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独奏者”到“伴奏者”
传统教学中,大家都在关注教师如何教,而对学生如何学论及很少,因而是一种教师-学生的单向交流模式,这种单向交流不能反映教学活动的复杂性。而新课程提出新的教学理念,力图改变传统教育中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带来了师生交往方式的变化,传统教育中的教师角色顿时要变了,教学不再主要是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发现知识和发展能力;从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从继承性学习转向创新性学习,教学过程正由单向控制向双向或多向交流转变,教师正从“独奏者”的角色逐步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教师要从发号施令的首长变成工程建构学习的合作者和参与者。教师要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与学生一道去探求真理;与学生分享经验,交流感情。
一、互换师生角色,提高学生兴趣
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应不断学习,不断研究,把新课程的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在行动中不断调整、修正自己的角色,为学生学习提供讨论、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
(一)培养勇气,增强信心
在学习过程中,无论学困生何时有问题,作为教师应该启发、引导帮助学困生自主解决,或者组织他们与学优生互动交流,加以讨论处理。学困生如果不能完成,教师就诱导学优生主动给予分析解决,锻炼学优生分析、表达、讲解概括的能力。对于普遍存在的问题,诱导学生上台试讲。学生能回答的教师不“抢”,学生能做的教师不“代”。教师适时点拨思路,采用半启发、启发的方式,让学生尽可能给其他学生做较满意的解答,不成熟的地方或片面的说法教师做必要的补充说明,并及时肯定学生的成绩,使之增强自信心,产生兴趣,勇于走上讲台,进入角色。然后再慢慢要求,逐步规范。教师不能使他们乘兴而上,败兴而下,要做到诱导、启发、激励,达到培养学生乐于上台试讲的胆识。
(二)注意技巧,讲究方法
学生在黑板上讲解分析问题时,教师应作必要的启发引导,但要注意火候和分寸,鼓励学生能说就尽量说,能做就尽量做,能讲就尽量讲,出现问题也应视为正常现象,防止教师引导过多,影响学生思维的连续性。教师应在启发中带讲解,讲解中带诱导,诱导中带转换,让学生分析思路,讲演过程,进行小结,并事先预设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以及预防处理的办法。对学生片面的分析,教师要及时做出必要的纠正及补充、概括,以便提高听讲学生掌握知识的质量和效率。
(三)适时引导,创造良机
教是为了不教,要想学生以身试教,达到教书的目的,教师就要给学生适时点方法,拓思路,还要给学生加强课前指导,讲解上课注意的事项,包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随机应变的能力,通过点滴积累,逐步完善。同时每周抽出一节课让学生上台试讲,创造良机,锻炼能力。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碰到障碍,帮助解决,滚动循环,螺旋上升,使之走上讲台,由学变为教。因此,要实现师生角色互换,教师必须给学生搭好梯子,适时引导,创造一个良好的教书氛围,做好课前课后服务工作。
(四)消除障碍,积极参与
通常上台讲课的学生都是一些尖子生,通过实践、反思、再实践尝到了甜头,越讲越爱讲,讲中能质疑,讲中有收获,讲中有提高,讲中能吃透,使之身临其境,尽情享受,形成良性循环。学习弱的学生很少上台示范,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不乐意在台上当演员,而是怕讲中出错,又怕教师怪怨。教师一定要抓住学困生的“心病”,降低要求,积极引导。通过平时多关注,多提问,多发言,多鼓励,多帮助,锻炼他们的胆量,增强自信心,解除心理障碍,铺平道路,让他们勇于上台,讲解比较简单的问题。对学困生的讲解,采用先肯定、后纠错的办法,从而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消除畏惧心理,努力营造一个积极参与、良性循环的氛围。久而久之,在教师的帮助下,他们也走上讲台,一展风采。
(五)建立模式,增强兴趣
在师生双边活动中,为了保证活动有条不紊,循环上升,增强学生教与学的能力,突出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就要在建立一个学生中有“老师”、“老师”中有学生的角色互换模式,实现学生教学生、生生合作,老师教学生、师生互动的和谐模式。建立合作学习小组,在教师的调控下,先让学生发言,再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最后推荐代表讲解点评汇报,使这种模式得到良性运转。
这样,通过互换师生角色,使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培养了各方面的能力,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师生的互动交流加强,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育有法,教无定法。只要我们教师做教学的有心人,通过互换师生角色,认识教育的本质,挖掘内在的潜能,开拓进取,锐意创新,边教改、边总结,一定会形成一种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使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为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重要保证,实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
二、以正确的合作方式,系统地指导学生
(一)成为指导学生合作学习的合作者
新课程要求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即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与探究学习一样,合作学习使学生的主体地位更为突出,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社会合作精神与人际交往能力,是新课程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着力点,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还可以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存的能力。
1.合理分配小组
为了促进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首先应对全班学生进行适当的分组。为保证组内成员的互补和组间的公平竞争,在分组中要考虑学生的能力、兴趣、性别、家庭背景、住校与否等几个方面的因素。一般应遵循“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来分配每组的成员。这样才能保证每个小组在大致相同的水平上展开合作学习,才会增加合作的动力,增强取胜的信心,取得良好的合作效果。合作学习小组以前后桌7~8人为一小组,将全班分为8个小组。小组内设小组长一人,记录员一人,汇报员一人,资料员一人。小组长应选组织能力强、学习态度好、乐于助人、有一定合作创新意识的学生担任。他的主要任务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全体人员一起合作学习,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开展讨论,完成小组学习任务。记录员的职责是将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记录下来,包括合作学习的结论、组织讨论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小组成员中某人遇到的学习困难及解决过程等,因此,记录员应选择学习态度好,对工作认真负责,同时笔头快的学生担任。汇报员的职责是将本组合作学习的情况向全班或教师进行汇报,所以应选择学习成绩好、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学生担任。资料员应选通校生且家有电脑、家庭背景较好的同学担任等。这样组内各成员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既避免了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泛泛而谈,又避免了学困生在小组合作中的“搭车”现象。当然,过一段时间后,学生各方面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后,还可以互换角色。
2.落实具体的学习内容
合作学习是一个主动的、积极的、有意义的过程,要使小组合作具有价值,教师要制订合理的有利于展开合作的学习目标,安排恰当具体的、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结构的活动内容、学习材料和探究任务。一般来讲,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关键处可设计一些富有思考价值的问题,组织小组合作学习。
3.布置难易适当的任务
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难易要适当,如果太容易,学生不需要他人协助也能完成,就会失去合作学习的意义,学生的合作也会失去动力;如果太难,小组通过一定的努力仍不能达到目标,便会饱尝失败的苦果,逐渐失去学习的信心,也就失去了合作的兴趣和主动性。教师设计的讨论题既要有利于学生的思维活动,又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内容的难易应确定在学生“跳一跳摘得到”的层次。这样才具有挑战性,才有利于激发学生个体的主动性,以及小组合作的积极性,才能发挥小组这一“学习共同体”的独创性、创造性。凡是遇到具有挑战性的、有一定难度的、值得探索的创造性问题,可以利用小组合作学习。
4.灵活组织课堂讨论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小组讨论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小组讨论能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有更多的交往、互动的机会。教学实践证明,课堂讨论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的重要措施,是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也是促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的有效途径。但合作讨论也有弱点,在表面热热闹闹的讨论下,难以保证每一个学生都在积极的参与,可能在讨论的过程中,有浑水摸鱼者,有“离题太远者”,在交流过程中,有的同学“随波逐流”,不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讨论非常重要。
首先要设计好讨论的内容。讨论内容既要针对教学目标,又要突出讨论特点,应具有启发性、思考性、探索性和开放性,能够使学生的思维和讨论活动不断处于最佳状态。例如,在教学《多样的地形》时,组织学生讨论:假如你是开发者,你将如何开发和建设山区?谈到开发山区,学生首先从山区的优势谈起,然后根据山区的优势提出各种开发山区的方案,这样,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激活。
另外,为了使课堂讨论取得良好的效果,应事先建立一些基本的小组合作的规则,讨论前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把想法写下来,再分别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他人倾听,然后讨论,形成集体的意见。这样每个人都有思考的机会和时间。小组讨论时,教师要深入小组当中,成为小组讨论中的一员,参与其中,同时要关注讨论的进程,了解各组讨论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及时点拨,适时调控。教师要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想所思,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
最后,为了有效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除了认真组织好小组讨论外,还必须做好小组讨论后的汇总工作。通过各小组派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讨论结果的形式,锻炼学生总结、归纳、概括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也有利于组和组之间的相互学习、补充与交流,巩固和扩大小组讨论的成果。
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充当“管理者”“促进者”“咨询者”“顾问”和“参与者”等多种角色,以促进整个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5.培养良好的合作技能
要学生拥有良好的合作技能是合作学习成功的重要保证。但学生的合作技能的形成与发展却不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它需要有意识地培养与训练。在交往中,要训练学生耐心倾听别人的发言,乐于陈述自己的意见,敢于修正他人的观点,善于采纳别人的意见,修改和补充自己原来的想法。别人提出疑问时,要针对问题耐心解释,要尽可能作出令人满意的答复。要虚心考虑别人的意见,修正和补充自己原来看法中不正确、不完善的地方。敢于公开承认自己的错误认识,肯定与自己不同甚至相反的正确看法。教师要加强交往中具体技能的训练,比如,别人说话时,自己应如何注视对方;在恰当的地方,如何打断别人的谈话,陈述自己的观点;自己说话时又如何让别人有插话的机会;有不同见解不能统一时,如何学会保留自己的意见。学会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问题,体会别人的看法和感受。只有具有良好的合作技能,才能保证合作的效率。
6.进行合理的评价
学生普遍有争强好胜的心理,所以如何对他们进行合理的评价非常重要。评价可以分自我评价、小组互评、教师评价等。教师要及时地对学生的成果进行评价,以增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在《与山为邻》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小组合作搜索有关哈萨克族和哈尼族人的生产生活方式的资料。有位同学找到了非常好的资料,他的同组帮他整理,结果在小组汇报时表现得非常出色。教师表扬了他。从此以后,其他小组搜索资料的积极性也大大地提高了。
(二)让集体备课在教学中亮起来
集体备课是实现教师交互式教学、教法研讨的一种新型备课模式。集众人睿智,采长补短,可令自己的工作锦上添花,这是众所周知的道理,集体备课为充分挖掘集体智慧提供了条件。
在教学中如何做到40分钟效益的最大化,就要在课前做足准备,包括先进教学理念的体现、教材内容的理解、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效果的反馈总结。如何把握教材、领会教材的精神,提高备课质量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每位教师各有自己的特长,如果能使每位教师的优势互补,将是一种无穷的教学资源。把这些教学资源共享,化“知识为力量”,以教研组为核心,以年级备课组为单位,坚持集体备课,就能充分发挥集体备课在教学中的优势。
1.充分挖掘教材内容
对教材内容的理解首先体现在对目标知识的定位要准确。尝试用模拟的方法进行科学研究,利用数学方法处理和分析实验数据,运用分析、归纳和推理能力进行问题探讨和实验讨论等,要体现学生对知识的体验过程,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学生的主动参与,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只有在备课时明确这些目标才能在课堂中贯彻落实。
其次体现在对教材知识内容的理解上,把握好重点难点知识,对教材的内容做好拓展。现在的新教材知识点多,有的知识点对专业知识的要求高,如果教师自己没有做到足够的知识储备,课堂的讨论有可能会陷入僵局,把这些教材中自己吃不准的知识点拿出来在备课时大家一起讨论,可以提高教师对教材的理解能力。
2.合理设计课堂教学
成功的课堂教学从教学设计开始。要使教师成功完成预设的教学目标,必须精心地设计每一节课的程序结构。在第一环节的备课活动中,在充分理解教材的基础上,设计符合教材要求的、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环节。
(1)设计教学环节
浙江省温州中学的一位老师在备课《基因的结构》时设计了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看一看:借助科学史的Flash了解科学家对基因的探索过程,引起学生对基因知识的共鸣,从而顺利地进行情感教育,同时复习已有的基因知识,形成简单概念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