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兰曾经一度是我国西北地区鼎鼎大名的三十六个城邦国之一。我国汉代大旅行家张骞奉汉武帝之命出使西域之后不久,楼兰即并入西汉版图。西汉帝国曾派有屯田士兵和专门管理行政军事事务的都护府实行管辖。
据历史文献记载,楼兰是一个很大的城池,城内人烟繁盛,城外沟渠纵横,从长安经过河西走廊进入塔里木盆地第一站就是楼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可是,时过不久,这座很大的城市忽然从地面上消失了。从东晋到近代,一千五六百年的时间,我国史书上再也找不到楼兰的名字。
古楼兰哪里去了?它为什么不声不响地消失了?
这一直是我国历史上一个谜。尽管历代文学家、诗人时常提起楼兰,那只不过是一个代名词罢了,他们同样也不知道楼兰的下落。
八十年前,瑞典探险家斯文海定来到我国。经过千辛万苦,来到塔里木盆地东部,在一片寸草不生、渺无人迹的荒原上,发现一座被风沙吞没的古城。
探险家被眼前出现的景色惊呆了。在一个长宽大约三百多米的近乎方形的城垣中间,残垣断壁比比皆是,横七竖八的木质梁桁在干燥的热风和残阳下显得特别刺眼,似乎在向这位不速之客诉说着当年的繁华。
这里有高大的佛塔和佛殿,有建筑豪华的官邸和大量平民住宅。在这里埋藏着大量珍贵文物,比如记载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的木简和文书,织法高超带有多种图案的精美丝绸,妇人戴的贵重的金玉首饰,铸有各朝代年号的我国或西域的钱币等等。这里气候极端干旱,几年也不下一场雨,为保存这些珍贵文物造成极好条件。就连埋在坟墓里的尸体也多不腐烂,变成风干了的“木乃伊”。人们可以从这些干尸研究中确定它们的民族、年龄、出身、生前害过什么病症以及推断死因。这位探险家在挖掘时无意找到一张纸片,上面清楚地写着“楼兰”两个汉字。楼兰终于被发现了,它本身保存的大量文物与历史文献上的记载有力地联系起来。
那么,楼兰是怎样从繁荣走向没落,而最后消失了呢?科学界为此争论了很长时间,就是到了今天,仍然没有一个公认的看法。
有人推测,古楼兰的衰亡可能是由于一场残酷的战争。外部强大的入侵者突然闯到楼兰,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杀光了城里的居民,或者把他们全部赶走,侵略者的铁蹄无情地践踏着古楼兰的土地,楼兰消失了。
但是根据越来越深入的调查,还找不到有力的证据,足以证明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还有一些学者则把楼兰的衰亡归之于自然的原因。有人提出这样大胆地推断:在近一两千年以来,亚洲中部的气候正朝着越来越干旱的方向发展。在楼兰繁荣时期,那里的气候并不象今天这么干旱,每年的降水量足以使农作物正常生长。后来,由于气候逐渐变干,降水量减少,风沙灾害也频繁起来,农作物颗粒不收,楼兰的居民只好打起行李——搬家了。后来,风沙就把这座古城埋没了。
气候变干的假说遭到另外一些学者的反对,他们认为,在最近一两千年时间里亚洲中部气候还不至于变得这么快。
水源断绝假说能比较圆满地解释楼兰衰亡原因。
这个假说认为,楼兰地处塔里木盆地东部,气候极度干旱,终年不雨,要发展农业,供应楼兰城的需要就要引水灌溉。因此,水源是与楼兰居民生命攸关的大问题。古楼兰有没有水源呢?有的。这些学者认为,当时源远流长的塔里木河、孔雀河就在楼兰古城附近流过,这些河流最后汇聚成的大湖——罗布泊也在楼兰古城身边,清清的河水和浩瀚的湖面给楼兰地区带来无限生机,沿河高大的胡扬树林遮天蔽日,湖滨茂密的芦苇荡里栖息着取之不尽的鱼虾。楼兰人民引来河水,灌溉农田,夺得一个又一个农业丰收。
后来,放荡不羁的河流改了道,河水从上游流到新的河道里去了。从此楼兰城下再也喝不到甘甜的河水,就连靠河水补给才得以存在的罗布泊也逐渐缩小、干涸了。没有了水源,生产生活用水无法解决,树木野草枯死了,风沙更加肆虐,人们只好从这里搬走,楼兰古城也就逐渐被埋入沙层之下消失了。
野外实地考察,证明水源断绝假说是有根据的。
楼兰古城附近确实找到了古代河道的痕迹。楼兰附近的罗布泊在历史上也确实曾经发生过多次大的变化。
这为水源断绝的假说提供了现实地有力的证据。当然仅凭此还不能作为楼兰消逝的全部证明,人们仍然在探索。
爱斯基摩人的家园
地球最北端被寒冷的北冰洋占据着。亚洲、欧洲和北美洲象一个花环,断断续续地环绕着北冰洋,这些大陆或岛屿有很大一部分在北极圈——北纬六十六度三十三分——以北地区。
环绕北冰洋的地区,终年严寒,没有植物,就是夏天也是遍地冰雪。
在极圈以内,一年中总有一段时间看不见太阳,叫“极夜”(也叫“永夜”);也总有一段时间太阳总不落下去,叫“极昼”(或“永昼”)。越靠近极地中心,极夜、极昼的时间就越长。这种极昼与极夜现象南北极地区都有,只是季节正相反。
北极地区是爱斯基摩人的家园。多少年来,爱斯基摩人就在北极地区生活着。爱斯基摩人是一种非常耐寒的民族。据说,夏天里,即使气温在零度以下,他们仍然赤裸着身子躺在露天里,雪花飘落在身体上也毫不在乎。寒冷的冬天,他们就全家挤在冰块垒起来的冰屋里,只搭着平时穿的衣服,就能安然入睡。
也许你们会问,在冰天雪地的环境中,爱斯基摩人靠什么生活呢?
其实,北极地区可吃的东西真不少。北极狐、北极熊、海豹和海中的各种鱼类,都是爱斯基摩人很爱吃的东西。这些动物含有丰富营养和大量脂肪。
爱斯基摩人个个都是捕猎能手。他们爱捕猎海豹。海豹总爱爬到浮冰上晒太阳,小睡一会儿。这时,爱斯基摩捕猎手就拿着一面白色的掩体板,遮住身子,悄悄地接近海豹。当接近捕猎目标时,就以极快的速度,举起猎枪向海豹猛烈开火。
到了冬天,北冰洋上的动物少了。为了得到猎物,爱斯基摩人要在漆黑的极夜里,冒着严寒,长时间地等在海豹呼吸孔旁。
海豹这种动物要把头伸出海面才能呼吸。冬天海面封冻了,海豹就在冰层上用嘴巴啃出一些小孔,呼吸时好把鼻子伸出来。
就在海豹的鼻子刚刚伸出冰孔的一刹那,爱斯基摩人立刻射击,然后,再把打死的海豹用鱼叉叉上来。
为了得到食物,爱斯基摩人有时不得不操起渔网,在冰间裂隙的海水里,张网打鱼。有时,他们的收获不好,只能饿着肚子。
爱斯基摩人睡的冰屋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建筑物。它完全由坚硬的冰块砌成,远远看去,象一个雪白的大馒头。
为了搭成这样的冰屋,爱斯基摩人先得把厚雪狠命地压实,再切成长条形的雪块。砌屋时,先在地面上把雪块摆成一个圆圈,再一块一块向上砌,一层要比一层向里收缩,最后封顶。
进入冰屋的门,是冰屋砌好以后,在地下打洞开出来的。人要进屋,先要爬过一个地洞。一个爱斯基摩家庭就生活在这样一个直径只有三米左右的冰屋里。
你们可能会问:人住在冰屋里,冰屋不会融化吗?
不会的。这是因为冰屋里不生火,人的体温只能融化冰屋墙壁表面很薄的一层。融化后的水又重新冻结在冰壁上,倒把冰屋孔隙封住了。
冰屋是爱斯基摩人在那种特殊条件下的独特创造。想想看,北极冰原上,除了冰雪还会有什么建筑材料呢?
爱斯基摩狗是爱斯基摩人的忠实伙伴。可以说,没有狗的帮助,爱斯基摩人几乎无法在北极生活。这种狗耐寒,有力气。它能拉着雪橇,带着它的主人到远方狩猎。狩猎时,这种狗能帮助猎人寻找猎物。它的鼻子很灵,能闻到难以发现的海豹通气孔位置。在凶猛的北极熊面前,爱斯基摩狗也毫不畏惧,它们把北极熊围起来,帮助主人打杀这种狡猾的动物。
爱基斯摩人在狩猎近来,随着北极地区矿产资源的开发,爱斯基摩人的生活方式也有了变化。一些人成了工人,年轻人有的进了学校,他们的住房和饮食当然也有了改变。有的地方,汽艇代替了独木舟,煤油取代海豹油成为照明的燃料。但是,多数人还是按照他们传统的方式生活着。
海市蜃楼
在平静无风的海面航行或在海边望,往往会看到空中映现出远方船舶、岛屿或城廓楼台的影像;在沙漠旅行的人有时也会突然发现,在遥远的沙漠里有一片湖水,湖畔树影摇曳,令人向往。可是当大风一起,这些影象就突然消逝了。原来这是一种幻影,通称海市蜃楼,或简称蜃景。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呢?要解答这个问题,得先从光的折射谈起。
当光线在同一密度的均匀介质内进行的时候,光的速度不变,它以直线的方向前进。可是当光线倾斜地由这一介质进入另一密度不同的介质时,光的速度就会发生改变,进行的方向也发生曲折,这种现象叫做折射。
当你用一根直杆倾斜地插入水中时,可以看到杆在水下部分与它露在水上的部分好象折断的一般,这就是光线折射所造成的。
空气本身并不是一个均匀的介质,在一般情况下,它的密度是随高度的增大而递减的,高度越高,密度越小。当光线穿过不同高度的空气层时,总会引起一些折射,但这种折射现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已经习惯了,所以不觉得有什么异样。
可是当空气温度在垂直方向分布反常时就会引起空气密度垂直变化的反常,并会导致与通常不同的折射和全反射,这就会产生海市蜃楼的现象。由于空气密度反常的具体情况不同,海市蜃楼出现的形式也不同。
在夏季,白昼海水温度比较低,特别是有冷水流经过的海面,水温更低,下层空气受水温影响,较上层空气冷,出现下冷上暖的反常现象。下层空气本来就因气压较高,密度较大,现在再加上气温又较上层低,密度就显得特别大,因此空气层下密上稀的差别异常显著。
假使在我们的东方地平线下有一艘轮船,一般情况下是看不到它的。如果由于这时空气下密上稀的差异太大了,来自船舶的光线先由密的气层逐渐折射进入稀的气层,并在上层发生全反射,又折回到下层密的气层中来;经过这样弯曲的线路,最后投入我们的眼中,我们就能看到它的像。由于人的视觉总是感到物像是来自直线方向的,因此我们所看到的轮船映像比实物是抬高了许多,所以叫做上现蜃景。
我国沿海有时能看到上现蜃景。1933年5月22日上午11点多钟,青岛前海(胶州湾外口)竹岔岛上也曾发现过上现蜃景,一时轰传全市,很多人前往观看。1957年在广东省附近的海面上,曾出现一次延续6小时的上现蜃景。
不但夏季在海面上可以看到上现蜃景,在江面有时也可看到,例如1934年8月2日在南通附近的江面上就出现过。
那天酷日当空,天气特别热,午后,突然发现长江上空映现出楼台城廓和树木房屋,全部蜃景长10多千米。约半小时后,向东移动,突然消逝。后又出现三座大山,高耸入云,中间一山,很象香炉;又隔了半小时,才全部消失。
在沙漠里,白天沙石被太阳晒得灼热,接近沙层的气温升高极快。由于空气传热性差,所以在无风的时候,空气上下层间的热量交换极小,这就使下热上冷的气温垂直差异非常显著,并导致下层空气密度反而比上层小的反常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前方有一颗树,它生长在比较湿润的一块地方,这时由树梢倾斜向下投射的光线,因为是由密度大的空气层进入密度小的空气层,会发生折射。折射光线到了贴近地面热而稀的空气层时,会发生全反射,光线又由近地面密度小的气层反射回到上面较密的气层中来。这样,经过一条向下凹陷的弯曲光线,把树的影像送到人的眼中,就出现了一棵树的倒影。
由于倒影位于实物的下面,所以又叫下现蜃景。这种倒影很容易给予人们以水边树影的幻觉,以为远处一定是一个湖。其实什么水源也没有。凡是在沙漠旅行过的人,大都有类似的经历。这是因为,沙子可以被烈日晒得热浪滚滚,使空气层的密度从下至上逐渐增大,因而产生下现蜃景。
无论哪一种海市蜃楼,只能在无风或风力极微弱的天气条件下出现。当大风一起,引起了上下层空气的搅动混合,上下层空气密度的差异减小了,光线没有什么异常折射和全反射,那么所有的幻景就立刻消逝了。
瀑布形成探谜
在世界上的名山大川中,瀑布很多,它们沿着各种不同形状的悬崖峭壁,奔流倾泻。由于地势起伏不同,水量多少不等,瀑布流泻时,千姿百态,变幻奇丽,各有说不完的美景。
伊瓜苏瀑布是世界著名的宽瀑布,位于巴西和阿根廷两国交界的巴拉那河流域,它的支流伊瓜苏河长不过700公里,水量却很丰富。大量河水呼啸奔腾而下,形成了一个宽大的瀑布。瀑布平均高度40多米。最高的“鬼吼瀑”高达72米。在它的120多米高空上可以看到飞悬着一条绚丽的长虹,浮现在水雾里,形成一幅人间奇景。
如果从流量来说,巴拉那河上的塞特凯达斯大瀑布是世界上流量最大的瀑布。在汛期时,它以每秒3万立方米的流量直泻而下。从远处看,瀑布犹如条条银练从天而降,飞溅的水珠在阳光的照射下,映出一条美丽的彩虹,像五彩缤纷的蝴蝶随风飞舞。
我国瀑布也很多,著名的有贵州白水河上的黄果树瀑布、黑龙江镜泊湖上的吊水楼瀑布,以及江西庐山的开先瀑布、三叠泉瀑布、黄龙潭瀑布、乌龙潭瀑布等。众多的瀑布装点着祖国的河山,使景色更加壮丽。
世界上的瀑布千姿百态,形形色色,形成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在同一条河流上,由于构成河床的岩石不同,有硬有软,软的地方容易被冲蚀,硬的地方冲蚀得慢,在软硬岩石交界处,河床高低相差很大,就出现了瀑布。再有,由于地壳运动,地壳断裂引起升降,造成陡岩,河流流经这里,形成瀑布。火山喷发后,火山口积水成湖,湖水从缺口溢出,也会形成瀑布;火山喷出的岩浆,阻塞河道,造成湖泊,湖水壅高泻出,同样会形成瀑布。古代冰川创蚀成的U形谷,石灰岩地区的暗河从山崖间涌出,海浪拍击海岸,迫使河流后退而产生崖壁,也会形成瀑布……总之,瀑布是地球内营力和外营力综合作用的结果。
五岳为什么没有黄山
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是我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黄山集奇松、怪石、云海、温泉于一体,号称“黄山四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