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喜好的情绪”;心理学定义为动机的一种表现形式,指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是推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精神力量;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成功的开端;也有人说,对任何事物都不感兴趣的人,他的生命就不会燃起智慧的火焰……那么,作为家长应该怎样去激发孩子学习兴趣呢?
我们知道,兴趣同需要密切相连,是在实践中随需要的发展而产生、发展的。因此,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必须在实践和游戏中潜移默化地进行。
法国教育家卢梭在《爱弥儿》中记录了这样一个事例,为了激发爱弥儿的识字兴趣,其父精心策划了一个“骗局”:他制作了几张精美的请柬,分别寄给家中的每位成员,当晚父亲带上夫人和其他孩子出门去了,回来后眉飞色舞地告诉爱弥儿,他们去参加的晚宴是多么豪华和丰盛,听得爱弥儿心驰神往,垂涎欲滴。此时父亲惊讶地问,你不是也收到请柬了吗,为什么没去呀?爱弥儿懊丧地说我不识字,还以为只是一张漂亮的图画呢。然后就急切地拿出请柬,请求父亲教他识字。在孩子充满求知渴望的时候传授知识,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世界最早论述早期教育的名著《卡尔·威特的教育》中,记叙了罗森布鲁姆教授改变小卡尔·威特对数学不感兴趣的做法:把豆子和纽扣等装入纸盒里,父子二人各抓一把,比较谁的多;在吃葡萄等水果时,数它们的种子;在帮助女佣人剥豌豆时,一边剥一边数不同形状的豆荚中各有几粒豌豆。还有玩骰子的游戏,玩法是将几个骰子一起抛出,然后计算骰子上面点数之和,并把结果记录在纸上,最后决出胜负。“按照罗森布鲁姆教授的方法教后不久,儿子就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到后来,简直就爱上了数学这门学问了。”
为了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进行购物游戏,如父子分别扮作营业员和购物者,把孩子的玩具集中起来当做商品进行交易,先让孩子去“买东西”,等所有的玩具都被“买”光时,父子再变换角色重新“玩”;也可以和孩子用扑克玩“24点”,即把扑克平均分成两份,每人各出两张纸牌,然后将四张牌上的数字用四则混合运算得出“24”,谁先算出就赢得这四张牌(四种运算方法不必全用,可以加括号),直到一方的牌全部输光为止。这样将数学知识融入生动有趣的游戏之中,符合孩子好奇、好胜和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心理特点,不但激发了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还可以调动孩子参与认识过程的意愿,从而提高孩子运算的准确性和思维的灵活性。
除此之外,还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实践法 实践就是引导孩子应用所学知识,探索和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以培养孩子应用知识的能力,这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比如,数学知识渗透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随时都可以将数学知识的学习融入现实生活之中,为孩子提供进行数学实践的机会。这样,能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枯燥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让孩子乐于学习,易于接受,促进知识的内化。
讨论法 讨论就是在家中围绕一两个知识点进行讨论交流,这既可以拓宽孩子的知识面,增进亲子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也是调动启发孩子进行自我探索的有效手段。通过讨论,还可以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创设亲切和谐、平等互动的家庭氛围,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哈佛女孩刘亦婷”的母亲刘卫华、中国首批少年大学生宁铂的祖母、世界早期教育的鼻祖卡尔·威特、《M。S。斯特娜的自然教育》一书的作者斯特娜夫人等都采用了这样方法,如边散步边和孩子孩子讨论“汽车是活的还是死的?”“花朵为什么五颜六色?”“地球的另一面是什么?”“北极为什么总是白雪皑皑?”等等。
操作法 操作是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技术要求进行活动。孩子的思维往往是从动手中开始,孩子的兴趣往往从操作中产生。父母要重视孩子的实践操作,放手让孩子操作。而这种操作活动不能流于形式,要让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通过孩子的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口讨论来发现问题,寻找规律,解决疑难。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促进学习兴趣的提升。
探索法 多方寻求答案、解决疑问谓之探索。父母在教育孩子时,要努力创设情境,点燃孩子思维的火花。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认知特点和心理特征,设计一些探索性、开放性的问题,给孩子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激发孩子的求知欲望和兴趣。最典型的事例就是瓦特由“壶盖为什么会动”而发明了蒸汽机。
兴趣对于孩子的学习活动是一种巨大的动力。凡是符合他们兴趣的学习活动,都会极大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乐而不疲。作为家长要开动脑筋,研究孩子的心理需要,采取适当的科学的方法,在游戏中激发,在情境中诱导,在鼓励中强化,在实践中巩固,让他们兴趣的肥田沃土上结出丰硕的智慧之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