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怎样让子女更优秀
34284800000069

第69章 率子待客教礼仪

常听一些家长抱怨自己的孩子不懂礼仪,不善交往。有的孩子家中来了客人连个招呼也不打,甚至躲进自己的房间里不出来;还有的从不敢和陌生人说话,随父母参加亲友的聚会也不能自主地参与活动,扭扭捏捏,缩头缩脑……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除了个别孩子气质上的因素之外,大多数与家长忽视礼仪教育或教育方法不当有关。

一般说来,家中来了客人,孩子往往会感到好奇、新鲜,总是饶有兴趣地参与接待,认真倾听家长与客人的交谈。而个别家长却担心孩子“人来疯”,怕孩子多嘴多舌干扰谈话,动手动脚有失体面。孩子的言行稍有闪失便大声训斥,甚至将孩子赶走,故使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受到挫伤,交往的欲望受到损害,丧失了与人交流的信心和勇气。

中华民族历来注重礼仪教育,被称为“袖里通鉴纲目”的古代启蒙读物《三字经》中写道:“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清朝贺兴思的注释说,“此言为子弟之道:当少年之时,宜亲近名师,交结贤友,讲习礼节仪文之事,爱亲敬长之道,进退应对之节,进德修业之途,以为身之本也。”从这字里行间不难看出,对于子女交往能力的培养,文明礼貌的训练,家长必须高度重视,而且要从小抓起,从待人接物的实践中去锻炼。比如,要教会孩子敬茶不可倒得太满;倒茶后茶壶嘴不要朝向客人;递给客人工具类的东西如毛笔、剪刀、锥子等要将手握部分朝向客人……

由此可见,家中来了客人,对于主人来说,是一个极好的培养孩子交往能力的机会,既可以对孩子进行待人接物、应对进退的训练,体现“礼仪之邦”尚礼的传统风貌,又可以使孩子丰富阅历,扩展见识,增加礼仪实践,进而规范行为,完善形象,做到热情诚恳,自然大方,彬彬有礼,不卑不亢,有礼有节,最终形成合乎礼节的行为举止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著名思想家、爱国志士顾炎武在《日知录》中写道:“宾客临门,主人率子周旋揖让,令子伺奉作陪。宾客既出,主人率子鞠躬如也,与子拱手相送。”不少名家都深谙“率子待客可教礼仪”之理,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为使女儿增长见识,摈弃封建礼教的束缚,不但常率她接待宾朋,甚至还亲自带她去拜会朋友。我国著名画家、文学家丰子恺先生特别注重在待客过程中教育子女。他家常有艺术界人士登门拜访,丰先生在与来客切磋技艺时,总是让其子丰华瞻在一旁聆听,并允许发表见解。与此同时,丰子恺先生还十分重视对儿子进行礼仪教育,比如为客人端茶添饭要用双手以示恭敬,客人送给的礼物要躬身去接并道谢……这些对丰华瞻的影响极大,以致后来不仅在美术方面造诣颇深,其言行举止亦为人钦佩。

反过来,如果家长忽略这方面的教育,可能会导致孩子社交性退缩。比如,腼腆胆小,喜欢独处;在课上不敢说话,课下也不能与同学一起游戏;上课时不敢举手回答问题,不能与生人进行恰当的沟通;家里来了客人不知所措,手忙脚乱,等等。这必然会使孩子难于应付各种人际交往情境而导致自卑,并直接影响到孩子的生活和学习,一些孩子还可能因此不愿上幼儿园,不敢去上学。

我们已经进入信息时代,人们相互沟通的形式越来越多,登门造访者却越来越少。为人父母者应珍视客人来访这一难得的“教育情境”,让孩子当好东道主,学做小主人,与孩子一起热忱诚恳地接待客人,端茶倒水,嘘寒问暖,相信对他们礼仪规范的形成、交往能力的提高、思想品德的培养都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如果孩子在家中学会了待客礼仪,那么,在参加各种聚会和活动时也一定会落落大方,得体自然而具有“绅士”、“淑女”风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