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精神的足迹前行
一
记得前些年去平山采访,路过河渠村,忽见岭上建有一个陵园,听人说是贾雪阳将军募捐建设的,为了纪念解放石家庄中牺牲在河渠后方医院的烈士们。
2011年,看《燕赵都市报》《燕赵晚报》等媒体报道了“一个老棉袄的秘密”的故事,抗战期间平山县一个名叫素云的情报员被敌人杀害,她的一岁多的女儿寄养给他人。60多年后,居住在北京顺义的女儿史庆云在一件养母留下的老棉袄里拆出了她身世的秘密,找到了戎冠秀写给素云的证明材料,知道素云被日寇杀害后埋葬在县城东南王子村的两棵大桑树下。素云情报员的事迹大白于天下,在贾雪阳的积极推助下,素云最后被追认为烈士。报道里写道,史庆云在母亲牺牲的地方,燃香祭奠,叫一声“娘”,匍匐在地大哭一场,抓了一把黄土,装在骨灰盒里,把烈士母亲“骨灰”迁放在河渠的陵园中。
河渠陵园又一次容纳了素云烈士孤独的魂灵,每年的清明时节,她的女儿不再惶惑,可以前往陵园祭奠母亲了。我读完报道也感到一种安慰。因为关注烈士们,我也开始关注贾雪阳将军。
终于,在石家庄的一次会议上,我见到贾雪阳将军。他银发如雪,但精神矍铄。和我相谈的将近一个小时里,他正襟端坐,腰板笔直,似乎连目光都未曾打弯儿,一个标准的职业军人!
贾雪阳,生于1949年,平山县河渠村人。曾任防化指挥工程学院副政委,解放军总参政治部副主任,2003年7月晋升为少将军衔,平山县北京老促会副会长。贾雪阳的父亲贾一平是忠诚的平山团中的一员。母亲李文放为八路军女兵,后做统战工作,晚年又一头扎在中国历史文化土壤中,研究弘扬秦文化。他的哥哥贾延岩出生在延安,曾担任习****秘书。革命家庭、红色土地的熏陶,造就了贾雪阳严谨的军人作风和浓浓的烈士情结。
在非常的岁月,贾雪阳曾回乡劳动,在村东头的一处土地上耕作时,经常翻出一些烈士的遗骨。他这样回忆:
1947年11月6日,我军打响了解放石家庄的战役。经过6天6夜的残酷激战,石家庄宣告解放。期间,仅设在河渠村的战地医院,就接收了1000多名重伤员进行救治。当时,医疗条件差,没有手术刀,就用剃头刀代替;没有消炎药和麻醉药,就用盐水洗切开的伤口;没有镊子,就用铁丝往外一粒粒地掏伤口的子弹和弹片。在这种极端艰苦的情况下,很多昏迷的战士口中仍不停地喃喃:我要回前线杀敌……
这些村里老人口口相传的英烈事迹,震撼他年轻心灵的同时,也烙下了深深的记忆。
在这个战地医院,最终还是有110名战士牺牲了。河渠村村民抹去他们身上的血迹和战尘,卸下门板捐出石料,怀着深情厚葬了烈士,并各自立碑铭记,形成了当时的烈士墓群。
光阴荏苒,由于无专人维护管理,一年年的风刮雨淋使得很多坟丘失去了标志,墓碑也已丢失。到了20世纪90年代,年轻的一代人已然不知村东头的故事——记录历史的只有几片长着荒草的墓地,仅剩的几块歪斜墓碑,以及无声长眠的烈士忠魂。
不断回乡探亲的贾雪阳看着残破的墓群,心痛无比。他深深懂得,对烈士的态度折射着一个民族的价值追求和价值取向。如果任由这些保存着遗骨的墓群消失,那么接下来湮灭的,就有可能是为国捐躯的精神。
他要极力保存这种精神,特别是有着平山团这样光荣历史的土地上,不能丢失这样的民族精神。1998年,贾雪阳发起并带头捐款筹资,组织村民和爱心人士对石家庄战役阵亡烈士墓群进行修葺整理,让其成为人民能传承烈士遗志、弘扬烈士精神的地方。
贾雪阳回忆:“以1998年修建‘解放石家庄烈士陵园’为例,它的经费来源全是民间筹集的。当地老百姓听说要维修烈士墓,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没钱没力的出主意。许多生活并不富裕的大爷、大娘,掏出了自己所有的积蓄,用旧报纸包着毛毛角角的零钱送来。他们的事迹让人感动,但这项事业不能仅仅局限于某些人、某些组织的义举,它更需要国家建立健全烈士遗骨、遗物保护的有关政策和配套措施,由个人义举变为国家行为,才能彻底解决有些地区烈士陵园遭破坏或长期无人看管的现状。”
正如当年组建平山团时候,平山人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团结一心抗战驱敌,但是在和平富裕的今天,捐款并不能解决最终的问题,还要依靠政府出手。贾雪阳呼吁国家加大对于烈士纪念物正常维护和环境整治的资金投入……
他还呼吁建立一个公祭烈士纪念日。他说世界上很多国家都设有烈士日,1月7日是巴勒斯坦烈士纪念日,1月30日是印度烈士节,2月11日是也门烈士节,2月21日是孟加拉国烈士节,3月3日是加拿大烈士纪念日,5月9日是俄罗斯战胜德国法西斯纪念日,5月的最后一个星期一是美国阵亡将士纪念日,6月6日是韩国的显忠日,离11月11日最近的周日为英国阵亡将士纪念日……而我们为国捐躯的千万名烈士,也应该有自己的纪念日,让后人祭奠,让烈士英灵得到安慰,激励年轻人报效祖国……
当然,河渠的烈士陵园里有河渠村的烈士,多数是外地烈士,他对所有为国捐躯的烈士都一视同仁,就像他对待“老棉袄的故事”的里的素云烈士一样。
贾雪阳将军为追认素云为烈士而积极地帮助跑办,多次找平山,找顺义,因为时隔久远,追认事情遇到许多麻烦。但是,贾雪阳用军人的执著,最终,在顺义区的申报得到了批准。
贾雪阳说:“我们不能让任何一个为国尽忠的人遭到冷待。”
朴素的话语,那些无名烈士们在九泉之下听到,也会感动的……
二
一日,到石家庄一所学院参加活动,走进一座教学楼时,我被大厅两侧的巨大宣传栏吸引,这里张贴着“双百”人物的照片和简介。看时间宽裕,我细细观看:
戎冠秀,平山人,战争年代的子弟兵的母亲;秦文贵,平山人,新中国成立后奋战在青海油田的模范……看着他们“熟悉”的照片,我不由得感慨。这是迎接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中组部等党政军社会团体共11个部门联合组织开展评选的“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想想这个13亿人口的国度,将近百年的历史,这个双百人物可谓难得,而平山县有两个,可谓光荣。
此刻,在秦文贵的身上,我似乎看到了平山团奋勇垦荒、忠诚戍边的情景。
1982年的一个夜晚,平山县树石村(距离西柏坡五华里),昏暗的油灯下,秦文贵七十多岁的老父亲耐心地查看着地图。地图是父亲专门跑到县城书店买的,曾经当过抗日村长、游击队长,英勇打过鬼子的抗战老兵,一定要找到儿子要去的原油生产基地“花土沟”。
秦文贵是父亲的第七个孩子,家里最小,却是父亲的骄傲。他是村里恢复高考后的第一个大学生,而今从华东石油学院毕业,儿子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我国海拔最高、环境最艰苦的青海油田。考大学,本来就希望儿子走出大山,“跃出龙门”,到条件更好的城市工作,谁想,秦文贵要从“树石沟”走到“花土沟”,听说那里一片片戈壁荒漠,条件比平山要艰苦得多。
父亲没有找到花土沟,有些失望,只是叮咛儿子:“孩子,你记住:不管走到哪里,不管那地方有多苦,你都要记得住是平山团的后人!”
告别了山村,21岁的秦文贵奔赴柴达木盆地,一去就是20多年。
秦文贵坐5天的火车、汽车,懵懵懂懂走下车,诗歌里“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的美景没有出现,一阵狂风卷着黄沙摔打在他的脸上,加上高原反应,他几乎背过气去。
他踩着沙土走向花土沟那几间低矮破旧的泥坯房,突然,沙土窝子里跳出一人,埋怨他踩漏了人家的“房顶”。原来这“地窝子”就是家啊,在荒滩上斜着挖一个坑,支上废钻杆,铺上油毛毡,再盖上沙子,就完成了,与荒漠浑如一体。秦文贵也住在这样的工棚里,抹掉因高原反应而时常流出的鼻血,扫钻台、擦机器、收工具、打吊钳……这个文弱的大学生和石油工人一起摸爬滚打。
两个月后的一天深夜,大地被惊醒。井喷了!不一会儿,井口压力已上升到了200多个大气压,而放喷管线又被结晶盐堵死,若不立即处理,将会掀翻井口,造成井毁人亡的严重后果。秦文贵看到,睡梦中惊醒的钻工们连安全帽都没来得及戴,甚至光着膀子就跳进齐腰深的泥浆中。在巨大的地层压力作用下,数千米深的盐水泥浆狂龙般喷涌而出,暴虐地扑向靠近它的每一个人。但是,没有一个人退缩。秦文贵感到血在往上涌。愣怔片刻,他把外衣一脱,跳进泥浆,加入到抢修管线的人群中。黎明时分,井喷终于被制服了。为了洗掉身上的泥浆和油污,秦文贵学着师傅们的样子,先用汽油一遍又一遍地擦,再用肥皂一次又一次地搓,浑身蜇得火辣辣地疼,不久身上开始脱皮……
硫酸钡重晶石粉能增加井压,但是要靠肩膀扛到井上。油田高价雇来的民工刚扛了两袋石粉,就不干了,卷起铺盖往戈壁里跑……秦文贵就和师傅们一起扛。6袋重晶石粉压在他的身上,鼻血浸透了胸前的工服,但他仍一步一步向井架挪去。
闯过了生存关的秦文贵开始“蜕变”——这是一次重要人生飞跃。随着时间的流逝,秦文贵的皮肤变得粗粝,面庞也被晒黑,在全队掰腕子比赛中,他已排名第二。打钳子、甩钻杆、扶刹把、下套管……钻井的每一道工序,他都了如指掌。他还不断琢磨研究各种设备,练就了一套千里眼、顺风耳的本领:看板房的灯光明暗,就知道井上启动了什么电机设备;听钻机的异常声音,就可判断出井上哪个环节出了问题。毕业第八年,他当上了钻井队队长兼工程师。秦文贵已经成了真真正正的柴达木人。
钻井队的艰苦生活,让秦文贵意识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要改变现状,出路只有一条,科技创新。夜深了,劳累一天,石油工人们已酣然入睡,只有高原的寒星能看到,秦文贵还在昏暗的灯光下学习。他自费订阅了英文版《中国日报》《北京周报》等报刊,长年坚持用英语记工作日记。
他不断积极探索固井新工艺的推广应用,基本消灭了小钻具通井事故的发生,仅这一项全年节约数十万元;他精心设计推广双级固井和7寸尾管完井技术,通过两口深开发井的试验应用,每口井节约成本30余万元;他优化改进井身结构,用八又二分之一英寸钻头替代十二又四分之一英寸钻头,缩小井眼,岩石破碎量降低一半,提高了钻井速度……他采用“本塞纠正,对准套管,水泥固定”的措施,妥善处理了狮32井的深层套管断裂事故,为国家避免了重大损失。秦文贵组织研究和推广、运用的科技项目达10多项,大幅度提高了钻井速度,使两个月打成一口井的梦想变成现实。
秦文贵主持“尕斯油田深井简化技术套管程序”研究。经过半年的苦心钻研,秦文贵和他的课题组完成了可行性论证,并成功地打出了4口深开发井。每口井节约技术套管2500米,4口井节约综合钻井成本近700万元。在这160多个日日夜夜里,34岁的秦文贵一头黑发竟花白了……
1992年,秦文贵被选派到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学习,秦文贵刻苦和敏锐的见识,让教授们觉得不可思议。2000年他赴美国德州农业和机械大学商学院攻读MBA学位,谢绝了国外公司的高薪聘请,毅然归来报效祖国;他还婉拒南方一些有实力石油公司的邀请,毅然决然地回到了艰苦的柴达木。他始终记着平山老百姓常说的四个字:“知恩图报。”
在去加拿大的临行前,他来到冷湖四号烈士公墓。在烈士墓前,他站了很久、很久。最后,他用一块白色的方巾裹了一把沙土装在衣兜里,他要让这带着油香的沙土陪他远行。
天道酬勤,荣誉伴随着秦文贵的奋战也纷至沓来。
他多次被评为优秀科技工作者和劳动模范,是石油系统的“学科带头人”、新一代青年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先后荣获团中央、全国青联授予的“中国青年五四奖章”,曾出任第九届全国青联副主席,获“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特等劳动模范”称号。2009年,与石油“铁人”王进喜等3名英模当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2011年夏天,秦文贵已经到北京工作。在中石油的办公大楼里,我见到了这位朴实的平山子弟。他衣着简素,一口乡音,状貌朴实,让人感觉他和周围气派的氛围不是太协调。一旁的一位北京朋友玩笑说:“你们还没有到过秦文贵的家里,那才叫‘陋室’呢,可能连你们平山的都不如。”
三
行走在河北大地,“敬业”两字到处可闻可见,敬业集团跻身全国五百强,生产规模达到1000万吨钢铁(年),是由两万名新时期的“平山子弟兵”搭建起的“十里钢城”。平山县财政收入的近半来自敬业集团。在贫瘠的红色平山老区,敬业的发展壮大可谓是一个奇迹。
2011年一个夏日,我走过宽阔平坦的敬业大道,走进位于南甸的敬业办公大楼,采访了集团董事长李赶坡。年至六旬的李赶坡,一身灰色的工作服,若走进工人堆儿里,就是一个和善的老师傅。
我和他聊天,他先是坐在宽大的沙发上,说了一会儿,不知不觉中,发现他已经蹲在了地上,我眼前又浮现在田间、街巷里蹲坐的老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