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史料记载,“诗仙”李白“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王勃6岁善辞章,9岁读《汉书》,13岁写出了著名的《滕王阁序》,留下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与长天一色”的千古名句;白居易6岁写诗,16岁赴长安,他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备受当时京城名士顾况的赏识;杜甫7岁能诗,9岁擅书;李贺7岁能辞章,“以长短之制名动京华”;韩愈7岁言出成文,稍长通六经百家之学;宋代黄庭坚7岁做牧童诗,“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陇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晏殊7岁能做文章,竟同千余名进士一块参加廷试,毫不畏惧,援笔成章……我们在赞佩文人骚客的早慧和艺术成就的同时,应该看到他们吟哦咏诵的必备条件便是提早识字。没有掌握足够数量的汉字,大量阅读和艺术创作是不可想象的。
在国外,也不乏这样的先例。美国的M。S。斯特娜夫人采取科学的方法对女儿实施教育,使女儿不到1岁半就能看书,3岁起就会写诗歌和散文,4岁时能用世界语写剧本,5岁时能用8种语言说话,在报刊上发表了许多诗歌和散文,在神话、历史和文学方面已达到初中毕业的水平,14岁时担任“美国少年和平同盟”的会长,也是美国匹兹堡最有名的年轻教师。
我国现代的一些文学大家,也是早期识字的获益者。郭沫若的母亲在他3岁时就开始教他口诵古诗:“淡淡长江水,悠悠远客情。落花相与恨,到地亦无声。”“翩翩少年郎,骑马上学堂。先生嫌我小,肚内有文章。”四岁半的时候就开始读书识字。茅盾的父亲是一个受新思想影响很深的人,在茅盾很小的时候,就自选了一些新教材如《字课图识》、《天文歌略》、《地理歌略》等,让母亲去教。巴金的母亲知书识礼,她用工整娟秀的小楷抄录了《白香词谱》,装订好送给孩子们当课本,这课本成了巴金最早接触的文艺作品。冰心的母亲也是在她四五岁时,就把文字这把钥匙交给了她……
心理学认为,识字是儿童学习文化的开始,是从运用口头语言过渡到学习书面语言的最初的基本环节,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启蒙教育阶段的必要手段。
上海一文科高考状元认为,“如果不识字,对于孩子而言,就等于没有了视觉信息的来源。”儿童只有在他们的记忆里储备积存起一定数量的字词,才能理解书面材料,并通过内部的思维活动逐步外化为现实的书面材料,即词、句、篇。从现实的角度来看,早期识字还是智力的催发剂,它充分发展儿童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考力,可以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和爱书的习惯。
在幼儿识字方面,古人先贤从理论到实践都有独到的见解和宝贵的经验。唐彪在《父师善诱法》里提出:“在童蒙幼稚无知,但畏书之难读,疾书如仇,而不知由于不识字之故。”对此他给出了识字——诵读——记忆这样的程序:“若先教令认字,字既能认,虽教三遍四遍,彼到案头,亦能按字口诵,读至百遍外,虽甚拙者,亦能记能背矣。”应该承认,这对于我们今天的家庭教育来说,还是非常适用和大有教益的。
在实践方面,从周朝的《史籀篇》到先秦的《仓颉篇》、《爱历篇》、《凡将篇》,西汉的《急就章》,南北朝时期的《千字文》,唐代的《蒙学》,宋代的《三字经》、《百家姓》,明代的《龙文鞭影》,清朝的《小学韵语》等蒙学识字读本不断涌现,使儿童在短短的时间内便通过了识字这一难关。即使用今天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来审视古代的蒙学教材和识字方法,也完全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是可供现代家长借鉴的。
张长生教授认为,教婴幼儿学习识字,必须要在他们吃饱睡足、精神饱满、情绪愉快并且愿意接受的情境下进行。只有在这种心理状态下孩子才能学得快、记得牢,而且越学越有兴趣。相反,如果孩子精神不佳,情绪烦躁,甚至处于抵触、对抗状态下强教他识字,则只能事与愿违、事倍功半,甚至还会形成厌恶识字的条件反射,对以后的学习十分不利。
教儿童识字最好是在游戏中进行。19岁考入中南大学物理研究所的博士生肖从文就是在爷爷奶奶的引导下,在游戏中学习汉字丰富知识的。肖从文出生于1983年12月,在他很小的时候,爷爷就买来一块小黑板,每天在上面写三五个字,小从文也常常是边学边在生字边上“乱写乱画”。在这种游戏中,小从文接受了很好的启蒙教育。结果是,小学一天没上,6岁直接上初中;12岁成为全国重点大学的学生;16岁以专业总分第一名的成绩成为本校的研究生;2003年成为博士生。
前面提到的M。S。斯特娜夫人采取的也是游戏的方法。当她的女儿6个月时,斯特娜夫人在女儿的房间的四壁大约一米高的地方贴上厚的白纸,白纸上贴上用红纸剪下的文字和数字。在白纸的另一块地方贴上简单的词,如蝙蝠、帽子、席子、猫、狗等。然后拿出画册让孩子看,并让孩子根据图画指认出相应的单词,接着再让孩子从字母盒中找出的字母拼写出来,使孩子很快掌握了大量单词,提前进入了阅读阶段。
教学识字也可以采取贴标签的方法。将周围的事物贴上卡片,写上事物的名称,让孩子在认识这个事物的同时认识它的文字“符号”,也就是把两种“信号系统”综合起来,让他们利用“印象记忆”、“图谱认识”的方式,将文字符号和客观事物紧紧联系起来。这种“印刻式”的方法特别有效。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无意义的识记材料按音节韵律排列后,记忆效率至少要提高10倍以上。古代人把《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当做启蒙教材,就是最好的范例。这相当于把文字散乱的珍珠用义理的针线串起来,自然容易掌握了。郑州大学郭保华教授与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的专家们创造了一种奇特的识字教材——《中华字经》,可使孩子几个月达到小学六年级的识字量,家长不妨一试。
还可以利用孩子喜欢看画册、听故事的特点,一边讲一边教字。在给幼儿读故事书时,要一字一字地指点着读,孩子看的次数多了,识字当然会水到渠成了。
孩子学习识字,要顺其自然,多鼓励,少批评;多诱导,少强迫,切忌采取“填鸭式”的教法。这样才能使孩子始终保持积极的学习热情,兴趣盎然地投入到识字活动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