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红枣的品种多达四五百种,其中有大量优良品种。全国闻名的品种有河北、山东的金丝小枣、无核枣,北京的小白枣、马牙枣,山西的相枣、板枣、蜜枣,陕西的晋枣,河南灵宝的圆枣,新郑的灰枣,浙江义乌的大枣,福建福州的面枣等。金丝小枣具有核小、肉厚、糖多、味浓、色鲜、质细等优点,在国际市场上久负盛名。
红枣味甜可口,营养丰富。鲜枣含糖20%~36%;干枣含糖55%~80%,并富含蛋白质、脂肪、有机酸和维生素A、B、C等。维生素含量极高,100克红枣中含380~600毫克。红枣对促进身体健康有重要作用。民间有“每日吃三枣,一辈子不易老”的说法。红枣生食、熟食均佳,还可加工成多种风味食品,如蜜枣、醉枣、脆枣、牙枣、南枣等。
我国古代对红枣极为珍视。《周礼·天官》中记载:“馈食之笾,其实枣栗。”意思是祭祀祖宗以枣栗作供品。《礼记》记载:“子事父母,妇事舅姑,枣栗饴蜜以甘之。”意思是儿子孝奉父母,媳妇孝奉公婆,把红枣、栗子做成蜜饯让老人吃。古人还储备枣栗,以备灾年之用。《韩非子》里记载:“秦饥,应侯谓王曰:‘五苑之枣栗,请发与之。’”如今,枣区群众还有“枣柿半年粮,不怕闹饥荒”的说法。
红枣有较高的药用价值。明代药物学家李时珍《本草纲目》中介绍:“大枣味甜无毒,主治心腹邪气,有益气、补血、养胃、安神之功,几疗身体一切虚弱之症,久服轻身延年,坚志强力。”枣叶、树皮、树根、枣核均可入药,能治多种病症。
枣树材质坚硬,纹理细密,呈红褐色,用途很广。古时候用枣木做车子轮轴,刻版印书。枣树木材为著名硬木,多用于做硬木家具、印章和工艺品等。
枣花富含蜜汁、花期长,是良好的蜜源植物。枣花蜜,色清味香,糖度高,蜚声国内外市场。
我国的枣树,最早引种至小亚细亚、地中海沿岸和西欧各国,19世纪初经欧洲引种到北美一些国家。
“东方珍珠”大板栗
板栗是我国特产,它是一种优良的干果树种。我国人民食用板栗历史悠久,在西安半坡村史前文化遗址发掘中就发现有大量栗子、榛子等果实。栽培栗树,也有2000多年历史,有关板栗的栽培和食用知识,在10多种古农书中都有记载。我国板栗具有四大特点:历史悠久,分布范围广,产量多,质量好。这些方面均属世界领先地位。
板栗,通称栗子。属壳斗科,落叶大乔木,树高达20米,胸径1米以上。栽培后,一般5~7年即开花结果,15年进入盛果期,经济寿命为50~80年,少数200多年的老龄树仍结果累累。山东省沂水县有一棵树龄300多年的大板栗,年产板栗400多斤。板栗同枣、核桃、柿子等一样,都是一年种多年收的“铁杆庄稼”。
板栗在我国分布很广,东北到吉林省的集安,北到内蒙古,东到台湾省,西到四川,南到广东、广西、云南,西北至甘肃,地跨温带、亚热带和热带,以黄河流域的华北各省和长江流域各省为集中栽培区。全国有板栗林面积380多万亩,年产板栗约14亿斤。主产区为河北、北京、山东等。
我国板栗栽培类型较多,可分为华北系和华中系两大类群,约有300多个品种。华北系品种,以燕山山脉及泰安等所产红明栗、红光栗、红栗子、毛栗为代表。这些品种,单果重7~10克,耐储藏,偏糯性,含糖量20%左右,果肉甜香可口,适宜炒食。华中系品种,以苏、浙、皖、鄂、湘等省所产的处暑红、魁栗、大红袍、浅刺大板栗为代表。这些品种单果重10~16克,偏硬性,含糖量10%~15%,适宜菜食。
板栗果实营养丰富,含蛋白质107%,脂肪74%,糖10%~20%,淀粉60%,以及少量维生素和脂肪酶等。可生食、熟食、炒食,做菜食,还可制作各种精美糕点,自古以来被视为上等食品。明代药物学家李时珍认为,栗子可同莲子媲美。他在《本草纲目》中说:“其仁如老莲肉。”慈禧太后为求延年益寿,常吃栗子面窝窝头。
我国北方栗子特别是河北迁西的栗子,肉质细腻甜香,驰名中外,为传统的出口果品,在国际市场上称为“中国甘栗”,在日本享有“东方珍珠”的声誉。河北板栗在日本深受欢迎,原因有三:①营养价值高,香甜可口;②板栗结果期间不施用农药、化肥,保持了天然风味,被称为“大自然赐予的美味食品”;③可作为祝福、婚礼的馈赠佳品。河北板栗在中日贸易中占有重要位置,已有70多年的出口历史,近十几年来,每年向日本出口1万余吨,创外汇1000多万美元。
板栗木是很好的经济用材,材质坚硬、抗湿、耐腐,是做枕木、桥梁、车船、建筑、家具和雕刻的优良用材。树皮、壳斗、嫩枝、木材髓部均含有鞣质和单宁,可提取栲胶。树皮、栗花、果壳、树根均可入药,能治疗喉疾、火霉、瘰疠、赤白痢疾等疾病。栗花又是蜜源植物。板栗树也是很好的绿化树种,多种植板栗,既有利于国土绿化,又能增加农民收入,利国利民,一举多得。
金色柿子亮晶晶
柿子树是我国重要经济树种之一,它是木本植物中的明珠。我国是柿子的故乡,我国人民食柿子和栽培柿树有悠久历史。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中,就有柿饼和柿子的种子,这说明距今2000多年前,神州大地已有柿树栽培了。现今,东南亚和欧美各国栽培的柿树,多由我国引种。
柿树属于柿树科,落叶乔木,树高十余米,树冠开阔。柿树在我国分布很广,长城以南黄河流域至长江以南广大地区均有分布。全国集中成片的柿树材112万亩,年产鲜柿14亿斤。
我国柿树分布之广,柿子产量之大,加工利用之多样化,在世界上都是屈指可数的。
大白菜的故乡
大白菜又称结球白菜、黄芽菜、包心菜,学名叫菘。是十字花科芸苔属,一年或两年生草本植物。它原产我国,栽培历史悠久,远在新石器时代就有栽培。在《名医别录》、《齐民要术》等古籍上已有记载。后来大约经过500年,到宋朝时有了实心白菜。宋代苏颂所著的《本草图经》上,已有“牛肚菘”的记载。元末明初时,我国种植大白菜已有丰富经验。据1366年问世的《辍耕录》记载,当时我国出产的大白菜,“大者到十五斤”。
外国栽培的白菜,都是由我国传入的,像越南、朝鲜、日本所栽培的都是。1875年,我国曾将三棵大白菜送到东京博览会展出,而后在日本爱知县试种,从此传到日本各地。前苏联、尼泊尔、孟加拉、欧美等国的白菜同样引自中国。
大白菜是我国的主要蔬菜,号称“当家菜”。从秋末到冬春,它是食用时间最长、消费量最多的一种叶菜,现在全国各地都有栽培。华北是我国大白菜的主要产区,其中以山东省胶县、福山、即墨,天津市,河北省的唐山、徐水等地为著名产区,很负盛名。在东北、华北、西北等地栽培面积很大,约占秋菜面积的40%左右,而产量则占50%以上,是“种一季,吃半年”的蔬菜。
当前,我国栽培的大白菜,主要有北京的抱头白、抱头青、翻心白、拧心白,上海的小白口,天津的筒筒白、青麻叶,河北徐的核桃纹、玉田大包尖,山东的福山包头、济南小包头、胶州白菜、二牛心,太谷二包头、山西大毛边,郑州二包头。以上品种,适应性强、品质好、产量高、耐贮藏。
大白菜营养成分很多,特别是维生素C和钙的含量很高,是人体得到各种维生素和矿物盐的主要来源。它易于消化,风味好,炒、烧、煮、做馅、盐腌、酸渍、做泡菜都可以,且鲜美可口。吃法很多,可以和各种肉类一起吃,也可以和香菇、虾米一起炒,或者红烧。白菜同猪肉和笋一起烧醋溜白菜,味道十分鲜美。
中国大白菜自古以来为国内外消费者所欢迎。
在南齐时代,当文惠太子询问哪种蔬菜最好吃时,周回答:“一是早春的韭,一是晚秋的菘。”
明代王世懋对大白菜评价很高,誉为“蔬菜中的神品”。
日本人对中国大白菜的评价是:“山东菜,山东原产,重之一种也。至大适人之嗜好……以其性质极优,未成叶球者,亦纤维不多,诸菜中最良品也。其味甜美,质极柔脆,其结成叶球者,煮食殊美。”
种桑养蚕织丝绸之最
世界上种桑、养蚕、织丝绸最早的国家是我国。我们的祖先发明了栽桑养蚕的技术,又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不断发展和提高,并且传播于世界各国。这是我国先民对世界人民一项卓越的贡献。
蚕桑生产在我国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据传说,养蚕织丝是黄帝的妻子嫘祖发明的。
建国后,我国在浙江吴兴钱山漾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就发现有一批盛在竹篮里的丝织品,其中有绢片、丝带和丝线等。这说明,我国在4000年前就已经有比较发达的蚕桑生产了。若再往前推,我国考古工作者1926年在比钱山漾遗址年代更早的山西省夏县西阴村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过一个被切割的蚕茧。
蚕原来野生在自然生长的桑树上,以吃桑叶为生,所以也叫桑蚕。早在殷周时期,我国的蚕桑生产已经有很大发展,可见,人工养蚕远在殷周之前。很多传世的殷代青铜器物,附着有丝织的痕迹或丝断片。经研究得知当时已经有相当高级的丝织技术。
从河南安阳和山东益都等地的殷墓中,都发现有形态逼真的玉蚕。在殷商的铜器上也有用蚕做装饰花纹的。这说明,蚕在人们心目中已经占有重要地位。
在古农书《夏小正》中称:“三月……摄桑,……妾子始蚕。”这是说,夏历三月要修整桑树,妇女开始养蚕。殷代甲骨文中有关于蚕神和祭祀蚕神的记载,说明当时人们为了养好蚕,还用牛和养等祭品祭祀蚕神。
为了供给家蚕优质桑叶食用,保证蚕虫健壮成长和蚕丝的质量,我们祖先很早就发明了修整桑树的技术,使质量优良的桑叶,在新生的枝条上产生,通过修整,剪去旧枝条,可以促使新枝条发生。新枝条因吸收了大量水分、养分,叶形肥大,叶色浓绿,既增加产量,又提高叶质,这有利于养蚕生产。这也是我国先民的独创。
日本人在19世纪后半叶根据我国古农书《齐民要术》和其他古籍的记载,把桑树培育成各种形式。
家蚕经历几代长期的饲育和选择,性状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各历史时期和各地区,形成了各类型的品种。宋元时期,虽然我国北方主要还是饲育一化性的三眠蚕,但是在南方已经主要饲养一化性或二化性的四眠蚕了。三眠蚕抗病能力比四眠蚕强,容易饲养。但从蚕丝生产角度看,四眠蚕的茧丝比三眠蚕优良。经长期培育,我国南方江浙地区终于成功地养了四眠蚕,并培育出很多新的优良品种。很难饲养的四眠蚕的饲育成功和推广,是养蚕生产上的一大进步。
我国古代除了饲养春蚕外,还饲养夏蚕、秋蚕,甚至一年里养多批蚕。为了一年能养多批蚕,古人除了利用多化性蚕自然传种外,在1600多年前,还发明了低温催青制取生种的方法。
这种方法是利用低温抑制蚕卵,使它延期孵化。因此,一种蚕就可以在一年里连续不断孵化几代,为一年里多批养蚕创造了有利条件。这是我国古代养蚕生产技术上的又一项重要创造。
我国明代蚕农,在制备夏季蚕种的生产中,发现了家蚕的杂种优势。宋应星在《天工开物》
中说:“今寒家有将早雄配晚雌者,幻出嘉种,此一异已。”所谓“早雄配晚雌”,就是一化性的雄蚕和二化性的雌蚕杂交,结果产生了“嘉种”(优良蚕种)。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关于家杂种优势利用的记载。
蚕丝,历来是我国出口的大宗商品,古代就有“丝绸之路”通往欧亚各国。现在蚕茧生产量仍居世界第一位,出口的蚕丝占国际市场上蚕丝贸易总量的70%左右。近几年来,蚕茧生产发展很快,1981年全国产茧698万担,比1980年增长192万担,是建国以来产量最高、增产最多的一年。从1969年起,中国的蚕丝产量超过了日本,居世界首位。1981年蚕茧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46%。
世界上所有养蚕国家,最初的蚕种和养蚕方法,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我国传去的。
棉花产量居世界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