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动物知识篇》(下)
34598000000017

第17章 世界之最(3)

针鼹多产于澳大利亚,生活在有森林的小山、砂质平原和岩石地区,它的外形很象刺猬,但比刺猬大好几倍,浑身长满了长短不一、中空的棘刺。

它的身体呈暗褐色,头部是蓝灰色,耳和眼很小,嘴巴很长,鼻孔长在嘴前端的两侧。它的口部极小,上下颌没有牙齿,舌头很长。有一种长吻针眼,舌长可达270毫米,几乎等于其体长,能分泌大量粘液,专吃各种蚁类。

当它找到蚁穴后,舌头直插进去,把蚂蚁都吃掉。针鼹常在下午和傍晚外出活动,觅食白蚁、蚂蚁和其他小昆虫,所以是一种森林益兽。

还有一种产于新几内亚的针鼹,叫做原鼹。它与上述针鼹不同的地方是:前后肢五趾中三趾极大,其他二趾极小,嘴巴特长而向下弯曲,耳壳发达。

猫头鹰大而圆的眼睛,巨形的耳鼓,无声的双翼,善于在夜间捕食老鼠,这就是猫头鹰。每到夜晚,善于在黑暗中活动的猫头鹰便主宰了这漆黑的世界。

你注意观察过猫头鹰的眼睛吗?它的眼睛总是睁着,一动不动,从来不眨。它要是看其他方向的东西时,必须转头,它的头几乎可以转360度。

猫头鹰为什么都在夜间活动呢?这是因为它们的眼睛的视网膜有许多感光细胞,感光非常灵敏。一般鸟类的眼睛都长在头部两侧,或两侧稍靠后,视力敏锐、视野宽阔,可及时发现远处的敌害,而猫头鹰的眼睛像人一样生在头部的脸上,它停留在枝头上常把头转来转去窥视着远方。由于眼睛朝着正前方,视野集中,能清楚地分辨景物的前后距离,所以只要有微弱的光线就能清晰地看见暗处的猎物,并能准确地把猎物捕捉过来。

猫头鹰还有一双灵敏的耳朵,它的耳孔很大,耳壳发达,地面上一些小动物活动时发出的细微声音都能觉察到。另外,一般飞行时,翅膀振动空气和羽毛之间的摩擦,会发出声音来。而猫头鹰翅膀却不同,翅膀表面布满了细细的绒毛,这些羽毛有效地减轻了飞行时与空气的摩擦,起到了消音器的作用,这样小动物就不会听到猫头鹰飞翔时因空气振动而发出的“呼呼”的声音了。这个结论同样可以从日常生活中得到证实:取一只鸡毛掸子和一根木棍,挥动鸡毛掸子时,几乎听不到任何声音,而挥动后者,则会听到“呼呼”的响声。

白天,猫头鹰难以施展自己独特的本领,于是绝大多数猫头鹰便在巢穴中沉睡歇息,或者栖息于树枝上,安静地晒太阳。这时它们极易受到成群结队的乌鸦和悭鸟无情的袭击。幸而猫头鹰的窝巢十分隐蔽,很难被发现,这样才免遭更大的灾难。

猫头鹰一般栖居在人烟稀少的房屋废墟和黑暗的教堂钟楼。因为一旦暴露在人们面前,它便难逃猎杀厄运。猫头鹰与鹰和雕外表相仿,但又与其有远亲关系,它真正的亲戚是产于美国东部和加拿大的一种夜鹰。体型大的猫头鹰翼展可达两米左右,比正常人的身高还要长,体型小的猫头鹰翼展也可达一米以上。暑去寒来,大多数鸟兽都要进行季节性迁徙,人们可以看到天空中大雁排成人字形飞行的壮观情景,而猫头鹰却不同,它们适应能力很强,没有必要南迁北往。猫头鹰浑身上下覆盖着一层密集、松柔的绒毛,正因为如此,它才得以轻松地渡过寒冷的冬季。

猫头鹰是个“捕鼠能手”。一只猫头鹰一年可消灭野鼠1000只左右。所以,我们要注意保护它。

能预测地震的动物地震是一种破坏性的自然灾害。当强烈的地震发生时,往往会造成地面变形、山崩地裂、海啸等破坏现象。在地震爆发前,地磁、地电、地温、地下水、大气等都会发生各种变化。由于动物的某些感觉十分灵敏,因此,他们也能预测地震。

蟑螂的一对尾须上覆盖着2000根密密麻麻的丝状小毛,小毛的根部构成了一个高度灵敏的微型“感震器”,不但能感觉震动的强度,而且能感觉出压力来自何方。

在日本,有一种鲶鱼,它在地震前会翻身。原来,鲶鱼对轻微震动的感觉十分灵敏,而地震前所引起的微弱电流的变化,也能被鲶鱼特别灵敏的感觉器感觉到。

不少鱼类在地震前会漂浮水面,有的甚至还会跃上岸来。鱼类之所以能预感地震,是由于鱼类具有相当灵敏的感觉振动的器官——内耳和侧线。内耳感觉高的振动频率,侧线感觉低的振动频率。

此外,在地震前,不少动物都会有反常现象,如牛、马、驴出现少食、惊恐,猪、羊、兔显得严重不安,鸡飞狗叫,蛇鼠出洞,猫儿乱跑,燕子、鹰群飞走。这一切都预示着地震即将发生。

水螅你见过水螅吗?水螅是一种十分奇特的动物,它是腔肠动物的典型代表。

水螅个体很小,一般不过1厘米长,看上去很像一颗小树。它那圆筒状的身体好像树的主干,伸向四面八方的触手好像长在树干上的枝条。水螅比珊瑚虫显得更加纤细苗条,如果不仔细观察的话,它似乎也像珊瑚虫那样固着不动。其实不然,只是水螅移动得很慢,它所能挪动的距离很短,因此很早以前人们一直把它当作是生长在水中的植物。确认水螅不是植物而是动物,还只有200年的历史呢!

在水螅身体顶端的中央有一个星形的口,口的伸缩性很大,可以充分的张开,去吞吃比自己身体还大的食物。在顶端的周围长有5~12条像线一样细长的触手。水螅的触手充分下垂伸展时,长度可以达到身体的几倍或十几倍。

水螅的运动方式十分奇特,时而翻筋斗,时而滑行。一个小小的水螅竟有7种运动方式。它那纤细的触手伴随着柔软的身躯,时常表现各种优美的姿态和动作。

淡水里的水螅有很多种,我国常见的有灰水螅、褐水螅、柄水螅和绿水螅等。绿水螅的身体呈绿色,因为它的身体里有一些绿藻共生。近些年来科家发现,绿水螅会大量捕食蚊子幼虫。这一发现引起了世界各国生物学家的重视。

蚯蚓——无足而行南方春夏季节,刚下过一场大雨后,在水田里、沟埂旁、道路边,可以见到一条一条的蚯蚓在爬行。蚯蚓的身体圆滚滚的,像一个两端略尖的长圆筒了。它是没有足的动物。

蚯蚓虽然没有足,在板结的土壤里,却照样钻孔,畅通无阻。土壤经它辛勤耕耘之后,变得疏松、肥沃了。

蚯蚓没有足,怎么能“走路”呢?原来,它有一种特殊的机体构造,细长的身体由许多体节组成。蚯蚓的体壁上有表皮层和肌肉。表皮层起保护作用,能分泌粘液,保持湿度,有利于体壁内的微血管进行吸收。蚯蚓的运动主要靠肌肉收缩。肌肉的外层是环肌,内层是纵肌,由长纺锤形的细胞组成。环肌收缩时,身体就伸长变细;纵肌收缩时,能使身体缩短变粗。环肌与纵肌交错进行收缩,就能爬行运动。蚯蚓的每一个体节上还有生刚毛,这也是运动器官,在爬行时有支撑作用。

蚯蚓是一种有益的动物,迄今已知世界上陆栖的蚯蚓约2500余种,我国约有200种。目前世界各国都在利用蚯蚓来处理大量垃圾,变害为益。现在不少地方正在大量饲养蚯蚓,作为家禽和鱼类的饲料。国外还有制造蚯蚓食品的公司。中药地龙,就是参环毛蚓干燥体,有降压、解热作用。蚯蚓的利用,有着广泛的前景。

蛇能吞下象人们常用“人心不足蛇吞象”来比喻那些不自量力且贪得无厌的人。蛇真的能吞下大象吗?这当然是不可能的。可是,蛇吞羊、鹿、幼猪和牛犊的现象并不罕见。

为什么蛇能完整地吞下比自己头部大几倍的动物呢?原来,蛇的与摄食有关的各个骨节十分灵活,尤其是下颌骨和头骨的关节非常松弛。下颌的左右两半也和其他动物截然不同,它们不是紧密相连,而是靠韧带松弛地连接着。这样,就使蛇口能张开到130a(人的口只能张开到30a左右),下颌两半既能同时向左右展开,又能独自或交替地向一侧扩展。蛇咬住食物时,上颌骨、腭骨、翼骨和下颌骨都可以左右交替地将食物向后拉,上、下颌骨还能向前包住食物。同时,由于蛇类没有胸骨、胸腔,胃肠肌肉的扩张能力又非常强,所以能吞食比自己的头大几倍的动物。

在一般情况下,食物越大,蛇吞食所花的力气也就越大。小的食物往往只要一二分钟即能吞下,而较大的食物有时得花费一个小时或更长的时间。当食物吞人食道后,蛇的体壁可以逐步扩张,由于体壁肌肉的依次收缩,食物也就很快地进入胃内。蛇的消化力很强,除鸟羽、兽毛等不能被消化外,其他东西都可被消化殆尽,连骨骼也无残留。

无声带发音的昆虫昆虫和鸟儿一样,都不愧为大自然第一流的歌手。但与鸟儿不一样的是,昆虫的鸣声大都不是从口腔发出来的。

雄蝉是昆虫界中著名的男高音,那高音用的是腹音而不是喉音。雄蝉腹部前端靠后足下力有一对发音器,蝉的鸣声就是从这里发出的。发音器外面是一对半圆形盖板,盖板内是一片弹性薄膜,称作鼓膜。鼓膜与声肌相连,发音时,声肌收缩,使鼓膜振动发出声音,声音在盖板下的空间产生共鸣,鸣声很响亮,能传到500米以外。这也是成年的雄蝉向哑而不聋的雌蝉求婚的情歌。听到雄蝉的鸣声,雌蝉会被招引到同一树枝上去。

不同的鸣虫,发音部位和发音器官的组成也不同。例如,蟋蟀、蝈蝈都是“振翅发音”,它们的声音是靠两翅迅速地张开与闭合而产生的。

蚊子的翅翼是一对玲珑剔透的双层薄膜,边缘和翅翼中间有翅脉支撑。两只翅翼每秒能振动250~600次,它推动空气往返运动着,于是发出微弱的“嗡嗡”声。

除此以外,蝗虫能用大腿摩擦前翅的纵脉发声,蚁类能用头部敲击巢穴产生音节。

有拟态本领的昆虫地球上生活着100多万种昆虫,同时也生活着许多昆虫的天敌。在长期的生存竞争中,昆虫形成了与生活环境相似的外表形态,这叫做拟态。

你见过尺蠖蛾的幼虫吗?它有5对腹足,在静止时靠后足扒住树枝。它的体色与枝干的颜色相似,就是连形态也像一根杈生的活树枝。

南方的竹林里有一类竹节虫,身体和足都很细长。它栖息在竹上时,就像枯竹上的枝杈。有些竹节虫的体色还会随环境光线作明暗的变化。

在亚洲东南部森林里,常常可以看到一种枯叶蝶,翅膀正面有鲜艳美丽的颜色,反面的颜色却像一片树叶。这片假的叶子上还可以看到“叶柄”、“叶脉”和类似锈病的斑点,简直真假难分。

昆虫除了能伪装成树枝、树叶外,它们还能伪装成其他动物。有一种虎天牛,不但能模仿胡蜂的体形和颜色,而且还能模仿胡蜂的动作;南美洲有一种卡里果蝶,它的后翅上的圆形、形状和色彩很像猫头鹰的头部,使鸟儿看到后吓得连忙向后退。

昆虫采用了拟态的防御战术,很容易躲过鸟类的捕食或其他天敌的侵害,得以保存自己,这是它们得以生存的原因之一。

飞蛾扑光夏天的晚上,当屋子里点上电灯后,常常有蛾子飞进屋来,围绕着灯光团团打转。

如果灯光熄灭了,这些蛾子就会很快飞散。可是,当灯光重新点亮时,蛾子又会从四面八方再度飞来。

那么,飞蛾为什么扑向灯光呢?过去,人们只认为飞蛾特别喜欢光亮,“飞蛾扑灯”说的正是飞蛾的趋光性。其实,飞蛾看不见红色光线,而对紫外光线的反应特别灵敏。因此,人们利用飞蛾的这种特性,在田野里悬挂起一盏盏紫外光灯,在灯下放置水盆或设下“陷阱”,让飞蛾在绕灯打转时跌进去,从而诱杀它们。

科学家经过长期的观察和实验,还发现飞蛾在夜间飞行活动时,是依靠月光来判定方向的。它总是使月光从一个方向投射到它的眼里。当它过到障碍物转弯以后,只要再转一个弯,月光从原先的方向射来,它也就找到了方向。在没有月亮的时候,飞蛾看到灯光时,错误地认为这是“月光”哩!于是,它就用这个假“月光”来辨别方向。它只要使自己与远的月亮保持固定的角度,就可以使自己朝一定的方向飞行,方向就不会错。可是,由于灯光离开飞蛾很近,飞蛾为了使自己同光源保持着固定的角度,就会不停地绕着灯光打转转,直到最后精疲力尽地死去。

没有牙齿的鸟类大家知道,鸟类过着飞行生活,”活动强度大,新陈代谢快,每天需要消耗巨大的能量。为了满足需要,它必须不断地努力寻找食物,尽快加以吞食和消化。不然的话,像爬行动物那样,通过细嚼慢咽来粉碎和消化食物,那么人不敷出的问题必然会变得非常严重。

为了适应飞翔生活,鸟类便产生了新的取食方式。这种取食方式的特点是:没有牙齿,用圆锥形的嘴——喙来啄食,将整粒或整块食物快速吞下,然后将食物贮藏在发达的嗉囊中。食物在嗉囊中经软化后逐步由砂囊磨碎,再由消化系统的其他部分陆续加以消化、吸收。

这种方式不需要牙齿和与此有关的系统,大大减轻了体重。经研究发现,鸟类与取食有关的骨骼重量,大约只占头骨总重量的1/3。而其他的动物,相应骨骼的重量占头骨总重量的比例不小于2/3。鸟类不用牙齿后,导致与取食有关的骨骼退化,从而大大减轻了头骨总重量,因此更有利于飞行。而且这种砂囊磨碎方式,即使在鸟的飞行过程中,也能正常进行。可见鸟类有吵囊而没有牙齿,正是对于快速取食、快速消化的一种适应,十分适合鸟类飞行的需要。

能表演合唱的金丝雀1980年夏天,在莫斯科举行的奥林匹克运动会上,有一支鸟儿合唱队——金丝雀合唱队登台献艺、助兴。演出中,除创办人兼指挥福缅科外,其余的“演员”全是金丝雀。演出的节目有著名音乐家施特劳斯、舒伯特、格林卡的名曲及不少流行歌曲。金丝雀能跟着唱片模仿各种乐器的声音,唱出动人心弦的乐曲。此后3年中,它们还在各地演出2000多场,场场掌声四起,鲜花如潮,演出极为成功。

金丝雀羽毛艳丽,鸣声婉转,自古以来多被人笼养作为观赏鸟类。为什么它能以出色的歌唱演员身份奇迹般地登上舞台呢?原来,除了人类之外,世界上只有鸟类能模仿其他声音,如同类或其他动物的鸣声以及器物的响声,甚至于人类的语言。我们把鸟类这种模仿其他声音的现象叫做效鸣。这种本领不是所有的鸟类都有,它仅局限于鸣禽类中若干种类的雄性。效鸣的能力,取决于人的训练、一定的环境和自身的能力。

福缅科在青年时期就有组建鸟类合唱团的愿望,他先后驯养过黄雀、金翅雀、椋鸟,但都以失败告终。后来他得到一只好嗓子的金丝雀,开始驯养,还为这只雄鸟找到了伴侣,繁殖了一窝小金丝雀。经过长时间的精选、训练,终于创建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金丝雀合唱团。

能在半空中停留的蜂鸟在鸟类中,有一种十分奇特而有趣的鸟,它的个儿非常小,和辛勤的蜜蜂一样,以采集花蜜为生,因此人们把它叫做蜂鸟。

你见过一只蜂鸟平稳地飞在花朵上方停那么一小会儿吗?那几乎是完全“停”在空中,用它的喙伸进花中,然后突然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