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怎样让子女更优秀
34284800000068

第68章 父母辛劳让儿知

《重订增广》曰:“鸦有反哺之孝,羊知跪乳之恩。”上官雯霖注释为“鸟雏长大后,衔食哺其母,尚知孝顺父母;小羊吃奶时,前蹄跪于地,尚知养育恩情。”能否让今天的孩子也具有“反哺跪乳”之意识,懂得“哀哀父母,为我劬劳”(《诗经》),并“事父母,以竭其力”(孔子语)呢?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让孩子深知、领会、理解父母为他们所付出的劳苦、艰辛、奉献和牺牲,懂得自己的一切都是父母用心血和汗水换来的道理,既要有感激之情,又要百倍珍惜。

在过去比较艰苦的环境中,家庭中子女较多,孩子们帮助父母操持家务,照顾弟妹,参与家庭生活的筹划;知道父母维持生活之不易,主动承担一部分责任;渴望为父母排解忧烦,并设法回报父母;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去赢得父母欣慰的微笑,正所谓“家贫出孝子”。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且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孩子很少有机会和可能去体会、理解父母的艰辛和不易。那么父母就应该主动敞开交流的大门,直接的或间接的,正面的或侧面的向孩子讲述生活的苦恼、家务的繁杂、工作的困惑、竞争的激烈……让他们在品尝爱的甘甜和亲情温暖的同时,产生对父母的崇敬、感激、体贴和牵挂,逐渐发展到替父母分担忧虑,想方设法回报父母。作为父母一定要善于捕捉孩子的这种心态,肯定欣赏他们帮助父母的举动,采纳他们对家庭的有益建议,以激发孩子对父母的回报和对家庭的责任感。

在这方面,夫妻之间要互敬互爱,互谅互让,为孩子做出榜样。要多在孩子面前讲对方辛劳和为家庭的贡献,这要比自己去讲效果更为理想。诚如列·尼·托尔斯泰所说,“教育孩子,实际上就是教育自己。父母的自我教育是影响子女的强有力的手段。”

在可能的情况下,也可以带孩子到自己的工作环境看看。著名作家梁晓声就是在一次去母亲工作的作坊式小厂要钱买书时,发现母亲正处于手脚并用的机械忙碌状态。工作环境之恶劣,劳动强度之巨大,令他震惊,使他产生了强烈的心灵震撼。于是,他没有用母亲给的一元五角钱去买自己渴望的书籍,而是为母亲买了一听水果罐头。直到梁晓声的第一部小说出版后,他“却没怎么喜悦。避开人我躲在某个地方哭了,那一刻我最想我的母亲……”

有的父母认为,孩子是我的亲骨肉,我只想给予,从未想得到回报。应该承认这种境界的确是无私伟大的,但是从孩子的情感发展来看,却是十分不利的。正是这种单一方向的施爱,造成了孩子的情感畸形,孩子逐渐形成了父母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应当的意识。只知道叫父母关心自己,不知道关心体贴回报父母,更不要说去关心社会和他人了。这样发展下去,必然会滑落到唯我独尊,无情无意,蛮横自私,冷漠残忍的深渊。

现在很多国家都把这种回报当做美德大力倡导。美国和法国的心理学家已经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概念叫做“心情教育”,主张从幼儿开始就要采取措施,教会孩子以爱心回报父母,学会关心他人。当孩子的心情素质在爱的熏陶下逐步发展成熟,当孩子长大成人,将这种人格素质运用到社会上,才会建立起友善的人际关系,构成和谐的理想社会。

其实这种回报父母的情感和行为就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始终倡导的孝道。孝是中国传统美德和传统文化最突出的特色。《孝经》里明确提出:“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并称为“德之本也。”孝敬父母是每个儿女的义务,是对一个青年人起码的道德要求,是对孩子进行爱祖国、爱人民教育的起点。

家庭是孩子社会化的第一途径,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构成孩子最初的社会经验和对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最初概念与感情。当孩子们在家庭中学会用高尚、美好的感情去对待父母和亲人时,才能较容易地把这种感情迁移到他人身上,在学校尊敬师长,友爱同学;在社会上扶弱济困,助人为乐,进而扩展、升华到爱国家、爱人民的高度。

应当说每个孩子都具有潜在的孝心的种子,只待父母适时地给予阳光、水分和土壤,恰当地启迪、诱导、教育和开发。虽然孩子现在还远远没有能力承担全部的家庭义务,但是培养这种“孝”的思想意识和情感却是当务之急,必须未雨绸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