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怎样让子女更优秀
34284800000079

第79章 教儿从小学理财

多年前的一件事始终印刻在我的脑际:一对老夫妻,长途跋涉护送女儿去上大学,从铺行李、挂蚊帐到交学费、办手续,事无巨细统统包办。一切就绪后,夫妇俩又在学校陪了一周,以为万无一失了才返回故里。可他们刚进家门,电报紧随而至,上面赫然写着“牙膏没了。”

作为大学生,牙膏用完了这样小事,还要求助于父母,可见其生活能力太差了。但深究其因,根源是在父母身上,是他们忽略了对孩子生存必备的基本素质——理财能力的教育和培养,限制阻碍了孩子生活能力的发展。

据新华社报道,广州市穗港澳青少年研究所一项有关青少年消费行为的最新调查显示,青少年虚荣消费和冲动消费行为倾向较强,而理性消费行为较弱。青少年每个月可以动用的零用钱,100元以下的占36.5%,100元至200元的占23.1%,201元至400元的占19.2%,401元至600元的占9%。青少年的零用钱主要用来购买衣服鞋袜、消闲刊物、参考书,到西式快餐店消费以及看电影等。39.6%的青少年认为“自己有很多用了不久便不再用的东西。”由此可见,有必要在青少年中开展理财教育,指导孩子熟悉、掌握基本的金融知识与工具。从短期效果看是养成孩子不乱花钱的习惯,从长远来看将有利于孩子及早形成独立的生活能力。

西方一些国家是特别注重理财教育的,有的学者甚至提出要孩子“从三岁开始理财”,并制定了具体的理财教育目标:3岁能够辨认硬币和纸币;4岁知道每枚硬币是多少美分,会用钱买简单的用品,如画笔、玩具等。认识到无法把商品都买回家,因此必须作出取舍;5岁知道硬币的等价物,知道钱是劳动的报酬;6岁能够数大量的硬币;7岁能看价格标签,并与自己的钱进行比较,确认有无购买能力;8岁知道可以通过做额外工作赚钱,知道把钱存在储蓄账户里;9岁能够制定订单的一周的开销计划,并知道在购物时比较价格;10岁懂得每周节约一点钱,以便大笔开销时使用;11岁知道从电视广告中发现事实;12岁能够并执行两周的开销计划,懂得正确使用一般银行业务术语;13岁能够为自己拟定短期和眼下的财务目标,如星期五晚上租盘录像带,到夏天买个新的CD机。计算简单的利息,编写和修改预算;17岁能比较各种储蓄和投资方式的风险和回报,比较年利率,以便决定把钱存在哪里,从谁那里借钱,尝试进行股票、债券等投资活动以及商务、打工等赚钱实践。

日本教授山本先生把孩子的零花钱当做研究对象,他认为,如何获得和使用零花钱反映了孩子与父母的关系。他说孩子的零花钱作为一种文化中介工具,在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孩子们通过使用零花钱来创造自己的生活。他的研究透视了金钱与自我之间的关系以及孩子通过零花钱的使用,怎样建立和维持与周围人的关系。山本说:“打个比方来说,金钱仿佛是一种很有魔力的东西,如果父母给孩子一些钱,那就意味着他们向孩子传递了这种‘魔力’,因此他们会非常担心自己的孩子会如何使用这种‘魔力’。”

山本教授认为,如何给零花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例如为什么给、给多少、用什么频率给和如何检查孩子对零花钱的使用,对于父母来讲都很关键,对于孩子来说,能否获得零用钱,还决定于他们的父母的意愿。换句话说,零花钱不仅仅是孩子们实现自己愿望的工具,而且也是用来调和他们的意愿和父母意愿的中介。这个过程中,孩子们的人格也发生了变化和重塑。

有的儿童心理学家认为,作为家长应该让孩子了解家庭收入和支出,理解家长在开销上的节省和限制,从而使孩子树立良好的理财观念。家长不要避讳在孩子面前谈论自己的收入情况,要让孩子尽可能多地了解父母工作的辛苦和赚钱的不易。如果条件可以,可以让孩子见证一下自己的工作环境。让孩子知道“别人有的我不一定要有,因为我的父母赚钱太不容易了。”这样能够使孩子克服攀比心理。

家长切忌主动向孩子提出给零花钱的要求,“最近要买什么?”“钱够不够花?”更不能孩子要十元,却主动地给20元。这样做只会使孩子养成大手大脚的花钱习惯。要让孩子参加适当的劳动,使他们通过劳动体会父母赚钱的不易,认识到自己还没有通过劳动为家庭创造财富,衣食住行以及接受教育要靠父母和国家承担,所以没有理由在生活和消费方面提出更高要求。

对于初中以上的孩子,家长可以考虑在允许的范围内,由孩子掌握自己的日常开支,这有助于帮助孩子提高理财能力,学会有计划地花钱。可以给孩子设立一个开支标准,小钱或必须支付的钱让孩子自己做主,而大项开支让孩子和家长商量。当孩子花钱不是很合理时,家长要及时提出来进行纠正。

在钱的开支使用上,家长要培养孩子节约和计划的习惯,除了供给孩子最基本的生活必需品和零用钱之外,有些消费应该让孩子动用自己的储蓄去开支。例如,孩子很想买心仪已久的玩具或想出去游玩,家长就应该指导他们用全部或一部分储蓄。这样,让孩子理解到储蓄的意义,并体会到用自己的存款来达到目的的快乐和兴奋,从而培养孩子有计划地管理金钱的能力。

有的孩子喜欢用父母的劳动所得“大方”地去“献爱心”,在学校组织的“捐助”活动中争强好胜,这是不值得提倡的。应教育孩子靠自己的力量帮助别人才更有意义。要让孩子懂得,帮助别人的方式有多种多样,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在自己还没有创造财富,不能以资金来帮助别人时,可以选择其他方式来进行帮助。

而有的家长却片面地认为,让孩子接触钱会使他们变为“喻于利”的“小人”;有的则担心孩子购物会耽误学习;有的害怕孩子上当受骗……其结果导致孩子理财观念淡薄,生活能力低下;有的大手大脚,胡乱花钱;有的不会选购物品,常花冤枉钱;有的则用钱无节制,生活无计划,等等。

13岁考入湖南大学的王玉,其父王泽南特别注意理财教育。为了培养王玉的理财能力,在她读小学的时候就“把每月的工资全部交给她,自己只做宏观调控,微观细部处理由孩子谋划。”不仅使王玉“当家方知柴米贵”,而且“学到了一定的市场知识,懂得了价格波动的规律,掌握了时间不同菜价的微妙变化,还学会了讨价还价,并能与不法商贩进行说理”。既使她了解了金钱的实际意义,又锻炼了其胆量胆识和交往能力。非但未对学业产生负面影响,反而促进了王玉的成长和进步。

国外的理论和王泽南的实践都告诉我们:理财教育也必须从小抓起。作为父母要彻底打破传统观念对理财教育的束缚,不仅要使孩子“眼中有钱”,还要“心中有理”,即懂得赚钱之难,取钱之道,用钱之法。让他们了解市场经济和商品社会的运行规则,培养参与和竞争意识,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念和道德准则,理解金钱与人生的关系,培养他们对工作的正确态度,促进其综合素质的提高,从而为其以后步入社会独立生活、合理理财以及成就事业打下良好而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