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哟!你还有个拗脾气呢!”周副主席指着一张凳子,“坐下,坐下来说。”
周副主席问:“你在打新兵营之前,为什么不向旅部请示?”
尹保仁说:“没有电话,派人去旅部请示往返一百二十多里,时间来不及了。我们只请示过富县县委。”
“县委怎么说呀?”
“县委说现在是国共合作时期,要慎重,打与不打,由你们自卫大队决定。”
“在你们自卫大队,首先提出打新兵营的是谁?坚决要打的又是谁?”
“都是我。要杀头,只能杀我的!”
周副主席又问:“你为什么要干掉胡宗南的新兵营?”
尹保仁说:“自卫大队成立一年多来,胡宗南的部队经常越过根据地边境,进入富县捣乱,抓壮丁,抢东西,强奸妇女,还开枪打死一个贫农老大娘和两头耕牛……根据我们多方面侦察,胡宗南打算把新兵营开赴榆林县。其目的也很明显,就是妄图有朝一日对根据地进行南北夹攻。”
周副主席听到这里,说:“现在是国共合作,你怎么知道他们打算南北夹攻我们?”
“因为国民党反动派对实现国共合作没有诚意。平江惨案、确山惨案、皖南事变,就是他们破坏国共合作的罪证!”尹保仁愤愤地说。
周副主席点点头,说:“你继续说下去。”
得到周副主席的首肯和鼓励,尹保仁就说个痛快:“今年6月,国民党利用共产国际解散的时机,狂叫‘解散共产党’,‘取消陕北特区’。接着,胡宗南在洛川召开‘反共’军事会议,调动了一批军队准备进攻陕甘宁边区,掀起第三次‘反共’高潮。”
周副主席站起身来,两手叉腰,说:“你说得好!你是不得已打的。不要怕,杀不了头!”
尹保仁怀疑自己的耳朵听错了,直到周副主席重复一句:“是的!你不要怕,杀不了头!”他才相信没有听错,顿时,两眶热泪像泉水般涌出……
周副主席坐下,又说:“是呀!这件事惹起很大的麻烦,国民党政府向我们提出严重抗议,强烈要求严惩肇事者。三天前,我在重庆的时候,******还亲自打电话给我,问我怎么处理。本来,这个问题可以交给你们旅部处理,也可以交给富县县委处理,但是,党中央和毛主席十分关心这件事,特地派我来了解和处理这件事。不要紧。无非是向国民党多说几句话,向老蒋多说几句话,没有什么了不起!”
一个普通干部,闯了这么大的祸,给党中央惹来这么大的麻烦,周副主席并没有不分青红皂白地责备他。此时此刻,这个“好打恶战的铁汉子”,禁不住放声大哭起来。
尹猛子一直是平山团光荣榜上耀眼的红花。陈宗尧牺牲后,南征北返和中原突围时,尹保仁成为平山团团长,他像一把利剑,穿秦岭过雄关,保卫平山团最后一点“骨血”胜利北返延安。之后在保卫陕甘宁边区,解放大西北的历次战斗中,尹保仁依然率领平山团守必固、攻必克,所向披靡。
采访手记:
猛子精神、南泥湾精神,直到尹保仁晚年依然犹存。他在1957年转到地方工作,经历“****”后,1982年从湖南省农垦局副局长的岗位上离休。他忽然很想他的老部队。于是在儿子尹小又的陪同下,去北京找王震,要求去新疆部队工作。王震很惊讶他的想法,极力劝阻,说:“你这么大年纪了,也离休了,再去那里干什么?别人想回内地都困难,你还往那里跑。”尹保仁很坚定地说:“我要去新疆就不回来了,只想干点事。”王震与他理论很久,拗不过他,最后答应了他的请求,并严肃地对他说:“你儿子今天也在这里,这可是你自己要去的,将来想回湖南,可别找我。”尹保仁很干脆地回答:“不找你!”
1984年,尹保仁被任命为新疆建设兵团副参谋长。他不顾年迈,和兵团职工同吃同住同劳动,主动为大家排忧解难,很受群众爱戴。1986年4月尹保仁病逝于新疆,终年71岁。他和王震一样,死后连灵魂都是属于部队的。
“生是九旅的人,死乃八团的鬼!”他的儿子尹小又常听父亲这样念叨。在尹小又的博客里我读到这样的文字:“父亲生前,一说到8团的往事,父亲脸上兴奋、激动、叹惜、开心的表情就轮换着展现在我的眼前。一提起那些众多死去了的战友,特别是老团长陈宗尧牺牲时的悲壮情景,他那严肃、刚毅的脸上止不住泪水流下。那情、那景也深深地感染了我,让我终生难忘!”
尹小又曾听父亲说过毛主席给他敬过酒,并称赞过他的事。但“一直未敢说起,担心父亲是不是有点吹牛……前年斗胆写有一稿《尹保仁最幸福的一天》发在九旅网上,并在稿中有言:请健在、并知情的九旅人证实一下。
尹小又说:“老天开眼,今天让我读到了这篇文章,见证了尹保仁有这最激动、最幸福、最荣耀的一天!温心、温情、温暖,感激、感动、感谢之余,也令我深感如释重负,没有瞎编乱造,给历史、给大家有个交代了!”
原来,尹小又收到了河北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办公室给他寄来的《难忘平山团》。书中有四篇文章写了或提到了他的父亲。是359旅老同志刘转连、晏福生、左齐、罗章、徐国贤、熊晃、贺盛桂、金忠藩、李大同、陈桂杰、赵耀武等人回忆时提到的,读那些的文字,让他证实了父亲并没有吹牛,所以心存感激。
我想,尹小又的心理代表了许多老革命的后代的想法,追寻前辈的足迹,继承他们的精神财富,是非常有意义和价值的事情,怎能让真实的历史片段从我们这一代手上模糊而去呢?在此,应该感谢那些默默无闻的文字工作者们。正是这一代又一代的仔细寻找,让平山团的英雄们清晰地显现,让他们的后代子孙永远地记忆。
尹小又在博客中还贴有诗曰:
七一八团始平山,平山健儿均自强。
御倭卫国齐踊跃,驶奔晋陕斩楼兰。
南泥湾上美名场,二度长征震九寰。
西域烽火厮杀吼,徒步进疆肝胆寒。
征东伐西襟衫褛,惜叹武装换农装。
草根将臣草棚归,南柯一梦独一回……
诗情画意南泥湾
冬日的夜晚异常静谧。晚饭后,栗政通兴奋地忙碌着。原来他在糊一盏灯笼。这可不是用来照明的,也不是观赏的花灯,原来,他在做“教具”:他先把报纸上重要新闻工整地抄写在几张纸上,然后把纸糊在灯笼四周,点着灯,一个“灯笼报”就完成了。战士们围上来,开始读灯光投射出来的“每日新闻”。真像今日电视屏幕的打出的字幕,旋转灯笼,大家就可读完一则则新闻。这样既节约了纸张,学习效果又很好,成为南泥湾学习热潮中的一幅有趣的夜读图画。
在359旅来到南泥湾前,整日拼杀在抗日战场,根本没有时间学习文化,战士们十有八九是文盲。进驻南泥湾后,部队开始了“生产、学习、军事”三位一体的生活。平山团是文武双全团,学习上也要力争模范。战士们都很积极,劳动间隙就读书读报,上山放羊也背着书本。当时学习条件很差,课堂就在土坡上、大树下,土地是纸张,树枝是笔墨,聪明的战士用子弹壳自制了蘸水笔,得意地叫作“自来水笔”,把桦树皮的内层剥下来,裁剪方正了,就可以用来写字、画画。战士们这样说:
桦树皮,赛过纸;大沙盘,好练字。
学习哪怕条件差,越是困难越积极。
这样到1943年,全旅全部扫除文盲,许多干部战士还有了写作能力,能向报刊投稿了。当时留守兵团政治部号召干部战士拿起笔写稿子,提倡“全党办报”、“全军办报”的思想,从首长到士兵都争当学习模范、写稿模范。
栗政通是团政治部青年股的干事,他有小学的文化底子,加上他的勤奋,在全团的文化学习中脱颖而出,在通讯比赛中经常得奖。政通刻苦练字,写得一笔好字;努力练习口才,多次代表平山团参加演讲,表达能力飞速提高。他朗诵的新诗、古诗也是平山团的保留节目。
司令员王震就是学习文化的榜样。王震出生在湖南浏阳贫农家庭,17岁到粤汉铁路当工人。他常说自己出身行伍,是个大老粗。在南泥湾,他恭恭敬敬请徐特立给他讲古文,一些精辟的句子他很快就能熟练地运用了。他在金盆湾(旅部所在地)作报告,引用了诸葛亮《前出师表》中的“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几句话,以“益州”指代当时国民党中央政府所在地四川,非常贴切。
王震喜欢同知识分子交朋友。诗人艾青、郭小川,作家舒群、师田手,音乐家贺绿汀,木刻家古元等,都是他家的座上客。359旅政治部敌工科长、日本留学生赵安博、宣传科长大学生周秩,都是由他介绍入党的。他号召全旅给《解放日报》投寄的稿件,都要经他亲自审阅。通过审阅稿件,既了解了部队情况,也加强了自己的辞章修养。在他的号召下,像栗政通一样的年轻战士学习热情更加高涨,部队的整体文化水平不断提高。
论起学文化,719团是南泥湾里有名的文化团。团长张仲翰是河北献县人,在北京饱读诗书,后来投笔从戎,组建了津南自卫军,后与719团合编。张仲翰长相高大英俊,口才极好,可谓上通天文下知地理,极具个人魅力。他的许多老部下都被他的“一席谈”而“俘虏”,受到很大震动并得到启迪,从“单纯执行命令的人”,变成“有了一种能动的自觉力量”的人。张仲翰便是719团全团最好的老师,他非常重视部队的文化生活,他们团的文化人最多,宣传队、球队特别活跃。不少战士会唱京剧、河北梆子。他们在九龙泉驻地搬运巨梁巨木盖了一栋简易礼堂,可容千余观众。剧团演《四进士》《打渔杀家》《捉放曹》的历史剧,也演《大战狼牙刺》《小八路》等现代剧。
张仲翰文采飞扬,陈庄战斗后,在祝捷大会召开前,就写出了《陈庄战斗》的剧本,贺龙师长大为赞叹:在南泥湾垦荒,“秀才团长带出了一个文化团”。与朱德总司令同游南泥湾的国民党爱国将领续范亭老人,望着眼前峻拔的英武少将军,提笔赋诗,诗中赞道:“镇边将军问是谁,燕赵男儿贵姓张”。
栗政通到旅部培训时,经常听张仲翰讲课。政通热爱文学,写通讯报道之外,寻找一切机会阅读文学作品,还经常模仿那些诗歌进行创作,比如他读了《静静的顿河》中的诗句:
噢,我的故乡,/我将见不到你。/我再也见不到黄莺,/听不到黄莺的歌唱。/亲爱的妈妈,/不用为我太悲伤……子弹在响,/直入我的胸膛。/我倒在战马的脖子上,/在黑色的马鬃上洒满鲜血……
他于是就模仿,写出这样的诗句:
我要走了,/勇往直前地走上前去!/背向着故乡,/面向着前方,/愉快地走上战场……
他还写出了一首怀念家乡母亲的诗:
战场的青草地里蟋蟀在唱歌,/荧光虫飞来,/提上了我思乡的灯火。/母亲站在院子里,/摘下满腹珍珠的石榴果,/儿啊,/它挂在墙上/和娘的心一样晶莹,/期盼,/那个归来的时刻。
这样的诗句,政通抄写在桦树纸上,曾拿去给张仲翰团长指点。张仲翰团长对栗政通的灵性大为赞赏,十分喜欢勤学的政通,称呼他是平山团里的“小诗人”。若干年后,栗政通牺牲在扶眉后,已经是师长的张仲翰一次次怀念政通,不相信政通牺牲。在挺进新疆的一次策马行军时,张仲翰忽然产生错觉,望着前面队伍里一个身影对旁边的人说:“那不是栗政通吗?”错把他人当成是政通了。别人提醒他政通已经牺牲,这位文化师长十分惆怅地惋惜、遗憾着……
生意盎然的南泥湾,在1942年7月,迎来了“多情”的“五老”。朱德总司令邀徐特立、谢觉哉、吴玉章、续范亭巡游南泥湾。丰收在望的南泥湾激发了五老的诗情,朱德即兴唱赋《游南泥湾》:
远望树森森,清风生林表,白浪满青山,绿叶栖黄鸟。
登临万花岭,一览群山小,丛林蔽天日,人云多虎豹。
去年初到此,遍地皆荒草。夜无宿营地,破窑亦难找。
今辟新市场,洞房满山腰。平川种嘉禾,水田栽新稻。
屯田仅告成,战士粗温饱。农场牛羊肥,马兰造纸俏……
地里青幽幽的庄稼,满坡的牛羊,整齐的窑洞,繁荣的集市,处处让人感到希望和力量。这不,跟随******副主席来的国统区记者,忙着抄录墙上的标语、对联。饭馆门前是:“高朋满座畅谈生产事,美酒好菜全凭劳动来。”客栈门联写:“今夜住店好好喂牲口,明早赶路快快去驮盐。”铁匠铺前是:“大众投资金建立合作社,集体出主意发展新财源。”纺织厂的门联是:“筹备军需纾国难,振兴实业济时艰”。
1943年9月中旬,诗情画意的南泥湾迎来了一个伟岸的身影,******主席来视察南泥湾。即将丰收的南泥湾顿然一片欢腾。在旅部的一间展室,主席看到各团送来的展品,异常兴奋,抚摸那两尺长的谷穗,结着四个棒子的玉米棵,大如小磨盘的南瓜,连连称奇。看到狗头般大,重达二斤五两的洋芋蛋(土豆),主席又开始了幽默:“嗬!这个洋芋蛋真顽固啊!”又是一阵欢笑。
在平山团驻地马坊,******主席见到了这群“太行山上铁的子弟兵”,他的心情似乎格外的好,看得特别仔细。连战士们的伙房、宿舍都看过。
在栗政通的床铺上,******拿起来他的学习本翻阅,他摩挲“纸”张,问道:“这是桦树皮吧?真像纸哩!”王震答道:“大家都叫它不花钱的有光纸。”主席仔细看纸上的文字,那是政通摘录的诗歌。转眼看墙上悬挂的一溜灯笼报,高兴地说:“这字写得不错啊!生产不忘学文化,好啊!”站在门口的栗政通听到主席夸奖,兴奋和羞涩涨满青春的脸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