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儿童素质培养从书——能力立体
34333900000002

第2章 指导孩子科学地用脑

学习活动的主要器官是拥有神经系统的脑,而且脑也是孩子智力活动的主要载体。脑的构造非常复杂,一个人脑的神经细胞(神经元)及其突起(神经纤维)的联络,比整个北美洲的全部电报、电话通讯网络还要复杂。由于大脑如此复杂,人类至今对它的认识还十分肤浅。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大脑是物质构成的,同其他物质一样有其自身的活动规律。按照大脑的活动规律学习,能够提高学习效率和开发智力;反之,轻者会使学习效率下降,重者还会导致智力衰退和其它心理疾病。因此,家长应指导孩子科学地用大脑学习:

教育孩子劳逸结合列宁曾说:“人脑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大脑的结构异常复杂,是地球上物质进化的最高产物,“用进废退”的进化规律在智力的获得和提高上体现得非常充分。勤用脑学习的人,智力必然得到加强,甚至超出常人,而不用脑少用脑的人,大脑细胞得不到锻炼,反而会出现废用性萎缩。因此,家长应鼓励孩子勤奋学习,立志成才,做到多看、多听、多记、多用、多做、多思。多用脑是从整体上来说的,从具体安排来说,则应注意大脑是人体内最容易疲劳的组织,在适宜的脑力劳动之后,应让孩子得到充分的休息。一般来说,10-12岁的孩子每次学习30-40分钟、12-15岁的孩子每次学习40-50分钟之后,就应让他停下学习休息一会儿,在房间走动走动。到户外看一看、或者听一段音乐、喝点茶水,虽然这类活动的幅度不大,但它对于孩子大脑的休息与调节却有一定作用。

指导孩子恰当安排用脑时间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说:“在人类机体活动中,没有任何东西比节奏性更有力量”。人们形象地把人体中的活动节律叫做生物钟。如果孩子能把他一天中的学习、劳动、锻炼、娱乐和睡眠等事件作出科学的安排,然后严格地执行,经过一段时间,前面活动的刺激就会成为后面活动的信号,建立条件反射,从而使其大脑皮层各区域的兴奋和抑制,或者说工作和休息处于比较平衡、比较协调的状态。恰当安排用脑的时间,还可用交换学习内容的方法,马克思在写作感到劳累时常常利用在草纸上演示数学题的方法来休息,列宁批阅文件后常常要在沙发上浏览一会儿小说。这是因为学习不同内容使用的大脑皮层兴奋区是不同的,当转换学习内容时,前一个大脑皮层兴奋区立即转入抑制状态,与后面学习内容有关的大脑皮层区开始兴奋,这样就可使大脑皮层各个区域轮流休息、轮流工作,从而减少疲劳的发生。

创设适于大脑工作的环境孩子大脑的活动需要有一定的环境才能保持高效率,噪音、阴暗、潮湿、强光、太热、太冷、居室凌乱、桌椅不平等等,都不利于大脑的工作。家长应为孩子创造环境安静、空气新鲜、光照适度、气温适宜、干净整齐的条件,使其心情舒畅地学习。孩子的大脑是很“娇贵”的,它对于混浊空气和有害物质的反应很敏感。工业、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以及环境污染、空气混浊,都会损害脑的机能,家长应教育孩子注意防护。吸烟、喝酒、超量服用安眠药、吸食海洛因和大麻等,会使大脑产生损害性的过分兴奋或明显钝化,都可能损害脑的机能。孩子学习时精神过度紧张、忧郁、焦躁,会引起细胞能量的过度消耗,并且使注意力无法集中,学习活动被抑制,结果效率下降。孩子的学习积极性高,兴趣浓,情绪愉快,在内分泌系统分泌的激素作用下,使得血管扩张,血糖含量上升,新陈代谢加强,神经细胞兴奋性提高,就会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

空间智慧能力培养

⊙空间和时间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基本属性,我们生活在一个真实的三维空间之中,都应有在这个真实的空间中运动、寻找物体和自身定位的能力。有意识地培育孩子的视觉天分,提高孩子对颜色的敏锐度,从而增强绘画和建筑的想象能力。

空间能力

空间能力评价

空间和时间一样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基本属性,我们都生活在一个真实的三维空间之中,我们都有在这个真实的空间中运动、寻找物体和给自身定位的能力,但什么是空间能力,谁能够确切回答出来?

人类的空间能力是心理学家和其他产学家们感兴趣的研究课题。我们可以了解一些有关空间能力研究的历史进程,也可以了解有关空间能力测验的技术和方法。

(1)空间能力与语词能力不同,在智力研究中较晚才被注意到。对空间因素的研究受到因素分析法固有局限的束缚,或许更重要的是受到强烈偏爱语词能力思想的束缚。

(2)刺激维度问题在空间能力的研究中有着持续的兴趣,而随着越来越多的人从事关于在大范围或环境空间中个体差异的研究,刺激维度问题再次成为重要的问题,但尚未解决。

(3)尽管某些类型的表象一直被认为和空间能力具有密切的了系,但确切的关系目前尚未确立。随着对空间能力的心理表象不同种类的研究,将会有趣地发现各自具有怎样的特征及它们之间具有怎样的联系。

(4)尽管我们还很难给出一个为人们所共同接受的关于空间能力的定义,但目前确实存在着大量负载这个或那个空间因素的各种“空间感”的纸笔测验。

(5)在谈论空间因素时,有趣的一点是,经过整个50年代,不同的分析家借用了不同的词却以相似的方式来描述大致相似的因素。

因此,如果把对空间能力的描述综合起来解释为“视觉形式的知觉与保持”及“视觉性状的心理操作和重构”。这一特征可以说和早期发现的大量对空间能力的描述是不一致的。但这一特征不仅包括了关于图象和操作表象的特征,而且还包括了关于因素的描述。总之,尽管确定空间能力的特征可能是过渡性的,但可以为在分类的格局中组织大量的空间测验提供有用的根据。

空间能力的发展

自皮亚杰的《儿童空间概念》(Piage’t&Inheder,1956)一书出版以来,儿童空间能力的发展一直是发展心理学,特别是儿童心理学研究领域的热门话题。

在研究儿童的空间能力时,皮亚杰提出了儿童空间概念发展的一般进程或规律。

儿童在发展空间概念时,最先发展的是拓扑几何概念,接着是欧几里德几何(即欧氏几何)概念,然后是投影几何(或射影几何)概念,最后到结构度量几何(或解析几何)概念。年龄很小的婴儿实际上并没有什么空间概念,他们对自己生活其中的空间或外部世界的印象毫无组织,只能算是一片混沌。等孩子长到3、4岁时,开始发展拓扑几何的概念,也就是说,对于这个时期的儿童来讲,他们只能领会一些拓扑学上关于空间的性质,如邻近和分离、封闭和开放等。正因为他们只能领会这样的空间性质,因此在此年龄段的儿童看来,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根本没有什么区别。所以,当你要求一个3、4岁的孩子临摹一个正方形、一个三角形或是一个圆形时,他都会画出一个近似于它们三者却并非完全是它们之一的图形。下图中的上面三个图形是假设要求儿童模仿的图形,下面对应的三个是儿童实际画出的图形。显然,按照欧氏几何的概念,下面三个图形与它们对应的上面三个图形是不一样的,一旦按照拓扑几何的概念。不仅下面的图形与它们上面各自对应的图形是一样的,而且所有这些图形都是一样的。依据此事实可以确定,此阶段的儿童只具有拓扑空间的概念。

皮亚杰根据自己的研究和推理,给儿童空间发展描绘了这样一幅图景:处于感觉、运动阶段的儿童的空间概念具有拓扑几何的性质,随后,在前运演和具体运演阶段,儿童开始形成欧氏几何概念和射影几何概念,大约在9、10岁以后开始理解水平关系、垂直关系,并逐步向解析几何概念过渡,开始理解二维、三维空间的定位和测量等概念。

皮亚杰等人的研究引起了世界范围的响应。接着直到80年代后期,人们对皮亚杰等人的实验进行了数以千计的重复测试和验证实验,结果出现了一些明显不同的观点。首先,人们对皮亚杰所谓的儿童先发展拓扑空间概念的论点提出异议。反对者认为,儿童之所以不能很好地临摹要求的图形,并不是因为他们缺乏关于这些图形的概念,而是因为他们的运动机能没有发展到足以使他们很好地临摹的程度。实际上他们完全可以辨别不同欧氏几何图形(如正方形和圆形),只是在绘画过程中不能很好地控制手的运动而总是把圆形画成了类似于方形的图形。

儿童对空间关系的认知发展大概经历这样一些阶段:

①通过自身的运动来确定物体的空间位置关系,这在3~4岁的孩子身上表现得最为明显,直到5岁左右开始向下一个阶段过渡;

②利用明显的标记或路标对物体进行定位,这在6~7岁的孩子中表现最为明显,直到9岁左右才可以利用比较复杂的标记;

③能够利用空间整体结构的信息对空间中物体的位置关系进行定位,这个阶段在年龄上与前一阶段有明显的交叉或重叠;

④到10岁左右,儿童开始具有表象旋转能力。在这以前,如果你把一张关于某一空间的图转过一定的角度放在孩子面前,当他想把图与真实空间进行匹配时,他可能只有把图转到与真实空间相同的方向时,才能很好地定位,如果不能对图进行旋转,他就可能会把自己转过一定的角度。如果这也不允许的话,他很可能会出错。但在10岁以后,儿童就开始通过旋转头脑中的表象对真实的空间和有关空间的图进行匹配和定位。当儿童在6~12岁时,他们开始表现出对二维空间和三维空间进行匹配的发展特征。

培养内容

儿童空间感知发展的特点

1~3岁空间感知能力发展的特点幼儿很早时起就有了空间的感知。一些研究认为,幼儿从2岁半到3岁,判别平面图形大小的能力急剧增加。其他的研究也认为早期幼儿认识事物是凭借事物的形状和颜色来进行的。

乳儿可以根据瓶子的形状认出他的奶瓶,他们已能够依据物体的形状辨认出他们所熟悉的物体。但这时的幼儿只是对物体形状的一种感知和笼统的体验,他们还不是对抽象的几何图形的认识,还没有形成图形的概念。他们叫不出这些图形的名称,还不能用语言来表达自己对图形的感知。但对图形却已很感兴趣,能够辨认。

3~4岁空间感知能力发展的特点幼儿对空间方位的知觉有明显的年龄差异。年龄越小,理解的空间概念越狭窄。

3~4岁幼儿已经能够对物体之间的远近关系有较好的感知和理解。

他们喜欢探索物体之间的结构,如套碗。这个阶段的幼儿喜欢反复地套来套去,喜欢把东西拆开,重新摆放物体,这就意味着改变了物体的空间排列形式。

在幼儿辨别空间方位的难易顺序上,幼儿只能感知和理解基本的方位,对于3~4岁的幼儿感知空间方位并加以辨别则更为困难,只能感知简单初步的空间方位。

幼儿认识空间基本方位的顺序常常是先上下,再前后,最后是左右。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由方位本身的复杂程度决定的。上下的方位一般是以“天地”为标准确定的,“天为上,地为下”是永恒不变的。由此确定的人体“头在上,脚在下”

也不会改变。上下方位区别明显,而且不因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幼儿容易辨别。前后和左右的方位是有方向性的,它们随定向者自身位置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幼儿辨别比较困难。尤其是辨别左右要比前后更为困难。

一般来说3岁儿童能辨别上下,4岁能辨别前后,5岁以后是左右概念的发展期。

幼儿在辨别空间方位时,要经历由以自身为中心向以客体为中心的过渡发展过程。

3~4岁幼儿辨别上下,先是以自身为中心的上下、前后,如自己的身体,头在上面,脚在下面;衣服前面的扣子、后面的蝴蝶结等;之后,幼儿可以进一步认识感知以自身为中心的身体以外的上下前后,如我的头上面是屋顶,脚下是地面等。

最后,3~4岁幼儿上下、前后等的方位感知发展到以客体为中心的上下,如桌子的上面,书的上面有一支笔等。

此外,3~4岁的幼儿理解的上下概念也是十分有限的,他们对离自己非常近的和正对着的物体的方位容易辨别,而对离自己太远的,或太偏离或倾斜的物体,幼儿就不容易感知和辨别了。

除了空间方位的感知以外,3~4岁幼儿已能很好地感知体验立体知觉,即对物体所占的空间范围、所占位置的前后距离有所感知。

3~4岁的幼儿喜欢探究事物的空间关系,如喜欢把东西放在盒子里,把小豆装在瓶子里,再很高兴地把它们倒出来。这一活动过程虽然不断重复,但幼儿很是喜欢。

同时,在序列排序活动中,幼儿通过排序3~5个物体,排得近一些和排得空间大一些,使幼儿对空间感觉都有不同的体验。

4~5岁空间感知能力发展的特点4~5岁幼儿对空间方位的感知,除了能够辨别物体的上下位置之外,已经能够辨别前后,但这些都是以自身为中心的辨别为主,如果出现辨别客体的前后,幼儿就会有些为难。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对上下、前后等方位的感知与辨别水平会有明显的提高。到了5岁时,已初步开始辨别以自身为中心的左右,但以自身为中心的掌握对这个年龄阶段的幼儿仍是比较困难的,因而经常出现判断不稳定的现象。实际上,儿童对左右概念的掌握,在5岁只是初步开始感知自己的左右,要能够基本掌握还要到7岁多。

4~5岁幼儿空间感知发展较为突出的是已能够辨别前后,而且辨别空间的方位区域也有所扩大,他们不仅能辨别近处的上下、前后方位而且也能够辨别离自己较远的以及偏离正前方或上下的物体存在的方位。幼儿对空间方位的感知理解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通过由易到难逐步渗透和体验才能对空间方位较好地辨别。4~5岁的幼儿虽然比前阶段的孩子对空间方位有进一步的体验,但仍然处于正在发展之中,还没有发展完善。

4~5岁的幼儿对空间方位的感知、理解,同样需要通过实际的尝试与体验来获得。这个阶段的幼儿对物体之间空间关系的辨别,也是通过不断地尝试和体验而获得的。在不断的活动中,中班孩子搭积木的水平明显提高,不仅在于活动有目的,更重要的是幼儿已经对积木之间的空间关系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如能够较好地判断积木之间的位置与远近关系。

空间感知是比较复杂的一种知觉,因为它涉及到物体面积的扩展,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物体的延伸是向前还是向后,向上还是向下。由于空间感知的复杂性,所以幼儿空间感知能力的培育是在经常的活动中潜移默化形成的。

5~6岁空间感智能力发展的特点5~6岁幼儿的空间感知能力有了很大的发展,不仅能够感知辨别远处物体的上下、前后,而且也能够以自身为标准来判断左右。这个阶段的幼儿对物体之间的空间关系已有了一定的感知经验,他们已能够比较好地感知物体之间几种相互的空间关系,常见的有邻近关系、分离关系、次序关系与包围关系等。如邻近关系,幼儿在制作一个小飞机时,能够通过尝试找出飞机翅膀与飞机机身的邻近关系位置,而3岁左右的幼儿则往往把机翅安到一个不恰当的位置上,找不到最恰当(邻近)的位置。如分离关系,幼儿在制作飞机时,知道把两个翅膀分别安在机身两边,这时这两个机翅就是以分离的关系的空间形式存在的。但有的两三岁的幼儿有时则会把两个翅膀安在一起,说明他们还没有真正感知到事物之间的分离关系。对于次序关系,是指任何物体在空间中存在都以一定的顺序性出现的,如,人的五官从下往上是按一定次序排列的,不能颠倒。

5~6岁幼儿对空间感知的一个重要特点,表现在能以自身为中心来感知辨别左右。5~6岁幼儿区分前后左右区域的范围有所扩大,可以辨别离自己身体较远的或是偏离一定角度的物体的前后左右。如不仅能够辨别正前方、正后方,还能够辨别感知前方所有范围之内和后方所有范围之内的方位,对以自身为中心的左右也可以从一定的范围上加以辨别。

6岁左右,在一定的教学条件下,能够将一定的空间分成两个区域,左边区域和右边区域,前后两个区域等。如5~6岁幼儿在自己布置环境时,把一面墙壁的整体分成两个区域,左手方向一个区域,右手方向一个区域。

空间感知能力培育的目标

1~3岁空间感知能力培育的目标1.引导关注各种形状的物体,运用多种感官感知不同形状的物体。

2.培育和满足孩子对图形的兴趣和好奇心。

3.喜欢玩各种图形或各种形状的物体。

3~4岁空间方位培育的目标1.引导幼儿感知体验物体的简单空间关系和邻近关系。

2.引导幼儿说出以自身为中心的上下方位,包括自己身体的上部与下部和自己的上面与下面的空间位置关系。

3.引导幼儿在活动中感知、体验和说出物体所处的上下位置。

4~5岁空间感知能力培育的目标1.在生活与活动中引导幼儿感知体验前后方位可先感知体验自身为中心的前后,如自己身体的前后方位,自己前面的物体,自己后面的物体等;在本阶段中后期,可引导幼儿感知体验客体(事物、他人等)的前后,如房子的前后,别的小朋友的前后,衣服的前后等。

2.引导幼儿从多种空间方位去感知观察物体上下、前后等幼儿处于不同的位置时,对事物的前后、上下感觉是不一样的。因此,引导幼儿感知观察不同空间方位的物体的前后、上下等,有利于丰富幼儿的空间感觉经验,如站在立交桥上,看汽车的上面,与站在地面上看汽车的上面有不同的感觉;站在滑梯上看教室的前面,与站在阳台上看教室的前面也是不同的。从不同角度的照片上看房子的前面,与实际看房子的前面是不同的。衣服不穿时的前后感知,与把衣服穿上后的前后感知是不同的。所以幼儿在穿衣服时对前后的感知与穿好后的前后感知很不相同。

3.引导幼儿感知体验远处物体的上下、前后等方位4.引导幼儿在活动中体验并学习按不同方向运动,如向前、向后、向上、向下等5~6岁空间能力培养的目标1感知辨别以自身为中心的左右,并在实际生活中随时加以运用。

2能够感知和描述周围环境中物体的位置。

3能够感知体验物体运动的方向与物体位置的变化。

4辨别各种画面中物体的空间方位。

空间感知能力培育的方法

1~3岁空间感知能力培育的方法1.利用孩子的日常生活随时引导孩子接触和感知各种形状的物体。

在孩子的用品上(如杯子上、碗或瓶子等)贴上相应的图形;感知手帕、毛巾、被子、蛋糕、糖果、饼干和图书及纸张等事物;尤其是当一个新的事物出现时,利用孩子的好奇心和新鲜感引导孩子关注物体的形状。此外,为孩子提供不同形状的玩具,如积木块、积塑、小盒子、各种蔬菜模型等。

2.提供各种图形或各种形状的物体,供孩子进行简单的游戏。

用圆形、正方形和三角形卡片拼图,或进行玩象征性的游戏,如用圆的图形卡片当小瓶用,用小棍摆出圆形、正方形等图形,并满足孩子用图形自由游戏的愿望和兴趣。

3.为孩子提供接触和感知各种形状物体与玩具的机会,并运用多种感官感知图形。

4.利用——对应的方法引导孩子辨别圆形、三角形和正方形等,但可以不让孩子说出图形的名称。同时难度也要有所考虑。如颜色相同的圆形、三角形或正方形,成人拿出一个圆形后让孩子挑出颜色相同的三角形和正方形。

3~4岁空间感知能力培育的方法1.让幼儿感知、体验自己身体的各部分的位置,通过绘画、手工等活动的方式,表现自己身体的各部位。如画人脸,让幼儿感知表达空间布局。

鼓励幼儿用身体的各部位参与活动,如把皮球举过头顶,把皮球抱在胸前,把皮球坐在下面,用脚踩住皮球等。通过身体的不同活动姿势,体验空间感。如站着、蹲着、坐着、躺着的不同空间感,把手拉起来,可以使圈中的空间变大又变小。运用空间词汇体验自身的各部位空间感。

幼儿对空间方位的认识是从对自己身体有关部位的方位认识开始的。对自己身体有关部位的认识,直接的自我感知是最有效的方法。在感知的基础上,配合词的描述,使幼儿对空间方位的认识有初步的概括理解。例如,幼儿认识上下,先请幼儿想想自己身体的上面有什么,下面有什么,启发幼儿摇摇头、动动脚,以取得对这些部位的感知,然后再说出身体的上面有头、下面有脚。将身体的部位与有关方位词联系起来,使词的获得建立在直接感知的基础上,其目的是为了初步理解方位词的含义,而不是身体的部位,所以应突出和重复“上面”和“下面”的词。还可改变提问方式,反复让幼儿回答。如“头在你身体的什么地方”,“脚在你身体的什么地方”等问题。

利用手工绘画活动,感知、体验人体各部位的结构布局。如上肢、下肢、左脚、右脚,可以让幼儿尝试贴小人,合理按空间位置摆放。

2.引导幼儿在日常生活及活动中感知和描述物体的上下、自身的上下等。

幼儿在实际生活中经常接触到各种物体,每个物体都是以一定的空间形式存在的。因此,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时时感知物体的位置,所占空间的大小。成人可以在与幼儿对话时,有意地使用空间方位词,引导幼儿体验和感知。如成人可说你的画画在了小明的下面,你的苹果在桌子的上面;滑梯的上面都有谁?滑梯的下面都有谁?

3.为幼儿提供带有容积的空盒子、小桶等材料,幼儿在对盒子、瓶子、小桶等的物品探索感知主体之间的空间关系,如盒子与盒盖的关系,把东西装在盒子里;瓶盖盖在瓶子的上面,瓶子里装满小豆子,装一部分小豆子时,幼儿都可以感到不同的空间变化。

幼儿还可以发现瓶子可以放在小桶里,大盒子可以套在小盒子的外面,总之,让幼儿在充分的材料中主动操作,探索各种主体之间的空间关系。

4.在拼插和积木等游戏活动中引导幼儿获得对空间的感觉。在进行插塑玩具的活动中,可以利用这种活动引导幼儿感知空间关系。

如插一个带孔的或空心的东西,对幼儿的空间感知体验是很有意义的,幼儿还可以插出不同的伸向空间方位的大炮、树枝,使幼儿体验到空间方位的延伸。虽然这阶段幼儿不能准确说出空间方位,但是他有了感知和体验,这种感知对他的发展是很有帮助的。

搭积木也是一种发展幼儿空间感觉与概念的有效途径。

幼儿在搭积木过程中,可以发现向上搭高,向水平方向延伸,可以搭动物园,把动物围起来,对里外的概念有所体验。

在拼图中,幼儿把一块图放在上下都会产生不同的空间感觉。同时,在把拼图收好放在盒子里的过程中,幼儿也要感知和体验拼图块的空间位置关系,这样的活动有利于幼儿感知和体验物体间的空间关系。

5.运用观察法引导幼儿有意识地感知认识空间位置。

……上有……,……下有……,在……上和在……下,是用来描述物体在空间所处的位置,3-4岁幼儿能够理解和感知。成人可以在幼儿园里、活动室中让幼儿观察自己的上面有什么(天空、太阳、云彩、天花板、灯等),下面有什么(如地板、小草)等;还可以说,树上有什么?桌子上有什么?滑梯上有什么?树下有什么?此外,还可以从图书图画上观察到什么上面有什么?什么在上面?什么在下面?并引导幼儿描述说明,说得不准确没关系。

还可以引导幼儿观察小昆虫等,观察它们运动的方向。如小蚂蚁爬到椅子上了,那么多小蚂蚁都朝这边爬来等。

4~5岁空间感知能力培育的方法1.通过引导幼儿观察,鼓励幼儿描述自己对空间方位的感知体验成人要引导鼓励幼儿谈论有关空间感知的体验。

幼儿在日常生活与活动中,成人可以引导幼儿观察教室的上面有什么,教室的前面有什么;我们头顶上有什么,天空上面是什么样的,地上有什么,什么东西的前面是什么,什么东西的后面是什么等。成人要学会抓住一切机会与幼儿共同体验不同情况下的上下、前后等空间方位。这样,幼儿经常会对前后、上下等方位有所感知,只是幼儿有时还不能够清楚地意识到。教师可以通过交谈与讨论,给幼儿以表达感受的机会。如幼儿站在高高的攀登架上非常兴奋,他们看到了什么?从高处感受到房子上面、房子前面、树的上面、树的下面都是怎样的?

2.引导幼儿在日常生活与活动中感知自己身体的前后,并尝试正确运用上下、前后等方位词汇,理解这些词的含义如自己的前面有眼睛、鼻子等,后面则是背。因为对空间方位的感知是从对自己的身体前后、上下开始的。在日常生活与活动中,许多机会可以引导幼儿感知自己身体的前后,尤其是幼儿自己学习穿衣服。幼儿学习穿衣服既要能够辨别自己的前后,而且也要辨别衣服的前后,最后还要把二者对应起来。当然,还有其他活动可供我们去挖掘,充分利用幼儿的日常生活,为幼儿感知辨别空间方位提供体验与实践的机会。

3.利用绘画、手工游戏等活动引导幼儿正确理解不同情况下的上下、前后空间方位如自己身体的上下、前后,物体与物体之间的上下、前后关系等。在中班的绘画中,幼儿虽然画得比较简单,但已开始有了初步的空间布局。如,天空上飞着小鸟,大鸟在小鸟的前面领着小鸟飞。天上有太阳,地上有小草等。成人可以通过与幼儿谈话的方式引导幼儿说出画的上面是什么,画的下面是什么。成人再从画引导到实际中,与幼儿一起讨论天空在我们的头上,脚下是,如草地等各种地面,并要承认孩子的感受。

运用游戏法引导幼儿感知体验不同情况下的上下、前后等空间方位,是很适合幼儿特点的方法。在手工制作游戏中,成人可引导幼儿作什么东西放在上面,可以变成一个玩具的游戏,如一个小朋友把一个小棍插在一个牙膏盒的上面,再把小型数字卡贴上去,于是一个“手机”就做成了。同时幼儿在运用“手机”游戏时,就知道带天线的是朝上的,贴数字的是朝前的。另外,成人在带领幼儿玩“娃娃家”,给娃娃家布置房间的游戏时,成人与幼儿讨论如何摆放,成人可以告诉幼儿娃娃家今天有许多东西没有放好,我们大家一起来把这些东西摆好。什么东西放在什么东西的上面,如什么东西应该放在床的上面,什么东西应该放在床的下面,什么东西应该放在桌子上等等。然后与幼儿一起摆放各种玩具。另外,在幼儿讨论与摆放的过程中,成人不一定要求幼儿必须把什么东西放在什么地方,而重点是要让幼儿说出他摆放的位置。如,幼儿可能把娃娃放在小椅子上,只要幼儿说出“我把娃娃放在小椅子上面”,就说明幼儿对上下的空间感知是正确的,至于为什么要放在小椅子上面,不必过分去追究。因为在这样的活动中,成人要注意保护幼儿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同时也要尊重幼儿的想法,如果出现错误的判断,教师再加以引导。

此外,成人可带领幼儿玩“猜猜我在哪里”的游戏。在音乐的伴奏下,幼儿自由地走动,一旦音乐停下来,小朋友们都要找个地方藏起来,当被小朋友或教师抓到后,要说出来他藏在什么地方,如“我藏在门的后面”等。

还有“相反的游戏”,通过成人与幼儿说相反的方位词,来促进幼儿对方位的掌握。如教师说“前”,小朋友就要说“后”,反之亦然。

4.成人在让幼儿辨别感知空间方位时,教师要说明确切的空间位置在幼儿辨别空间方位的活动中,如果没有特定的情境,成人不能随意说“把东西放好”

或“把东西拿来”等,这样的语言要求对于幼儿来说,不能够很准确地表达清楚。而应该说“把什么地方的什么东西放好或拿来”。这样幼儿才能准确明白成人的要求,幼儿才能正确辨别。

5.鼓励幼儿对教室中的各种物品寻找恰当的摆放位置,在活动中感知不同物体摆在不同地方,感受不同的空间方位感如桌子摆成圆形和摆成方形的感觉是不同的。玩具材料的摆放也能体现出物体间空间关系的变化。再如,有些玩具摆放时不占地方,什么东西摆放时可以使空间感觉有点儿小了。如图书的摆放,横着摆、竖着摆是怎样的感觉呢?

5~6岁空间感知培育的方法1让幼儿感知描述自己的左右方位幼儿对左右方位的感知是从以自身为中心的左右开始的,教育者引导幼儿辨别自己的左手和右手,让幼儿感知到自己的左右手方向和左右手的周围环境,逐步使幼儿意识到自己的左边和自己的右边。但在引导幼儿感知左右时,一定要与幼儿具体的感知事物结合起来。例如,可以告诉幼儿拿筷子的手和拿笔的手是右手,扶碗的手是左手。

幼儿在不断感知观察自己身边的左右时,可以引导他把自己的感受告诉成人和小朋友,让幼儿有更多的机会去描述和交谈。

2在生活中引导幼儿不断感知体验物体的空间位置,辨别左右对左右方位的辨别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在生活中不断运用和体验中逐渐获得的。

幼儿在吃饭时,拿勺、用筷子等都要用左右手,成人可以提醒幼儿用哪只手;唱歌、跳舞中也会用到左手或右手,左腿或右腿等;在做操时也会用到左手或右手、左腿或右腿,做出向前、向后、向左、向右等与方位有关的活动。另外,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体验到物体与物体之间的关系,如什么东西放在上面,什么东西放在下面,什么东西放在前面,什么东西放在左边,什么东西摆在右边等。

此时期幼儿的活动能力提高了。因此,家庭在布置环境时,可以让幼儿参与,这是为幼儿提供感知体验空间方位及物体与物体之间空间关系的极好机会。如墙壁上如何分成几块,活动区如何安排,柜子的摆放等,不同房间的空间感觉就不一样。这些活动开始之前和结束之后,家长都应该组织幼儿进行讨论和总结,讨论与总结的内容应该与幼儿的空间感受密切联系,如哪些东西摆在左边好些,哪些东西摆在右边活动空间将会大一些等。

3在日常活动中引导幼儿正确运用方位词语成人与幼儿谈话时,凡是可以使用方位词语的,就要使用一些方位词,让幼儿在无意中获得对方位词汇的感知。如成人看见幼儿在做一个东西,成人就可以说:“你刚才好像把一个小棍插在这个小人的左手上了,是吧?”与幼儿谈话,让幼儿意识到他们正在进行与方位有关的活动。

4感知描述幼儿周围环境中物体的位置对一个物体位置的观察与描述可以帮助幼儿建立空间概念,提高空间感知能力。生活中的各种物体都是以一定的空间位置存在的。如,什么东西是放在桌子上的,什么东西是放在教室的前面的。小班在幼儿园的什么位置?中班在幼儿园的什么位置?滑梯在幼儿园的什么位置?班里的积木通常应该放在什么位置?还有其他玩具或物品通常都应该放在什么位置?这些不仅对幼儿的空间感知能力的培养有积极的意义,而且也逐渐培养了幼儿的良好习惯——

哪里取的东西放在哪里。当然,成人引导幼儿还可以对他所去的地方,如公园、商店、大街等地方的各种物体的位置,进行有意的感知和描述。另外,幼儿在家里也可以对家中所熟悉事物位置进行感知和描述。

5引导幼儿感知体验物体的运动方向和位置变化幼儿经常会接触到一些运动的物体,如汽车朝哪个方向走了,一个人从哪里过来了,燕子冬天到南方去,南方在哪个方向。5~6岁幼儿还可以用小汽车在桌面上玩开车的游戏,如汽车应该右行车,向哪拐弯?拐弯的标志是什么样的?大家可以一起做。再如,小朋友玩“猫抓老鼠”的游戏,哪个小朋友朝哪个方向跑,成人都可以与幼儿谈论他们的游戏,说说当时的方位感受。

看电视时,如动画片中物体的位置变化;足球运动员的踢球,让幼儿注意球的运动方向。也可以引导幼儿感知一些物体位置的变化,如积木不在原来的位置了,现在换了一个新的放积木的地方等。

可以与幼儿进行关于他们自己坐车时感受的谈话,如向哪开,倒车时的感受,靠右行是怎样的,车窗外的物体是怎么动的等。成人可以在幼儿的活动中经常教导幼儿注意观察并及时交谈。

因此,在实际生活中成人应注意引导幼儿感知各种幼儿所见到的物体的运动或物体位置的变化。

6在阅读图片时,引导幼儿辨别画面中的空间方位幼儿经常接触到各种图片画、图书、电视中的画面等,这些都为幼儿提供了接触空间方位的感知材料。成人应该收集这些可供幼儿辨别空间方位的图书和图片等。如有的图片上有人物、房子、树木,这些东西都有一定的位置,可以与幼儿一起看看,并辨别判断一下。也可以让幼儿画一下回家的路线图,画一下幼儿园各班的位置、滑梯的位置等等。然后,拿这些画片来给小朋友讲,让小朋友知道他们家的位置(当然是象征性的,孩子画成什么样都可以,不要否定孩子,我们的目的是让幼儿讲方位)也可以让孩子画幼儿园,然后让他们给老师看,并给爸爸、妈妈看,讲一讲各种东西的位置。

培养方法

儿童空间智慧能力训练(一)

小强最喜欢去动物园了。当听说星期天带他去动物园,就高兴得跳起来,平时的那点磨蹭劲全没了。

去动物园的路上就开始念叨什么大熊猫、小熊猫,海豹、海狮,孔雀、山鸡等等。

但是,今天来到动物园,妈妈买好票后并没有马上带小强进去,而是先买了一张动物园导游图,并带他来到大门口的动物园导游图前。

“妈妈,为什么还不进去呀?咱们快进去吧。”小强着急催妈妈进动物园。

“别着急,咱们先来看看动物们都在什么地方,咱们这样可以更快地找到它们。”

小强的妈妈今天来动物园是有特殊目的的。她此次到动物园不只是为了让孩子认识动物或是为了奖励孩子,而是想利用此次机会培养和训练孩子的空间表征能力。因为小强已经对地铁示意图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现在是教他认识“地图”的时候了。

“地图”是人们用各种符号表示客观世界或现实空间的重要方式。通过“地图”人们可以将巨大的现实空间高度抽象、高度浓缩,并在较小的二维平面上加以表示。正因为“地图”是表示物质空间的重要方式或手段,所以,认识“地图”的能力(简称识图能力)是空间表征能力的重要方面。

小强的妈妈曾有意识地给孩子讲过地铁示意图,而且小强对此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然而,地铁示意图虽然简单,但它代表的空间范围太大,儿童不易把握它,对示意图和图标所代表的真实空间的对应关系不易建立很好的认识。这正是小强的妈妈要有意识地先把小强带到动物园的“地图”前的缘故。

妈妈让小强看着导游图,说:“你看,这个图就是动物园的‘地图’,上面画了各种动物,对吗?”

“嗯!”

“告诉妈妈,大熊猫在什么地方?”

“大熊猫在这里。”小强指着图上的大熊猫说。

三四岁的孩子的认知活动常常受自身兴趣、动机和情绪的左右。只有引起孩子的注意、调动兴趣才能使教育收到正面的效果。看着“地图”让孩子指出各种动物及其在地图上的位置,既可以引起孩子的兴趣又可以让孩子认识“地图”上各种图例的相对位置与真实空间中各种客体(这里是动物)相对位置的对应关系。也许正是出于这样的思考,小强的妈妈才有意识地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小强。

“那么,猴子在什么地方呢?”

“猴子在这里。”

“是在大熊猫的左边还是右边?”

“左边。”

“到底是左边还是右边?哪个是左手?”

“喔,右边。”

“狮子在哪里?”

“在这里。”

“在大熊猫的上面还是下面?”

“上面。”

“这图上除了各种动物以外,还有‘路’。你看,这白色的、弯弯曲曲的就代表道路。

这是大门,咱们现在就在这里。”妈妈指着图对小强说:“现在要去看大熊猫,该怎么走呢?”

“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再走过去就可以到了。”小强指着地图比划着回答。

“那好吧,咱们去找找大熊猫到底在哪里。”

于是,妈妈带着小强进了动物园,一边提醒他想着图上画的路线,一边带着他去找大熊猫。很快找到了。

“太棒了,小强现在自己就能找到大熊猫啦!”妈妈显得激动地夸奖着,小强也感到特别自豪。

出了熊猫馆,妈妈问小强:“现在想去看什么动物?”

“孔雀。我想看孔雀开屏。”

“要看孔雀,该怎么走呢?”

“不知道。”

“那咱们看看路标吧。”妈妈建议道,并把孩子带到了路标旁。路标上画着动物和箭头。

“去看狮子往这边走,看猴子往那边走。”妈妈指着路标告诉孩子。接着问:“看孔雀该往哪里走呢?”

“该这边。”显然,小强已经看懂了路标。

“是的,你看,箭头是这样的。”

就这样,小强和妈妈一边看着手中的“地图”,一边根据动物园里的路标,一直在动物园里积极地寻找着,小强在为自己能根据路标找到喜爱的动物而兴奋不已。与此同时,孩子在无意中欢乐地将“地图”与真实空间建立了密切的联系。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幼儿时期,识别复杂符号系统的能力尚未得到很好的发展,儿童还不能从整体上对外界的真实空间形成清晰的心理表征,但他们已具备了认识简单符号(如箭头)或直观生动的具体形象(如各种动物的图片)的能力;他们还不能直接根据抽象的“地图”来对实际空间进行准确的定位,但他们已能通过自身在其中的运动,并随时根据路标的提示调整运动的方向和位置来认识空间。

小强的妈妈就是根据儿童空间表征发展的这些特点,充分利用了动物园这样一个范围不太大,又能提供各种生动的动物形象作为路标的场所对孩子的空间表征能力进行有意识的训练。这是一个很好的做法。当然,对孩子的空间表征能力进行早期训练的场所不一定是动物园,公园或其他地方也可以。

儿童空间智慧能力训练(二)

通常人们在布置家里的各个房间时,总是由成人决定,有时虽然也会想到要考虑幼儿的存在,但很少征求幼儿的意见,更别说让幼儿参与房间的布置了。其实,让幼儿参与布置自己的家并不是一件很荒唐的事。在布置房间时征求幼儿的意见,并让幼儿亲自参与房间的布置,不仅表现为对幼儿的尊重,更重要的是对幼儿能力的训练,特别是对儿童的空间表征能力的发展有促进作用。

家,对于幼儿来说是一个非常熟悉的生活空间。但是,一般来说,幼儿对于这样一个天天生活在其中的空间,很少有一个整体的概念。因为,孩子们总是被动地接受家长们的安排。家长们将家布置成什么样,孩子们就在什么样的空间里生活。他们生活在其中,只有在具体活动时才能对这个空间有直接的局部认识,他们可以在家里的各个地方寻找玩具或其他物品,但难以在头脑里形成关于这个空间的整体表象。一旦离开了具体的活动,这一空间在头脑中的表象就显得很模糊。这并不能全部归结为幼儿心理发展水平较低的缘故,而是因为身在其中。作为空间中的一部分,孩子就不能以超出这个空间的高度来观察它,并对它形成整体的表象。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有时,成人也会有这样的经历,当别人问你去某个你曾经去过但不太熟悉的地方该如何走时,你会说:“当时我是跟着别人去的,现在要自己去没问题,可是要我说清楚怎么走就有点困难了。”但是,如果当初你去那个地方之前是先查了地图后再去的,那么,你对如何去那里就会有一个整体的空间概念,就能比较容易地描述如何去了。因为,当我们没有查地图,并由别人带着去某个地方时,我们对道路的认识(对空间关系的认识),只能借助沿路的各种明显标志,如建筑物、自然特征等。在此过程中,这些标志是按先后顺序依次出现的,不容易对它们之间的关系形成整体的心理表征。只有当我们再次置身于当时的空间时,才可以通过自身的运动,利用当时、当地的各种标记随时调整自身的位置和方向,从而正确地找到目的地,但要整体地描述这样的空间(路线)时就会感到困难。但是,查看地图就不一样了。地图可以把有关空间的整体信息呈现在人们的眼前,可以使人对这个空间形成整体的表象,从而更清楚地掌握空间各部分的位置关系。

同样的道理,孩子们对家这样一个生活空间不能形成整体的概念,只是因为他们从来就没有看到过家的全貌,并且很少考虑家里的家具应该放在什么地方更合适等问题。那么,是不是说幼儿没有能力考虑这样的事情呢?不是的。事实上,孩子们对家里的布置往往会有自己独到的看法。

幼儿是没有能力搬动家具的,但对不同的家具放在什么地方更合适是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的。为了让孩子积极地参与,家长可以把房间和家具按比例画成平面示意图。例如,假设下图是某个房间及其中的一些主要家具的平面示意图(图1)。

有了这样的示意图,幼儿就可以轻易地移动“房间”里的各个“家具”,从而随意地布置这个“家”。这样,他们就可以对房间和家具的相对大小有了整体的认识,同时,在“家具”的摆放过程中,逐渐知道怎样才能使各个家具在房间里摆放得更合理,怎样摆放才能更好地充分利用房间的空间。可以使孩子在三维的真实空间(房间)和二维空间(平面示意图)之间建立联系。众所周知,识图能力是一个人空间能力的重要方面。让幼儿在房间的示意图上摆放家具示意图,对孩子的识图能力的发展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有利于真实空间中的各种物体之间的关系在孩子头脑中的内化。

在让孩子参与摆放“家具”的过程中,可以向孩子提出一些不同的要求,如“怎样摆放才能使房间里有更多的活动空间”或“怎样摆放才能使各种家具使用起来更加方便”。例如,如果把家具放成图2这样的布局,可能更有利于看电视,因为电视通常是放在组合柜里的。如果把家具布置成图3的形式,可能更有利于中间形成比较大的空地,便于小孩的活动等。在参与布置家的过程中,幼儿不仅可以逐渐对家这样一个生活空间形成整体的表象,而且还可在学会思考,学会如何更合理地利用空间,还会对自己的家更加关心。

认识空间的游戏

跳圈适合年龄3~5岁。

目的练习跳跃,掌握前、后、左、右的概念。

准备用白灰在地上画上配图圆圈。

方法每次一个儿童站在中心的方块里,按家长或教育者的信号,“前进一个”、“后退两个”地跳,跳时,教师(家长)将“前、后”和“左、右”混合起来,由慢至快地发口令,直至儿童跳错了为止。换人继续游戏,大家数一数每人跳了多少次,跳得多的人为胜。教师(家长)应提醒儿童,改变方向跳时,应根据自己站立的方向决定前、后、左、右。

找动物的房子适合年龄4~6岁。

目的了解上下左右的位置关系。

准备动物画片。

方法把动物画片贴在黑板上,请儿童回答:

①小兔在谁上面的房子里?

②小猪在谁下面的房子里?

③牛的左边是谁的房子?

④老鼠的左边是谁的房子?

⑤马的左上方的房子是谁的?

⑥猫的右下方的房子是谁的?

⑦最上边正中间房子是谁的?

⑧猴子的房子从右边数是第几个?

⑨告诉我,小狗的房子是哪个?

⑩公鸡的房子又在哪里?

空间能力自我检测(一)

1数积木:数数下列各图中有几块积木,在各题的备选答案中挑出正确的积木数。每小题限制时间在5分钟内。例如:下图中表面上可以看到5块积木,但还应想象到隐藏在后下方的1块,实际上共有6块积木。

2图形组合:要求按一定的规则将一些小图形拼合成一个大图形,先看左边的小图形,然后在右边A、B、C、D四个备选答案中选一个正确的,每小题时间不超过3分钟。

3图形旋转辩认:把左边的标准图形旋转一定角度以后,成为右边四个图形中的哪一个?每小题时间不超过5分钟。

答案C。左图的六个小方块摆在同一平面上,右图中只有C满足这个条件,它旋转后与左图一样。

4.纸板折合:题目在左边是一个平面纸板图形,右边的四个立体图形中只有一个是左边的纸板折合而成的,把正确的立体图形找出来。每小题时间不超过6分钟。

答案C。用左边的纸板折成正方体后,两个黑点面、两个空白板面和两个圆圈面都不可能相邻,只有C符合这一条件。

5.空间难题:

①如图所示,在一根透明的塑料软管中,装着一样大小的6颗白珠和1颗黑珠,黑珠放在中间。如果要求不先从管中倒出白珠,你能不能取出黑珠。注意:管子的内径只能通过1只珠子,不能切开管子。时间15分钟。

②有一条细绳,现在要在上面打个结,你能否左手握住绳子的一端,右手握住另一端,在两手不离开绳头的情况下,打上这个结呢?时间15分钟。

③如下图所示的的盒子里放着印有O和X记号的卡片各3张,卡片的形状和大小完全一样,盒子中间空出一张卡片的位置,卡片可在这个空位上上下左右自由滑动。你能否将这6张卡片的位置完全对调一下呢?注意:对调时不许将卡片从盒内取出,也不许把卡片拿起来跳过中央的空位。请你开阔思路考虑此题。时间20分钟。

④一个人想把自己的房间地板上铺上一层凉席,他量了一个房间的面积,正好是铺7张凉席那么大,(如下图,两个方格铺一床凉席)可是,当他从街上买回7床凉席后却怎么也铺不下,这是怎么回事呢?(时间限制15分钟)

空间能力自我检测(二)

1.数积木:数数下列各图中各有几块积木,请在各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正确的数字。每小题时间限制在5分钟内。

2.图形组合:要求按一定规则将一些小图形拼合成一个大图形,先看左边挑战图形,然后在右边四个大图形中选出哪个是由它们拼出来的。每小题时间不超过3分钟。

3.图形旋转辩认:把左边的标准图形旋转一不定期的角度以后,成为右边四个图形中的哪一个?每小题时间不超过5分钟。

4.纸板折合:下列各题左边是一个平面纸板图形,右边的四个立体图形中只有一个是左边的纸板折合而成的。请把正确的立体图形找出来。每小题时间不超过6分钟。

5.空间难题:

①现有一张如图所示的八角形硬纸板,纸板的正面有一黑点,黑点的位置如图A右所示。把纸板虚夹在两手指间,然后用嘴对着一吹,使纸板的背面朝前。背面上有一白点,其位置如图A左所示。如果把该纸板按照图B的右图那样虚夹在手指之间,同样用吹气的方法未能使其翻面,请问白点应在什么位置?时间4分钟。

②已知一个立方体的容器正好能盛6公斤水,但它上面没有任何刻度。现在要用这个容器准确地量出1公斤的水,应该怎么量?时间20分钟③有一个很想节省力气的厨师,以往他要把一块方形的大豆腐切成9块大小相同的小块时总要切4刀(如下图)。现在他想在3刀以内切出9块豆腐。他日夜冥思苦想,研究切豆腐的方法,你看他能想出少于4刀的切法吗?(时间限制15分钟)④某国家的一位飞机试飞员技术高超,非常自信,无论飞往哪里,所带的燃料总是刚刚够往返路程使用。因为他总是选择最省油航线飞行,而且往返的航线几乎完全一致。

有一次他和往常一样,一滴多余的燃料也没带就起飞了。返回时又没有在同一航线飞行,为他担心的人赶到他出发的机场问他怎么回事。然而他和以前一样,从目的地飞回来刚好用完燃料。这样的事有可能吗?到底怎么回事呢?时间限制20分钟。

注意问题

幼儿时间和空间中知觉容易混淆的问题

任何物体都存在于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之中,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他们接触的事物日益增多,他们的时间和空间知觉也便逐渐发展起来了。

所谓空间知觉,即对物体的空间位置及自己的在空间所处位置的知觉。一般而言,幼儿认识空间方位的顺序是先“上、下”,再“前、后”,最后是“左、右”。研究表明,3岁幼儿仅能辩别上下方位,4岁幼儿开始能辨别前后方位,5岁儿童开始能以自身中心辩别左右方位,6岁儿童还只达到能完全正确地辩别上下前后4个方位的水平,以自身为中心的左右方位的辨别能力尚未发展完善。

同时,儿童认识空间方位是从以自身为中心逐步过渡到以客体为中心的。例如,儿童在知道自己的前后、上下有什么以后,才能逐步认识其他事物的上下或前后有什么;在认识左右时,儿童最先认识的是自己的左手和右手、自己的左边和右边有什么;然后才是别人或别物的位置,借助自己左右来判断他人或他物的左右有什么,从而初步掌握左右方位的相对性;最后才能逐步想象自己在他人的位置,并进而确定他人的左边或右边有什么。至于比较灵活、概括地掌握左右概念,则是进入小学以后的事。

所谓时间知觉,是对客观事物运动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时间与空间相比,更加抽象,因此儿童对时间的感知是比较困难的,需要成人把一定的时间单位同儿童的实际生活经验相联系,才比较容易掌握。例如,幼儿初期常是通过和其生活作息制度相联系来进行时间定向的,他们认为“起床”、“穿衣”、“上幼儿园”、“做早操”的时候就是“早晨”;“做手工”、“唱歌”、“画画”、“数数”的时候就是“上午”;“午睡起来后”就是“下午”了。到了学校中期,他们还开始能够依据有关天气变化的经验进行时间知觉,他们知道“天快黑了就是傍晚”,“太阳升起来就是早晨。”但当天气突然变化时,他们常常会感到惊讶,可能会发出“我们不是在吃午饭吗?为什么天黑了呢?”之类的问题。

儿童感知时间的另一个特点是,他们理解时间单位的大小比较困难。3-4岁幼儿虽已有一些初步的时间观念,例如,“早晨”,这是吃早饭之前。“晚上”,这是妈妈下班的时候。但‘“昨天”、“今天”、“明天”这些带有相对意义的时间观念,还不能正确掌握。他们经常把以前发生的事情都说成是昨天发生的,把今后要做的事情都说成是明天要做的,并常把昨天和明天相混淆。在培育的影响下,4-5岁儿童不仅仅可以更好地运用“早晨”、“晚上”这些词,而且也可能正确地辨别“昨天”、“今天”和“明天”,但对较远的时间如“前天”、“后天”等还不能掌握。例如,一个4岁的孩子问妈妈:“我的生日是什么时候?”妈妈说:“后天。”“那么,我应当再睡几次?”“两次。”孩子于是装着睡了两次,然后对妈妈说:“现在到了我的生日了吧?”到了6-7岁以后,则他们不但能辨别“昨天”、“今天”、“明天”,也开始能辨别“前天”、“后天”、大后天”,但对更小或更大的时间单位,如几点钟、几分钟或几个月、几年就感到困难。至于更久远或更细微的时间单位,如“从前”、“古时候”、“很久很久”、“好多年”或几秒钟,则根本不可能真正掌握。

此外,儿童一般不易把时间关系和空间关系区别开来,常常把一个东西跑的距离远近和时间长短混同起来,而不考虑速度;并且,他们也不太会用时间标尺(外部标尺如日历、钟表,内部标尺如自己数数)来帮助对时间的估计。5岁儿童还分不清空间关系和时间关系,往往用事物的空间关系代替时间关系,还根本不会利用时间标尺来帮助估计时间。6岁儿童已开始把时空关系分开,但很不完全,再现时距的准确度仍受空间关系的影响。7岁儿童已基本上能把事物的时间关系和空间关系区别开来,已开始能利用时间标尺来估计时间,但主要是利用外部标尺,能利用内部时间标尺的很少。8岁儿童则不仅能把时空关系区分开,而且能主动地利用时间标尺,准确地再现时距。

总之,由于时间是比较抽象的东西,因此越是和儿童当前生活有联系的、大的单位时间,越容易掌握;越是和童当前生活没有联系、小的单位时间,越不易掌握。并且,这阶段儿童尚不能有效地区分时空关系,不能正确地利用时间标尺。

智力测验的局限性

智力作为一种心理能量,它是通过人的行为表现出来的,而且智力是由许多因素构成的。因此,智力测验就不能像量布、量米那样可以直接进行,而是通过作业,回答问题,动作,做算术题,解释字义等多种形式来间接进行。在这种测验中,智力水平和本身的知识、技能水平便常常混在一起,很难进行区分。特别是一个城市儿童和一个长期生活在偏远山区孩子之间,由于他们接触的知识和掌握的技能存在较大差异。如果同样进行智测,所得测查结果无疑存在差别,如果就此做出山区孩子智力发育差的结论,那显然是不对的。它的局限性还表现在:

1.智力测验无法测定儿童的智力潜能,它只能测定儿童智力的表现。即使是测量智力表现,也难以用有限量的测验题目确切地说明智力的全部情况。

2.智力测验只能测量一定时期内的智力表现,而不能预定人的智力发展,企图用一次智力测验决定一个人的终身发展前途是不正确的,也是有害的,甚至是荒唐的。所以,不要把智力测验绝对化,应当重视长期动态观察,才能确切地说明某个儿童智力的水平。

3.智力测验的诊断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量表的设计。只有周密、细致、有较高科学性的量表,才能获得比较科学的结果;同时还要注重国情,国外的情况不一定完全适合国内。此外,测查人员的素质、水平和工作态度也是直接影响结果的因素之一。

4.智力测验只是鉴定人的智力水平的一种方法,但不是惟一的方法,放之四海皆准的,有时还有赖于其他方法配合,才能取得较正确的结论。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智力测验是有价值的,但切忌将一次智力测查结果就当成“标签”给孩子贴上,从此当成包袱。甚至有的老师以提高升学率和保持学习水平为由,将这部分“低智”孩子一推了事,害人不浅;智力测验结果应是“提示”,当发现有不足时,应当有针对性地加强这方面的教育和训练,使他尽快追上这一“差距”,接近或达到正常水平;如果发现超常,更应抓住优势项目积极进行引导和培养,使之得到充分地开发,让智测起到“帮人”

的作用。我们提倡追踪观察,通过定期复查,发现其间的变化,不以一次结果做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