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在喧嚣中听见宁静
34668900000051

第51章 乡愁及其它

——读余光中的《左手的掌纹》

乡愁是余光中作品中的一个重要母题。

作家蒋韵说过:“中国文学对世界的独特贡献就是对于乡愁的表达,我们的乡愁超越了具体的某一故乡、某一个地点,它也是无处不在的——”确实,整个中国古典文学,无处不散发着羁旅思乡之苦,无时不回响着回归家园故国之声。唐人张继一首《枫桥夜泊》之所以能成为千古绝唱,打动无数他乡途中的游子;晋人陶潜一声《归去来兮》之所以空谷回音,唤回了千百颗疲倦的心灵;元人马致远一阙《天净沙·秋思》之所以绕梁不去,吹落了多少行人的热泪,不正是因为这绝唱这回音共振了人们的心灵吗?

深厚的中国文化传统,加上“有家不得回”的特殊历史条件,使寄居台湾一隅数十年的余光中笔下的乡愁达到了极致。

文化母题,常指蕴含在一种文化中的重要思想或观念,它成为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且在不同的历史情景下,时常以不同的面貌重复展现。在古典文学传统中,乡愁这一文化母题,总以“思乡”、“还国”、“归家”等主题的方式重复呈现,香火不断。从屈原的思国,到陶渊明的“田园将芜胡不归”,从杜甫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到李商隐“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从李煜“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到“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情感的不断沉淀,思家归国,延续成乡愁这一文学、文化母题。余光中离开大陆,一别四十余年,先后在台湾、香港、美国居住过,却总不得以与黄河长江亲近。他对中国古典文学有着高度的自信,加上他自觉的继承,自然延续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归国思家的血脉,从而使得乡愁成为其作品中挥之不去的母题。

余光中诗歌中以乡愁为主题的作品很多,有的甚至直接以乡愁为题,如《乡愁》《乡愁四韵》等。散文中虽没读到以乡愁为题的篇目,但直接以乡愁为主题的也有不少,如《听听那冷雨》、《地图》等。

文化母题常常以主题的形式在作品中呈现,但又不仅仅如此。与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对乡愁处理不同之处在于,余光中不仅仅在主题的表层情感上表达乡愁,更是把乡愁作为自己的文化背景、文化立场来处理,使乡愁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乡愁在余光中的世界中是巨大而深刻的,他把自己的整个人生放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来审视,使乡愁弥漫在他的每一次呼吸中。这种乡愁是广义的,在地理上,是蜗居台湾对大陆的怀念,也是在世界化的浪潮中,身处异国他乡对中国的怀念;在时间上,既是站在当下文化语境下对历史文化源的回望与响应,又是一个人到中年、老年对于青少年的留恋与怀念;在文化交流中,是被世界改变了的现代文化(文化的现代性)对文化母体(传统文化、文化传统)的回望;在代际上,则是子辈对母辈的怀念。广义的乡愁,实际上体现为一种文化情感的溯源、寻根的思维。正是由于如此,余光中才不会让自己的乡愁停留在篇什的主题上,才使得其乡愁达到一种极致,成为一个文化符号。

这种符号,不仅余光中,也成为二十世纪海外华人文学的一个母题,它总是以不同的方式呈现。

(2006-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