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起源于我国
小麦是人类主要粮食之一,属小麦属禾本科。小麦在我国的栽培历史同其他主要粮食作物的发展一样古老。据考察,在河南省狭县东关庙底沟原始社会遗址的红烧土上有麦类印痕迹,距今约7000年。1955年,安徽省博物馆在该省亳县钓鱼台新石器遗址发现大量炭化普通小麦子实,遗址年代距今约5000年。青海省考古工作者发现在诺木洪遗址中保存有麦粒。云南省剑川县海门口遗址中发现麦穗,距今3000多年,相当于内地殷商时期。在河南省安阳县小屯村遗址中发掘出来的甲骨上有麦的象形字。由此可知,不仅在黄河流域,而且也包括淮河流域和长江上游部分地区,在大约4000年前已经大面积栽培普通小麦。以后古文献记载更多,比如《夏小正》、《诗经》、《尚书》、《春秋》等书籍,都有关于麦类的记载。
根据不同的自然条件、栽培制度、品种类型等,我国小麦的自然区域可划分为八个麦区,即:①北部晚熟冬麦区;②华北平原中熟冬麦区;③南疆晚熟冬麦区;④长江流域早中熟冬麦区;⑤四川早熟冬麦区;⑥华南早熟冬麦区;⑦东北春麦区;⑧北部春麦区。
从1956年开始,我国农业部向全国2000多个县先后征集并获得当地原始品种种子及其基本资料共计50000多份,使我国全部小麦资源基本上得到保存。通过两至三年的种植试验和系统观察鉴定,明确了我国现阶段种植的地方品种分别属于五个物种,其中属于普通小麦的品种数占征集品种总数的97%,属于普通小麦的变种数达67个,为世界各国罕见。发现并定名为我国特有的普通小麦一个亚种“云南小麦”;发现并定名为普通小麦的有11个变种和圆锥小麦的一个变种。
在小麦种类的分布上,明确了普通小麦种植范围的广泛性,而其他小麦都有不同程度的局限性。在各地区中,云南和新疆小麦种植的面积虽不算大,而小麦的种类却最多。尤其是云南,它拥有我国小麦大多数普通种和变种,还包括特有的亚种及其变种,实为我国小麦遗传多样性的中心,也是世界上少有的天然小麦基因库。
在小麦特性的研究上,总结出了我国普通小麦所固有的珍贵特点:早熟性、多花多粒性和对异常环境条件的高度抗耐性。这些在育种上具有特殊价值的遗传资源,在世界小麦资源中是很突出的。
根据对全部材料的观测和品种试验结果,明确了我国小麦基本性状的地区分布的规律性,进而联系各品种的综合性状与原产地的自然环境和耕作条件进行深入分析,将全国数以千计的品种分别归纳为14个生态类型,并相应地将全国划分为14个生态区域。后来进一步归纳为10个生态类型和10个生态区域。这样的生态分类在我国还是首创,这样的区划纠正了前人就部分麦区根据个别性状所拟订的区划方案,并澄清了有的外国学者把整个中国麦区作为世界的一个麦区的笼统观念。
通过以上的调查研究,及时地摸清了我国所拥有的小麦资源,填补了世界小麦基础科学领域中所欠缺的中国这一重要部分的空白,并为我国的小麦育种、引种及有关理论研究奠定了分类、区划、种质资源评价等基础。
世界佳果——荔枝
荔枝为中国特产,是世界百果中的佳品,深受国内外消费者欢迎。我国劳动人民食用和栽培荔枝有悠久的历史,据《三辅黄图》记载,在汉武帝时代,我国南方就有荔枝、龙眼、桔子等果树栽培和利用的专著。
荔枝味美可口,人皆爱食。唐代诗人白居易赞美荔枝的品质说:“嚼疑天上味,嗅异世间香。润胜连生水,鲜逾桔得霜。”宋代诗人苏东坡对荔枝倍加赞颂,他在一首诗中咏道:“海山仙人绎罗糯,红纱中罩白玉肤。不须更得妃子笑,风骨自是倾城姝。”苏东坡最喜欢吃荔枝,他被贬到广东惠州期间,常品尝荔枝,并赋诗抒发其爱吃荔枝的心情:“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你看,他为了能常吃到荔枝,就不愿离开岭南了。明代药物学家李时珍说:“食品以荔枝为贵,资益以龙眼为良。”荔枝在封建社会曾是大臣们奉承皇上的贡品。据《寰宇记》记载,唐玄宗的爱妃杨贵妃喜爱吃荔枝,当时“以马载驰,七日夜至京,人马多毙”。晚唐诗人杜牧,曾为此事写诗讥讽道:“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荔枝属无患子科,常绿大乔木,树高可达二三十米,胸径1米多,冠幅20余米。它结果期很长,树龄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仍然生机旺盛,结果不衰。福建莆田县有一棵树龄900多岁的大荔枝树,枝叶繁茂,结果不止,最高年产荔枝达2000多斤。
荔枝为我国南方佳果,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福建、台湾、四川、云南等省(区),尤以广东、福建为多。但在历史上中原地区也有栽培,河南开封过去就出产过荔枝。据《铁围山丛谈》一书记载,宋徽宗即位后,大兴土木,在开封东北隅营造了“艮狱”。当时,“艮狱阳华门,夹道荔枝,八十余株”。另有一书《归田诗话》中也记载,宋徽宗在禁苑种荔枝,结了果实,并用来赐给燕师王安中。他还作了一首诗:“葆和殿下荔枝丹,文武衣冠被百蛮,欲与近臣同此味,红尘飞鞍过燕山。”
在长期栽培中,各地选育出上百个品种的荔枝,仅广东省就有60多个品种。在为数众多的品种中,有不少名贵品种,如增城挂绿、糯米糍、妃子笑、状元红、白糖罂、水晶珠、香荔等。增城挂绿是荔枝中的上品,据增城县志《杂俎》记载,增城挂绿在明朝是贡品,明万历三十六年间,有钦差巡抚增城县治,有一天赴荔枝宴,发现增城西园有一棵名为挂绿的荔枝,果味甘甜异常,品至饱腹。翌年,皇帝下诏书:“贡挂绿一百上京师。”后来,年年荔枝成熟时,县令差武士押送挂绿若干盒送往京师,作为御果。从此,挂绿身价百倍,成为举世闻名的岭南佳果。
荔枝,果肉晶莹,白如水晶,甜香沁腑,味似醴酪,营养丰富。据测定,500克鲜果中,含蛋白质35克,脂肪3克,糖分170克,钙30毫克,铁25毫克,磷170毫克,维生素C 180毫克(还含有维生素B1、B2等),烟酸35毫克,热量320大卡。所有这些,都是人身体中不可缺少的营养成分。用荔枝果制作罐头、果汁、果酒,味鲜可口,别具风味。药典认为,荔枝果味甘、微酸而性热,常食能补脑健身,开胃益脾。其肉与核均可入药。肉性平汁多,味甘能止渴,益人颜色,具有散气、消腹胀、养肝血、解毒、止泻等功效。荔枝核味涩、无毒,系中药的收敛剂,有行气祛寒之效,主治心痛、肾囊肿大、小肠疝气痛等病。
荔枝木材坚实,纹理交错,结构细致,心材褐红,鲜明美观,耐腐蚀,耐浸渍,是船舶、车辆、桥梁、建筑、运动器械和高级家具等的优良用材。尤其做台椅,独具一格,驰名中外。
制作装饰、镶嵌等美术雕刻工艺品,更为世人所喜爱。
荔枝树四季常青,姿态秀丽,是绿化、美化环境的优良树种。
世界著名的干果——香榧
香榧是我国特有的经济树种,也是世界著名的干果之一,自古以来为我国人民所喜爱。宋代大诗人苏东坡对江西玉山所产香榧赋诗赞曰:“彼美玉山果,粲为金盘实。”东坡居士所说的“玉山果”则是因为江西玉山所产的香榧比较出名之故。但是,真正著名的香榧当属浙江枫桥香榧和安徽太平香榧。
香榧属红豆杉科,常绿大乔木。它的别名叫榧树、细榧、玉榧、圆榧。主要分布在浙江、江西、福建、安徽、江苏等省,以浙江诸暨枫桥为最多。
香榧在我国栽培历史悠久。优良品种有芝麻榧、寸金榧、米榧、圆榧等。香榧树经嫁接后,八九年到十几年开始结果,20年后进入盛果期,经济寿命很长,树龄二、三百年的香榧树,仍然生机旺盛,结果不衰。如安徽省太平县新明乡有一棵树龄300多年的大香榧树,仍处于壮龄阶段,好的年成年产香榧果200多斤。生长在土、肥、水等条件好的地方的榧树,经济寿命可延长到500年。
香榧果在白露至寒露间成熟采摘。妙熟松脆可口,具有一种特殊的香味,在宋代被列为朝廷“贡品”。《物类相感志》中说:“榧煮素羹,味更甜美。猪脂炒榧,黑皮自脱。榧子同甘蔗煮食,其渣自软。”
香榧果仁营养丰富,含蛋白质10%,脂肪40%,碳水化合物28%。此外,还含有钙、磷、铁等矿物质。加工成的椒盐香榧、糖球香榧、香榧酥等,都是市场上供不应求的“热门”货,饮誉中外。
香榧树全身是宝。种仁含油率为40%,是上等食用油之一。还可入药,有止咳、润肺、驱蛔虫及治疗便秘、痔疮等功效。
香榧木材纹理通直,硬度适中,不翘不裂,有弹性,是造船、建筑、枕木、水车板和家具等良好用材。香榧树皮含有37%~61%的单宁,提制工业用的栲胶。榧子壳也可炼油,是提炼柠檬醛和芳樟脂的原料。
香榧树树干魁伟,树冠如盖,细叶婆娑,是一种很好的绿化风景树种,植于庭园、道旁和名胜之地,夏季绿荫生凉,秋末可收佳果,一举两得。
起源于我国的龙眼
在我国南方福建、广东、广西等省(区),生长着一种叫做龙眼的果树。每到八月,龙眼果成熟,在一棵棵树上的碧叶之中,挂满一串串沉甸甸的淡黄色鲜果,秋风吹拂,香飘万里,令人垂涎。
龙眼属无患子科,亚热带果树,起源于我国。我国人民食用龙眼历史悠久,栽培龙眼已有2000多年历史。龙眼同荔枝一样,在历史上常被用作贡品进奉皇室。在宋人诗词中曾有:“琬液醇和羞沅瀣,金丸珠赛玑珠”的咏句,以赞美龙眼之珍贵。
龙眼别名桂圆(古人称八月为桂月,龙眼八月成熟,果圆形,故有此芳名),常绿乔木,生长期80~100年,结果期较长。我国龙眼约有230多个品种,其中有肉厚、味美、外形圆饱的兴化桂圆,有肉厚、质脆、色如凝脂、晶莹润泽、放在纸上不沾湿的东壁桂圆等。根据果实大小,又分为大三元、大四元、大五元和中元等四种。
龙眼这一名称的由来,在福建民间流传着两种饶有风趣的说法:一说是,古时候有一年轻樵夫,十分孝顺,家有老母双目失明,他每天上山打柴出卖,奉养老母。有一天,他在深山中发现一种鲜果,食之味美可口,便采了一些,拿回家让母亲吃。母亲食了此果,眼生光辉,双目复明。因此,人们就把这种果叫做“龙眼”。另一说是,当时这一带有一条无恶不作的“龙”,害得民不聊生。一位勇敢的少年为民除害,斩劈“龙头”,“龙眼”落地长出植株,所结的果实被称为“龙眼”。
龙眼果肉鲜嫩,汁多味甜,清香可口,营养丰富。果肉中含有大量维生素、葡萄糖、蔗糖、蛋白质、脂肪、酒石酸等成分,有健胃益脾、养心补血的功效。明代药物学家李时珍说:“食品以荔枝为贵,资益以龙眼为良。”《本草纲目》说:“实开胃益脾,补虚长智”,可治疗贫血、胃痛、久泻、崩漏等症。
龙眼树的根、叶、花、果核均可入药;根、枝、果核皮含有单宁,可提取栲胶;花多,花期长,是极好的蜜源树种,“龙眼蜜”为蜂蜜中之佳品。
龙眼树喜温湿,不耐寒,但又要求冬末春初有一定的低温条件,才能正常进行花穗分化。由于龙眼树对气候要求独特,所以世界上栽培龙眼有很大局限。在我国仅限于南方少数省(区),福建福州至沼安沿海宽30~60公里一带,为龙眼生长的最佳地区。
古老的中华猕猴桃
中华猕猴桃,说它古老,是因为它是6~7万年前第三纪藤本植物水果;说它年轻,是因为它是在近世纪才被世界所重视的新兴水果。
猕猴桃,全世界有54种,我国就有52种。因此,我国是名副其实的猕猴桃原产国,是弥猴桃的种类、分布、产量均为最多的国家。国外引种的猕猴桃均引自我国,故称为“中华猕猴桃”
。
中华猕猴桃,在我国发现、利用和栽培,都有悠久历史。早在两三千年前的《尔雅》和后来历代的《本草》中,对猕猴桃都有记载。唐代诗人岑参有“中庭井阑上,一架猕猴桃”的咏句。明代药物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其形如梨,其色如桃,猕猴喜食,故有其名。”
中华猕猴桃在我国分布很广,野生猕猴桃蕴藏量约15万吨,尤以黄河以南各省区为最多。主产区在安徽、河南、陕西、四川、江西、湖南、湖北等省,每年都有大量收获。如安徽省年产猕猴桃一千五六百万斤。猕猴桃单架产量也较高,丰年每架可产鲜果几百斤甚至上千斤。
猕猴桃椭圆形,个如鸡蛋大小,大的每个重100克左右。8月成熟,皮黄褐色。一般在果肉未变软时采收,收后需储藏一个时期方可食用。果肉浅绿色,松软多汁,酸甜适度,清香可口,风味独特。食后清凉解热,舒肝开胃。除鲜食外,还可以加工成果酱、果汁、果糖、罐头、果酒等。猕猴桃酒,是色酒中的佳品。
中华猕猴桃经济价值很高,果肉具有丰富的营养成分,是水果中含维生素C最多的一种。每100克鲜果一般含维生素C 300~420毫克,多于柠檬、柑桔、柚子、山楂。能与之相比的,只有红枣和刺梨。猕猴桃还含有维生素A、蛋白分解酶、多种氨基酸、钙、磷、钾、铁等成分,是从事航空、航海、井下等作业者的特殊营养品。
猕猴桃药用价值很高。宋代《开宝本草》中记载,能“止暴渴,解烦热,压丹石,下淋石热壅……”。近些年来,医学界发现中华猕猴桃对癌症有一定疗效,特别对消化道癌的作用显著。北京医学院从70年代开始研究猕猴桃汁阻断致癌性亚硝基化合物体内外合成的作用,现已证明,它在体内外的阻断作用明显优于相同浓度的维生素C溶剂和美国产的柠檬汁。
本世纪以来,中华猕猴桃为世界各国所重视,美国、法国、意大利、日本、新西兰和前苏联等国争相引种,他们认为猕猴桃是世界性水果,堪称“水果之王”。这些国家中,以新西兰发展最快。该国自1904年起年产量已达62500吨,1991年产量达到30万吨。现在新西兰猕猴桃已占领国际市场,1978年创外汇1600万美元,1981年增至6500万美元。
英国《新科学家》周刊1985年著文介绍中华猕猴桃指出:“大约100年以前,猕猴桃在中国以外还不为人们所知,而今许多国家都在种植。美国和其他国家猕猴桃产量都在迅速增长。
”
我国是猕猴桃的故乡,又有利用和栽培猕猴桃的悠久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都在我国。我们应该利用这种优势,扩大猕猴桃生产,提高其产量和质量,使中华猕猴桃迅速打入国际市场,并占据领先地位。
红枣之国
红枣原产我国,我国历来是世界上盛产红枣的国家。枣树的面积和品种,红枣的产量、质量和出口量,都居世界第一位,堪称“红枣之国”。
我国人民食用红枣和栽培枣树有悠久的历史。《诗经·豳风》里就有“八月剥枣,十月获稻”的句子。到了战国时期,枣树成为燕秦地区普遍种植的经济林木。《战国策》曰:“南有碣石燕门之饶,北有枣栗之利,民虽不由田作,枣栗之食,足食于民矣。”
枣树为树李科,落叶乔木,高10米左右,在我国分布极广,北纬45度以南均有分布。大面积栽培集中于河北、山东、河南、山西、陕西、北京和天津。浙江、安徽、江苏、福建、甘肃、贵州、辽宁等省也有较多的种植。全国有枣树面积360多万亩,年产鲜枣7亿多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