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那些被遗忘的历史
34649000000041

第41章  蔡文姬的乱世悲歌

历史档案

蔡琰,字文姬,原本字昭姬,为了避开司马昭的忌讳,便将字改为文姬,生于东汉末年的陈留圉,也就是今天河南开封的杞县,是当时大名鼎鼎的蔡邕的女儿,蔡邕是大文学家,也是大书法家。蔡文姬生在这样的家庭,自小耳濡目染,她精通天文数理,不仅博学能文,而且还擅长吟诗作赋,同时言辞善辩,通音律。因此,蔡文姬能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才女和文学家也不足为奇。据称能用听力迅速判断古琴的第几根琴弦断掉。蔡文姬传世的代表作有《胡笳十八拍》、《悲愤诗》等。

历史揭秘

三国时期,群雄纷争,局势动荡。大多数女子都成为了那个时代的牺牲品,对于这样一位精通文理、才貌双全的弱女子,她的命运同样没能逃脱旧时代的束缚,时局的变化,让她的一生只能在尴尬和不幸中度过。这位传奇的女子便是后汉三国建安时期有名的女诗人——蔡琰(蔡文姬)。

蔡琰是名门之后,她的祖上蔡勋,是忠心效力于汉朝的贤臣,在西汉灭亡的时候,曾拒绝了王莽的高官任命,隐居于深山之中。他们一家的忠贞也因此被世人称颂。蔡琰的父亲蔡邕,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人,他既是一位著名的文史学家、音乐家,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大书法家。梁武帝曾称赞他:“蔡邕书,骨气洞达,爽爽如有神力”。在当时的文坛和艺术界久负盛名。蔡文姬出生在这样一个书香门第,自幼便受到诗词歌赋的熏陶,也因此收到了良好的教育。

蔡文姬在年幼的时候就在音律上表现出了极度的天赋和敏感。一天夜里,蔡邕来了兴致,在庭院中抚琴。在弹奏过程中,突然一根琴弦竟然绷断了。蔡邕正想借弦断发一番感慨,不料身后的小女儿蔡文姬稚嫩地声音却打断了他的思绪,蔡文姬问道:“断的这根线是第二根弦吧?”蔡邕心里一惊,因为女儿说得确实正确,但是她只听见并没有看见弦断。他并不相信这么小的孩子,会在音乐上会有如此惊人的表现,会有如此的音乐天赋。便随口敷衍道:“小丫头,你猜对了,不过只是碰巧罢了。”说完,蔡邕手指一勒,又将琴上的一根弦弄断了,然后望向蔡文姬说:“这次呢,你说说看,断的是第几根弦?”蔡琰想都没想就回答说:“这次断的应该是第四根弦。”蔡邕惊讶地望着女儿,因为她竟然又猜对了。这次,父亲真正相信了女儿在音律方面确实有异于常人的能力。

古琴的每一根弦受弦的粗细、长短以及张力的大小等种种因素的影响,才会导致每根弦能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因此琴弦在绷断的时候自然就能发出不同的响声。一个人除非是对琴音非常精通,才能分辨出每一根琴弦的音律,否则一般人几乎是不可能做到的。蔡文姬的父亲蔡邕,他就能通过焚烧琴木的爆裂声,来判断这块木头是否是制作琴的好材料。然而,蔡文姬能够从绷断的弦声中听出断的是第几根弦,对于如此年幼的孩子来说,能够拥有如此惊人的音乐分辨能力,是相当难能可贵的。

等到蔡文姬到了婚嫁的年纪的时候,她第一次出嫁,远嫁河东卫家,做了卫仲道的妻子,她的丈夫卫仲道是大学出色的士子,可惜好景不长,不到一年,卫仲道便因咯血而死。于是她回到了娘家,两年战乱,兵荒马乱、局势动荡,一直没有改嫁。到了初平三年的时候,司徒王允设计将董卓杀死,虽然董卓是个人神共愤的魔王,当初董卓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刻意笼络名满京华的蔡邕,将他一日连升三级,三日周历三台,拜中郎将,后来甚至还封他是高阳侯,因此在他死后,蔡邕想起从前董卓待他不错,叹了一口气。这样一来惹恼了司徒王允,他严厉斥责蔡邕有依附奸党的嫌疑,因此将蔡邕抓了起来。尽管朝廷里有许多大臣都替他说情,王允还是不同意,不久,蔡邕就死在了狱中。蔡文姬的丈夫和父亲相继死去,使她顿时成为飘摇的浮萍,无依无靠。而且在那个战乱纷争的年代,女子的才情和智慧,不会带给她们丝毫帮助,反而美貌,却实在成了引来强横之徒的根源。

没过多久,汉朝内部分崩离析,各少数民族也趁此机会蠢蠢欲动,烧杀抢掠。就在这样的情况下,蔡文姬与许多被掳来的妇女,一起被带到南匈奴。当匈奴骑兵见到如此气质不凡的美女时,不自觉的就动了恻隐之心。几经辗转,她竟然被送到了匈奴的第二把手——左贤王那里,蔡文姬便开始了她在匈奴十余载的生活,她成为了左贤王众多妻子中的一个。左贤王对于这样一个美丽与才情兼得的女子,自然是宠爱有加。但是她仍然饱尝了异族异乡异俗生活的痛苦。

此时的蔡文姬遭人劫掠,沦为匈奴的王妃,虽然并不是她心甘情愿,但在那样一个战祸连年的时代,她毫无还手招架之力,只能向命运屈服。

此时的蔡文姬,已经看透世事,调整好自己心态,放平心态,老老实实地在匈奴安定了下来,过起了她左贤王夫人的生活。这年她二十三岁,这一待,就是12年。蔡文姬也在时光的消逝中洗尽了铅华,磨灭了棱角,成为一个饱经沧桑的中年妇女,而且她还为左贤王孕育了两个儿子。她还学会了吹奏“胡笳”,学会了一些异族的语言。

事实上,在匈奴生活的着数十载中,虽然饱经思乡之情,但也让她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安逸。于是她便在闲暇的时候,就用匈奴地区的乐器作歌,以此来寄托自己的忧思,表达她的思乡之苦。她的代表作之一《胡笳十八拍》就是她在这个时期的作品。乐曲哀怨绵长,使人闻之落泪。原本,她能够安稳地在匈奴过完此生,命运难测,没想到十几年之后,命运再一次给她出了道难题,让她作出了无可奈何的选择。

建安五年,曹操成为了这个时期的领袖之一,曹操自从赤壁失败以来,经过几年整顿,重振军威,自封为魏公。公元216年,又晋爵为魏王。他不但是东汉末年一流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而且还是一位文坛颇具盛名的领袖,他与蔡文姬的父亲蔡邕,早年交好,而且对于蔡邕的才华,他一直都非常欣赏敬佩。而对于蔡文姬的聪慧伶俐以及她不幸的命运,曹操也早就有所耳闻,而且一直在找机会,想解救这位让人心生怜惜的女子。

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的,现在曹操终于有机会并且也有实力了结这件事情,他自然不会放弃。于是,曹操向匈奴方面索要蔡文姬,左贤王虽然心有不舍,但面对曹操的势力,他也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他毫无还手之力,只能是忍痛割爱。这时的蔡文姬,其实内心也很纠结,做这样一个决定是很痛苦的。自己能回到日夜想念的故国,当然十分愿意。但是要离开相伴十二年的左贤王还是很不舍得。虽然当初她是被匈奴俘虏过来,但是左贤王对她也是宠爱有加,多多少少也是有感情的。另一方面,她离开在匈奴生下的子女,他们是左贤王的后代,是匈奴的小王子,自然是要留在胡地。这既是回归故乡的大好时机,也是母子永诀的哀伤时刻。这份哀痛,甚至比当初的背井离乡更要强烈。但是连左贤王都没有办法改变的事实,蔡文姬是一个弱女子,更是无能为力,丝毫没有抗衡的能力,她只能又一次向命运低头。跟随曹操返回故国。

建安十二年,蔡文姬终于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乡。蔡文姬到了邺城,曹操看她一个人孤苦伶仃,又把她再嫁给一个屯田都尉董祀。董祀虽然名气不大,却是曹操手下的一个重要人物,蔡文姬本以为回来之后能够安稳度过今后的日子,万万没想到,董祀后来犯了错误,被曹操判处了死刑。董祀可以说是蔡文姬归乡之后唯一的亲人和依靠,被逼无奈,这位命运多舛的才女没有办法,只能豁出自己的脸面,为了自己的第三任丈夫,向曹操求情。

她到了曹操的相府,恰逢曹操正在大摆筵席款待群臣,朝廷里的一些公卿大臣、名流学士,都聚集在魏王府里,以及远方前来进贡的使者。曹操听说蔡文姬就在门外求见,他得意洋洋地向满座宾客炫耀她的才华,于是曹操就命令侍从把蔡文姬带进来。只见此时的蔡文姬蓬头赤脚,满面哀楚,一进来就跪在曹操面前,替她丈夫请罪,凄楚地诉说着自己的无奈与悲苦,哀求他能够饶恕自己的丈夫。众人看到她的样子,听着如此恳切的言辞,都不禁心生怜悯。或许曹操是被她的言辞给感动了,派了一名骑兵追上去,宣布免了董祀的死罪,把董祀救了回来。

曹操趁机又问蔡文姬:“听说夫人家中曾经有很多的藏书,现在还保存着吗?”蔡文姬听到他的问话,不禁想到了自己去世的父亲,只得叹息一声告诉他我父亲生前给我四千多卷书,但是经过大乱,散失得一卷都没留下来,现如今她能够记得的也只有其中的四百多篇而已。

曹操作为文坛领袖,爱书如命,曹操听她还能背出那么多,他告诉蔡文姬说我想派十个人到夫人家,让他们把你背出来的文章记下,你看怎样。蔡文姬说:“用不着。只要大王赏我一些纸笔,我回家就把它写下来。”后来,蔡文姬果然把她记住的几百篇文章都默写下来,送给曹操。也正是因此这样,这四百篇文章也得以流传了下来。

蔡文姬就这样走完了她颠沛流离的一生,作为封建旧社会的女性,在那个战乱不断的年代,不管蔡文本人是如何聪慧、美丽、富有才情,这位乱世佳人也依然没有办法逃脱命运的摧残与折磨。这便是封建女性共有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