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教育方式。有的家长希望孩子进步快,老说孩子进步慢;希望孩子细心,老说孩子粗心;希望孩子胆大,老说孩子胆小;
希望孩子聪明,老说孩子笨……他们总是习惯地认为:优点不说少不了,缺点不说不得了。而常识教育观点正好相反:优点不说不得了,缺点少说逐渐少。孩子如果很少被父母肯定,那么自信心有被逐渐摧毁的可能。
对不同性格的孩子,我们需要给予不同的关怀教育。可有时父母却不是很了解自己的孩子,在理解上也不十分准确,造成孩子不能很默契地领会父母所给予的暗示和判断。比如,对于犯了错误的孩子,该用哪种教育方式呢?怎样才能让孩子彻底明白他的错误呢?
很多家长自以为很了解自己的孩子,其实却不然。有时父母宁愿花时间去和别人诉苦,诉说孩子怎么不听话、不随愿,却不愿和孩子进行交流和沟通。尤其在我国,家长一般很少向孩子透露自己的内心世界,只习惯于做道貌岸然的训导,可反过来却要求孩子向自己袒露一切。这种不平等的要求,当然不可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孩子们到了一定年龄便不愿向父母吐露心事,而是去和同龄人交流想法。同龄人的经历有限,经验往往肤浅,思想也不成熟,孩子们虽在一起有过更深的交流,但大家都被同样的问题困扰,相对来说得不到提高。那么,是什么原因使父母失去了对孩子进行交流、引导的机会呢?
当父母对孩子讲话时,孩子们常常发现从语调中得到的比在话语中得到的信息要多。通常我们跟孩子谈话是不尊重他们的,总是以一种居高临下教训的口气,或以哄人的、引诱的口气来赢得他们的合作,孩子即使合作也是被“引诱”而不是发自内心的。如果我们以平等的,像是与朋友谈话的口气,和他们交谈而不是对他们训话,多数情况下,总能顺利地与他们交流思想。
可父母总是向孩子讲道理,虽然有时是很友好的,但孩子不一定听这种道理。青少年与父母之间最大的障碍是没有交流,问题是从孩子的幼年期开始的。有很多父母从不和幼儿期的孩子进行交流,他们企盼孩子事事听自己的,处处要求他们做什么,而不是让孩子明白为什么那样做。好像他们是一块很软的橡皮泥,可以任我们去“捏”。从孩子的观点来看,这就是专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能影响和引导他们,而是意味着我们不能强迫塑造他们。孩子的不听话、反抗,有时就来自于这种对专制的对抗,并不是你说的没道理,也不是他没有听懂你的道理。
比如,一位中学生在书房里做功课时不时传来疲惫的声调:“妈妈,现在几点了?”妈妈为此很生气,认为孩子不专心读书。其实这孩子在小学期间一直很优秀,不仅反应灵敏、成绩优秀,而且还拉得一手好提琴,写得一手好字,一向受到老师赞誉,是班上极为活跃的一分子。可上了中学后,显然不像小学时代那么活跃、好动,几乎很少外出,成绩也没有父母预期中的理想。
“该不是中学课程压力大,没有补习的缘故吧?”妈妈担忧地猜测着,并私下为孩子聘请了一位家庭教师。然而家庭教师的指导,也没让孩子的成绩有何起色,反而让他为了应付补习和学校作业而更显得力不从心,常对着书本发呆、叹息。妈妈实在不明白,孩子既没有结交什么坏朋友,也没有受到巨大的打击,为什么会变得和从前判若两人呢?
事实上,孩子在进入初中时,因为担心课程重,怕学琴耽误学习时间,就主动放弃了。小学时的优异表现,使他对自己有了一份要求与期许,这种自我期许,已经对精神造成一股压力,久而久之造成心理上的怠倦感,心态上感到疲乏。这时妈妈却不会与孩子沟通,完全不了解孩子的内心感受,只按照自己主观的猜测,一味监督孩子读书,使他的精神状况愈加恶化。
身为父母,日常生活中与孩子的接触较多,我们要注意观察孩子的变化,及时发现他们心中的秘密。如果明知孩子有了一种想法,既不去交流谈论,也不去关心过问。假如孩子一开始的想法就有缺陷,如果缺乏交流,他有缺陷的想法就会在头脑中留存很久。就像上面那位孩子,以为学琴会落下功课,如果妈妈给孩子阐述自己思想的机会,一定能及时加以引导,让孩子明白依照自己的个性发展不仅不会影响学习,反而更能增强信心的道理,就会是另外一种结果了。
大人们永远有忙不完的事,可这并不是妨碍你与孩子交流的理由,因为没有什么东西比孩子更重要。
1.家长应该先学会聆听和感受
很多时候,我们向别人倒苦水时,其实只是想找个人说说话,并不是去寻求那个人的帮助。如果那个人只是倾听,并表达出对我们的理解,这就够了。但假如那个人连珠炮似的给我们提出一系列建议,那么不管那些建议多么好,我们都会觉得孤独,甚至还有受伤害的感觉,于是不想再继续这个话题。
孩子们也一样。这时,你不要和他们一样也变成孩子,和他们一起急。相反,做父母的应该静下心来,耐心地和孩子进行沟通,先理解他们的感受,然后再和他们一起决定该怎么做。
2.成熟的父母先了解孩子的感受
很多孩子没有学会直接表达感受,尤其在青春期,因为他们什么事情都想自己搞定。但遇到了他们自己解决不了的麻烦,怎么办?他们通常的办法是,做一些有点过分的事情,用这种方式告诉大人,他们遇到了一些麻烦。
美国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说:“当孩子确实有错误需要纠正时,充满慈爱的父母通常会采取很坦诚的办法,询问原因,倾听孩子的心声,给予关爱和理解,同时体会孩子的感受。最后,才利用恰当的时机,在孩子自然地想倾听时才给他们讲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