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生肖文化:春牛辟地
34258400000002

第2章 引言 牛是人类的朋友

人们一提到文化,总言必称哲学、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宗教等,深奥莫测,五光十色。这些当然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并且左右着民族文化的发展方向,但是,任何一个古老民族的文化都是立体的、有层次的,既有纵的历史发展,又有横向延伸;既有辉煌灿烂的宫廷文化,也有朴实淳厚的民俗文化。过去,我国对历史上占统治地位的文化现象比较重视,出版过不少政治、经济史方面的著作,对人民大众的文化却注意不够。特别在今天,社会发展一日千里,传统的民俗正在受到种种冲击,用不了多久,许多珍贵的民俗文化将难以保存,这是应该引起重视的。其实,人民大众的民俗文化,是到处存在的,与现实社会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著名的民俗学家钟敬文先生指出:“我们搜集研究的对象――民俗,就一般来讲,是广大民众(主要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和继承的,因为从数量上说,民众究竟是国家人口的多数,实质上民俗的创造者和传承者,也大都是广大民众,这一点是肯定的。”(《钟敬文学术论著自选集》)许多事实证明,人民大众的民俗文化,是民族文化的深厚土壤,是滋润民族社会发展的母体。我们热爱祖国的美丽山河,重视中华民族的历史,也应该珍惜在这片国土上土生土长的民俗文化。现在作者奉献给读者的《春牛辟地》一书,就是一部民俗文化研究的著作。

牛,是六畜之一,可以挽犁、拉车,这是家喻户晓的常识。无论是在《敕勒歌》中所唱的“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还是传统戏剧《牛郎会织女》、《小放牛》中,牛都是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题材。牛是人们歌颂的对象,是吉祥之物,牛是力量的象征,又是财富的标志。

不过,人类对牛的上述认识和应用,并不是在短期内完成的,而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起初,人类对牛的认识是很肤浅的,远古时期人类只知牛肉可吃,或者对牛有一种信仰,所以,只把牛看作是猎取对象,其他方面就别无所知了。这是旧石器时代的事了。事后,经过几万年,甚至几十万年的社会发展,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开始了农耕、制陶,也开始饲养家畜。这时人类才发现牛不仅可以猎杀吃肉,还可以饲养、繁殖,从而发明了养牛技术。然而这时人类还是把牛作为肉食的主要来源,最多是把牛作为牺牲品,也就是说祭祀神灵时,把牛作为神灵的美食,因此,这只是对食牛范围的扩大。当时不能,也不可能把牛与耕田、挽车联系起来,因为当时还没有犁和车,尚无对力役的需要。后来几经沧桑变化,又经过几千年的岁月,到了商周时期,人类才发现牛也是一种动力资源,可以挽犁拉车,这一发现,在今天看来,是区区小事,但在古代时期却是一项重大的技术发明,它是经过许多艰苦努力,又伴随牛环、犁具等不少科学发明才完成的。一旦牛代替人力,使人拉犁变成牛挽犁,必然使牛耕扩大到辽阔的田野上,深翻土地、精耕细作也成为可能,这无疑大大地提高了农业产量,不仅提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也促进了手工业和其他行业生产的发展。因此可以说,牛耕的发明和推广,在农业史上是划时代的大事,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里程碑,并且是引发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秦汉社会迅猛发展的基础。牛的功能不限于此,后来又应用到手工业、开采业、交通运输、战争、医药等领域。

从上述历史进程看出,人类的认识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对牛的认识也是不断深化的,牛的功能也是逐渐被发现和应用的。雄辩的史实告诉我们,牛是人类的朋友,牛与人类有着密切的关系,食于斯,衣于斯,住于斯,行于斯,连人的名字、姓氏、属相也与牛有着不可分离的关系。大而言之,牛与社会经济、战争进行、饮食文化的变迁、文化艺术、人生礼俗、原始宗教、民间信仰,都有着极为深刻的社会联系。牛与人类社会诸多方面的联系,无形中构成一种民俗文化现象,其内涵是极其丰富的。反之,我们也可以通过牛这个文化载体,认真进行挖掘、梳理和研究,深入地去认识人类社会的历史与文化,这就是作者动笔写这本书的动机。

确定题目容易,写起来就难了。因为牛为卑贱之物,不像“四灵”香火盛、记载多,有关牛的资料比较分散,研究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作者除广泛搜集民俗资料,也尽量从历史文献、考古资料、民族学资料和文化艺术品中吸取营养,力求运用多学科的比较方法,再现牛在人类发展史上的地位。

本书除前言、结语外,共有十一章。第一章:开天辟地的牛;第二章:千文万诗颂耕牛;第三章:牛郎织女与乞巧;第四章:艺术世界中的牛;第五章:春耕序曲;第六章:斗牛之戏;第七章:农耕的力士;第八章:陆地之舟;第九章:衣食之源;第十章:神秘的信仰;第十一章:爱牛是农耕民族的美德。通过上述十一章的论述,本书对牛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的地位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所述内容既包括不少历史知识,又有浓郁的生活趣味。

中国牛文化内容十分丰富,在古农书、古诗词和民俗文化中保留了大量的史料,由于作者阅历不广,加上时间仓促,分析研究不够,本书所及仅为牛文化的概况,挂一漏万,谬误难免,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