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与孩子一起成长:智慧父母十步成长法
34241200000017

第17章 Step 4 智慧妈妈成长第四步

智慧妈妈的谈话疗法,给孩子一个克林顿妈妈的厨房,每天倾听101分钟。

亲爱的妈妈们,在你确认自己已经掌握了前面所述的几步成长的智慧后,我很高心你的迅速成长,使我有机会把你带进智慧妈妈成长的第四步,在这里你将又要接触到三个你过去的生活里也许很少出现过的亲子教育智慧,“谈话疗法”、“克林顿妈妈的厨房”、“每天倾听10分钟”。

我在北京青少年法律与心理咨询中心做心理咨询时,经常遭遇这样的妈妈和孩子,母子之间的沟通出现了问题,妈妈一脸的焦虑、悲愤,责怪孩子不听自己的话,为孩子宁愿在电话里跟同学说心里话也不肯跟身边的妈妈多说一句话而伤心。

一般处于这种状态的妈妈是不大会把孩子带到心理咨询中心来的,因为她的话对孩子来说根本就起不到任何说服作用。

偶尔有同妈妈一起来的孩子,不是年龄偏小还处在离开了妈妈生活起居就得不到保障的阶段,就是害怕妈妈的暴力被迫跟着妈妈来的。

这样的孩子即使来到心理咨询中心也是满脸的冷漠,一副拒人千里之外的样子,尤其是要当着妈妈的面跟他谈话,他会沉默得让空气凝固。

14岁的男孩小卫便是这样一种状况,每次来心理咨询中心,他都是任他那在一家国企担任办公室主任的妈妈把天说下来,也不肯开口讲一句话,那眼神冷得让人心里发颤。

小卫的妈妈有一副薄薄的嘴唇,人也长得精明强干,也许是长期做办公室主任的缘故,她能言善辩,讲起话来滔滔不绝,对小卫更是言辞犀利,从不留情面。这让小卫烦透了妈妈,每当妈妈要跟他讲话,他就会把手举起来,做一个暂停的手势,天长日久母子俩的语言沟通几乎不存在了。

面对这种局面,小卫的妈妈又生气又无奈,她说:“我说他还不是为了他好,这孩子毛病那么多,我这个做妈妈的不说行吗?我自从有了这个孩子就一个朋友也没有了,我把全部时间和心思都用在这个孩子身上,我就希望他将来有出息有发展,他现在却连话都不愿意跟我讲了,我这个妈妈做得好伤心。”

为了解决这母子俩的沟通问题,我有一次单独跟小卫通了电话,也许是因为母亲不在身边,一向沉默寡言的小卫竟也善谈起来。他告诉我之所以不喜欢跟妈妈讲话,第一是因为妈妈说话太刻薄,有时很伤他的自尊心;第二是因为妈妈的话总是在抱怨,永远是对他不满意的口气,让他很受挫;第三是因为妈妈从来不给他话语权,偶尔的母子之谈,总是妈妈一个人可以说,小卫如果也说几句,就被视为“顶嘴”“不听话”。

尽管小卫的妈妈对孩子的确是尽心照顾,无微不至,可两个人沟通上的失败使小卫对妈妈、对家庭产生了深深的厌倦,他曾经不止一次地离家出走,可每次都是跑到火车站就被家人找了回去。

而每次妈妈找到他,都不会问问他为什么要离家出走,妈妈的表现无非是两种,要么不停地抱怨、不停地哭,责怪小卫一点儿也不懂得理解她,要么气急败坏地边打边骂,让小卫饱尝肉体的痛楚。

可就是这样的惩罚也从来没有让小卫后悔过,他承认自己想要离开家出去闯荡的勇气并不足,但要跟妈妈相处下去他自己想想都感到害怕。14岁的小卫在困惑中一天天沉默下去,他跟妈妈的感情也在一天天疏远,在电话里他痛苦地问我:“你说,阿姨,我妈妈为什么要生我?难道她生下我来就是为了折磨我吗?我想做她的儿子真是一件够倒霉的事了。”

我不知道小卫的妈妈要是听到儿子这么说,会不会委屈地哭出声来,我只知道任何一个妈妈面对孩子这样的心声都会抑制不住地感情崩溃,妈妈们,你到底错在哪儿了呢?

与小卫的妈妈的能言善辩不同,12岁的女孩欣心的妈妈根本没有时间每天跟女儿做语言上的交流。

当这母女两坐早班的火车特意从河北赶到北京来跟我见面的时候,女孩欣心的忧郁症已经非常严重。

这是个漂亮的、有着一双弯月般的眼睛的女孩,只是脸色苍白得厉害,神情忧郁,无精打采,一点儿花季少女的朝气也没有。

欣心的妈妈是因为听过我的家庭素质教育报告而跟我联系上的,她约我跟她和女儿见上一面,是希望我能为她和女儿的沟通做一些疏导,可当我跟她了解了一些情况以后,我发现欣心的忧郁症一方面是因为青春期的生理变化,另一方面却是来自于整天忙于生意而无暇顾及她的妈妈跟她的“沟通缺失症”。

欣心的妈妈自己开了一家规模挺大的餐馆,每天早出晚归,常常是天不亮就走,深夜才回家。欣心的爸爸在外企工作,时间上也是特别紧张,欣心每天放学回家就和保姆待在一起,生活上有保姆照顾还说得过去,可200多平方米的大房子,常常是欣心一个人晃来晃去,她跟妈妈的沟通也经常是在电话里进行,内容也无非是“吃了吗,功课做完了吗,还有钱花吗?”等等。

几年过去,欣心从一个小女孩长成一个大女孩,而爸爸妈妈的繁忙却依然如初,尽管爸爸妈妈赚了钱以后在欣心身上从不吝啬,给她选了一所很昂贵的私立学校,买了最新款的笔记本电脑,最新潮的MP3,可欣心还是不快乐,还是一天天地忧郁下去,直到某一天她从学校里消失,欣心的爸爸妈妈报了案,动用了先进的卫星网络都没有找到她,最后,是收留了欣心的那个网友悄悄地给欣心妈妈打了电话,欣心才算又回到了家里。

欣心的状态已经无法再坚持学业,欣心妈妈只好让女儿休学,开始带着孩子到处求医问药。

实际上在我看来,欣心的忧郁症的成因并不复杂,这无非是由于孩子长期缺乏与父母的交流,尤其是缺失了与妈妈的情感沟通而造成的内心孤独、压抑、焦虑所导致的。

在欣心的诉说中我知道,她曾经跟妈妈几乎有半个月的时间说不上一句话,因为妈妈太忙了,回到家里不是太晚就是太累,欣心根本就得不到一句来自妈妈的问候,长时间地被妈妈疏于关怀和冷落,欣心打心眼儿里怀疑自己是不是妈妈亲生的女儿,她对妈妈的感情由期待渐渐变得淡漠和无所谓,外表的淡漠和性格的内向却让欣心妈妈误以为女儿是一个很坚强、独立的孩子,因而就更加疏于对她进行爱抚与呵护。其实,欣心的内心既脆弱又自卑,既敏感又孤独,在没有了与父母的交流以后,她开始沉湎于网上交友,才12岁的她已经有一打网上的男朋友,可这些网上的朋友只给了她忽冷忽热的情感刺激。根本就不懂得如何去维护一段友谊的她,在这些网上虚拟的情感交流中备受伤害,这更加重了她心里的忧郁症状。

看到女儿几乎在这种忧郁症中遭受灭顶之灾,欣心的妈妈终于有些醒悟。带着女儿坐在我面前的时候,她已经把餐馆转让了出去,准备一心一意地来陪伴女儿。当我告诉她,欣心的忧郁症就是因为太缺少跟妈妈的沟通,长期被父母所疏忽与冷漠造成的时候,欣心的妈妈流泪了,她说:“我知道我这些年太对不起女儿了,为了赚钱,我把所有的精力与时间都用在了餐馆的经营上,我总是想等我赚到了大钱,我可以弥补女儿失去的一切,可现在我发现有些东西是永远无法弥补的,我女儿原来是那么的健康、活泼,可是因为我没有照顾好她,她现在变成了这样,这是我用一辈子也弥补不了的折磨。于老师,我现在只想让你告诉我,我该怎么做才能救我的女儿,我该怎么付出,才能做个好妈妈。您说,欣心还能认可我这个妈妈吗?”

欣心妈妈的哭诉让我的眼泪也几乎夺眶而出,尽管这种因为父母的问题而导致问题孩子的个案我屡见不鲜,但他们的眼泪还是总让我叹息,这世界上能有什么会比拥有一个健康的孩子而更珍贵的事情呢。

虽然男孩小卫的妈妈和女孩欣心的妈妈是完全不同情况的两个妈妈,但她们的家庭和孩子却出现了几乎相同的遭遇,14岁的小卫冷漠、叛逆,经常离家出走。而12岁的欣心忧郁、敏感,在网上滥交朋友,轻易就跑到男性网友家夜不归宿,实际上两个孩子的糟糕状态来自于同一个问题,也就是他们跟妈妈的沟通是失败的,而失败的沟通带给了他们同样的感受,那就是讨厌妈妈,厌倦家庭,怀疑一切,不具备合作精神,个性过于自我,这些问题又使他们很难跟外界和谐相处,孤独的他们在自我的世界里不断发生内心的矛盾冲突,导致他们性格上的缺陷。对于这样的孩子来说,成长变成了一种痛苦的经历。而对于他们的妈妈来说,又何尝不是在经历着一种痛苦。只不过这种痛苦常常是因为妈妈们没有掌握与孩子沟通的智慧而造成的。

在这里,我认为妈妈们急需掌握的第一个与孩子建立良好而成功的沟通渠道的方法,便是“谈话疗法”。

“谈话疗法”的根本含义便是通过与孩子的倾听与倾诉,让孩子充分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完全地把他的所思所想告诉妈妈,而妈妈通过这种倾听,与孩子建立亲密的语言交流平台。这种语言交流平台会让孩子和妈妈成为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好伙伴,当我们的孩子面对着妈妈能毫无顾忌地倾诉内心的时候,妈妈们会发现想要了解你的孩子并不难。

你不需要再去偷看他的日记,偷听他跟同学的电话,悄悄地找老师了解他的表现,你只需要与孩子进行语言上的交流互动,通过你们之间的谈话便可获得你想要的信息量。

愉快的谈话、畅所欲言的自由气氛会给家庭带来轻松、和谐的氛围,在这种氛围中成长的孩子通常很有见地,并且聪慧、肯于思考、性格豁达、个性奔放、想象力发达。

而能够每天都与孩子进行这样畅通无阻的谈话,对于妈妈们来说也是一种享受,你会从孩子那活跃的思维、超越时空的想象力中得到你这个年龄段的人所不具备的愉悦。

“谈话疗法”让妈妈了解孩子,让孩子懂得妈妈,这是亲子关系中最为积极的一种互动手段,也是最容易掌握的一个有效改善妈妈与孩子之间沟通失败或沟通障碍的方法。

在那些问题家庭、问题父母或者问题孩子身上,最突出的问题常常就是沟通的不畅或是几乎没有沟通,所以,“谈话疗法”使沟通成为一个愉快的过程,它建立在双方和谐、平等、友善的基础上,就像朋友之间的聊天儿,妈妈给了孩子足够的时间和耐心,去倾听孩子,而孩子也在妈妈的宽容与接纳中,把心中的困惑、忧虑甚或是幻想与妈妈一起分享,这种通过轻松的谈话而完成的情感交流,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最大的优势。

尤其是在孩子情绪波动、不稳定或遭遇挫折的时候,妈妈的“谈话疗法”会像春雨一样滋润孩子稚嫩的心灵,给予他情绪上的疏导,感情上的安抚,帮他建立自信,挽回他被伤害的自尊。

而在孩子获得了成功的时候,他将会更加需要妈妈的“谈话疗法”,因为他需要妈妈跟他一起分享他的兴奋、得意和光荣。

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创造了“黄人也能飞”的奇迹,第一次代表亚洲拿到了男子百米跨栏奥运金牌的冠军大男孩刘翔,在走下领奖台的第一时间,便用手机给远在上海的妈妈打电话,在电话里他兴奋地对妈妈说:“妈妈,我赢了,我拿到了冠军,我得到了奥运金牌。妈妈,你高兴吗?”

尽管由于是国际长途,声音不是很清晰,可刘翔的妈妈还是在电话里对儿子说:“祝贺你,儿子,你是好样的,你给我们中国人争了气,妈妈为有你这样的儿子感到骄傲,你是妈妈眼里最棒的儿子!”

短短的几分钟交流,使刘翔在感情上得到了极大的满足,这个从小便在田径场上接受残酷训练的奥运冠军此刻眼神温柔得像个女孩子,是妈妈的声音给了他最贴心的爱抚,是妈妈的话语让他的心灵一下子变得宁静、高远起来,跟妈妈沟通的愉悦马上化做了他继续前进的动力,刘翔知道妈妈相信他会飞得更高更远。

这便是妈妈们的“谈话疗法”所创造的奇迹,良好的沟通会让每个孩子都有信心成为天才,因为他知道妈妈会给他足够的时间与空间,给他足够自由的氛围与环境,让他有勇气诉说自己的梦想,开启自己的心智,放飞自己的追求,张扬自己的个性。

“谈话疗法”如此神奇,但要运用好这个亲子教育的智慧,还需要妈妈们进行以下一系列的原则训练:

谈话疗法的智慧一:如何跟孩子说话的五大原则训练

(一)话应该怎么说?

谈到如何说话这个问题也许有很多妈妈会不以为然:“我都说了几十年的话了,难道我还不知道话应该怎么说吗?”

说实在的,在我看来今天的妈妈们的确里有不少是不掌握如何跟孩子说话的原则和技巧的,这是我在心理咨询中心和多场报告会上接触了许多有问题的妈妈以后得出的结论。

就像我们抚育孩子是一门科学,如何跟孩子讲话也是一门需要学习的学问,这里边的功课是渴望成为一位智慧妈妈的女性所必须下点工夫的。

生活中因为没有掌握跟孩子说话的原则和技巧而导致沟通失败、教育失败的妈妈比比皆是,这其中有时跟妈妈的受教育程度竟没有太大关系。

在许多因为跟孩子的沟通出现了障碍而不得不求助于心理咨询帮助的妈妈中间,有不少本身受教育程度很高,自己是博士、硕士的女性,她们在对待孩子的语言问题上,经常跟也许只读过几天书的妈妈们同等水平,可见无论是什么样职业水平的妈妈,一旦失去了用智慧来面对生活,便会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可这样只会输掉了我们的孩子。

所以,我所提倡的“谈话疗法”的第一个原则训练便是“话应该怎么说”?

在多年的对问题家庭、问题父母和问题孩子的调查采访中,我发现这样四个特点:

①一句伤人的话足够使孩子堕落。

②一句不负责任的话足够使孩子沉沦。

③一句不公平的话可以让孩子怀疑一切。

④一句不慎的话足以让孩子痛苦数年。

大家都知道语言是有力量的,尤其是在妈妈与孩子之间更有一股无形的血缘力量,在无时无刻地左右着他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和命运。

这种力量在语言中会形成一种暗示,这种暗示将在孩子的行为中化作一种能量。于是,好的语言将化做好的暗示起到积极的作用,而不好的甚至是诅咒般的语言只能起到更糟糕的暗示使孩子变得更加消极,甚至自暴自弃。

在心理咨询中心大家都知道,每年的中考、高考前夕都是孩子和家长来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与疏导的高峰,平常忙于功课、为分数打拼的孩子们常常在这关键时候,因为缺乏心理的疏导而出现异常,而考生的父母更是紧张得好像是他们自己要进考场。

就在许多父母都在为自己的孩子能够有一个良好的考前心态而屡屡前来咨询的时候,我却接待了这样一位妈妈。

她大约四十几岁,面容憔悴,不修边幅,而且,一坐在我面前就哭了起来,面对她的哭声我没有劝她,我知道这也许是她压抑了很久的委屈,我应该给她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她宣泄出来,这有助于她的情绪的平衡。

终于当她哭完了以后,她告诉我,她是为了儿子的事儿伤心极了才会这样控制不住自己的的情绪,我以为又是孩子厌学、逆反的事情,可她告诉我,她的儿子今年18岁了,在一所重点高中读高三,这孩子从小学到中学成绩都很优秀,是大家公认的北大、清华的苗子,可就是在前不久,高考前夕,孩子却宣布不考大学了,要高中毕业以后就出去找工作,无论父母怎么劝,孩子也不改变主意,看到孩子这样地固执,做妈妈的怎么也想不明白,这孩子是怎么了?

在这位妈妈的再三请求下,我来到了她的家里,想跟那个已经在家闭门不出两个多月的男孩谈谈。开始妈妈在旁边,男孩一句话也不说,后来,我让男孩的妈妈出去买东西,当家里只剩下了我们两个人的时候,男孩终于开口了:“我不考大学不是因为我害怕考不上,我老师说了,就我的成绩,清华、北大没问题,我就是特不服气我妈妈说的那些话。自从进了高三,我妈妈对我就像对待犯人,要求我时时刻刻都在学习,我刚放下饭碗想看几眼电视,我妈马上就说:就你这样的,还想上北大、清华,我看你就做梦去吧。星期天早晨我要是晚起几分钟,我妈一边敲我的房门,一边嚷嚷:‘什么时候了还睡懒觉?瞧你这个没出息劲儿,将来也就是吃窝头喝凉水的命。’”

周末下午,同学来约我去打会儿篮球,我妈当着同学的面就损我:‘什么时候了,顾得上打篮球,我看你也别考大学了,就直接去建筑工地推水泥车得了。’

我跟我妈说:‘您别这么损我,我知道你希望我考北大、清华,我会努力的。’

可每回妈妈都用不屑的眼神看我:‘就你?我看够呛,你好好地把高中文凭混下来,不走向社会当个小混混,我已经烧高香了。’

我从小学到中学成绩一直不错,我妈不是不知道,可她凭什么就这么一直损我,那我的自尊心开涮,这些伤人的话她说出来我知道她心里痛快了,可是我呢?谁知道我是多么难受呀?

所以,既然这样也别怪我自暴自弃,反正这大学也不是为我自己考的,我知道我妈特别希望我考上北大、清华,给她长脸,可我还就偏不考了,我就上建筑工地干活儿去,她不是说我也就是吃窝头、喝凉水的命吗?那我就这样了,她爱怎么着就怎么着吧。”

男孩情绪激动地说了这些话以后,扭过头去看着窗外再也不肯说一句话,我知道他为什么把头扭过去,因为他不想让我见到他的眼泪,这真的是一个自尊心非常强的大男孩,可他的妈妈却就这么不经意间伤害了他,使他变得如此脆弱而自卑。

当我把这个男孩为什么放弃考大学的原因告诉这位妈妈时,她惊讶地说:“这孩子,我说的那些话都是为了他好啊,我这不是激将法吗?我这孩子挺优秀的我知道,可是我一看他不把时间用在学习上我就着急,我只好说点儿难听的话刺激他,让他知道用功。我不是有心要伤害他,我只是想让他知道我对他的期望有多高,可他怎么会就当真了呢?”

当我问起这位妈妈她平时跟孩子说话的原则时,她摇摇头:“我平时就这么大大咧咧地跟孩子讲话,哪里懂得要讲什么原则。我是想起什么说什么,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我想我是他妈妈呀,我说什么他不也得听吗,让我跟孩子说话的时候讲原则,那是不是也太累了?”

可就是这位怕“累”的妈妈的出言不慎几乎毁了孩子本来非常好的前景与未来,给孩子带来了不尽的伤害与痛苦。所以,妈妈们,千万别小看你说出的每一句话,孩子的心灵是稚嫩的,心智是不成熟的,成年人所能够承受的语言在孩子那里也许就变成了灭顶之灾。

因为成年人具备一定的人生经验,拥有比较成熟的心智和判断能力,他会对语言的含义进行分析判断,而孩子却不具备这种能力。

而又因为孩子正在成长中,他的个性磁场比较弱,因而容易受某些语言行为的引导与暗示,这一方面给他带来了可塑性,一方面也导致了他人性的脆弱,使他更容易受到伤害与误导。

有一次我在采访一个少年犯时,他就告诉我,她的第一次偷窃行为是发生在自己的家里,为了买冰糕吃,他偷了姥姥的5元钱,那时他才6岁。

可就为了这5元钱他挨了妈妈的一顿毒打不说,还被罚一天不能吃饭,他至今记得当时妈妈一边打他一边骂:“你这个没出息的东西,才这么小就知道偷,将来也好不到哪儿去,我看你早晚得挨枪子,蹲监狱,到那时我就当没你这个儿子。”

妈妈的话在这个少年犯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结果,他的第二次偷窃在挨完打以后马上就出现了,因为妈妈一天没让他吃饭,晚上他潜入了邻居家在阳台上开的小卖部,偷了一堆好吃的东西。

后来,他因为参与了一个盗车的团伙而犯下了重罪,但因为年龄太小,给判了三年劳教。

这便是妈妈们的言语不当带来的后患。所以,当你选择做了母亲以后,你要明白你从此不再只是你自己了,你的生命里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生命,他(她)需要你的帮助、爱护和塑造。

所以,话到嘴边留半句,跟孩子说话要经过大脑,改掉张嘴就来、出口伤人的语言习惯,对每一位妈妈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这绝不是可有可无的要求,这是一个妈妈所必备的人生修养。

“谈话疗法”所需要掌握的第二个原则训练是:

(二)不要吝啬你对孩子的赞美

有一次,在“爱改变一切”的课堂上,一位三十几岁的妈妈,在我们讨论到这个阶段时突然情绪失控地哭了起来,几十名学员一下子静默起来,等待着她的情绪慢慢平静下来。

后来,她的情绪平静下来以后告诉我们:“我一直觉得自己很不优秀,虽然我是外语系的高材生,后来又做了大学的英语教师,但我一直很胆怯,很自卑,觉得自己的一切都不够好,现在我知道了这跟我从小到大就没有得到父母的一句赞美有关,尤其是我的妈妈,她总是认为我不够好,不够出色,总是抱怨我比谁谁都差,我不如人家优秀,这让我真的很自卑,虽然,我也努力过,可当我知道我的努力永远不会让我妈妈有满意的那一天时,我就开始放弃了。”

我得过且过地过着每一天,也失去了不少好的发展机会,每当在这种时候,我也会原谅自己,‘谁让你不够优秀来着,谁让你不是最好的,你失去机会是应该的。’”

可当有一天,我的学生和同事都对我说:“其实,你很优秀,你真的很出色”的时候,我一方面想也许他们的话是对的,一方面又怀疑人家说这些话的真诚度,我想他们是不是为了安慰我才这么说。我现在知道是我从小在父母那里得到的肯定太少了,欣赏太少了,才造成我如此缺乏自信,如此自卑的个性,这几乎影响了我的整个人生。我刚才为什么会哭,我就是在想如果在我长大的时候,我妈妈能够给我几句欣赏和赞美的话,我会做得比今天更好,我也许是一个更加有出息的人。

“现在我也做了妈妈,我对我的女儿也从来没有赞美和欣赏,我总是觉得她不够优秀,不够出色,甚至不够聪明。虽然她才只有3岁,可在幼儿园里她是最自卑、胆怯的一个,我发现了她的这个个性弱点,却不知道该怎么扭转她,也许真的是我在延续我妈妈的错误?”

这位妈妈的话当时引起了“爱改变一切”课堂上所有的妈妈的共鸣。

有多少妈妈是在自己的妈妈从来不会有一句赞美与欣赏的话的生活中长大的?这个已不值得去追究,但有多少孩子至今还会在从来不懂得欣赏与赞美的妈妈身边成长,这已成为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不肯或很少给予我们的孩子欣赏与赞美源自于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对人性的约束,在我们的教子文化中常常有“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样的训诫。

而跟许多妈妈们交谈起来,她们也承认并不是真的认为自己的孩子不够好,不够优秀,而是怕当着孩子的面让他知道自己是如何如何好,“这会影响他们的进步,让他们养成骄傲自大的习惯,对他们的成长不利。”

妈妈们的担心也许有一定的道理,但至今我们只看到了因为缺乏欣赏和赞美而形成的缺乏自信,怀疑自己的自卑的孩子,而很少看到被“夸”坏了的孩子。

全世界的人都知道美国人很自信,很骄傲,“我是最好的,一流的”,是美国人家中下至3岁的孩子、上至白发苍苍的老人都常说的一句口头禅。

这一方面跟美国的富裕发达有关,另一面却是因为美国的父母从小就告诉自己的孩子:“你是最好的,你完全有能力成为最好的。”

在美国人的教子文化中最重要的一点便是欣赏与赞美。无论孩子是什么样子的,做父母的都会从他身上发现他的优点,然后,不停地赞美与欣赏他,孩子的自信与聪明其实就是这样“夸”出来的。

我在美国做访问学者的时候,到一位教授家做客,当时他把放在他的客厅最高位置上的一排奖杯指给我看,告诉我那是他10岁的儿子在学校参加体育比赛的“战利品”。

我顺口说了一句客气话:“乔克教授,你的儿子年纪这么小得了这么多奖杯,真的是你的骄傲。”

没想到他认真地纠正我:“NO,即使他不得这些奖杯,他也是我的骄傲。他很健康,很快乐,他使我的生活很幸福。”

乔克教授说这话时,他10岁的儿子就站在我们旁边,听着父亲这么说,这个一头红发、满脸雀斑的少年无声无息地笑了,那是一种极为明媚的笑容,让我至今记忆犹新。

欣赏和赞美让美国的孩子充满了自信,也充满了创造力,更让美国人的家庭很少出现父母跟孩子沟通上的困难和障碍。

而在中国人的家庭据我调查,父母对孩子的欣赏与赞美,尤其是语言上的表达真的是很少很少,尤其是很多妈妈宁愿在孩子背后跟任何人都将孩子的好,却不肯当着孩子面儿说一句赞美的话,她们认为这是对孩子严格要求,岂不知却失掉了多少鼓励孩子、跟孩子改善沟通关系的机会。

还有,在我的调查中发现,有些中国的孩子一般进入小学的高年级或初中以后,就不大会再跟妈妈讲心里话了,这其中的比例男孩比女孩会略多一些,但反映出来的形式几乎都一样。孩子们有了自己的秘密,不喜欢跟妈妈分享自己的心事,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并不是因为孩子们的青春期,而是因为他们的父母从来不会欣赏与赞美他们的任何想法,许多孩子跟妈妈讲出了心里话,不是得到了妈妈的横加指责就是被莫名其妙地训斥一番,在伤害中发现妈妈根本就不是让他们有安全感的倾诉对象后,孩子们纷纷关闭了自己的心灵。于是,我们开始认为年龄愈大愈沉默寡言起来的孩子,只不过是因为青春期的缘故,才不爱跟父母交流了,实际上真相不是这样。

所以,让我们记住:

①一句欣赏的话让孩子感到兴奋——提升创造力

②一句鼓励的话让孩子体会成就感——提升自信心

③一句表扬的话让孩子更加努力——提升荣誉感

④一句亲热的话让孩子消除距离——提升依恋感

别抱怨你的孩子不是天才,告诉妈妈们一个培养天才的秘诀,那就是“天才”都是欣赏与赞美这棵大树上结出的果实。

曾经有一位杰出的小提琴家在他成名以后回忆,他小的时候因为练琴的声音非常难听,家里的人就赶他到山上的小树林里“锯木头”。

山上的小树林里有一位看林人的小木屋,无论寒冬还是酷暑,练琴的少年累了的时候就会进去喝一杯水。每当这时年老的看林人就感谢他给他送来了这么好的音乐,夸他的琴艺一天比一天有进步。后来,小提琴家成名了,他一定要回到家乡再去拜访那位老人,他告诉家人要不是这位懂得欣赏与赞美他的看林人不断地夸奖他的音乐是多么的美妙,他也许真的就不再“锯木头”了。

可当家人听他这样说以后,惊讶地告诉了他一个事实,那位已经去世多年的年老的看林人实际上是一个聋子。

这个震撼人心的故事只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那就是对于孩子的成长,欣赏与赞美的语言会像流在他血管里的血液一样,给他力量,带他向上,这是一种会使他有勇气去追求成功的精神血液。

所以,妈妈们别再吝啬你的欣赏与赞美,要养成用语言表达你对孩子的欣赏与赞美的好习惯。也有很多妈妈会说,其实,我还是挺欣赏自己的孩子的,但就是不知道该怎么说出口?

其实,这很简单,你需要克服的就是你的习惯问题,我知道这么多年来你都是这样过来的,一下子让你改变很多也勉为其难。

但你想不想让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天才,至少有可能成为一个天才,如果想,那你从现在就开始跟着我做吧:

①早晨孩子出门你可以对他说:“宝贝儿,你今天穿这身儿可真精神,很有朝气,祝你在学校里一天心情好。”

②晚上孩子进门,也许你正在厨房里忙着做饭,但你完全可以跟他打个招呼:“宝贝儿或‘东东’,你回来了,今天在学校不错吧,你看上去真的很好。”

③10点半了,孩子复习完功课要上床睡觉时,妈妈可以替孩子揉揉用了一天的眼睛,在他进入梦乡前告诉他:“宝贝儿,我知道你的数学考得不太好,但是别着急,妈妈相信你有这个天赋,去找一下老师,你很快就会赶上来,我太相信你的能力了。”

这实际上是我在生活中对我的儿子使用的一些语言片断,在我看来这些简单的欣赏与赞美真的帮了我很大的忙,使我跟孩子之间的沟通一直还不错。他今年17岁了,很健康、阳光,我们之间从来没有发生过一次因为沟通障碍而导致的矛盾冲突。这是我这个做妈妈的想到儿子就感觉挺幸福、快乐的。

所以,我希望所有的妈妈想起自己的孩子就会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幸福的微笑,不管他是男孩、女孩,也不管他是成绩好还是成绩差,更不管他是不是会成为一个天才,只要你养成了欣赏与赞美孩子的思维习惯与语言习惯,你就会不由自主地把目光放在孩子的优点和潜质上,你会在这里找到使孩子自信起来的闪光点。

同样,通过对孩子的欣赏与赞美,你也会给自己带来好心情,给家庭带来好的氛围,这会大大加重孩子对家庭的依恋感,增强他的家庭观念,而在所有的调查中我们都知道一个事实,那就是成功的人常常是家庭观念最重的人,因为家庭观念越重他的责任感就越强。

我还是要说那些跑到网吧里去的孩子,对网络游戏上瘾的不能自拔的孩子,我相信这些孩子的父母肯定都是从来不会给予孩子欣赏与赞美的父母,尤其是这些孩子的妈妈们,正是她们从来不懂得用积极的行动去争取孩子,只会用消极的行为和语言约束这些孩子,才造成了这些孩子心态的失衡,他们对家庭没有依恋感,对妈妈没有责任感,对自己是自暴自弃,放任自流,因为他们认定自己是无药可救的了,实际上把他们越推越远的正是他们的家庭。

我相信如果那位世界公认的天才科学家爱因斯坦,不是因为有一位懂得欣赏与赞美的妈妈的话,他可能也只能成为一个平庸的大胡子老头儿。

6岁的爱因斯坦在上小学的时候就屡屡地被老师赶回家,当他哭着告诉妈妈“老师都说我笨,说我长了个笨脑袋”的时候,爱因斯坦的妈妈笑着拍拍儿子硕大的脑袋,认真地对儿子说:“宝贝儿,老师说错了,在妈妈看来你一点儿都不笨,你是一个有特质的孩子,可惜他们都看不出来,但是,只是妈妈知道,你的名字将来注定要跟‘奇迹’这两个字写在一起,而且,要让全世界的人都知道。”

我相信爱因斯坦的妈妈在对着哭泣的小爱因斯坦说这些话的时候,并不是怀有神灵的诏示,也更不是巫婆的预言,因为她只是一位普通的妈妈,一个孩子被人们称做“笨小孩”的妈妈,她说的这些话无非源自于她善良的愿望和她天然的母爱,只是她掌握了一个最重要的技巧,那就是绝不打击与挫伤孩子,欣赏与赞美的确会创造奇迹,这是爱因斯坦的妈妈坚信不疑的信条。于是,她的那些话使那个哭泣的小男孩从此不再怀疑自己,他坚信自己的那些不被老师所接受的奇思怪想,是他身上的特质所为。为此,他更加放任自己的思维空间,任由幻想的大脑带给他种种遐想。是妈妈给了他人生的自信,也是妈妈给了他创造的空间,那位从来没想过要把儿子培养成天才的妈妈却一不留神成了天才的母亲,爱因斯坦的奇迹实际上是他的妈妈创造出来的。因此,所有的成功和优秀都来自于无条件的欣赏与赞美,妈妈们千万要改变一种观念:孩子成绩好就是你欣赏的孩子,考得不好或成绩差点儿便是你羞于在人前谈起的那个孩子。要知道,不管你是否欣赏他,他都是你的杰作。所以,与其每天自己在不满意不开心的状态中度过,不如接受孩子的所有优点和缺点。

而且,你既然看到了孩子的优点,你一定要把它说出来让孩子知道你最欣赏他的那一点,孩子的缺点你完全可以把它当做特质,我们常说世界上不存在零缺陷的产品,同样也不可能存在零缺点的孩子。问题是如果你把孩子的不足当做特质来发掘,也许他就会转化为独特的能量,帮助孩子更早地成功。

从每天对孩子说一句欣赏与赞美的话开始吧,你会成为一个总是能够得到意外惊喜的妈妈。

谈话疗法的第三个原则训练是:

(三)说话要有原则

在心理咨询中心我常接触到这样的妈妈,她们不仅在为跟孩子的沟通障碍发愁,还为自己失去了孩子的信任而苦恼。

一个妈妈的女儿只有4岁,她很无奈地说:“现在要我说服我女儿听妈妈的话简直比登天还难,这孩子现在我说什么她都不信,她总说我说话不算数,不是哄她就是骗她,我现在什么事都要让她爸爸去跟她商量,否则她什么都听不进去。”

一位儿子已经16岁的妈妈在发现儿子经常跟她说话不算数,跟别人也很少遵守承诺的毛病后找儿子谈话,没想到儿子却无所谓地说:“你不就是个从来说话不算数的妈妈吗?从小到大,你给了我多少承诺又实现了多少承诺,你自己应该知道,每次我说你说了不做,从不遵守承诺的时候,你不是说这都是小事情,没什么关系吗?”

两位妈妈面对的孩子不一样,犯的错误是一样的,那就是都有跟孩子不遵守承诺的习惯。

跟两位妈妈谈起来,她们也满腹苦衷,都是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纪,都是工作压力很大的职业女性,又都是视自己的事业比生活重要的要强的人,因此,就难免有答应了孩子,最后却无法实现的事情。

久而久之,经常发生的失信行为让两位妈妈失去了孩子的信任感,自然也失去了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对于不遵守承诺的妈妈,孩子唯一能做的事便是拒绝她们,让她们很难进入孩子们的生活,这无疑是让妈妈们最伤心的事情。

大家都还记得那个曾母杀猪的故事,说的就是曾子小的时候他父亲要去赶集而他一定要跟着,曾父为了哄曾子留在家里,顺口说了一句:“你好好留在家里,我回来给你杀猪吃。”

曾父赶集回来以后,发现曾母真的在嚯嚯磨刀,他连忙上前问妻子:“你磨刀干什么?”曾母很坚定地说:“我磨刀是为了杀猪呀。”

曾父连忙对妻子说:“我只是为了哄他才这么说的,他一个小孩哄哄就算了,还真杀什么猪呀?”

听丈夫这样说,曾妻认真起来:“知道他是小孩你才不能说了不做,否则他会怎么看待他的父亲?既然我们已经说了要把猪杀掉给他吃,那就一定要做到,否则,我们这为人父母者不是就失信于一个孩子了吗?”

为了让年幼的曾子知道他的父母是遵守承诺的,曾母最后杀掉了家里那头原本准备过年才杀的猪,给了孩子一个守诚守信的教育。

曾子长大以后成为了孔夫子七十二弟子之一,而母亲为了守信为他杀猪的故事也在他的诸多贤论的著述中流传下来,曾子的守礼守信也让他成为一位大学者。

生活中有许多妈妈都认为跟孩子说话不需要太有原则,做到做不到的都跟孩子说,这实际上是一种非常不好的习惯。

我们常说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孩子,在是否遵守承诺的这个问题上我们发现,经常失信于孩子的父母,他们的身边也一定会有拿失信于人不太当回事的孩子,这都是相互影响的结果。

而且,很多家庭矛盾的出现,尤其是孩子跟妈妈的矛盾冲突常常也是因为大人的失信行为所导致的。

亮亮曾经是我儿子初中的同班同学,两个十五六岁的男孩个子都不矮,都喜欢打篮球。

但亮亮的妈妈不太喜欢他打篮球,希望他去学游泳和下围棋,酷爱篮球的亮亮虽然拗不过妈妈,但偶尔也想去过过篮球瘾。

暑假的一天本来说好了周六我开车送两个孩子去奥体打篮球,为了打这场球,亮亮提前一个星期就跟妈妈做工作,好歹妈妈同意了,亮亮高兴地一蹦老高,不断地给我儿子打电话商量几点去、穿什么球衣的事儿。

可到了周六下午我们要出发的时候,我接到了亮亮打来的电话,在电话里这个高高大大的男孩沮丧得几乎哭出声来,他说:“阿姨,你们去吧,我不去了,我妈妈不让我去。”

我说:“为什么?不是都已经商量好的事了吗?你妈妈不是也同意了吗?怎么会又不让去了,我这边矿泉水都替你买好了,而且,陈涛(我儿子)也没有约别人,他一个人去有什么意思。”

尽管我一再劝亮亮跟妈妈说说,最好还是让他去,可是亮亮还是说:“算了,阿姨,对不起,我不去了,我以后也不会去打篮球了,我妈妈不喜欢。”

我可以想象得出这个特别喜欢篮球的大男孩,在说这些话时的伤心,我真的很想跟亮亮的妈妈谈谈,跟孩子怎么可以这样不遵守承诺,不管你喜不喜欢儿子打篮球,只要你答应了他可以去,你就要信守你的承诺,哪能说变就变了呢?这样对孩子的伤害真是太大了,包括我的孩子也因为亮亮妈妈的这种失信行为搞得闷闷不乐,差点儿也不想去了,本来是个很愉快的周六下午,就这样被搅得乱七八糟。

可以想象出在这样的妈妈身边成长的孩子会形成一种什么样的性格,在以后我跟亮亮的交谈中我发现他提到妈妈便很不屑,甚至非常不喜欢,青春期的逆反和敏感的状况在亮亮身上十分明显。

在学校里本来成绩还不错的亮亮也开始学习“滑坡”,一个本来很健康、活泼的大男孩变成了这样,我想他妈妈的责任也许是最大的,只是直到现在亮亮的妈妈可能也没有意识到她给孩子带来的是什么样的伤害。

所以,要想做一位让孩子信赖、有一点儿敬畏感的妈妈,你首先必须是一位遵守承诺的妈妈。也就是讲究一定的原则:

①不随便、轻易地承诺什么,但承诺的一定要做到。

②跟孩子讲话要有分寸感,不该让孩子知道的可以不说。

我在美国做访问学者的时候,到美国人的家庭做客,跟美国的孩子交谈,我发现他们有的真的很单纯,不管是6岁还是16岁,美国孩子说起话来有童真味儿,让你觉得他们真的是孩子,而不是一些“小大人儿”。

而在中国,我们乐意于培养“小大人儿”,幼儿园里刚刚5岁的孩子就知道他长大了要上大学娶媳妇儿挣大钱,6岁的孩子就知道谈对象很累,爱情很辛苦,这是前不久某家电视台里播出的真实新闻。

让孩子过早地失去了童真,过早地像成年人那样去参与生活,这实际上都源于大人对孩子的言谈举止的影响,尤其是话语的影响。

我们有些妈妈说话非常随便,经常在孩子面前东家长西家短地闲聊,把成年人的情感、成年人的矛盾都袒露在孩子面前,这些超越了孩子心灵承受力的东西,有时候会成为孩子的压力,更多的时候会误导孩子对生活的看法。

有的妈妈来到心理咨询中心求助,自己的孩子异常早熟,才十一二岁就对异性感兴趣,并且爱谈些卿卿我我的话题,女孩子追求打扮,着装开放,男孩子花钱如流水,就是为了讨女孩子欢心。面对这样的孩子我总是问妈妈们是不是平时说话、举止不够注意,经常在孩子的面前谈两性之间的话题,大多数妈妈都承认自己平时有这样的习惯,说什么都不太避讳孩子。

这里要说到的尤其是单亲家庭,那些失去了婚姻、备感失落的单亲妈妈们,常常把还不懂事的孩子当成了倾诉对象,把夫妻间的恩恩怨怨不加选择地告诉孩子,还有的妈妈一味地教育孩子要恨他的父亲,“是他抛弃了我们母子”。不断地把这样的情绪通过语言传递给孩子。

要知道导致你的婚姻失败的原因可能跟孩子无关,可你为什么要跟孩子说这么多,让他本来可以纯净的心灵要为你们夫妻的恩怨去承担那么多,他只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孩子,对他来说父母的分离已经让他承受了很多,他没有义务再去替你们分担离婚的痛苦,那对孩子来说是不公平的。

所以,即使你是一位单亲妈妈,你也不可以毫无顾忌的把成年人之间的情感纠葛、爱恨情仇,毫无遮掩地告诉你的孩子,你要考虑他的承受能力和鉴别能力。

在他还不具备一定鉴别能力的时候,你把一切都告诉他,如果他的认识并不是事情的真相,那他就会在自己错误的认识中一直迷惘、痛苦下去,你为什么要这么快就结束孩子的轻松与纯真呢?

后来我了解到为什么国外的孩子比过国内同龄的孩子外表看上去要成熟很多,但思想却纯真可爱,就是因为他们的父母从来都是坚持一个谈话原则:只告诉孩子他们需要知道的,而不对他们说他们不需要知道的事情。

我赞成单亲妈妈们把自己婚姻失败的原因告诉孩子,但请你一定要在孩子18岁以后,或者他真的长大了,有了自己独立的判断能力和分析能力时,那样他会给这种事情一个更公平的评价,不会对他的心灵造成太大的伤害。

尤其是你们夫妻间的恩恩怨怨更切忌在孩子面前不断地提及、渲染,因为孩子并不真正懂得成年人的情感世界,他只会从你的痛苦中体会一样东西,那就是婚姻很可怕,情感很不可靠,这种感觉会对他们成年以后的生活产生致命的影响。

有很多单亲妈妈说,她跟孩子说这些痛苦的事情是为了让孩子理解她。我可以告诉你,你的孩子根本不可能理解你,他也许会给你抚慰,但那并不是因为他理解了你,而是因为处于天然的母子情感,因为她还是个孩子,他的理解能力远远达不到成年人的程度。

你对他的诉说只会增加他的烦恼和负担,你会发现他从此不再快乐了,像个满腹心事的“小大人”,你要知道是你让这孩子突然长大了,可是这有意义吗?

所以,国外的孩子尽管知道父母离婚了,可还是会有他们自己的快乐,因为他们只知道父母是因为不再相爱了才分开,这再自然不过了。所有的有关财产的分配、子女的抚养、房屋的分割这些细节问题,父母通常都不会告诉孩子,他们认为这是不必让孩子知道的事情,因为再理性的夫妻在分割这些东西的时候也会“兵戎相见”,这对孩子们来说不是什么美好的画面。

父母的分手已经让孩子足够伤心的了,有什么必要再把这些丑陋的东西给孩子看呢?

除了单亲妈妈的问题,还有一些妈妈让孩子参与到亲戚、邻居的纠纷里来,让孩子去承担本该大人承担的压力,这也是非常不恰当的。

冬冬是由妈妈带着来到心理咨询中心的,这个15岁的男孩因为严重的忧郁症已经休学一年多了。

本来他的学习非常好,可是,就是准备参加中考的那一年,他的妈妈因为总在他面前说他奶奶、叔叔和婶婶对他们家如何如何的不好,他跟叔叔的孩子比他小一岁的晨晨也总打架。

孩子一打架,大人的关系就更恶化了,后来在冬冬爸爸的调解下,冬冬一家搬出了奶奶家,住进了新楼房,本来两家人已经相安无事了,可是冬冬的妈妈还总是跟儿子提起晨晨一家如何如何,总把两家的恩恩怨怨挂在嘴边,冬冬和晨晨本来是堂兄弟感情还不错,可让妈妈这么一唠叨,冬冬打心眼儿里讨厌起晨晨来。

一个偶然的机会,冬冬在奶奶家又碰上了晨晨,两个孩子言语不和又打了起来,冬冬用破了的啤酒瓶将堂弟肠子扎得流了出来,经过急救才挽回一条性命。

由于致人重伤冬冬被劳教了一年,回到家里他便像变了一个人似的,整天自己掉眼泪,寻死觅活的,后来发现他患了严重的忧郁症。

两个本来很阳光的少年就是因为妈妈们恩恩怨怨,一个毁了前程,一个毁了身体,实际上这里边的事情原本跟他们有多大关系?

事后冬冬的妈妈也是后悔莫及,她承认自己只图嘴上痛快,把什么事情都跟冬冬说,一个正值血气方刚年龄的少年懂得什么是非曲直,妈妈的抱怨、牢骚成了冬冬冲动伤人的导火索。

这绝非是极个别的案例。让孩子拥有他们自己的世界,妈妈切记跟孩子说话要有分寸,孩子的心灵是娇嫩的,一不留神便容易造成创伤;孩子的承受力是有限的,别轻易给他们所不能承受的东西,那样只会夺走孩子成长中的快乐。

请妈妈们讲话要有原则的目的就是要让父母把该自己承担的压力,不要让孩子来承担,那对于孩子来说是不公平的。而且,不轻易承诺,遵守承诺,也是智慧妈妈最必需的品质。

谈话疗法的第四个原则训练是:

(四)说话要真诚

常常看到一些妈妈跟孩子说话信口开河,云山雾罩,说的多了连她自己都不知道哪是真的,哪是假的了,这是绝对不能要的习惯。

尽管有些妈妈会这样解释:“反正小孩子什么也不懂,你跟他说什么就是什么呗,那么较真儿干吗?”

可是,孩子在这种语言环境中能得到什么样的影响,受到什么样的熏陶呢?这是不难判断的问题。

在心理咨询中心,有很多妈妈抱怨自己孩子小小的年纪便假话连篇,撒谎成性,连她们自己都不知道孩子是从哪儿学来的这一套?

在我为一个6岁的男孩做心理咨询时,这个被妈妈称为“假话张口就来”的男孩开口就说:“我觉得妈妈就老说假话,她跟小姨想去逛街,就跟单位请假说是我病了;早上起来晚了不想上班,她就让爸爸替她打电话给同事,说是家里水表坏了,要等人上门来修;发了工资她不想给奶奶生活费,就说把工资卡丢了,正在补呢;我在家里经常挨揍,可每回幼儿园老师找我妈妈让她别再揍我,她都答应得好好的,说绝不会再打我了,可回到家里,包还没放下,我屁股上就挨了两脚。我觉得我妈妈说假话都没人管,我说假话有什么呀,而且,我每次说了假话只要妈妈没发现,我就不挨打,我干嘛要说真话呀,那多傻帽儿啊。”

听着这个男孩的话,我心里哭笑不得,而那位总说假话的妈妈坐在旁边脸红一阵儿,白一阵儿的,尴尬得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实际上生活中像这样的说话不真诚的妈妈随处可见,她们常常以为孩子不懂得“真诚”的意义,可她们却忽略了一个最重要的问题,那就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在不少来咨询孩子的说话不诚实、有撒谎习惯的妈妈中间,我给她们的第一堂辅导课常常是让她们学会自查和自醒。

自查就是自我去发现自己是否有这方面的习惯,譬如说容易说假话,讲话不够实诚,甚至偶尔会说谎话,或者是自己的配偶有这方面的习惯。

自醒便是要对自己的这种行为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明确自己在这方面的问题是偶尔的行为,还是已经习惯成自然,对孩子的这种行为习惯有一个形成轨迹的分析,然后,提醒自己面对孩子时到底应该怎么说话。

这样的自查与自醒自省对于妈妈们来说通常能够起到非常大的教育作用,有的妈妈从来就不知道自己在孩子眼里变成了如此不真诚的人,因为她的确是习惯成自然了。

当然,真诚是需要付出一定代价的,可是,与其让孩子以不良的行为习惯去付出代价不如做妈妈的自觉坚持面对孩子真诚的原则,因为孩子的眼睛里的确是揉不得沙子。

不要以为你的真诚孩子们不会体会,只要是诚实的东西常常是最有力量的。很多妈妈为孩子从来就不会尊重与敬畏自己而苦恼,而如果你是一位讲话真诚的妈妈,我想没有哪一个孩子会对这样的妈妈缺乏尊敬。

所以,真诚和受人尊敬通常是可以画等号的,在那些沟通障碍最多的家庭,在那些妈妈与孩子几乎水火不相容的僵持关系中,往往最缺乏的东西就是真诚。

想做一个孩子喜欢又尊敬的妈妈,说话要真诚是一个很重要的条件:

①切忌跟孩子说话不诚实信口开河。

②尽量用孩子的思维方式去考虑和表达问题。

学习尽量用孩子的思维方式去考虑和表达问题,这对妈妈们理解孩子的想法、获得孩子的信息有决定性的作用。

我们常说孩子的世界与成年人的世界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如果我们习惯了用成年人的思维方式去决定孩子的一切,那最后的结果只能是我们过早地结束孩子自己的生活,而让孩子过我们想要的生活。

这对一个正在成长的孩子来说是一件不太公平的事情。毕竟,孩子应该有他想要的生活,哪怕是短暂的,因为他迟早要进入成年人的世界里,我们干吗不珍惜他短暂的纯真年代呢?

尽量用孩子的思维方式跟他交流,包括姿势和语言,譬如妈妈跟未成年的孩子交流时,需要将身体倾斜75°角,以示对他的重视与认真,跟低龄幼儿讲话必须半蹲下身体,能够与他目光相互平视,这样的姿态既增加了你的童稚感,也让孩子相信你是友好的,这样的交流通常会很成功,因为孩子能够感受到你对他的关注,也因此而信任你。这样的妈妈会成为孩子甜蜜的伙伴,会建立理想的母子关系。

实际上用孩子的思维方式考虑和表达问题,也是一种行为习惯的养成,如果你在平时的生活里注意角色的转换,当你处在妈妈的角色位置的时候,你就应该有意识地要求自己也拥有一颗童心,把成年人的面具摘掉,此时此刻恢复那片孩子的纯真,实际上这是个很享受的过程,你应该感谢孩子给了你这个机会,让你重温那些成长的过程。

当你学会用孩子的思维方式去替他考虑问题的时候,你会发现你跟孩子的沟通是不需要过程的,因为你想的他都同意,而他想的你都认可。所以,有些妈妈常常抱怨孩子不理解她们,实际上是她们把方向搞错了,一个劲儿地用成年人的思维方式把孩子从简单往复杂里赶,这当然会让孩子们望而却步。

谈话疗法的第5个原则训练是:

(五)学会跟孩子讲“甜言蜜语”

在一次家庭素质教育报告会上,当我请能够经常对孩子说“宝贝儿,妈妈爱你!”的母亲们举起手来的时候,我发现2000多人的会场竟一下子鸦雀无声,过了好几分钟,才有寥寥无几的几位妈妈有些迟疑地举起了手。

这对我来说实际上并不意外,因为几年来,我在各地的会场都问过这个问题,可真正能做到经常对孩子说这句话的妈妈真的很少很少。

其实,这种现象对中国孩子的妈妈们来说也不奇怪,尽管都说她们是世界上最富有牺牲精神的妈妈,尽管她们真的是只要有了孩子便忘记了自己的一切,可是她们的爱通常是深埋在心底,从来不会说出口。

你不必怀疑她们的爱不够浓烈,更不必担心她们的爱不够持久,她们是爱得最深、爱得最真、爱得最彻底的妈妈,这些当她们的孩子成年以后都知道。

可就是这些成年以后才深深懂得妈妈的爱的孩子,回忆起当年,回忆起自己长大的过程,却总是觉得妈妈的爱是一种无形的东西,让他们触摸不到,也无从记忆。

所以,别再让我们的孩子们有遗憾了,“爱孩子就要说出口,”这是我跟每一位妈妈都说过的话。

在心理咨询中心常常碰到这样的孩子,他们哪怕已经18岁了也会哭泣着说:“妈妈根本不爱我,她从来没有爱过我,她只爱她自己。”

这样的话也每每让那位陪伴左右的妈妈黯然神伤。

是呵,有谁相信妈妈会不爱自己的孩子。可是妈妈们,你为什么那么爱孩子却从来不让他知道?

是的,是的,我知道你为他做了那么多,可你知道不知道,如果,你善于用语言表达你的爱,你的孩子得到的愉悦将比你一日三餐都让他吃生猛海鲜还要多?

爱孩子要让他知道,爱孩子要说出口,是现在的妈妈们最需要加把劲儿的功课,学会跟孩子讲一些“甜言蜜语”,一有助于妈妈建立温柔、慈祥的形象,二有助于融洽亲子关系,增加孩子对妈妈的依恋感。

虽然中国孩子的妈妈们在这方面的表达上少有这样的习惯,但中国的孩子们却真的很喜欢妈妈这样做。我曾经请两位妈妈为我做过这样的一组试验,两位妈妈的孩子都是13岁,都是男孩,都是因为沟通障碍来找我做心理辅导的。

我请一位妈妈A每天都在合适的时机拥抱一下儿子,对他说一句:“宝贝儿,妈妈爱你。”

而另一位妈妈B则什么都不做,还是照老样子,一日三餐,洗洗涮涮照顾儿子。

一个月的时间过去,A组的妈妈惊喜地给我打电话,取消了辅导课,她说她的儿子现在跟他沟通得很好,他们相处得很融洽,孩子也懂事了很多,知道主动跟妈妈谈心,她觉得自己的爱得到了儿子的接纳,她的身心也很愉快,而且,通过这种行为习惯的训练,这位妈妈从此有了自信,她相信自己会如何与儿子相处,再也不需要什么心理咨询的辅导了。

而B组的妈妈反映就没那么乐观,儿子对她的抵触情绪越来越严重,母子之间几乎不可能正常沟通,除了每天非说的几句话,母子俩几乎成了陌路人,孩子也越来越沉默了。

虽然B组的妈妈在我的帮助下,也开始运用肢体语言和爱的表达来同儿子沟通,并且收到了不错的效果,但这组试验告诉我们一个事实,那就是只要妈妈肯于改变,做一些让孩子能真实地体会到妈妈爱的表达,孩子是很容易被感动的。

我们常说孩子不怕暴力怕感动,对于孩子来说:①温存、体贴的语言会让他有安全感。②充满了喜欢、宠爱的语言让他有自信。③讲究跟孩子谈话的场合和时间。

人都喜欢听“甜言蜜语”,而孩子就更需要这种语言表达方式。许多妈妈认为这样会把孩子宠坏,实际上只要运用得当,你的“甜言蜜语”绝对比你手中的“大棒”更有作用。

一个经常能够听到“甜言蜜语”的孩子,常常会自尊心特别强,凡事追求完美,因而,他的责任感也会很强;因为很少受到伤害,他也极少伤害别人,并且,遇事能替对方着想。

而一个总是在妈妈过于强悍的语言和行为中成长的孩子,通常也只会用强悍的语言和行为去对待别人。而且,经常受到的伤害也使他的个性十分敏感和脆弱,有时会形成过激性格,遇到事情会不顾一切地去反击,从不考虑后果。

还有一些妈妈对孩子讲话从来不注意场合和时间,孩子有了错误,不管在多少人面前、在什么地方,非打即骂,或唠唠叨叨,这些都是极为伤害孩子自尊心的行为,是绝对不应该这样做的。

在很多场合,给孩子留点儿面子,实际上体现了妈妈的素质,也是对孩子的极大爱护,并不是你当着很多人教训孩子,人家就认为你是一个严格要求孩子的母亲,那样做会使大家都很不愉快。

有一次,我在一辆公交车上碰到这样一位妈妈,三十几岁的年纪,儿子才上小学二年级,母子俩上来以后有人给让座,刚坐下妈妈就问儿子数学考了多少分,儿子稚气的说:“考了80分。”

一听说儿子才考了80分,这位妈妈立刻就火冒三丈,不管不顾地就数落起来,一时间全公交车上的人都沉默了,集体领受这位年轻母亲的“训诫”。

这位妈妈越说越生气,越说越激动,从儿子的分数说到了儿子的将来,从儿子的将来说到了儿子下半辈子,好像孩子这次数学考了80分,这辈子就完了似的。那班车路程特别长,这母子俩看样子是要到终点站,就在我忍无可忍想要提醒一下这位妈妈不能就这么让全车的人都跟她儿子似的受教育时,售票员先提醒了她:“同志,别说了,您儿子都睡着了,这孩子也怪可怜的,天不亮就起来挤公交车上学,这刚放学就让妈妈给剋一顿儿。您教育孩子可以,但别影响一车人的情绪呀!”

说实在的,我很难想象这样的妈妈能培养出什么样的孩子,如果她一直是用这种方式来教育孩子,恐怕到最后真的是事与愿违。

还有的妈妈跟孩子说话从来没有时间概念,孩子正吃着饭,她的一声怒喝,“怎么这次才考了70分?”让饥肠辘辘的孩子一下子没了食欲,即使坚持吃也是“眼泪拌饭”,像受惊的小动物。

最让我受不了的是那些孩子已经睡下了,还要把孩子从被窝里叫起来的妈妈,她要孩子交代这次考试为什么考砸了?老师为什么给她打电话等等劣行。这样的妈妈实在太任性,把孩子叫起来问话,无非是想平息她心中的怒火,这个时候她以为她考虑的是孩子,我认为她考虑的根本就是她自己,因为她生气了,她不高兴了,她需要让孩子知道他犯了弥天大错。

而这样做的后果通常都是非常可怕的,疲惫了一天的孩子受到了精神折磨,带着泪水入睡,而发了一通火的妈妈就好受了吗?我看也未必尽然。

所以,跟孩子说话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都要讲究说话的场合和时间,否则,很容易给孩子带来你没有想到的伤害。

跟孩子说话真的是一门值得学习的艺术,它决不像看上去那样简单,孩子一旦诞生便是个值得尊重的个体生命,讲究跟孩子说话的方式方法,在意他们的感受,这本身便意味着你承认他的存在是一种有尊严的状态。

当然,如何跟孩子把握好说话的水平有时候也是一个观念和习惯的问题,想要让“谈话疗法”真正成为一个对你和孩子之间的沟通起到积极作用的新方法,妈妈们首先需要的是跟孩子建立平等、合作关系的观念,其次才是习惯的养成和坚持的问题。

以上“谈话疗法”中的五大说话的原则训练,实际上就是给了妈妈们一个原则上的要求,使想要跟孩子有和谐良好的沟通的妈妈,把握在跟孩子交流中的主动权。

谈话疗法的智慧二:给孩子一个克林顿妈妈的厨房

在欧洲有这样的说法:“想要了解主人的成就看他的客厅的布置,而想要了解主人的品位则是看他的厨房。”

在很多人眼里除了烟熏火烤,便是饭菜飘香的厨房,实际上在妈妈们的亲子教育智慧里有着不可低估的分量。

在许多美国的成年人对童年的回忆中,有时候妈妈的厨房跟妈妈的怀抱一样重要,而前美国总统克林顿便是这样一位对妈妈的厨房永远难以忘怀的杰出的美国人。

克林顿是美国当代最优秀的总统之一,他在位的8年间,美国经济增长的速度超过了前任总统很多,并且,同世界各国的外交关系都比较稳定,国内的失业率也是最低的,他是挑剔的美国人所公认的为数不多的有魄力、有能力、有魅力的优秀总统之一。

可就是这样一位杰出的总统却来自一位单亲妈妈的抚养,并且,克林顿还没有出生,他的父亲就因为一场意外的事故去世了。

就是这样一个从来没见过自己的亲生父亲的孩子,最后却成为了美国总统,这不可谓不是一个奇迹,而这个奇迹确是克林顿的妈妈一手缔造的。

2000年12月,克林顿的妈妈在跟癌症斗挣了很多年以后溘然辞世,而母亲的去世给了克林顿巨大的打击。几天里他一直沉浸在对妈妈的回忆中,在妈妈的葬礼上,克林顿面对所有的来宾这样评价自己的妈妈:“她是一位坚强、勇敢、乐观而非常有远见的母亲,是她把我从一个偏僻的阿肯色州的小男孩培养为今天的美国总统,她将是我一生追随的偶像。”

熟悉克林顿的人都知道,要论家庭背景他简直是再平凡不过了,父亲去世三个月以后,他母亲独自一人生下了他,为了维持生计,克林顿妈妈一边工作,一边读了护士学校,成为一名注册护士,她靠自己的辛勤工作抚养大了儿子。后来,克林顿妈妈又两次再婚,但每一次都得到了儿子克林顿的深深祝福。

从小到大,克林顿和妈妈的关系都非常亲密而融洽,虽然从没有得到过父爱,可克林顿从阿肯色州的小镇石头城到入主华盛顿的白宫,每向上走一步都难以忘怀妈妈对他的影响与帮助。

而当记者采访他,要他谈谈妈妈在他生命中的记忆时,克林顿说的最多的便是“妈妈的厨房”:“噢,那虽然是一个不太大的地方,但是妈妈的爱却让我觉得那里好大好宽阔。”

后来,“妈妈的厨房”一直是克林顿的母亲情结里最重要的部分。

在克林顿的记忆中,从他记事开始,有妈妈待着得厨房便是他最幸福最有安全感的地方。在那里,有妈妈为她准备的可口的早餐和晚餐,有妈妈替他准备好的上学吃的“三明治”,郊游时野餐的食盒。

最重要的是,在妈妈的厨房,克林顿完成了所有的人生重要的选择,考进名牌大学,决定向希拉里求婚,以及参加阿肯色州的州长竞选,甚至决定角逐美国总统,这所有的关系到他一生的决策都是克林顿在妈妈的厨房跟妈妈的沟通和交流中慢慢地从梦想变为现实的。所以,克林顿直到现在都认为妈妈把厨房变成了儿子梦想开始的地方。

“从我记事的时候,妈妈每天都要在厨房里跟我聊一会儿,聊的内容不固定,有时是学业的事情,有时是健康的问题,甚至有时是聊聊我们对邻居的那条狗的看法。不管聊什么,也不管聊的时间有多长,我和妈妈都很愉快,我至今还记得她一边烤面包一边回转头跟坐在餐桌前的我聊天的情景,那种感觉仿佛就在昨天。”

“我最高兴的是妈妈跟我聊天。从来不把我当做小孩子,她很认真地跟我讨论一切,用她开朗的、坚强的性格跟我交流我们共同的梦想。当我15岁时,有一天我在妈妈的厨房宣布,我将来一定要竞选美国总统时,妈妈一点儿都没认为我是在异想天开,她认真地想了一会儿,然后,她告诉我:‘比尔,我相信你能行,妈妈也曾经有这样的梦想,只是当我觉得我做一个让病人喜欢的护士更合适时我就放弃了,现在,对你来说也许正是实现这个梦想的最好时机。’”

“我当时真的只是一种少年的‘白日梦’,可在妈妈的厨房里,我却得到了妈妈不容置疑的肯定和支持,可以说是妈妈给了我谁都无法替代的自信和勇气。”

“妈妈后来想要嫁给第一任继父时,也是在厨房里跟我闲聊时商量的。她告诉我想要给我找一个父亲,而我告诉妈妈,重要的不是我需要一个父亲,而是妈妈需要一个爱她的丈夫。”

“后来,我有了一个弟弟,妈妈的厨房变成了妈妈和我们兄弟俩聊天的地方。妈妈那时做护士,工作很辛苦,常常要凌晨才回家,但不管有多累,妈妈总是会在我们早晨起床时,让我们看到她在厨房准备早餐和我们要带到学校的午餐。”

“在厨房里跟妈妈聊天已成为我成长中不可缺少的习惯,我所有的困惑、烦恼和梦想都可以在餐桌前告诉妈妈,而妈妈会把她所有的人生经验和对我的鼓励在厨房变成精神上的面包,一点一滴地滋养我长大。”

“妈妈的厨房让平时坚强、独立的妈妈成为一个温柔的女人,一个跟我无话不谈的亲密朋友,也让我有一种被信赖的感觉。妈妈去世后,我心里最难过的便是妈妈的厨房将因为少了这个独特而乐观的女人变得充满了遗憾,因为再也没有人跟我一起分享梦想了。”

“克林顿妈妈的厨房”成就了克林顿这个15岁时就一心想要参加总统竞选的少年的梦想,也使克林顿妈妈成为美国人民非常尊敬的女人,这对这位一生结了三次婚,却几次遭遇丈夫去世的打击的女人不可谓不是一种人生的补偿。

在美国做访问学者的时候,我曾多次到美国人的家庭考察他们的“厨房文化”。

在美国人家庭的居住结构上,不管客厅和卧室有多大,厨房一定是最为宽敞、明亮的。而且,有子女的家庭,客厅可以布置得很简单、朴素,而厨房则是舒适、漂亮,到处是盛开的鲜花和五彩缤纷的装饰品。

这一方面跟美国人饮食结构简单,厨房里几乎没有油烟的生活习惯有关,一方面却是因为他们很重视在厨房里跟孩子的交流时间。尤其是重视早餐与晚餐时跟孩子的沟通。

因为大多数美国人的生活压力都很大,有的家庭夫妻双方都要工作,因此,跟孩子的接触有时也就仅限于吃饭的时间。

也有一些全职的妈妈在家照顾孩子,却因为每天忙于打理家务和孩子缺乏固定时间的交流。因此,在厨房里准备早餐或晚餐的时候,便成为妈妈们跟各个年龄段的孩子沟通的好机会。

有的家庭是父亲每天在外奔波,很少照顾到孩子,那么,衡量一个父亲是否称职的标准便常常是这位父亲是否天天按时回家吃晚餐。因为只有晚餐的时候孩子们才能跟爸爸妈妈在一起,轻松地度过一天里最为惬意的一段时间,而这位父亲能否天天按时回家吃晚餐,也常常取决于妈妈的厨房的吸引力,取决于那位能否把厨房变成孩子的梦想开始的地方的妈妈的智慧。

所以,给孩子一个“克林顿妈妈的厨房”,应该是每一位做妈妈的女性的职责,不管你是一位职业女性,还是一位全职妈妈,也不管你的孩子是3岁或者是18岁,他们都需要有一个能够与你亲密接触、畅所欲言、毫无压力的倾听与倾诉的地方。这个地方不可以是客厅,因为客厅里的电视常常占去我们的时间与目光;也很难是卧室,因为卧室是安静的需要让人入睡的空间,而过多地讨论会让人因此而兴奋得难以入眠。

试试把你们家的厨房改造成“克林顿妈妈的厨房”吧!

它也许不需要太大,如果没有阳光照射,你就接一盏明亮的灯,买几盆不知名的小花,挂上一幅漂亮的油画,再在餐桌上摆两个美丽的烛台,在偶尔的烛光晚餐中跟你的孩子亲密交谈他所有的梦想,那种感觉棒极了。你一定要试一试。

这是一个让妈妈拥有超一流的亲和力、超一级的说服力和超一流的品位的舞台。也许你的厨艺真的不怎么行,但是把所有的有营养的东西放在一起煮给孩子吃,基本就能满足孩子的胃,能让他更加满足的将是你给他的倾诉的机会。

在晚餐开始前的半小时里,你可以一边准备晚餐一边跟刚刚放学回来的孩子聊很多很多,从他今天在学校里的感觉到那一次考试得失,从他明天要参加的球赛到报纸上的新闻。

只要你和孩子都感兴趣的事儿你都可以谈,要知道这是一个多么难得的用你的人生观、价值观影响孩子的机会。

而且,这种谈话还有助于孩子学会准确地用语言表达问题,大胆地谈他对事物的看法,培养他独立思考的习惯,引导他对很多事情产生兴趣。

也许你是位很忙碌的妈妈,你们家的厨房基本上是保姆的阵地,但我建议你也不要轻易就放弃在厨房里跟孩子交流的机会。

你完全可以在保姆把晚餐准备好以前,就在餐桌前等候你的孩子。要知道厨房那种温和、宁静、轻松的气氛最适合孩子的心理,尤其是对于食欲差的孩子,愉快的谈话、妈妈开心的微笑会调节他的内分泌,调动他愉快的心情,从而使他产生旺盛的食欲,这有利于孩子身体的健康发育。

要打造一个“克林顿妈妈的厨房”并不难,只要你是位很有信心要把孩子培养成一位杰出的人的妈妈,你就完全可以先从给孩子一个“克林顿妈妈的厨房”做起。

而且,在这个孩子梦想开始的地方,不管你身上正肩负着何等显赫与重要的角色,也不管你自己最在乎的是哪种角色,在妈妈的厨房里,你只肩负一个角色,那就是你是孩子的妈妈。

这会让你摒除一切压力与束缚,回归妈妈那温柔亲切的本色,也让孩子真实地感受妈妈的呵护与照料,与妈妈建立别人不可替代的亲密与信任的关系。

在心理咨询中心我经常问那些因为孩子的问题来寻求帮助的妈妈们,有没有在厨房里跟孩子聊天的习惯。可是,十个妈妈会有九个说很少有这种习惯,剩下的一个妈妈会说,我们家厨房有保姆,除了开饭的时候,我们一家三口从来不会到厨房里去多待一会儿。

所以,妈妈们,给自己和你的孩子一个机会吧,把厨房变成比网吧更有吸引力的地方,它不需要你额外的投入什么,只需要你有这种观念和意识,再加上一点点用心。

让你的孩子放学以后就想回到妈妈的厨房,你这个妈妈就成功了。

尤其是现在,很多家庭都购买了新房,厨房的面积也在一天天地大了起来,有许多父母把厨房装饰成了开放式的房间,划分了烹饪区和就餐区,这就从硬件上更加具备了打造一个“克林顿妈妈的厨房”的条件。所以,让孩子们在妈妈的厨房里愉快地成长,已经成为一个不难实现的理想。

当然,在妈妈的厨房里也有一些妈妈们要注意的规则:

①切忌在厨房里训斥孩子,把厨房变成让孩子讨厌、恐惧的地方,这样会影响孩子的食欲和心情,对孩子的成长不利。

②不要在厨房里总跟孩子讨论学习与考试的问题,这些完全可以放到书房了或孩子学习的地方去谈。

③妈妈千万不要在厨房里扮演“指挥家”的角色,让孩子只围绕你感兴趣的话题谈,那样时间一长,孩子就对妈妈的厨房感到厌倦了。因为这里没有他可以发挥的空间。

④如果孩子的父亲经常不能回家吃晚餐,要提醒他:回家陪孩子、妻子吃晚餐是他的责任,而不是可有可无的安排。这需要妈妈们用智慧来争取。

⑤给孩子一个“克林顿妈妈的厨房”,是“谈话疗法”中最重要的智慧之一,直接关系到妈妈们的形象问题。还有什么比一个有妈妈在的厨房更让孩子们所期待的?

谈话疗法的智慧之三:每天倾听十分钟

经常听到一些妈妈抱怨,工作的压力太大,生活的节奏太快,跟孩子在一起连说话的时间都几乎没有。

彤彤是一个几次离家出走的初中生,他的父母都是高级知识分子,是某科学研究院技术专家,当我问他家里的条件那么优越,他为什么还会在西单的过街天桥下流浪了一个多月时,他告诉我,他的家没有温暖,只有冷漠和孤独。

实际上在现在的社会,越是知识层次高的家庭跟子女的关系就越紧张,家庭气氛就越冷漠,这已成为非常突出的社会现实。

在知识就是生产力的今天,知识结构比较高的家庭往往会在市场经济中处于强势地位,拥有更多的物质财富积累的的机会,可正是这些大把大把的赚钱机会让某些家庭失去了最起码的责任,孩子在这时往往得不到父母基本的教育与呵护。

彤彤在中学以前一直是寄宿生,有时一周也见不到妈妈一面,后来,读中学了,彤彤坚决不再寄宿,父母拗不过他,便给他选了一所离家比较近的学校。

尽管如此,彤彤依然孤独。每天回到家里,父母各占一个房间在学习钻研,尤其是彤彤的妈妈,因为发明了几项专利,已让她身价百万,可她仍然把所有的精力和时间都投入到了自己的工作上。

彤彤家的厨房很大,妈妈却几乎从来没进去过,晚饭时厨房里只有彤彤跟保姆两个人,爸爸妈妈都是在各自的房间里解决晚餐。

有时彤彤在家里会一天说不上一句话,因为没有人跟他说话,妈妈忙着呢。

妈妈只有在什么时候才会跟彤彤谈心呢?那就是彤彤考得不太好的时候,学习成绩下降了的时候。

但那种谈话也只能是更加伤害彤彤,因为妈妈从来不听儿子解释,她的一贯观点就是:“我和你爸智商都很高,你也不应该差,考得不好只说明你没用功。”

这种从来不倾听孩子,从来不顾及孩子的心理状态的家庭气氛,让正处于青春期的彤彤备感压抑。于是,他几次在考得不好的时候悄悄地离开了家门,又几次在流浪了数日以后被派出所的民警送回父母身边。

可不管儿子的状态如何,彤彤的父母依然如旧地继续着他们的事业,对于彤彤,他们一致认为:“这孩子就是物质条件太优越了,才不知道用功读书。”

我至今难忘彤彤那悲哀的眼睛,这个被自己的父母排斥在外的大男孩,只有自己去承受那内心的风暴。只是我不知道他妈妈所拥有的数百万的财富对解决孩子的孤独与压抑有什么帮助?

像彤彤这样不被倾听的孩子在生活中简直是太多太多了,像所有的沟通失败都源自于缺乏倾诉的机会一样,懂得倾听孩子,给孩子一个固定的倾听时间,就是在给自己一个跟孩子建立良好沟通关系的机会。

我对许多寻求帮助的妈妈都提过这样的建议:即使你是位日理万机的职场妈妈,你也完全应该给孩子安排一段倾听的时间,这时间可长可短,哪怕只有10分钟,哪怕只能在电话里倾听,你都要刻意地去安排。并且告诉孩子,这是他独有的权利,只有他可以这样做,在某个时间、某个时段对妈妈倾诉。

而妈妈在这时只属于他一个人。一个每天都能够给孩子一个固定的倾听时间的妈妈,一定是那位与孩子有着亲密的伙伴关系的妈妈。

倾听孩子,让孩子对妈妈说出他心中所有的想法,是一位成功妈妈所必备的智慧。

良好而有效的沟通通常都是从倾听开始,了解了孩子的心理活动,妈妈们可以更直接而便捷地判断孩子需要的心理疏导与帮助,有助于妈妈们把握自己的孩子,引导他们成长的方向。

跟孩子约定好一个固定的倾听时间,给孩子一个倾诉的出口,可以让孩子充分感受到妈妈对他的尊重,舒缓他紧张、焦虑的情绪,减少孩子患上心理疾病的可能。

在我的调查中,凡是跟孩子有固定的倾听时间,有足够的耐心倾听孩子的家庭,沟通关系通常都是和谐而愉快的。

而那些亲子关系紧张、沟通几乎无效的家庭,基本上都属于从来不给孩子倾听时间和倾诉机会的,而这种家庭占了目前中国人家庭的半数以上,比较它们产生的后果,那几乎是不堪设想的。

如果你是位不可能有太多时间关照和陪伴孩子的妈妈,那么,请给你的孩子设定一个固定的倾听时间吧,也许每天只需要10分钟,你就能帮助孩子度过他所有困惑与烦恼的时期,跟他分享所有的愉快与兴奋。

建立一个倾听的机制说来并不难,只要把它看成是你跟孩子关系的一个重要环节就可以了。

这便是智慧妈妈成长的第四步给我们带来的全新脑内革命。要掌握这些智慧并不难,只要你认为自己和孩子的成长都需要它,你就会主动地在亲子实践中去调动这些已经属于你的智慧与方法,“好方法靠效果说话”,只要你把这其中的任何一个方法都实践到位,好妈妈好孩子对你来说就不再是梦想。

自我检测

在下面问题前的括号中打“√”或“×”,来判断一下你是否是一位掌握了跟孩子的“说话原则”的妈妈。

如果你选择的“√”超过了10个以上,我想你真的需要好好进行一下跟孩子说话的原则训练了。否则,再这样下去,你跟孩子的沟通将彻底失败,到那时你再想挽回可要付出不小的力气,而且,对孩子的伤害有时是终生的。

如果你选择的“×”超过12个以上,那么,恭喜你,你真的是位很会跟孩子“说话”的妈妈,你懂得孩子的需要和替孩子考虑他的承受能力。你跟孩子的沟通将不存在大的问题,继续努力吧,孩子给你的回报将是你一生的欣慰。

()1.你是否每天都训斥孩子,训斥内容从孩子的学习到他弄脏的衣服?

()2.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你是否有说过头话的习惯,譬如骂他“没出息”“真笨!”“死了算了”等等难听的话。

()3.孩子在外面惹了祸,或成绩考坏了,你是否会不分任何场合、任何时间训斥他甚至动手打他?

()4.你从来都不会说你很欣赏他是吗?

()5.你跟孩子经常说假话吗?

()6.你是不是不管家里发生了什么事都会跟孩子唠叨,而不管是不是跟他有关系?

()7.你跟孩子讨论问题时,是不是只按自己的思维方式考虑?

()8.你从来没有对孩子说“宝贝儿,妈妈爱你!”的习惯吗?

()9.你认为跟孩子说话根本就不需要学习吗?

()10.你跟孩子之间从来没有固定的倾听时间吗?

()11.你从来没想过让“妈妈的厨房”成为孩子梦想开始的地方吗?

()12.假设你跟孩子的沟通很失败,你是不是总是认为是孩子不够听话?

()13.你不认为有时自己的语言不当,会给孩子带来伤害吗?

()14.你很少想到可以运用“语言训练”来提升你与孩子的沟通品质吗?

本章智慧处方

1.“谈话疗法”适应于所有产生沟通障碍的家庭,尤其是适应于妈妈跟各个年龄段的孩子的交流。

2.把建设“克林顿妈妈的厨房”当做近期的首要任务,告诉孩子你对“妈妈的厨房”的设想,让他也参与实施。

3.遵守每天“倾听10分钟”的制度,时间的长短视你跟孩子的沟通效果来定。

4.把你的想法跟孩子的父亲交流,让他也参与你的成长。

本章思考题

1.你目前跟孩子沟通失败的主要障碍是什么?你有信心去改变吗?

2.回忆一下哪一次你曾经跟孩子发火,说过难听的话,孩子受到了什么样的伤害?

3.你认为打造一个“妈妈的厨房”有必要吗?他会帮助你改善与孩子相处困难的现状吗?

如果你用心去思考了,请把答案写在下面的空白处,如果你想与我交流,请发邮件(yuxiubox@vip。sina。com)给我,我会与你一起分享成长的快乐!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