上运输线,而且可形成对欧洲的钳形包围。

冷战结束后,美国凭借其惟一超级大国的地位,努力谋求中东地区的主导地位和独揽中东和平事务。美国认为伊拉克和伊朗是其在中东的最大威胁,“9·11”事件为美国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希望借反恐“东风”推翻萨达姆政权,剪除美在海湾的一个心腹大患。而且如果先把最弱的伊拉克打掉,便可完成对伊朗的军事包围。

欧洲的“无车日”

“无车日”活动的主题是:“城市,没有我的车?”这项活动是2001年由法国发起的,其背景是世界名城巴黎遭受日益严重的汽车尾气污染,狭窄的城市街道车辆拥挤不堪。在巴黎,每当假期开始或结束,交通堵塞像恶魔般困扰着这座城市,南来北往的车辆将大街挤得水泄不通。巴黎这座城市暴露出来的交通问题在欧洲其他大城市也普遍存在。从伦敦到柏林,从阿姆斯特丹到那不勒斯,这些城市的街道过去仅为骑马者和马车设计,现在仍没有多大改观,街道被川流的内燃机车辆所占领。在罗马、佛罗伦萨和那不勒斯的老城区,交通堵塞现象更为严重。

汽车已经成为欧洲各大城市的主要污染源之一。在西欧,每日有1.9亿辆汽车在道路上行驶,而且还在以每年300万辆的速度递增。欧洲的环境保护者表示,人们已为汽车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环境受到污染,公众的健康受到损害。为解决汽车污染这个棘手的问题,目前欧洲各国政府正投资数十亿美元进行道路建设,改善地铁系统,或改用燃气及电动车辆。欧洲的一些城市甚至还研究实施一些强制性的措施,包括对污染严重的汽车征税;对在交通高峰期或乘客少于两至三人的汽车进入市中心征税;或完全禁止车辆进入一些地区。

德国人的环保意识

德国人喜欢旅游。每年八九月份,大批的德国人可能会举家出走,或去海滨湖畔,或去林区深山,寻找阳光与沙滩,享受幽闲和宁静。德国的景色宜人,德国人的环境保护意识更值得称道。在“湖光添雅趣,幽谷静人心”的同时,他们总不会忘记保护自己美丽的家园。

在风景区的码头,始终能看到漫画告示牌,提醒人们在游览度假时注意保护环境,那夸张的图案,幽默的语言使人们感受到德国的环保宣传是如此的自然轻松,还能令人铭记在心。

林中小路上,一对背着双肩包的年轻夫妇快步走到路旁的垃圾箱旁,女青年打开男伴身背的背包,将里面的空饮料罐、废食品包装盒及用过的餐巾纸等一一掏出,扔在垃圾箱内;不一会儿,一个看上去仅一岁多的小女孩踉踉跄跄地走了过来,将手里的一个塑料袋投入箱中。不时还有游人将从行囊中掏出的积存垃圾投入箱内,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这一举动都做得十分自然,看不出丝毫的勉强与被动。

非洲国家的趣称

非洲由于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富饶的自然资源,使不少国家有着十分有趣的别称。例如:

“长绒棉王国”——埃及。因埃及长绒棉不仅质量好,而且产量占世界长绒棉总产量的1/3以上,是世界上长绒棉总产量最大的国家。

“磷矿王国”——摩洛哥。因该国磷矿储量达500多亿吨,占世界总储量的3/4,出口量占世界总输出量的40%,都居世界第一位。

“高原之国”——埃塞俄比亚。境内有2/3的领土是平均海拔25 00~3 000米的埃塞俄比亚高原,它是非洲平均海拔最高的国家。

“铝土矿之国”——几内亚。因该国铝土矿的储量约180亿吨,占世界总储量的1/3,储量居世界第一,而其中高品位的铝土矿更占到世界的2/3。

“丁香之国”——坦桑尼亚。因该国丁香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80%以上,是世界上最大的丁香生产国和出口国。

“中非宝石”——扎伊尔。因金刚石的储量和产量居世界第一位,但金刚石的产值居世界第四位。

“铜矿之国”——赞比亚。其铜的产量居世界第五位,但出口量居世界第二位,铜的出口值占全国商品出口总值的70%。

“黄金王国”——南非。因其黄金储量约25 000吨,占世界总储量的60%。自1898年以来,黄金的产量一直居世界首位。近年来,黄金年产量约700吨,约占世界总产量的2/3。

“可可王国”——加纳。因加纳是非洲最先种植可可的国家,原产量和出口量居世界第一,20世纪70年代以后产量下降,退居世界第三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