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我的孩子是“中等生”
3492100000038

第38章 大于三,小于等于四(2)

幸好春节没几天便过去了,我们带着儿子回了北京。我们心里清楚,“讨厌鬼”不过是“大饼”的翻版而已。我们约定:第一,从自身改起,自己再也不说讨厌鬼;第二,儿子说讨厌鬼的时候,我们不理睬他;第三,毕竟不同于一年前说大饼的时候,儿子长大了一岁,更懂事了,所以在适当的情景下,我们要明确地告诉他:“讨厌鬼是骂人话,爸爸妈妈以前骂儿子是讨厌鬼不对,我们错了,向儿子道歉。爸爸妈妈也知道儿子说讨厌鬼没有恶意,但别人不一定都知道,以为儿子不喜欢他们呢,儿子肯定不是这个意思,所以,以后儿子不要再说‘讨厌鬼’了。”

不到半个月,儿子便真的告别了“讨厌鬼”。一天同奶奶通电话,儿子忽然想起了什么,说:“奶奶,我下次回天津的时候,再也不说你讨厌鬼了。”奶奶当即高兴得笑了起来……

真正理解孩子,因人制宜、因势利导地引导孩子,才能使他们一点点健康成长起来。

◎ 死亡话题

在我 3岁的时候,我的父亲自杀了。与此有关,我从小便对死亡有着根深蒂固的恐惧,成年后更是执著于思考生命与死亡,在很多本书中都反复谈论生与死。曾经有一位朋友听我在电话里发了一通人生无常的感慨后,告诫说:“你可不能对儿子说这些呀,免得他的幼小心灵承受不了。”这朋友哪里知道,3岁多的儿子早已对死亡的概念耳熟能详了。我说:我不要我的孩子再如我一样经历对死亡的无知与恐惧。

在我看来,回避谈论死亡是一种弱者的表现,是一种无意义的逃避,正好佐证着我们对死亡的极大恐惧。死亡对于我们心灵的影响,绝对不会因为我们不谈论它便减弱。恰恰相反,如果我们正视它,以平常的心态谈论它,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生命,也能够使我们更坚强地面对死亡。

我曾经认真地给儿子讲解,人是如何出生,如何成长,以及最终将如何死去的。正因为有死亡,所以我们更应该努力地生活。死亡的概念如此深入儿子的心灵,以至于当我和妻子同他谈论到未来的时候,儿子会突然冒出一句:“那时你们就该死了。”

还是 3岁时,一天儿子吵闹得太厉害,我和妻子都烦了,我便怒冲冲地说:“如果没有你,我们多清静呀!”儿子听了,立即躺到地上,说:“让我死吧。”这情节让事后听到的人十分愕然,认为如此小的孩子不应该对死亡有这样的认识,而我当时却哈哈大笑,也一直当做儿子的小机灵讲给别人。

一次,儿子和妻子有如下的对话:

“妈妈你什么时候死呀?”

“老了才死呢。”

“奶奶都那么老了,怎么也不死呢?”

“奶奶身体好,就不死。有病才死呢。”

“奶奶的手上贴创可贴了,怎么还不死呢?”

……

把死挂在嘴边,死便不再可怖,生便更有意义。

然而,儿子对死亡的感受,又并非一直这样平静。

儿子从小在郊区长大,为了上幼儿园的方便搬到了城里,郊区的房子租出去了。从郊区搬出那天,我颇伤感,晚上哄儿子睡觉的时候,对他讲,为了照顾你上幼儿园方便,所以爸爸妈妈不再住最喜欢的乡下了。也许几十年后的一天,爸爸妈妈都死了,你也老了,再回去住,会想起你小时候在那里度过的日子……儿子听着,脸上的肌肉开始抽动,嘴角一咧,一把搂住我的脖子,伤心地大哭起来。对死亡的概念已很熟悉的儿子,受不了这样的“煽情”……

这件事之后,我很多年不再轻易谈论死亡了。

◎ 自由地涂画

儿子是在我的鼓励下开始在墙上涂画的,最早的“作品”产生于爸爸这样的话:“你在墙上画画,试试会怎么样?”儿子便立即热爱在墙上涂画了。

所有的孩子都爱在墙上随意地画,儿子只不过是在我的启发下更早地开始了“壁画”创作。最简单的想法是,自由涂画有助于孩子成为一个画家。略高一级的看法是,用各种颜色的彩笔涂画的过程,是孩子思维自由驰骋、创造力获得充分发展的过程。但我的认识更深一层:自由涂画有助于自由性情的形成与巩固,从而促进一个健康心灵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