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档案
江油李氏(生卒年不详),中国古代历史中一位巾帼英雄,是蜀国江油城守城将领马邈的妻子,人们每每提起她的时候,想到的都会是她的忠义之举,人们被她的忠义所感动。她的忠义也被后人竞相传颂。
历史揭秘
公元263年,蜀汉后主刘禅景耀六年,三国时代开始走入了末期。当时魏国的实权掌控者司马昭,可谓是一位“野心家”。掌握权利后,便下达了全面进攻蜀国的命令。接到命令后,魏国大将钟会率领十万多大军,步步紧逼,很快就成功攻下了汉中。另一面,蜀汉方面安排了姜维等人率领军队退守剑阁,为的是守住将钟会入蜀的要隘之地。于是双方就在僵持在这样的形式中。战争迫在眉睫,胜负就在一线之间,可谓是千钧一发的时刻,令双方都十分紧张。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国家危在旦夕,马邈身为江油的守将,根本就没有把军务放在心上,小日子过得还真是滋润。整天一副大大咧咧、满不在乎的样子。每天只要操练一结束就回家和老婆围着炉子喝酒,一点都不为国家的命运担心。
李氏就是马邈的妻子,她虽然为一介女流,但却比她的丈夫强多了,她担心国家与天下百姓的安危。眼看当前局势很紧张,马邈却无所动容,她忍不住问马邈:“将军,现在边关情形如此紧张,您为什么就一点都不着急呢?难道您有更好的退敌之策,已经胸有成竹了吗?”
马邈看着自己的妻子,满不在乎地回答到:“魏国大军如此强势,哪里会有什么更好计策呢,而且军国大事都是由姜维掌管,我区区一个将军,我着什么急啊,退一步讲,就算着急也没有用啊?”
李氏听到自己的丈夫居然讲出这样丧气的话,心里一阵气恼,但是她还是强压下自己的情绪,继续说:“是否能保住您所守的这个地方可是很重要啊,这关系到整个蜀国的安危。即便是提前做好防备,魏军来袭,都很可能会威胁到蜀国的江山,而如今,您却无动于衷?”
马邈听了妻子的话后,他长叹一声说:“当下的局势,你我都很清楚,朝廷动荡不安皇上昏庸无能,只知道听信太监黄皓,每天沉溺于酒池肉林之中,不理朝政。国家沉陷那是早晚的事情。而且现下的情况很明显,姜维率领大军守在剑阁若还能再拖延一段时间,自然更好。万一连剑阁都被突破了,那么魏军进攻到这里,就凭我的军力,我抵抗也是无用,还不如直接投降。”
李氏听完了丈夫的话,再也无法忍住心中怒火,勃然大怒,一口唾沫就吐到了马邈的脸上,同时丈夫指责道:“七尺男儿,男子汉大丈夫,行得正坐得端。大敌当前,不谋划着如何为国效力,为百姓鞠躬尽瘁,反而动了退缩的心思,竟然先做好了投降的准备,可见你早就存有了这样不忠不义的心思,即便是国家朝政不稳,可是你作为国家的一军将领,想的不是如何稳定朝纲,对得起你将军的头衔吗?它带给你这么多年的爵禄,是有恩于你,但是没想到你的心思如此狭隘、如此无耻,就不怕被后世耻笑吗?”
夫妻俩吵得正激烈的时候,忽然有一名部下急急忙忙的前来报告说,魏国将军邓艾已经带着两千人马杀入了城中,马邈突然听到这个消息,顿时被吓得目瞪口呆,他没有心思再和妻子争辩。他匆匆忙忙来到公堂之上,见到邓艾以后,二话没说就摆出一副求饶的样子,哭哭啼啼的对邓艾说:“我早就有心思投降,请将军放我们一条生路。”于是他召集了全城的百姓和将士投降归顺了魏国。邓艾看到马邈胆小怕事的样子,心里十分鄙夷。
可是,话说回来,蜀国有大将姜维带领军队退守剑阁,为什么会这么快就被魏国攻破了蜀国的防线呢?原来当司马昭命令大举伐蜀的时候,邓艾就率领了几万人马对蜀国的主力姜维的军队进行了牵制,这办法个为钟会带领军队进攻汉中提供了一定的帮助。但是等到姜维主力退守剑阁之后,钟会就开始屡战屡败,屡攻不下。邓艾此时便动起了脑筋。他想到了一个计策。他先挑选了一队人马,挑选了地势比较险峻的阴平出发,一路上开山凿路,大约行进了七百里,到达了摩天岭,然后命令众将士利用绳索相互牵引,用毛毯将自己的身体裹住,顺着峭壁一直攀援下来!
邓艾的这一招走的很险,可谓是有些孤注一掷。如果计划不周,就像出现钟会说的那种情况:如果蜀汉的大军仅用少数人扼守住险要的地方,那么邓艾的几万大军全部都会饿死。那么走的这步险棋就会导致全盘皆输。当邓艾带领的军队翻下山壁以后,确实发现了一个蜀军之前的营寨,但是已无人把守。据说当年诸葛亮确实曾经派了一千多人在此地驻守,但是自从诸葛亮死后,这里就被刘禅给废除了。这时候,邓艾带领的几万大军,一路上攀山越岭,都已经处于衣甲不全、疲敝交加的状态,现在全部都散落在七百里的阴平道上,而且他的身边只带领了一小部分人,再加上军中的粮食也快吃完了。邓艾看到将士们失去了斗志,已然没有了先前的冲劲。为振奋人心,鼓舞士气,邓艾就对自己的部下说:“我们现在已经到了如此的境地,已经没有退路了,前面就是江油城了,我们日夜奔波就是为了夺取蜀地,而现在胜利就近在眼前。目前我军粮草缺失,但是城里粮食充足,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同我一起攻下城池,我们就能够活命,但是如果我们失去了斗志,后退或者停滞不前,那么摆在我们面前的只有死路一条,让我们一起杀出一条生路吧!”
两千多魏军听完了将军的话,都感觉到了自己此时危机的处境,唯有同将军一起攻下江油城,才能保全自身。于是军中士气大振,各个杀气腾腾地奔向江油城。
就在马邈高枕无忧,本以为姜维退守剑阁能够拖延一段时间的时候,邓艾已经借机带人冲了进来。马邈觉得走投无路了,连姜维都无法阻挡的人,就是借给他十个胆子他也不敢和邓艾抗衡啊,于是胆小怕事的他只得选择投降了。
此时,马邈的妻子李氏在府里听到了马邈率将领和百姓头像的消息,心理悲愤交集,十分愤慨。她恨自己的丈夫散漫,懦弱怕死。不仅事前没有做好充足的应战准备,大敌当前,反而成为了投敌叛国的贼臣。但是她只是一个妇人,这一切她也无能为力,除了自哀自叹,她什么也无力改变。最终,她忍受不了这种内心的煎熬,在府中悬梁自尽了。府中的仆人立刻把这个消息禀报给马邈,他也不禁感到有些悲伤。后来,邓艾听说了这件事以后,对李氏的贤德忠义十分感慨,便下令将李氏的遗体厚葬,并且还亲自前往去拜祭这位坚毅的女子。
邓艾在三国时期自然可以算得上是一位英雄,他忠肝义胆,豪气云天。自古英雄之间都一些惺惺相惜之感,李氏虽为女子,而且在政治立场上和邓艾也有敌国之仇,但就个人品性来说,邓艾非常欣赏这位还未曾谋面,就因拒绝归顺敌人而自尽的女子。
更让人没有想到的是,这件事慢慢地在邓艾的军中传开了,魏军之中的将士也都对这位如此忠烈的女子肃然起敬,为这世上失去这样一位贤良淑德的女子惋惜,无不为她嗟叹命运的不公,甚至后人还有诗称赞她说道:“后主昏迷汉祚颠,天差邓艾取西川。可怜巴蜀多名将,不及江油李氏贤。”
在江油的领土争夺上,邓艾不但不费一兵一卒就取得了江油,而且还得到了许多粮草,甚至还在蜀汉的后方取得了一处桥头堡,随后派人将驻守在阴平小路上的几万人马都接进了江油。双方汇集之后,紧接着又派出大量的军队向涪城发起了进攻,并占领了涪城。涪城失守,直接对蜀汉的都城都造成了威胁。此时的姜维依然在剑阁拼死抵挡着钟会。蜀汉朝廷听说邓艾带军攻进来了,人人自危,仿佛祸从天降,蜀汉后主刘阿斗也胆战心惊,朝廷一时混乱不堪。刘禅急忙派出诸葛亮的儿子,驸马诸葛瞻,前去抵挡敌军。结果,诸葛瞻战死沙场,依然没有抵挡住敌军的攻势。此时,邓艾已经带兵杀到了成都,刘禅吓的魂飞魄散,不得不听从谯周的劝告,打开门投降。自此,立国四十余年的蜀汉,就这样灭亡了。
回过头去看,在姜维带领军队退守剑阁的时候,如果马邈能够早些听从妻子李氏的劝告,完善江油城的防御设施,定制好作战计划,带领大军提前进入戒备状态,加紧对城池附近的巡逻,再加上而且江油城的城防完整,粮草储备充足。就很可能会提前发现穿过来的魏军。保住江油城,保证蜀国领土的完整。当初,如果马邈能带领大军闭城坚守,那么即使邓艾有天大的本领,也不可能那么快就占领江油城。只要能够坚持到底,一直僵持下去,就会拖得魏军粮草吃的所剩无几,没有粮草,那么他们也就只能坐以待毙了。只可惜,马邈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更重要的事他本就没有忠臣孝子的气质,也根本不会一心想为国家鞠躬尽瘁。他或许曾经也有忧国忧民的情怀,也曾经因为朝廷的腐败、后主的昏庸而愤懑感慨。但那些可能也只是一瞬的想法而已。因为他在这种忧患愤懑之后,依然选择了对国家的敷衍。只想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不管朝政如何,他都能在任上自在安闲。
所以,当邓艾带领军队来到城下的时候,他甚至都没有进行一丝一毫的抵抗,他也从来都没有考虑过要进行抵抗的事情。而邓艾的军队却是士气正旺的时候,因此才魏国如此轻而易举地获胜,赢得了至关重要的领地。事实上在蜀汉的朝廷中,怀抱这种思想的,并不只是马邈一个人。在他之前,阳安关的守城将领蒋舒也是如此,他在钟会大军压境之前,就已经开关投降;甚至,蜀汉的时任皇帝刘禅,更是轻易地放弃了蜀汉的江山。可能在他们看来,蜀汉朝的大势已去,也就没有再坚持的必要了。
然而,在蒋舒做出投降决定的同时,他的同袍傅佥英勇不屈,仍然征战沙场,决定力战身死;马邈做出了投降的决定的时候,他的妻子李氏仍然忠贞悲愤,不欲归顺,最终投缳自尽;后主刘禅决定投降的时候,大将姜维仍然坚守,最终孤注一掷,死计复国。这所有的人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们理直气壮的投降变得如此不堪入目。尤其是李氏,她作为一个女子,与那些胆小如鼠的,所谓的男子汉大丈夫比起来形象更加高大。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女性,她可能根本就不了解那些所谓的历史规律,更不会明白什么是封建礼教的局限性。因此她的意识中就只有一个至真淳朴的观念,那就是人活一世,必须要讲求忠义,义于人、忠于事、忠于国。即使你所身处的朝廷,看不到任何的希望,没有任何前途,但是你仍然任职,就应该为它尽忠职守,朝廷的混乱,绝对不能成为自己背信弃义的借口。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正是这种观点的指引,中华民族才会出现千百万的“不知道变通的傻人”,他们舍弃了自己的生命,来换取忠贞,用以捍卫那虚无缥缈的大义,但是要相信,这种大义虽虚无,但是最终会成为后世敬仰的人物,影响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