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的周女士收到从北京寄来的一个邮包,同事们都很羡慕她,以为是周女士在京上大学的儿子给她寄来的礼物。周女士哭笑不得:“哪里是什么礼物呀!是儿子穿脏的衣服,寄来让我洗!”(《兰州晚报》2005年12月12日)据周女士介绍,现在在京读大一的孩子每月都会准时把穿脏的衣服打包寄给她,她洗干净了再寄回去。从上小学起,她的儿子在学习上就没让她操心费神过。但是,为了让孩子有更多的时间看书,她包揽了一切家务,以至于儿子连袜子都不会洗。
在今天的社会里,类似周女士的做法绝不在少数。“只要孩子能够读好书,把学习成绩搞上去,做不做家务无所谓。”这种认识可以说在家长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普遍性。在这些家长看来,孩子现在的唯一任务就是学习,只要学习好了就能成才。而做家务会则会增加孩子的负担,影响孩子的学习。因而将所有的家务全部包揽,甚至孩子的自理性的劳动也由家长越俎代庖。这种做法显然是有害无益的。
在一份“中国独生子女人格发展状况与教育调查”上显示,10岁~14岁相当多的儿童不干或很少干家务,只有15.5%的孩子经常购物;11.6%的孩子经常打扫卫生、整理房间;8%的孩子经常洗碗、洗菜等;6.6%的孩子经常洗衣服;3.9%的孩子经常做饭,显而易见,这个比例是相当低的。这说明,儿童平均每天的家务劳动时间太少是普遍现象,劳动1小时以上的只有1.1%,平均劳动时间仅为11.32分钟。
可以说,在应试教育体系中,今天的家庭对孩子成才的要求已经完全模式化。几乎所有的家庭都以孩子能考上好的学校作为家长教育成功的标志,却忽视真正成功的教育是孩子个体的健康发展,通过接受教育,让他们热爱生活,对人生负责任。不少考上名牌大学的学生,是经历过很多挫折后,才学会做人的基本道理的。
古今中外的一些优秀人士都是特别重视家务劳动的。清朝水军的创建人、官至直隶总督的曾国藩指出,“家勤则兴,人勤则健。既勤且健,永不贫贱。”他还为女儿规定了“衣、食、粗、细”家务四课。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6岁开始干农活,还帮助父亲管理账目。连任三届印度总理的英·甘地,9岁时在日内瓦国际学校上学期间,父母均不在身边。她除了上学外,还需要上街买东西,操持家务,料理自己的日常生活。居里夫人尽管工作繁忙,但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她还是挤时间教孩子学习园艺和烹饪。美国石油大王约翰·洛克菲勒家族100多年来一直是世界富豪之一,但其家庭是特别注重孩子的家务劳动的。他们特地委派一位管家教孩子做饭:每周有一顿晚餐必须是由孩子亲自动手的,从食谱的拟定到采购、配料,再到煎炸烘烤;从摆放餐具到上饭菜、水果,再到饭后的收拾餐具、清理餐厅等,五个男孩各司一职,每周轮流换岗,周而复始。几个男孩还合办了“胜利”菜园,除供给家用外,还将剩余的瓜果蔬菜卖给附近的副食店。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指出,“劳动是人类存在的基础和手段,是一个人在体格、智慧和道德上臻于完善的源泉。”美国的一些儿童教育专家会同行为学家、社会学家对 456名少年儿童进行了长达20年的跟踪调查,结果发现,从小爱干家务的孩子与不爱干家务的孩子之比,长大后的失业率为1:15;犯罪率为1:10;平均收入前者要比后者高出20%左右。此外,前者的婚后离异率、心理患病率也较低。
专家们通过分析得出结论,让孩子从小参加家务劳动,不仅可以使孩子形成吃苦耐劳、珍重亲情、尊重他人、珍惜劳动成果等优良品质,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家庭责任感,体会作为家庭成员的责任与义务,增加对父母的了解、理解、尊重和爱戴。
日本在几年前就把家务课列为小学至高中阶段的必修课。国内有的学校也建立了家政室,旨在对学生进行最基本的家务劳动训练,促进学生树立劳动观念,掌握劳动技能。
孩子终究有一天要离开父母独立生活,父母也不可能伴随孩子终生。如果孩子自幼“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甚至连基本的生活技能都不具备,诸如做饭洗衣、铺床叠被、整理房间等都不能圆满完成,连自己的生活质量都无法保证,又何谈反哺父母呢?
吃穿住乃人的第一生活需要,炒菜做饭是大多数人每天都必须面对的生活课题,具有很多的知识和学问,因而被称之为饮食文化。一个人既不会炒菜,又不会做饭,顿顿以方便面果腹,天天用八宝粥充饥,也很难说是真正享受生活的每一天。因此,“让孩子做家务”也要从幼儿时期开始抓起。
其实,做家务对于幼儿来说,并不等同于成人的家务劳动范围,父母可以依照孩子的身心发展尝试着让他们学做一些力所能及且觉得有趣味的事。如在1岁前可以让孩子自己拿汤匙吃饭,拿拖鞋或递物品给大人,将玩具放进橱柜里等等;2岁的幼儿可以让他们擦桌子,练习洗自己用过的盘子、杯子、筷子等,在限定的时间范围内扫地、擦地板,或将衣服叠好放在一起,将垃圾丢进垃圾桶等等;3岁的宝宝已经要进入幼儿园过集体生活,可以训练其将用过的毛巾挂好,把牙刷、牙膏摆放好,清理自己吃完饭后的饭桌……这些对于孩子来说都不是难事,父母可以让孩子去学去做。
一岁半至三四岁,正是孩子发展自理能力的阶段。如果家长注意培养,不但孩子的自主性就会提高,还有助于建立自信的人格。所以这个阶段应尽量让孩子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参与到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中来。若此时孩子未能建立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将来他们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在人格发展上也会出现障碍和问题。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在用劳动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同时也在创造自己。如果我们希望我们的孩子成为真正的人,我们就不要再为他们精心营造轻松安逸、无忧无虑的童年。没有劳动,没有身体和精神的紧张,青少年时代的生活是难以想象的。”陶行知先生一直倡导生活教育,认为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内容。做家务其实是生活的一部分,也是教育的一项内容。作为家长,应该把家务劳动看成是一种益心益智、益体益情的教育形式。它既关系到孩子今天的健康成长,又影响着孩子未来的生活质量。千万不要轻视、放弃这种重要的教育责任,应积极引导孩子进入家庭角色,承担家庭义务,主动参与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让孩子在共同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接受这种宝贵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