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地理知识篇》(上)
34209600000007

第7章 地理万象 楼兰之谜(3)

如此漂亮的雨花石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原来,它们来自长江上游。2000多万年前,长江上游的地壳曾发生过强烈运动,在高温、高压的作用下,岩浆与一些有机物和无机物混合,形成了各种颜色的岩石。这些岩石本来是很大的,但经过长时间的日晒雨淋,风化成一块块的小石块。它们被流水带入长江上游水中,长江水又把它们从上游冲到南京。

当时南京一带地势平坦,长江水流至此地,流速减缓,小石子便被沉积在这段河床底部。小石子从上游山区长途跋涉到南京,在河水的冲洗及石子之间的互相冲撞和摩擦之下,个头变小,棱角也被磨去,便形成了今天卵形的雨花石。天长日久,石子在河床中越堆越多,河道淤塞,于是,河水只好另找出路,从其他的途径流入大海。因此,雨花石不仅雨花台有,长江古道的附近地区也有,只是它们还静静地在地下熟睡呢!

昔日“北大荒”今日“北大仓”

在我国东北角黑龙江省的三江平原,有一块五万多平方公里的荒原,东北两面,被乌苏里江和黑龙江所环抱;美丽的松花江蜿蜒流过它的腹部。这里就是历史上被人们称为“北大荒”的地方。

“北大荒”地势低平(平均海拔高度约50米),山水下来不易排泄,形成地表积水,有“三江低地”之称。每逢严寒季节,地表下面常出现冻层,阻碍了地表水向下渗透;同时使地面水分蒸发减弱,造成地表沼泽化。一旦春暖冰融,水洼成片,野草棘丛遍布其间。在黑暗的旧社会,国民党反动派对它毫无办法,随它荒废下去,甚至不惜让帝国主义在那里开办什么“火犁公司”、“开拓团”,大肆掠夺我国资源。

这里的荒地,虽然沼泽化强,有其不利的一面,但是,由于有荒草落叶的淤积和腐烂,使这里的大片土地富含有机质,肥沃的黑土层约有一米厚,成为被人们利用来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

新中国建立后,一批专业的解放军战士和自愿支援边疆建设的青年,响应党的号召,怀着豪情壮志来到这里。他们爬冰卧雪进入荒野,上山伐木造窝棚当住房;拣来当年日本鬼子遗弃的炮座、弹壳来铸造农具。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开出荒地九万亩,播种四万亩,为国家增加了六百多万斤粮食。

随着农业产量和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北大荒已成为全国农业生产比较先进的地区。每个农场都建立了机械修配网站。国家和农场还创办了农业科学研究所、良种繁育场、农业气象站、发电站等几十个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单位。此外各农场还办了木材加工厂和食品、米面、榨油、酿酒等许多农副业加工厂。

赤道上的奇岛——加拉帕戈斯

世界上有大小几十万个岛屿。这些岛屿由于同大陆有江海之隔,有的甚至浪迹天涯,因而成为藏珍集异的好地方,其中最引人入胜的当首推厄瓜多尔的加拉帕戈斯。

加拉帕戈斯群岛孤悬于太平洋东部,东距美洲大陆约一千千米,西面几千千米范围之内没有任何陆地。群岛由13个大岛和几百个小岛岩礁组成,总面积约7800平方千米,它们散布在大约46000平方千米的海面上。

早在1535年,人们就第一次发现了加拉帕戈斯群岛。整整三百年后,著名生物学家查理·达尔文在他的环球旅行中对该群岛考察了一个多月,后来在其著作中详细介绍了考察情况,奇岛之名便不胫而走。不久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又宣布加拉帕戈斯群岛为世界十二名胜之一,更使它引起世人瞩目。

加拉帕戈斯究竟奇在哪里呢?

加拉帕戈斯群岛位于北纬1°42′和南纬1°30′之间,赤道横穿中央,是个典型的赤道群岛。但是它的自然环境同其他所有的赤道地区都完全两样。在这里,根本看不到那种高温多雨、植物繁茂的景象,相反,却到处是寒冷干燥,植物稀疏,还有不少典型的寒带生物。这种反常现象在整个赤道上实在是绝无仅有。

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一奇异现象的呢?原来,在太平洋东南部有一条巨大的秘鲁寒流,它把南极洲附近的冷水滔滔不绝地输送到赤道附近,小小的加拉帕戈斯群岛正好挡在它的前进道路上。冷水把加拉帕戈斯团团包围起来,致使群岛温度偏低,降水很少,就是在沿海一带,气温也只有20℃左右,到山上就更冷了。有太阳晒着的时候人还感到比较温暖,一旦太阳被云雾挡住,马上就象换了一个季节。到了夜晚,岛上更是寒气逼人,即使是夏季,在露天过夜也要生火御寒。

由于气候寒冷干燥,加拉帕戈斯群岛上植物非常稀疏,人们很难看到那种鲜艳的绿颜色,沿海一带更呈现出荒漠景色,高大的仙人掌和叶片很小的灌木丛稀稀拉拉地生长着,看起来显得荒凉而单调,同其他赤道地区万木争荣、生机蓬勃的景象相比较,真不啻是两个世界。

加拉帕戈斯除了绝无仅有的反常气候、植被,最使人留连的是那种类繁多的珍奇动物,这里有成千上万的海龟,形体似龙的蜥蜴,会爬树的海狮,不会飞的鹭鸶,蓝脚的鲣鸟,银白的飞鱼。令人惊异的是,居然还有成群的南极企鹅,要知道这是在赤道线上。这无数珍异古怪的动物,云集于十几个峥嵘险峻的火山岛上,使每一位来访者称奇不已,眼界大开。

大海龟是加拉帕戈斯最富特色的动物。在西班牙语中,“加拉帕戈斯”指的就是海龟。当达尔文在群岛上考察时,这种体形硕大、行动笨拙、性情温顺的动物曾引起他极大的兴趣,他还生动细致地描述了它们的生活习性和生物学特征。

岛上的海龟长大后龟壳直径有1米左右,最重的可达200多千克,要七八个人才能把它抬走。按其特征可把这里的海龟分成两类,即圆壳龟和鞍形壳长颈龟,它们都以仙人掌和树叶为主食。圆壳龟生活在比较低洼的地方,长颈龟则生活在干旱的岛上,天旱时地上的植物都枯死了,它们不得不伸长脖子,去吃长得比较高的树叶和浆果,久而久之,颈子越来越长。

海龟对水的需要量很大,在这气候干旱、水源缺乏的岛上,为了喝水,它们常常要昼夜兼程,长途跋涉好几千米(海龟每小时只能爬行300米)。达尔文在他的《环球旅行记》中曾生动地描写了海龟饮水的情况:“在靠近水源的地方,可以看到一幅非常有趣的景象:有很多这些生物,一队正在匆匆地伸长头颈向前跑路,另一队已经喝饱了水向着回头路跑。当一只龟爬到水源旁边的时候,它就不顾四周的任何观众,只知把自己的头连同眼睛伸进水里去,贪心不足地大口大口把水吞进肚子里。”据说海龟把水贮存在膀胱里,以备日后消耗。当地居民缺水时,常捕捉海龟,取出膀胱水饮用,这种水味道略咸,当地人很喜欢喝。海龟会游泳,但它们只在不得已的时候才这样做,通常在海中游一个星期就会死亡,有人估计这是它们海水喝得太多的缘故。

海龟是卵生的。母龟一胎可产卵八九枚,产后就用土把卵埋起来。当天气干旱的时候,幼龟很难从硬土层下钻出来,能突破难关的通常只有十之二三,对其他的来说,摇篮便成了坟墓。当幼龟未长硬龟壳之前,生活的道路上充满着危机,许多较大的动物(如岛上放养的猪狗牛羊)都会把它们吃掉或弄死。然而一旦龟壳长硬,除了人以外,任何动物都对它们无可奈何了。最老的海龟估计达500岁。

海龟的肉味很美,要比鸡肉和牛肉更可口,龟油则像奶油一样纯净细腻。但不幸的是,这种天赋却给它们带来厄运。

过去二三个世纪里,不少海盗船、捕鲸船和渔船经常光临加拉帕戈斯,为的就是带走海龟,有时一条船的甲板上就放着二三百只。这些人认为海龟除了味美外,还有三个特别的优点:一是可以一两年不吃不喝;二是随时杀用,永远新鲜;三是免费供应,取用不竭。有人估计,几百年来被这样带走的海龟有大约十万只,迄今整个群岛剩下的仅约八千只。近来厄瓜多尔政府已把海龟列为保护动物,这种长寿动物看来又会逐渐衍生繁殖起来。

栖息于加拉帕戈斯群岛的蜥蜴不仅数量特多,而且生态奇特,在分类学上称为钝嘴鬣蜥。其中一部分是陆生的,以仙人掌为食。另一部分是海生的,以海藻为食,这在世界上是仅见的。群岛最西端的弗南迪纳岛是海蜥蜴的大本营,在这里它们常常成百只地簇拥在海边的岩石上晒太阳,看起来都像是一条条的龙。雄蜥蜴在四周警戒着可能来犯之敌,它们不时发出喷界声,从鼻孔里喷出水花,活像是龙在喷烟吐雾。母蜥蜴常在沙滩上挖洞,以备产卵之需。幼蜥蜴孵出时长仅7-8厘米,长成时则可超过1米。海蜥蜴不时游入海中觅食。

在水中,它们以扁扁的蛇状尾巴作推进器,潜水深度可达10米。海蜥蜴最奇特的地方是它们的背上长着一排长刺,当它们准备向一个目标冲刺的时候,那副剑拔弩张、威风凛凛的样子,看起来真像是一只小型的古代剑龙。

当人们最初在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看到企鹅的时候,无不感到惊讶,因为企鹅是南极洲的代表性动物,这已是小学生的常识,它们怎么会不远万里跑到赤道地区来呢?科学家们认为,可能是过去什么时候,一些年幼无知的企鹅随着冰山被秘鲁寒流冲到热带,最后在加拉帕戈斯登陆。它们对这里的自然环境倒也能够适应,于是便在此安家立业,传宗接代。岛上的企鹅同南极的相比,长得较为矮小,似乎有些发育不全,但总的模样并无二致。现在,整个群岛上的企鹅共有几千只,它们有的在海面上游泳,有的三三两两地站在岩石上。对于自己来自南极,而现在正站在赤道线上这一奇异的变迁,看来它们是不加理会的。

奇异的“喊瀑”和“喊雨”

在四川省松潘县有一座很高的山,它的名字叫雪宝顶,山顶被冰雪覆盖着,云雾蒙蒙,显得有几分神秘,当地藏民称它做神山。

在雪宝顶东南部左边的悬崖上,有一块大石头横着伸出,气势十分雄伟。人们只要望着这块突出的巨石高声呼喊,墨绿色的岩板上便会渗出亮晶晶的水珠,水珠沿着石缝流到山崖的缺口,立刻汇成一道同门一样宽的瀑布从高处奔流下来。像银练一样的瀑水,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非常好看。如果喊声停止,瀑流也就停止,再喊再出,喊停瀑止。人们称它为喊瀑。

在四川省宝兴县和小金县之间的夹金山,每到七、八月,冰雪融化,草木都复活了,藏民们常常赶在这个季节到山里放牦牛。

这里,由于山势起伏,温差大,所以天气变化非常奇特,刚才还是红日高照的大晴天,转眼间云雾弥漫,天空变得很阴暗,乌云低得像要压在人们头上似的,眼看一场暴雨就要来临。这时,有经验的牧民并不慌张,照样放牧,因为他们知道这是“喊雨”。如果想要除去疾劳和暑热,只需对着低空高呼大喊,听话的老天爷就会无私地洒下雨点,为牧民“洗澡”。喊声一停,雨滴也跟着无影无踪了,不一会儿,云开雾散,又是大晴天。人们称这为“喊雨”。

神秘的“死亡之谷”

地球上存在着四大“死亡谷”,分布在俄罗斯、美国、意大利和印度尼西亚。它们的神秘与恐怖景象各不相同。

“死亡谷”之谜,科学家们至今未解开。

在俄罗斯堪察加半岛克罗诺基山区的“死亡谷”,长约2公里,宽100~300米。那里地势坑坑洼洼,不少地方天然硫磺露出地面,狗熊、狼罐等野兽的尸骨到处可见,令人毛骨悚然。

在美国加利福尼亚洲与内华达州相连的山中,也有一条特大的“死亡谷”,长达225公里,宽度在6~26公里之间。

据记载,1949年美国有一支寻找金矿的勘察队,因迷失方向而涉其间,几乎全军覆没。有几个人侥幸脱险后,不久也不明不白地死去。此后也曾有多批探险人员前往揭迷,但多数人遭到不幸,至今未能查明死因。然而,科学家们从发生的死亡中发现了一个奥秘:这个地狱般的“死亡谷”竟是飞禽走兽的“极乐世界”。

在意大利那不勒斯和瓦维尔诺湖附近也有一个“死亡谷”。这个“死亡谷”与俄罗斯和美国的两个“死亡谷”完全相反,只危害飞禽走兽,而对人的生命却没有威胁。

在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上有个更为奇异的“死亡谷”。在谷中共六个大山洞,每个洞对人和动物都有很大的威胁。每当人和动物从洞口经过,就会被一种神奇的吸力吸入洞内,逃脱不得。

淮河为什么没有自己的入海口

淮河位于长江、黄河两大河流之间,是我国中部的一条重要河流。它发源于河南省桐柏山,流经河南、安徽等省,到江苏省流入洪泽湖。

过去,淮河和其他大河一样,也有自己的入海口,上中游来的水,顺顺当当地通过现在的江苏省涟水县,东流入海。在公元1194年,它的北邻黄河突然决口,离开了自己的河道,冲到淮河流域,同淮河水道合流。直到19世纪中叶,整整过了700多年,黄河才又回到自己的故道上去。在这段时期里,黄河带来的大量泥沙,把淮河下游河道淤高堵塞,夺去了淮河的出海口。于是淮河只能向低洼处汇流,形成了洪泽湖和高邮湖等。淮河水量大的时候,就经过大运河辗转流入长江。淮河全长约1000公里,流域面积10.7万平方公里,人口1亿多,耕地2亿亩。

淮河上游,北西南三面山岭重叠,丘陵起伏,每到雨季,山洪暴发,危害很大。

为了控制洪水,在上游山区先后修建了佛子岭、梅山、响洪旬、磨子潭、鲇鱼山等30多座大型水库及2000多座小型水库。同时,还大力搞好水土保持工作,发展了灌溉、水电、水产等各种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