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母亲第一次参加家长会。幼儿园的老师说:“你的孩子有多动症,在板凳上3分钟都坐不了。”回家的路上儿子问老师说了什么,她鼻子一酸,差一点落泪。“老师表扬了你,说你原来在板凳上坐不了1分钟,现在能够坐3分钟了。别的家长特别羡慕妈妈,因为全班只有你进步了。”
那天晚上,儿子破天荒地吃了两碗米饭。第二次家长会,老师说:“全班50名同学,这次你儿子数学排49名,我怀疑他有智力问题,最好带他到医院看一下。”
回家的路上,她哭了。回到家里,看到诚惶诚恐的儿子时,她振作精神:“老师对你充满信心,你并不是一个笨孩子,只要你能够细心些,会超过你的同桌。”说这些话时,她发现儿子暗淡的眼神一下子亮了。
第二天上学,儿子比平时起得都早。孩子上了初中,又一次家长会,老师告诉她:“按你儿子的成绩,考重点中学有点危险。”她还是告诉儿子:“班主任对你非常满意,只要你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点中学。”
高中毕业,儿子把清华大学招生办的通知书送给了妈妈。边哭边说:“妈妈,我一直都知道我不是个聪明的孩子,是您……”
这时,她再也按捺不住十几年聚集在内心的泪水。
孩子的特点是好奇、幼稚、缺乏自信。他们对每一点小小的进步都非常在乎,渴望得到大人的肯定。
一位淘气的小姑娘,平时总是因为淘气而受到妈妈的责骂。有一天,她故意表现得特别好,但从开始到晚上睡觉前,妈妈没有一句表扬的话。她躺在床上哭了,“难道我今天不是很乖的小姑娘吗?”
人类本性中都渴望受到赞美,未成年的孩子尤其如此。所以对孩子的一点点进步都要及时鼓励。
鼓励孩子说出恐惧,并表示出同情、理解,帮助他消除恐惧。对孩子的成功表示赏识,让他相信如果继续努力会做得更好。创造条件让孩子不断取得胜利,就像下棋一样,让他在不断地赢棋中培养进取精神。
对孩子不要过度地保护和溺爱,鼓励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给孩子自行选择决定的机会并使他看到正确的结果。记住:站在你眼前的仅仅是个孩子。
不能够换位移情的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你怎么那么懒惰;你怎么那么会捣蛋;你怎么那么笨;你真是败事有余;你是骗子;你真自私;你真是顽固;你是浪费时间;你是人见人怕;你怎么那么爱表现;你真是长舌妇;你真是没出息;你的脾气真暴躁;你是个胆小鬼;你真讨厌。
能够移情换位的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你努力些可以做得更好;你的聪明可以用在适当的地方;找到了诀窍你会进步;成功之路需花力气寻找;你所讲的不是真实情况;你可以试着为别人着想;别人的意见常有可借鉴之处;你可以更有智慧地运用时间;你可以与别人相处得更好;你需要别人的注意;你讲话可以精简一些;你从别的角度去找自己的长处;你可以控制你的情绪;勇气是需要锻炼的美德;你不那样做我会高兴。
由于现在一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所以孩子是孤独的,缺少小朋友之间的沟通。父母不能以为孩子的问题简单,谈论内容没有成人的意义而不理睬或嘲笑他,成人需要用孩子的语言跟他认真讨论他的事情,让他学着去做事情,尽管他做得没有你做得完美,但这是学习的开始,这样才能够锻炼他的沟通能力,建立他的自信心。
家长一些缺乏理解的口头禅,对孩子学习的负面影响最大。
(1)厌学的催化剂。
“看来你不是读书的料,我从来没见过你这么笨的孩子,你再做10道题,不做完就别想出去。”
其实很多父母都知道,自己的孩子挺聪明的,但往往是期望比较高,而且给孩子总是低评价,他觉得这样有利于孩子成长。但这样会给孩子形成误导,孩子会想:大概我真的不是读书的料,大概我真的比人家笨。以后他遇到难题,他连努力都不想努力了。
(2)焦虑的催化剂。
“高三了,马上要高考了,全家的希望都寄托在你身上了,你说这次该考几分,这次考不好,就别回家来见我。”
家长们请想想:全家的希望,让孩子一个人挑,而且家长还要问他考几分,孩子不说不行,说出来,万一考不到,多焦虑。这句话其实大大加深了孩子的焦虑情绪。
(3)隔阂的催化剂。
小学没考好,孩子难过得哭了,但妈妈说:“你现在知道哭了,早干嘛去了?”
中学没考好,孩子想起妈妈以前说他,忍住没哭,妈妈又说:“小时候考不好还知道哭,现在大了,一副无所谓的样子。”
这些不经意的话,似乎是刀子嘴豆腐心,为了孩子好才这样去教导他,不失时机地去启发他,去给他一些警示,但孩子感觉是什么,他会感觉得不到理解。而实际上就是这些话造成家长与孩子之间的隔阂,是隔阂的催化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