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大于二,小于等于三
2000年 6月底至 2001年 6月底这段时间,儿子仍然主要是在北京郊区家中度过的,妻子仍然每天 24小时陪着他。不同的是,我已决定转变人生的轨迹,辞去一切工作,以 30多岁的高龄在家奋力准备“考研”了,每天恶补英语,忙得晕头转向。
2001年 5月,为了让儿子上幼儿园方便,我们一家三口迁到城里住,住在朝阳区的一个小区里。就是在这个月,儿子走入幼儿园小班,开始了自己的集体生活。
儿子入托后,妻子开始了求职、面试的历程。她已经 3年没有工作了,而北京新闻媒体竞争十分激烈。经历了一番曲折,妈妈重新回到怀孕前工作的报社。刚开始的时候,停笔已久的妈妈很不适应,但她十分刻苦,很快便胜任现在的工作,受到领导和同事的好评。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子带给我们更多的快乐与难题,需要我们加倍认真、努力地面对了。
成长印迹
◎ 入托前后
儿子 5月 8日第一天去幼儿园,整整过了三个星期,到了 5月 29日,我们终于松了一口气,这一天,儿子度过了第一天没有哭泣的幼儿园生活。甚至于,他几次自言自语:“方一喜欢去幼儿园。”而与他同时入园的一些小朋友,还在哭哭啼啼着。
三个星期,以及此前的日子里,我们也形成了一些关于孩子入托的经验以及思考。
一、入托前
儿子从出生便一步也没有离开过妈妈,偶然有一天妈妈外出办事,这几个小时的分离对“留守人士”应付儿子来讲也是个大难题。这种情况最难适应入托,如果是同保姆长大的孩子,相对来讲会好一些。所以我们一直怀着一种恐慌:上幼儿园时,儿子怎么办?
拖了又拖,儿子将满 3岁了,必须上幼儿园了。妻子也做了将近 4年的家庭主妇,想出去上班了。我们提前三个月便开始了一场“幼儿园运动”,旨在让儿子逐步接受去幼儿园的现实。
第一次对儿子讲去幼儿园的意义,妻子说:“每天早晨送你去,那里有许多小朋友,大家一起玩。”儿子立即敏感而敏锐地抓住了问题的实质:“妈妈去吗?”“妈妈早晨送你去,下午去接你……”
话未说完,儿子脸上的肌肉开始扭曲,嘴角已经咧向一边……那以后的一段时间,只要一提到去幼儿园,儿子便大声喊“不”,那小脸上恐惧的表情让人看着心疼。
“幼儿园运动”的第二阶段,是妻子带着儿子去选幼儿园。从加上赞助费每月平均收费高达三四千元的“贵族园”,到每月收费两百的军队幼儿园,先后看了十几家。儿子爱玩滑梯,每到一处便自己跑向滑梯,兴奋地玩起来,妻子叫时还赖着不走。妻子便伺机引导:“你想不想每天玩滑梯?”
儿子爽快地回答:“想!”
妻子再说:“你上幼儿园后,每天都可以玩滑梯了。妈妈送你上幼儿园吧。”
儿子愣了一下,脑子里肯定立即回想起这意味着一天见不到妈妈,便转而喊道:“方一不玩滑梯。”
说归说,他的小心眼儿还是活动了。
儿子偶尔到邻居小朋友家吃饭,总是吃得特别多。我也抓住机会开玩笑说:“上幼儿园后,每天吃别人家的饭,多好呀。”儿子眨眨眼,似懂非懂。
一边不断讲解着去幼儿园的道理,一边终于选准了幼儿园。儿子送托的日期确定后,我兴高采烈地向儿子祝贺:“你就要去幼儿园了,这可是件大喜事呀。你开始了人生的新阶段,爸爸真为你高兴呀。我们一起拍巴掌庆贺吧!哈哈,高兴高兴真高兴,儿子就要去幼儿园了!”
儿子看着我的样子,脸上先是困惑,后是思考状,我们知道他完全被搞糊涂了,还没有想明白何以去幼儿园是如此快乐的事情。我又一鼓作气,手舞足蹈,边笑边唱:“高兴高兴真高兴,儿子就要去幼儿园!”儿子最爱看我这样子了,早笑得喘不上气。此时,关于幼儿园的所有记忆,便也与快乐、喜事这些概念连在一起了。
只有心理暗示还是不够的,细致的思想工作仍是必需的,妈妈一遍遍给儿子认真讲去幼儿园的意义:“妈妈要去上班了,上班回来可以赚钱给方一买好吃的。”
听说有好吃的,儿子进一步心动,又试探着问:“方一和爸爸在家行吗?”
“爸爸要读书呀。”妈妈说,又进一步解释在幼儿园做的事情:一日三餐变着花样吃,还有水果、糖果和冰淇淋,老师给讲故事,看电视,小朋友们一起做游戏……幼师毕业的妈妈自己做过 7年幼儿教师,对这些再熟悉不过了。而儿子也在妈妈绘声绘色的描述中,对幼儿园的恐惧感没有了,好奇与兴趣出现了。终于有一天,妈妈再问儿子:“送你去幼儿园好不好?”儿子认真地点点头:“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