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档案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多少英雄豪杰虽然逝去了他们的生命,但是,经过时间的洗刷,他们的高尚品格和英雄气节被沉淀了下来。文天祥,就是这样一位被历史铭记的人。说起文天祥,很多人都会记得他的《过零丁洋》中的那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样视死如归慷慨激昂的诗句。文天祥拥有着坚贞的民族气节和顽强的战斗精神。他是一个苍凉悲壮,具有高尚品格的人,历史是不会忘记这样一位舍生取义的民族英雄。在历史的丰碑上会永远镌刻着文天祥的名字。他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正气,代表着宁死不屈的壮志。他高唱着正气歌离开人世,悲壮而从容地结束了他可歌可泣的一生。追寻历史的河流,去寻找文天祥的踪迹,我们不难发现他整个人生多灾多难、九死一生。
历史揭秘
说起文天祥,他自幼就仰慕英雄人物,见贤思齐,也希望自己有一天能成为英雄。文天祥的父亲文仪,是个读书人,一生不做官,嗜书如命。由于他的父亲影响,文天祥也喜欢读书,尤爱读忠臣传,心中暗以他们为榜样。
有一天,他来到吉州的学宫瞻仰先贤遗像。他看到吉州的欧阳修、杨邦乂、胡铨的遗像肃穆地陈列其中,令他十分钦佩和敬慕。这些忠烈之士都是本乡本土的人,他们能做到的,文天祥觉得自己也应该能做到。他暗暗地立下誓言:我一定要以他们为榜样。如果我死后不能和他们一样受人尊敬,被人祭祀,就枉为大丈夫!从此他夜以继日,潜心苦学。
宋理宗宝佑四年,文天祥赴京师参加科举考试,看到题目,一挥而就,考官把他的卷子列为第七名,理宗亲临集英殿阅读考生卷子,亲定名次,把文天祥取为状元。当时文天祥21岁。此时,南宋王朝正值风雨飘摇之际,而且草原上的蒙古族日渐强大,铁木真在北方建立了蒙古汗国,对地处中原腹地的南宋更是虎视眈眈。值此国家存亡的危难时刻,文天祥接到小朝廷的专旨,命他前赴行在(行在,指皇帝离京寄居之处)。文天祥看到奉读诏书以后,痛哭流涕,立即发布榜文,在全国范围内征募义勇之士,同时筹集粮饷。文天祥自己他捐出全部家财作军费,他以示毁家纾难将满腔的热血情怀、一身的浩然正气投入到保卫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他觉得自己身为朝廷的官员,就应该用生命来以死报效国家。
公元1259年,飘摇动荡的南宋终于受到了蒙古军的入侵,蒙古军队兵分两路,一路由蒙古大汗蒙哥率领西路军从四川入侵,并一举攻占了成都;另一路则由忽必烈率领东路军,越过了天险长江,与自云南北上潭州的另一支蒙古军合围鄂州。南宋朝野为之震惊,他们万万没有想到蒙古大军做好了这么充足的准备,竟然会以这么快的速度一路杀过来,当时身为宦官的董宋臣上书提出避兵迁都四明,这样一来,宋理宗可以随时逃往海上。然而,这对团结军心、民心十分不利。对于这件事情,文天祥提出了反对意见,文天祥知道自己人微言轻,且多言招祸,可面对社稷人民,他选择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向皇帝上书,指出迁都之议是小人误国之言,董宋臣恶贯满盈,应以斩首。文天祥还建议改革政治、扩充兵力、抗蒙救国。可惜理宗没有采纳他的建议。时任礼部尚书的江氏“三古”之一的江万载向宋理宗建议请皇后谢道清出朝议政,才劝得理宗打消迁都念头。也许是上天垂怜,蒙古大汗蒙哥突然病死,使得忽必烈要北归去争夺汗位,这才让南宋保得一时的平安,但是这个平安很短暂。在忽必烈北归取得汗位后,就标志着南宋的平安泡影即将破灭。终于,在公元1274年,二十万蒙古军由水陆并进,直取临安。
当时的文天祥听说蒙古军又攻打过来时,毅然决然的散尽家财,四处招兵买马,筹集粮饷。在短短的数月内就组织了三万义军,从此开始了他的戎马生涯。义军在赶往吉州的路上,文天祥临危受任,出任兵部侍郎,获令屯军在隆兴待命。不久便出任平江知府,奉命驰援常州。在常州,义军奋力地投入到战斗中,而另一边淮将张全却率官军袖手旁观、隔岸观火。遇到危险张全便临阵脱逃,致使义军遭受到严重的打击,五百名义军壮烈殉国。
就在文天祥奋勇抗击元军进攻的时候,谢太后却要提出投降。本来元将伯颜要南宋丞相陈宜中出城商议,但是陈宜中竟怯懦的连夜遁逃。于是文天祥临危受命,被任命为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出使进行商议。虽然元军势大,但是文天祥在谈判中不卑不亢,沉着冷静,痛斥伯颜,慨然表示要抗战到底,决不妥协。最终却遭到了元军的扣留。对于南宋朝来说,文天祥就是一个激进分子,而对于元军来说,这是一个隐患。根本就不能让他就这样轻松的回去。于是,文天祥被扣押乘船北上,他初以绝食抗议,绝食失败后,从那时起他便端然自处,等待着被忽必烈处刑之日的来临。但是后在镇江虎口找到机会脱险。元军见无法抓到文天祥,就阴险的施用反间计,诬陷文天祥已经投降归顺了元朝,此次南返是为元军赚取城池的。这个计谋得以成功,使得文天祥回到南宋以后,屡遭猜疑戒备,从此过上了颠沛流离、饥寒交迫的生活,经过九死一生的磨炼,文天祥已经把艰难险阻当视作习惯等闲了。
这赵端宗被陆秀夫等人在福州拥立即位。此时,文天祥再次奉诏入福州,担任枢密使。不过时,南宋朝廷已经奉表投降,宋恭帝被押往大都。另一边,7岁的,元军很快便攻入福建,端宗逃往海上,在广东一带乘船漂泊。元军主力开始进攻文天祥的部队,终因寡不敌众战斗力不强,在敌人铁骑猛烈的冲击下,惨淡收场文天祥被迫率军北撤,一路败退。
没过两年,年幼的端宗因为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得病驾崩了,陆秀夫等又拥立了一个6岁的小皇帝,并将朝廷迁至距广东新会县五十多里的海中弹丸之地,文天祥被封为信国公。同虽然文天祥受着国破家亡和妻离子散的巨大打击,但没有动摇其抗蒙意志。
冬天,文天祥率军进驻潮州潮阳县,并想借着山海之险屯粮招兵,东山再起。可是元军再没有给他时间和机会,元军经水陆同时并进,对其发起凶猛的进攻。文天祥走投无路,只好撤出潮阳,转移到海丰,准备到山里结营固守。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还没等文天祥进山,就在五坡岭被元军的追兵俘获。文天祥虽然被俘虏,但没有被马上处死。南宋灭亡后,他被押北上,不少人都曾劝降于他,但他只用一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拒绝投降,以此来表达他的不屈之志。
国亡不能救,作为臣子,死有余罪,怎能再怀二心,正是这样的忠心支撑着他度过了最难的日子。元世祖忽必烈非常钦佩文天祥的气节,认为他是个英雄,经过多人劝降无效后,就亲自召见了文天祥,对他进行最后了一次劝降。文天祥坚定的回答,我是大宋的臣子,国家亡了,我惟但愿一死。
次日,文天祥在柴市慷慨就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