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王震,此刻心情很愉悦,十分关心起359旅来。或许就因此,不久后359旅就接到命令,分四批回防陕甘宁,保卫延安。******一向重视晋察冀,特别注意晋察冀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开展游击战争的情况。1939年1月,聂荣臻将军写了一份关于晋察冀初创时期的情况报告,约有10万字。******看到后,确定把这个报告单独成书出版,亲自为它题写了书名:《抗日模范根据地——晋察冀边区》。******、朱德、王稼祥同志还分别为它作了序。******同志在给聂荣臻的信中说,这本书“是十分宝贵的”,准备在延安、重庆两处出版。
******以其敏锐思想,肯定了晋察冀所走的人民战争的正确道路。这次看到子弟兵优秀典型平山团的辉煌战果,无疑是非常兴奋的。******在抗战之初,目光就开始关注这支队伍。在河北省国家档案馆编的《1928~1949河北省大事记》中这样记载:
1938年1月,“平山团”在山西崞县上阳武装整训刚结束,得到日军一个中队乘汽车从县城出发的情报。团长陈宗尧当即命令二营、三营在日军必经的田家庄设伏。战斗打响后,两营前后夹击,同时向日军发起攻击。此战全歼日军,缴获九二式重机枪4挺、轻机枪3挺、三八式步枪120余支、短枪12支及各式战利品。“平山团”首战告捷,******亲笔题词表扬第七一八团(“平山团”)团长为“英勇善战的战斗英雄陈宗尧同志”。
从那开始,到这次嘉奖,以及以后平山团守卫黄河、开垦南泥湾、南征北返,******始终注视着平山团,多次接见,几次表扬、嘉奖。一代伟人和平山以及平山的子弟兵从此结下了不解之缘。
聂荣臻嘉勉平山团的同时,子弟兵的队伍在晋察冀迅速扩大着,晋察冀,出现了不少带有地域色彩的部队名称,如“灵寿营”、“阜平营”、“曲阳营”、“回民支队”等等。
聂荣臻在回忆录中这样写道:“我曾给边区的部队起过这样一个名字,叫作‘子弟兵’,这个名字一直叫得很响。为什么要把边区部队称为‘子弟兵’呢?当时是这样考虑的:一是从边区部队的任务来讲,它担负着保卫祖国、保卫边区,首先是保卫家乡的任务,这样的称呼,使部队担负的任务和群众的切身利益紧密结合在一起了;二是从它的组成成分来讲,绝大多数是边区人民的子弟,它同边区人民有着自然的血肉联系和亲缘关系;三是从抗日的统一战线出发,既然是边区人民的‘子弟兵’,它就不单纯是吸收某个阶层的子弟,所有愿意抗日的各个阶层的优秀子弟都可以参加;还有一层意思,那时国民党的反共顽固分子总是妄图把我们的部队从根据地挤跑,我们土生土长的人民子弟,扛起枪来保卫家乡是理所当然的,它再想赶跑,当然是办不到的。所以,我觉得子弟兵是个很好的称呼……”
1939年底,晋察冀军区冬季反“扫荡”战役取得胜利,“陈庄战斗”等一系列战役战果辉煌,社会各界发来大量祝贺函电,聂荣臻在《抗敌报》上复信指出,晋察冀成为敌后抗战的坚固长城,是“全边区父老和子弟兵的血肉所创造出来的”。晋察冀军区创办的《抗敌三日刊》也改名为《子弟兵》。
1940年,******遣著名民主人士李公朴先生赴晋察冀考察,撰写了《华北敌后——晋察冀》一书,书中称颂道:“子弟兵是老百姓的儿子,坚决打鬼子的抗日部队的兄弟,是在晋察冀生了根儿的抗日军。”
聂荣臻曾说:“有一首歌曲,歌颂了人民踊跃参加子弟兵的盛况,其中有两句是:‘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边区人民彻底打破了在旧社会流传多年的‘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的观念,群众把参加子弟兵看成是极为光荣的事……人民群众充分发动的结果,还为我们的作战和指挥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战场……”那时,军区机关和边区政府的驻地,距敌人的据点不过几十华里,可是,敌人的“扫荡”常常扑空。在大龙华战斗中缴获的日军文件中,就记载着敌110师团长桑木崇明的哀叹。桑木说:“晋察冀的组织是神秘微妙,不可理解的组织,老百姓可以随便用眼色或手势传达八路军要知道的消息,速度比电话还要快。”
翻开魏巍编写的《晋察冀诗抄》,一首首写给子弟兵的赞歌,不绝于耳。听听公木创作的歌词,“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我们是人民的子弟,我们是人民的武装……”“人民子弟兵”写进了八路军进行曲,雄壮歌声传遍中华大地,子弟兵成为人民对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武装的亲切称谓,沿用至今。
1938年7月,《新华日报》记者陈克寒,发表《一个不平凡的县》长篇专题报道,使平山以“抗日模范县”之名驰名全国,引起毛主席格外注意。先前,****北方分局的李华生也给他汇报过平山武装斗争的情况,******对平山有着浓厚的兴趣。
曹慕尧是平山县东岗南村人,1938年秋末冬初,他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到学校里作报告,中间休息时,恰好轮到曹幕尧“值星”,******同他谈话时,听出口音是北方人,问:“老家是什么地方?”
“报告主席,我老家是河北省平山县。”曹幕尧用立正的姿势恭恭敬敬地回答。
“哦!原来是平山人,我正想了解平山的情况,你们县的党组织和群众的政治觉悟如何?你是否清楚?”
“报告主席:我县的党组织比较健全,1931年建立党支部,1932年正式组成****平山县委员会,随后稳步发展,到抗日战争爆发之前,全县已有70多个党支部,约700名党员。最大的群众组织是穷人会,共有1千多名会员。1935年还拉起了一支红军游击队,在西部山区搞过分粮吃大户的斗争。1936年初,策应红军的行动,继续武装暴动,砸了恶霸的盐店……”
“对情况如此熟悉,以前你在平山工作时担负什么职务?”
“报告主席,来延安之前,我担任****平山********。”
“你们平山县的自然环境和经济条件、生产情况怎么样?”
“报告主席,平山县处于太行山东麓,大部分地区是崇山峻岭,层峦叠嶂,小部分是丘陵地带,县城位于东南部一个角上,周围有数十个村庄,县靠近石家庄。滹沱河横贯全境,沿岸物产丰富,以小麦、水稻、玉米、棉花为大宗。但是,这些丰富的物产都被地主富豪占有,一般农民极为穷苦。所以,他们很喜欢共产党,听党的话,跟着党走。”
“你知道聂荣臻同志的司令部设在平山县的山区吗?”
“知道,我们县里不断有人来延安,经常告诉我家乡的消息,现在各方面的工作都开展得轰轰烈烈,参军参战掀起高潮,晋察冀边区的党、政、军领导机关,都住在平山县西部的山区,同当地人民建立了鱼水般的亲密关系。”
后人研究,******把最后的农村指挥所选在平山,和他对平山的印象大有关系。他曾说:“哪里人民拥护我们,哪里才有安全。陕北人民好,地势也好,回旋余地大,安全有保障。”后来,当他来到晋察冀后,就对聂荣臻说:“这次我们一过龙泉关,就感到晋察冀的人民非常热情,就好像当年在江西到了兴国一样。”******也说:“我也有同样的感觉。”******后来曾高兴地对刘少奇说:“你们选择的这个西柏坡,是个理想的总指挥部。”足见******对这里的政治环境和地理条件非常满意。
******看到了平山团的报道不久,杨开慧同志的亲侄女杨展随华北联大一起奔赴平山抗日前线,******亲自送别联大学生,单独接见了杨展,殷切嘱咐。后杨展牺牲在平山。这也增加******对平山的特殊情感。
1940年,百团大战结束后,120师一个团奉命调延安时路经平山,向县政府要了由一百多民兵组成的驮骡队,原说好在通过同蒲路后即让驮骡队回来,但这个驮骡队一直将该团送到延安。由于很久不见他们回来,驮骡主人和赶驮骡的民兵家属,不断到县里打听,惦记驮骡队的安全。平山县政府报告给四分区的邵式平专员。邵专员立刻打电报给延安询问,******很重视这件事,将贺龙同志叫去,亲自安排,嘱咐要慰劳一下护送的民兵,然后派部队护送他们回平山,如有损失,120师给一一补上。队员们赶着驮骡,唱着秧歌高高兴兴地回到了家乡。“得民心者得天下”,******无比清醒。
******在第一次接见“子弟兵母亲”戎冠秀时,紧紧握着她的手,说:“戎冠秀,我知道你。”******重视平山子弟兵,岂能不认识平山子弟兵的母亲?
歌剧《白毛女》唱红延安,******已经对于白毛女的故乡相当熟悉。据说中央工委临行之际,******说:“你们到白毛女的故乡去吧!”后来中央工委决定在西柏坡定址,刘少奇拟电向****中央请示时,******立即回电批准。
细细梳理,不难看出,历史的发展有它的必然性。******关注平山团,关注平山,10年后,******和中央机关来到西柏坡,指挥了大决战,召开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七届二中全会,描绘了新中国的蓝图。距离洪子店仅仅4公里的西柏坡,昔日华北抗战的沸点,又成为“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的出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