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唐·李白《渡荆门送别》
风水术的源流可以写一部几十万字的《中国风水术史》,限于篇幅,本篇只能依照时间顺序,对各时期的有关风水的情况作简要的介绍,并兼述有关相地理论与实践。
1.先秦:风水术之孕育
先秦时期还没有产生风水术,但是,与风水术有关的相地行为已经产生。
早在原始社会,先民就知道择地而居。《墨子·辞过》云:“古之民,未知为宫室时,就陵阜而居,穴而处。”所谓陵阜,就是河流的台阶地带。许多考古遗址都是在靠近水边的土坡上发现。先民生活在这样的地带,容易取水和捕鱼,也不会受到洪水的淹没。这正是后世风水师提倡的“近水而居”的原则。
从考古发现的住宅看,位于产河右岸台阶地带的新石器时代半坡遗址,几乎所有的房屋都是坐北朝南,这样可以取得冬暖夏凉的效果。这正是后世风水师提倡的“子午向”原则。
归纳考古发现的遗址,发现先民对住宅的要求是:地势要取坡度台阶地、地形要选在河床边、土质要干燥、地基要坚实、水源要充足、水质要纯净、交通要方便、四周要有林木、环境要幽雅。这些条件都要通过相地才能达到,后世风水师很推崇这一套。
进入阶级社会后,相地知识就丰富多了,我们可以从当时的文献窥见一斑。
从甲骨卜辞和《诗经》看,商周时代已经对地形及水文有了明确的划分。陆地分成山、阜、丘、原、陵、冈;河床地带分为兆、厂、渚、浒、淡:水域类型有川、泉、河、涧、沼、泽、江、汜、沱等。
《尚书·禹贡》是我国第一部区域地理专著,它以天然的山川、河流、海岸为界,将疆域划分为九个大的自然区,称为九州。又按照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特点,记述了黄河、淮河、长江三大流域间的二,卜多座山岭,为后世风水师的“龙脉说”提供了依据。
《山海经》是我国第一部堪称上古地理百科全书的文献,它由《山经》、《海经》、《大荒经》三部分组成。《山经》又称《五藏山经》,它依东南西北中方位,记述了447座山,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山岳地理专著。《山经》记载了神秘的山穴,如《南山经》云:“南禺之山……其下多水,有穴焉。水春则入,夏乃出,冬则闭。”
《管予》一书的《地员》、《地度》、《地数》等篇目是杰出的地学论文。《地员》篇论述了地势、地形、土壤、水文,并以“五上配五音”,后来发展为“五音五行”的风水观念。《地数》记述了土地表层与里层的相应关系,指出:“山上有赭者,其下有铁;上有铅者,其下有银”,“上有丹沙者,其下有注金:上有慈石者,其下有铜金”。土地的表里关系,正是后世风水师所想探讨的。
《周礼》一书记载了与风水密切相关的土宜法,《司徒》篇云:“以土宜之法辨十有二土之名物,以相民宅而知其利害,以阜人民,以蕃鸟兽,以毓草木。”这就是说,以各种土地适宜于各类人民、鸟兽、草木的法则,辨别十二土地区域中各物名号,占视人民的居处,知道趋利避害,使人民旺盛,使鸟兽繁殖,使草木生长。
林尹在《周礼今注今译》中,结合风水观念说:“十二上,古王者封国时应天上星宿之位分为十二。《春官·保章氏》以星辨九州之地,郑注云:大界则日九州,州中诸国之封域于星有分焉,其书亡矣。堪舆虽有郡国所入,度非古数也,今其存可言者,十二次之分也。星纪,吴越也。玄枵,齐也。取訾,卫也。降娄,鲁也。大梁,赵也。实沈,晋也。鹁首,秦也。鹁火,周也。鹑尾,楚也。寿星,郑也。大火,宋也。析木,燕也。按十二土谓应天上星而分之十二土地区域也。”
不仅《周礼》有此记载,《逸周书·度训》亦云:“土宜天时,百物行治。”可见,“土宜”在先秦是通行的术语和方法。
后世的风水先生很推崇土宜法,宣扬天地对应现念,将天上的十_次与地面区域相附会,划分十二区域,作为判别吉凶的依据。
由此可见,先秦的相地知识为风水术的产生提供了前提。
2.秦汉:风水术之发生
秦代
秦代有了地脉观念。秦统一一后,派蒙恬修长城,开驰道。秦始皇死后,赵高矫诏通令蒙恬自杀,当时,民间传说蒙恬之死是因为他“绝地脉”所致。司马迁在《史记·蒙恬列传》中对这种说法提出了异议:“恬为名将,不以此时强谏,振百姓之急,养老存孤,务修众庶之和,而阿意兴功,此其兄弟遇诛,不亦宜乎,何乃罪地脉哉?”
秦代有了王气观念。《晋书·元帝纪》谈到南京地理时说:“始皇时望气者云‘五百年后金陵有天子气’,故始皇东游以压之,改其地同秣陵,堑北山以绝其势。”又据《太平寰宇记》卷95记载,秦代的长水县有一座山(今浙江省嘉兴县南边),秦始皇听术士说山上有王气,便遣发了一批死囚去挖山,囚徒们受不了劳苦,一哄而散。
秦代营建了巨大的土木工程,有阳宅阿房宫,又有阴宅始皇冢。阿房宫占地近三百里,离宫别馆遍布在山谷,以南山为宫门,以樊川做池子,阿房前殿可坐近万人。始皇冢动用70万民夫,挖空了骊山,穿透了三重息壤,规模之大,真可谓空前绝后。这两大工程的实施,说明秦代相地水平是很高的。
秦代讲究墓葬吉凶。韩信年轻时,母亲死,家里穷,不能在村墓中葬母,就择“高敞地”葬母。后来他功成名就,被封为楚王。又据《管氏地理指蒙》卷4记载,秦末李仲翔祖葬城纪,他三次梦见有人告诉他,葬地的山形如川字,法当战死。仲翔不信,汉初果战于狄道而死。
秦人西首而葬,墓向东方,主墓道在墓坑的东端,这可能与秦国地处西陲,企图东进有关,也可能是他们有了以西为尊的观念。
西汉
谈到西汉的风水术,有必要先介绍一下汉代的相地知识。空前发达的地学,正是风水术产生的基础。
当先秦学者在《禹贡》中把我国的山势大致划定之后,汉代学者又在此基础之上创立了有名的“三条四列说”,它们分别是:
北条:岍——岐(陕境渭河北岸)——荆山——壶口——雷道(陕晋间)——太岳——砥柱——析城——王屋(晋南)——太行——恒山——碣石(河北)
中条:西倾——朱圉——鸟鼠——太华(陇陕)——熊耳——外方——桐柏——陪尾(鲁南)。分支:蟠冢(陕南)——荆山——外方——大别(鄂皖境)
南条:岷山——衡山——敷浅源(庐山)
第一列:岍——碣石(即北条)
第二列:西倾——陪尾(即中条主干)
第三列:蟠冢——大别(即中条分支)
第四列:岷山——敷浅源(即南条)
这些山脉正是后世风水师所说的龙脉。
汉代对地理概念有了更加准确的认识。《尔唯》有《释地》、《释丘》、《释山》、《释水》,都是解释地理现象的,如“下湿曰隰,大野曰平,广平日野,高平日陆,大陆日阜,大阜日陵,大陵日阿”。
1973年在长沙马土堆出土了西汉的《地形图》、《驻军图》、《城邑图》,图中已能清楚地表示出山脉、山簇、山峰、山谷、河流,并且比较精确。
汉代虽然有了丰富的相地知识,但毕竟还是缺乏科学性。人们的迷信思想仍然很严重,对地理现象缺乏正确的认识,这种状况很容易滋生风水观念。
下面,让我们再来看看汉代风水术的发生。
汉初励精图治,术数不兴,但也有术士。汉文帝时,有个叫新垣平的人自称能望气,说长安东北有五彩神气,好像人戴的帽子。文帝居然相信了,就在渭河边修了个五帝庙,用以祭五帝,用大堆木柴燃烧,新垣平说是天上降下来了光辉.文帝一时高兴,封他为上人夫。后来有人揭发新垣平,文帝知道上了当,就杀死了他。
汉武帝时,司马迁不相信风水,他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嶷,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走遍了名山大川,但他在《史记》中不讲风水,当时也不兴风水。
但是,汉武帝时有了堪舆家。《史记·日者列传》记载汉武帝聚会占家,问某人可娶否,堪舆家言不可。这时的堪舆家不是风水师,而是上观天文、下察地理的占候之士。
西汉称相地为形法。(见名称考证)
西汉又有了“讳西益宅”,“讳被刑为徒,不上丘墓”。说明风水观念已经开始萌生。
就在西汉,出现了一位杰出的唯物论者杨王孙,他坚决反对厚葬,连薄葬也认为不必要。《汉书·杨王孙传》记载了杨的一篇书信,杨说:“夫厚葬诚无益于死者,而俗人竟以相高,靡财殚币,腐之地下。或乃今日入而明日发,此真与暴骸于中野阿异!且夫死者,终生之化,而物之归者也。归者得至,化者得变,是物各反其真也。使归者不得至,化者不得变,是使物各失其所也……裹以币帛,鬲以棺椁,支体络柬,口含玉石,欲化不得,谚为枯腊,千载之后,棺椁朽腐,乃得归土,就其真宅,由是言之,焉用久客。”他在临终前,嘱咐儿子,将遗体脱光,装在布袋,入地七尺,下葬后将布袋取出,让裸体与土挨在一起。他的儿子和亲友不忍心这样做,杨反复疏通他们的思想,终于得到裸葬。杨王孙的葬事惊动了社会,有人斥为异端,有人大为钦佩。可是,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没有人愿意效仿他。从唯物论的观点看,杨王孙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值得推崇。
东汉
东汉民风很重视丧葬。时人王符在《潜夫论·浮侈篇》中指出:“今京师贵戚,郡县豪家,生不极养,死乃崇丧,或至金缕玉匣,糯梓椴楠,多埋珍宝偶人车马,造起大冢,广种松柏,庐舍祠堂,务崇华侈。”
重视丧葬,必然导致风水观念的发生。千充在《论衡》中详细地介绍了当时的风水忌讳,读者不妨去读一读其中的《薄葬》、《四讳》、《谰时》、《讥日》、《卜筮》、《辨祟》、《难岁》、《诘术》诸篇,从中可以对东汉的风水习俗作比较全面的了解。
据应劭的《风俗通义》卷九,汉代汝南地方有个姓彭的墓上立有石人石兽,有个人不小心把一块点心遗失在石人旁,丁.是有人信口丌河说石人能治病,才有人送点心给石人。此话一传开,方圆几十里的人都来供奉石人。这说明民间具备了接受风水观念的温床,形成了一种风气。
《后汉书》记载了东汉有关风水的故事。《郭镇传》说顺帝时,河南人吴雄少时家贫丧母,不迭择土地,也不选择时间,就把母亲埋了,巫士都说吴雄将来要被灭族的。但是,吴雄和他的儿子、孙子都官至廷尉,没有凶祸。
又有相信风水而大贵的例子。《后汉书·袁安传》记载,袁安的父亲死后,他的母亲要他去访求葬地。袁安在路上遇见三位书生,书生们指着一块地说:“葬此地当世为上公。”袁安照此办了,后来果然累世隆盛。
东汉末年,江东豪强孙坚的父亲死丫,孙坚四处访寻葬地。有个异人对他说:“你是想当百世诸侯?还是想当四世皇帝?”孙坚说想当皇帝。异人乃指一处,孙坚按照异入指的地形埋葬了父亲。当时富春江有沙涨暴出,又有异人说:“此沙狭,而长,子孙将为长沙矣。”后来,孙坚任长沙太守,他的后代孙权至孙皓四世称帝。这个故事,可能是风水先生后来杜撰的。
还有因相信风水而倒霉的例子。桓帝时,汝南陈伯敬小心谨慎,行必矩步,坐必端膝,呵叱狗马,终不言死,起居讲究规范,从不触动忌讳。后来,他一直没有得到官运,反而因女婿不法,被太守邵夔怒而杀死,成为时人的笑料。
东汉时兴镇墓文,即在墓地撰文,让死者安逸,活人得福。湖北江陵凤凰山汉墓出土的简文中有镇墓文云,“江陵丞敢告地下丞”,“平里五大夫张偃敢告地下主”,“上天苍苍,地下茫茫,死人妇阴,生人归阳。生人有里,死人有乡”。民间有了阴间观念,东汉阮璃《七哀诗》云:“冥冥九泉室,漫漫长夜台。”
东汉的高雅之士都不信风水,前面提到的王符、王充、应劭都是抨击风水的。政治上主张开明的士人懂得风水,但不讲究风水。据冯梦龙《古今笑史·塞语部》记载:“徐孺子,南昌人,与太原郭林宗游,同稚还家。林宗庭中有一树,欲伐去之,云:‘为宅之法,正如方口,口中有木,困字不祥。’徐日:‘为宅之法,正如方口,口中有人,囚字何殊?’郭无以难。”徐和郭斗智,郭最后没有砍树,任其自然。
但是,东汉士人对居住环境还是很讲究的。《后汉书·仲长统传》记载仲长统对住宅的要求是:“使居有良田广宅,背山临流,沟池环币,竹木周布,场圃筑前,果园树后。”背山临流,前有场圃,这正是风水术对阳宅的基本原则。
东汉的风水观念对后世有很大影响。如徐孺子说的“囚”字,风水家视为大忌,盖房不能先修围墙,修房不能没有通路,墓地不能闭得太紧,否则,都会犯囚字禁。又如“犯土”,民间营建宅舍,小遭疾厄,就说是“犯土”。考察“犯土”忌讳之源,乃出自东汉。汉安帝时,皇太子惊病不安,宫里的人都说是因为修缮圣舍时触犯了上禁。这个说法传到民间,就有了“犯土”之说。
由此可见,东汉是风水术发生的时代,民间有了风水之习俗。
3.魏晋南北朝:风水术之传播
魏晋
魏晋产生了像管辂、郭璞这样的风水术宗师(见《人物篇》),并且还有一批擅长风水术的隐逸之士。
据《南史》记载,刘裕未发迹时,有一天与一位叫孔恭的人同游,途经曲阿、丹徒之间的候山时,孔恭说:“此地有天子气。”刘裕的先人正葬于此,刘听了此话后非常自负,后来他果然成了刘宋的开国皇帝。
《晋书》记载了几位无名氏风水师的故事:
魏舒从小就成了孤儿,为外婆收养,外婆家修建房屋,有相宅者说当出贵甥。后来,魏舒发奋,应验了相宅者的话。
陶侃从小家贫,办丧事很困难。即将下葬时,家中的牛不知跑到什么地方去了。陶侃在找牛的途中遇见一个老头,老头告诉他说:“前面的山冈下有一条牛在沟中睡觉,若在那个地方下葬,后人可以位极人臣。”老人又指着另一处小山说:“其次是那个地方,后人可以代代出二千石的官。”老人说完就不见了。陶侃按照他的指点,找到了那头牛,并在那里埋葬了亲人,还把老人所指的另一座山告诉了周访。周访的父亲死后,周访就把他葬在那个地方。后来,周访果然官至益州刺史,周访的子孙都当了刺史。陶侃官至太尉,颇多功绩。
有个善相墓的人说羊祜的祖墓上有帝王之气,如果凿开墓就会断绝子孙,但可以“出折臂三公”。羊祜把墓凿开了,后来他骑马时跌断了手臂,但是他官至尚书,没有后人,应验了相墓者的话。
晋代也有不相信风水的人。夏侯湛出生于名门望族,性颇豪侈,衣食都很讲究。在他临死时,却让人准备小棺薄葬。当时的舆论认为,夏侯湛虽然活着时不能砥砺名节,死时还能从简,也算是深达生死道理。
晋代人对“太岁”很忌讳。《晋书·徐邀传》记载;“旧疑岁辰在卯,此宅之左则彼宅之右,何得俱忌于东。邀以为太岁之属,自是游神,譬如日出之时,向东皆逆,非为藏体地中也。”徐邀在当时是一位很开达的知识分子,也相信太岁,说明风水观念深入人心。
南朝
宋明帝是个讲究忌讳的皇帝。百官论事时,如发音有“祸”、“败”、“凶”、“丧”的,不论多大的官,必加罪戮。当时民间称宣阳门为白门,尚书右丞江谧上疏时误称“白”字,明帝向来忌讳“白”字,气得骂道:“白你家门。”江谧吓得半死。太后的停尸床从东宫出,明帝碰见了,以为不祥,罢免了十几个人的官职。宫内搬床或整治墙壁,必先祭土神,派文士作文祈祷。内外之人常虑犯忌,人人自危。当对,萧道成家的墓有五色云气,明帝觉得很讨厌,就暗中派人在萧家坟的四角钉了长五六尺的铁钉,可是,萧道成最后还是做了皇帝。
刘宋民间也有相墓的专家。有个善相墓的看见苟伯玉家里的祖坟,就对伯玉的父亲说:“你家当出显贵,但不长久。”伯玉听说此事,说“朝闻道,暮死可矣”。后来,伯玉辅助萧道成成就了帝业,位极人臣。伯玉后被齐武帝诛杀。
南齐武帝也相信风水。当时,望气者说:“新林、娄湖、青溪并有天予气,可于此处起楼苑宫观。”武帝照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