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在家园落泪了
抗战期间,聂荣臻司令员在晋察冀的6年中,有3年半的时间战斗生活在平山县。他晚年在谈到平山时深有感慨地说:“平山人民是富有革命传统的人民,抗日战争时期经受了巨大牺牲,作出了宝贵贡献。尤其是边区子弟兵平山团的英勇战斗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平山团英名远播,家乡平山也遭受着侵略者残酷的蹂躏,悲壮血色浸透家园。
抗战期间,只有25万人口的平山县,就有1万多人参加八路军,还有7万多人参军参战,民众动员之大,史所罕见。日寇在平山共制造了100多起惨案,屠杀无辜平民14000余人,这也是日军在晋察冀边区制造的惨案中,杀人最多的。加上瘟疫和饥饿,县域人口锐减,到抗战结束,全县仅有不足19万人口。
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里,聂荣臻依然长期做着子弟兵的“乡邻”(1938年9月到1939年4月驻扎蛟潭庄,1940年百团大战前后指挥部在洪子店一带,1941年秋到1943年秋驻扎瓦口川寨北等地),和平山百姓水乳交融,感情深厚。威严的司令员在平山县百姓的眼里是仁慈的“活菩萨”。
聂荣臻向来重视发动群众。一来到晋察冀,他就着手建立了我党领导的第一个敌后抗日政府,组织各种抗日救国团体,摧毁汉奸维持会,建立抗日的地方政权,肃清土匪,抚济流亡,恢复地方秩序,改善人民生活,团结一切不愿当亡国奴的人民,创建抗日根据地,变敌后为前线。他常说:“依靠人民,比山靠得住。”“……一定要下工夫把七沟八梁发动群众的工作做扎实。”当年,聂荣臻率领抗日队伍来到太行,首先把长途行军饿得眼冒金星也舍不得吃的小米,送到正在挨饿的山区人民炕头上;解开单薄的军衣把赤身的孩童揣在怀里;和穷苦的山民围坐在松油灯下,谈论穷人受苦的根源,讲述就要杀到家门的日寇血腥罪行。他们和乡亲们很快能心心相通了。在平山,你只要看看聂司令员一人一马一警卫,纵横百里坦然出行,走到哪里都有热饭热茶,你就知道这里的环境是多么安全,多么“优越”了。
在许多人眼里,聂荣臻是无比威严,军装、马裤、绑腿、布鞋,永远朴素整洁,胸前的徽章挂得端端正正,风纪扣始终扣着。他带的队伍也和他一样,“在他面前,谁也不敢调皮捣蛋”。
到晋察冀采访的作家周而复,首次见到聂荣臻,这样描述:“他两眼炯炯有神,特别是注视的时候,更显出那般锐利而又严谨的光芒,在两个高耸的颧骨之间,是一条隆起的有点突出的鼻子,嘴很宽阔,脸却消瘦。他给我最初的印象是一个谨严、寡言笑,没有感情的人,甚至使人觉得很不容易接近他。因为他老是那样冷冷的,嘴像是永远在闭着,即使给你讲两句话,旋即就又闭拢了,在凝神地审视着你。他讲话,处理事情,仿佛都早有了思想准备,老是那样地按部就班,显得安详而又舒徐,即使在战争最激烈的时候,即使突然发生什么重大意外时间的时候,他脸上也不会显出一丝的紧张和忙乱的痕迹。在他那里,什么事情都像有一定位置,一定步骤,一定的处理方法,使你信任他。”
指挥千军万马的大将军,要有铁石心肠。1942年初夏,八路军前方指挥部参谋长左权牺牲,聂荣臻和左权曾是多年朝夕相处的老战友,悲愤之下遂作《祭左权同志》。文中有这样的段落:“当噩耗传来,同座者均相对默然,在我则无限的回忆,思念,伴着悲伤……”“我毕竟是铁石心肠,只知道有你的血迹,不知道有我的泪痕!我们当踏着你的光荣血迹前进,直到最后的胜利!”
然而,打开晋察冀的记忆,却找到许多将军落泪的场面:
1939年夏,北岳区闹水灾,加上敌人封锁和掠夺,许多群众被迫捋树叶、剥树皮度日。1942年大旱,在寨北村的聂荣臻指示军区政治部发出训令,要求部队不要在村庄附近采摘已经被老百姓当作主食的杨树叶和榆树叶,宁可饿肚子,也不要与民争食。广大群众深受感动,纷纷要求军区收回这个训令。有的老百姓把泡好的树叶送给部队吃……有一首歌谣唱道:
二月里寒食柳芽黄,三月里谷雨杨叶长。家家户户采树叶,一春树叶半年粮。精打细算度时光,节省粮食交公粮。子弟兵吃饱打胜仗,支援前线第一桩。
在边区财政会议上,聂荣臻发言时讲到,部队给养困难,但是,人民群众的生活更困难,为了渡过难关,部队要想方设法减轻人民的负担。讲到这里,他想起老百姓三五成群捋树叶、剥树皮带回家充饥的情景,想起了被饥饿折磨得骨瘦如柴的孩子,顶着一个大脑袋,和身体虚弱的老人互相搀扶,出外讨饭的情景,禁不住泪水夺眶而出,哽咽得再也讲不下去了……会场长时间沉默,台下也一片哽咽声。
晋察冀的著名诗人田间,写下将军与百姓的温暖场面:
将军,他在我门前/喝过茶,歇过马/将军,他在我门前/和我谈过话/问过我的庄稼/长得差不差/……将军又是威严/又是那么仁爱/好比山间明月/爱照穷人的路……
为减轻边区群众负担,聂荣臻号召大家开荒搞生产,在平山县寨北村,聂荣臻在房东霍延龄家庭院里养猪养羊,平时总闲不住,有时去舀泔水喂猪,有时给羊添草。晋察冀扎扎实实推进中央关于减租减息政策,调动农民生产和抗战的积极性。1942年特大干旱,光是河南就饿死300万人,而在晋察冀边区,军民同心共渡难关,没有出现饿死人的现象。
在寨北村的老人们常说:“聂司令的事迹,像天上的繁星,数不清说不完。”房东霍延龄的老伴和女儿生重病,都是聂司令给救治的。聂司令还给大家放电影,教给村民怎样躲飞机轰炸;遇到毒气弹袭击,要迅速把大蒜嚼烂堵住鼻孔,然后用湿毛巾捂住口鼻……
老人都记得,聂司令从不在街上骑马,每次进村和出村,都是下马和警卫员一前一后步行。一次看到村民拉粪车上坡,不顾脏臭,用手推车直至坡顶。农忙的时候,只要他在家,就让马夫牵着他心爱的战马去老百姓家里帮助耕地。一次,马不听使唤,聂司令亲自牵着马去耕地。战马累得浑身是汗,他又心疼又高兴地说:“打仗的时候出力,为乡亲们干活也要出力啊!”
在反“扫荡”的时候,聂荣臻带着部队在平山、阜平一带的山沟里东躲西藏,常常处于极其危险的境地,常常吃不上东西。每每吃了老百姓的东西,一定要给钱。一天,部队得了一个意外的惊喜,捡到一只老山羊。战士们饿极了,吵着要赶快杀了吃。管理员说,这是绝对不行的,聂司令有命令,非得找到失主不可。就这样,不但没有吃成,行军时候还得带着这只老山羊。最后归还老乡。
我到平山采访,遇到祖籍陈家院村的李君放在拍摄平山老兵,他给我讲“今不为例”的故事:一次,聂荣臻感冒,警卫员给聂司令端去一盆鸡汤。聂司令马上问是怎么回事?警卫员赶紧跑去厨房,炊事员也过来解释,说是一位老乡送来了一只老母鸡,已经付钱给老乡了。炊事员尴尬地小声说:“下不为例,下不为例!”警卫员也随声附和:“司令员就吃了吧,他保证下不为例了。”聂荣臻温和地说:“不要‘下不为例’,要‘今不为例’!马上给病号端过去。”警卫员无奈,只好乖乖地端给了病号。
李君放说,这个故事至今流传,还被整理成故事书出版。挺有趣的是,整理和讲述聂帅故事的人,恰恰是村子里一位有文化的国民党党员。
“聂司令员是有菩萨心肠的人!”他的仁爱照亮百姓的心,老百姓也把感激回报给部队。
当时平山县驻扎了晋察冀军区和政府的大批人员,一直缺粮缺物资,民兵们冒着生命危险去背布匹、背粮食成了县里的重要任务。
仅在1941年,平山县就组织背粮三次,每次出动民兵数千人,他们在县大队的配合下穿过林立的碉堡,翻过无数的壕沟,蹚过冰厚水深的滹沱河去敌占区背粮。以后四年,年年如此。
平山团里,有两对“父子兵”,张童河的父亲张知善,栗吉子的父亲栗政治,此时一个因眼疾,一个腿部受伤残疾,都转到县里工作,他们都参加了县里的背粮活动。因为几次破冰穿越滹沱河,张知善很快患重病,不久便去世。栗政治在一次背粮中再次受伤,也病逝了。
最可叹的是妇女队的背粮。在渡过宽达几百米、冰雪覆盖的滹沱河时,到了河中央水深冰薄,只好破冰泅渡。先头部队先砸冰打洞,摸索前进,非常艰难和危险。贡喜瑞、常福兰、栗华妮等人带领的妇女过河,她们不能脱衣服过河,都穿着棉裤下水。一上岸,衣服马上结成冰疙瘩,走路都打不过弯了,她们只好互相碰撞,让冰块脱落,或是一上岸就不停地奔跑,防止棉裤冻结实。这是多么坚强的边区妇女啊,敌人看到也要心惊胆寒!
有的人一下水就被冰磕破腿,呛水被冲去老远。有两个民兵被冻死,但是没有一个人喊叫,都咬紧牙关勇敢过河。有的部队时常越过封锁线,到冀中更远的敌占区,背回来的布匹上常常溅有牺牲战士的血迹,吃饭时甚至会吃到子弹头……
聂荣臻端起饭碗的时候,就会想到这是烈士们用生命换来的,常常吃不下去,把饭量减少到最低的程度。他的伙食是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往自己的粮食里掺杂马料(黑豆),节省粮食补贴给群众。长期为他和司令部领导人做饭的老炊事员也病了,临死之前,他还为聂荣臻做了最后一顿软米饭,因为他知道聂荣臻牙齿不好……每每端碗,将军倍加伤感。
但是,当他听说一分区一团有个重机枪班长,个头极大,在部队粮食标准大大减少之后,饿得扛不动重机枪时,他破例地批准这个班长吃双份口粮。他嘱咐不要饿着抗大二分校、陆军中学的学员们。他听说抗敌剧社“小鬼队”吃杏树叶充饥,他心疼地连声说:“不能让孩子们吃这些东西,剧社的粮食定量不减,不能减!”
田华回忆,1941年大年初一,他们一群小演员到寨北给聂司令拜年,聂司令请孩子们吃饺子时,孩子们看着一小碟黑色的汤水都不吃。聂司令告诉他们是酱油,好吃得很。田华写道:“那时候我13岁。那是我们有生以来第一次吃酱油。于是,‘哗’一下,全吃光了。司令员就在那儿瞪着眼睛看着我们吃,也不说话。看着看着,他眼里就亮晶晶的……”田华说,她一直忘不掉那个场景,忘不掉司令员的眼泪……
掉眼泪的将军同时也很自豪。聂荣臻司令在回答美军观察团卡尔逊的提问时,曾这样说,有史以来,军队的筹粮就是一个大问题,古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现在,人民便是我们的一个巨大而可靠的供给部,这也是我们的一大创造……
就在这样艰苦的岁月里,1939年9月,一队身着黄绿色军装的子弟兵,依然精神抖擞地走向雁北平山团的驻地。
上下细腰涧战后,为了保证平山团不减员,平山故土再一次送上1158名子弟兵,许多如王家川弟弟一样,兄终弟及。聂荣臻司令员非常重视这队子弟兵,在繁忙的百团大战指挥间隙,亲自安排人给他们送去新“子弟兵军服”。
沿途群众和120师的部队,看到身着黄绿军装的平山团子弟兵,都感到新鲜别致。说起来,这晋察冀子弟兵的服装还是聂司令员亲自设计的呢。
1937年底,聂荣臻率领部队从五台山进驻阜平城。皑皑积雪,凛凛寒风,吹着战士们的灰布单装,不少人的军衣还残留着平型关炮火烧穿的焦洞……山城父老看着心如刀剜,动员抗日群众到“土布之乡”高阳城肩挑手拎运来一捆捆土布,给战士们做新军服。
聂荣臻选定黄绿色作为新军服的色彩。他说,黄色寓意着我们是黄河的子孙,中华民族的脊梁;绿色,则是生命长青……开始配调染布颜料时,新成立的被服厂对土布着色久攻不下。聂荣臻得知染布失败的消息陷入思索。一天,他路过阜平南街,看到大槐树下几位正在染布的妇女,亲自上前讨来染布“土方”:将春季收获的槐花碾碎,调匀,和颜料拌在一起,加点白矾和醋,染出的布不仅色调鲜艳,而且日晒雨淋不褪色。一捧槐花,能染三尺布呢!
之后,槐花染出的军装得到了八路军总部的赞扬和兄弟部队的推广。就这样,从平山出发的子弟兵,穿上聂司令设计的新军服,走上战场,走遍天下……
采访手记:
2011年夏天,我们驱车走进平山县寨北村所在的郭苏河川,一路走走停停,寻访聂帅足迹。走进陈家院村,提到聂帅,一位80多岁的老人没有讲聂帅的故事,却举起手臂,颤巍巍地挥动,神情激动地喊:“跟着聂司令,前进!”
老人似乎还沉浸在70年前的一个夜晚的狂欢当中。1941年7月初,为纪念建党21周年和抗战4周年,晋察冀军区举办了为期7天的第二届边区艺术节。边区所有的艺术团体都汇集这里,两万多军民彻夜狂欢,掌声、欢呼声不时在陈家院的河滩上响起。开幕式是聂司令员讲话,闭幕式的那天晚上,人们看到南边山头“晋察冀”三个大字熊熊燃烧,是用木棒和石块摆成后点燃的。接着,只听几声铁炮轰鸣,凌子风扮演的聂荣臻司令员骑着高头大马,率领着威武的一支队伍,雄赳赳来到会场。原来,这是由各剧团联合排演的活报剧《跟着聂司令前进》。顿时,全场欢腾,两万军民一起高唱抗战歌曲,一遍遍高呼“跟着聂司令前进!”。那宏伟、壮观的场面震撼了北中国的天空……那振奋的呼声几十年后还在瓦口川里回荡,在所有经历过的老人们的心胸里回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