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是人类社会文化科学发展中承前启后的终结和纽带,是以对学生的心灵施加特定影响为其责任的人。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职业必定以爱和尊重为核心内容。教师对学生的爱和尊重首先表现在对学生作为生命的爱和尊重。学生的未完成性和可塑性,是教师爱的出发点。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是教师对之爱和尊重的归宿。教师爱并尊重的不仅是成功的他们,更多的应是在成长道路上遭遇挫折、失败甚至是令人失望的他们。教师的爱和尊重,不仅是明媚的阳光,还应是暗夜中暖暖的灯光,无时不在照亮学生前进的道路。在教育生活中,这种爱和尊重具体表现在尊重学生在师生关系中的主体地位;注重与学生之间的情感沟通;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真正关注并感兴趣;尊重学生作出的选择以及对问题的看法(即使可能是不成熟的甚至是错误的);对学生的错误给予理解与宽容,并且能及时摆脱学生的不良行为(如学生不尊重教师及其劳动)的影响,引导建立民主型师生关系。
学生对教师的爱和尊重表现为对教师职业精神和辛勤劳动的爱和尊重,对呈现在面前的博大的知识和无尽的智慧的爱和尊重,以及对教师人格的爱和尊重,但不包含对教师权威的崇拜、迷信和盲从。作为未成年人,学生在不停地成长着,积极地汲取所有可以获取的知识营养。他们对教师的爱和尊重是虔诚的,是纯洁的。教学过程中这样的事例很多。当教师需要帮助时,总是有无数双小手伸出;当教师疲惫时,总能望见许多充满感激的眼睛;当节日到来时,教师总会收到无数装载爱和尊重的卡片……但是,民主型师生关系还需要学生走进教师的生活,了解作为社会的人的教师的生存状况,理解作为社会普通公民的教师的言行举止,尊重教师的“不完满”以及由此而发生的一切。教师不是完人,其知识、能力乃至品格都可能存在缺陷,这尤其需要得到学生的理解和尊重。
民主型师生关系中,师生间相互的爱和尊重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那种认为教师的付出是高贵的,只需要一点就应该得到学生的许多的说法就是对学生的爱和尊重的误解和亵渎。作为平等的人,付出的爱和尊重也是平等的。如果真的存在上述的不平等,那只能说明教师对学生的爱和尊重的稀缺以及学生对这种爱和尊重的渴求。而如果有一种师爱无法激起学生的共鸣和定向的反应,那么这种爱就是苍白无力的,是无效的,不是民主型师生关系需求的爱。例如,有的教师“为了学生”而上课拖堂、课外补课(即使是不收费的),但却得不到学生的认同和积极的反应。
(四)对话是民主型师生关系中师生交往的主要形式
人作为一种语言动物,不仅可以用语言思考真理和探索生活,还用一种语言方式来表达自己,以展现自身存在的生存方式。人与人之间通过语言的交流来传递信息,实现交流情感。但只有平等、自由、充满爱和尊重、协调、富有情趣和美感、时时激发新意和遐想的交谈才能真正实现彼此的沟通和理解,并使交谈双方的生活获得新的意义。这种交谈就是对话——是民主型师生关系形成的途径,也是民主型师生关系中交往的主要形式。
师生之间是“我——你”的主体之间的关系。对话的过程就是“我——你”之间共享经验、相互造就的过程。在教育生活中,师生对话的目的就是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其中包含民主型师生关系),以利于学生的成长和进步。在对话过程中,师生双方从各自理解的前提出发,并最终要达成一种“视界的融合”。教学中的对话应是发生在双方自由的探讨中或自发的讨论中,发生在师生双方精神上真正的相互回应与相互碰撞中,发生在双方认知世界的真正融合中。教师不以自己的年龄、经验和知识水平为资本居高,而是与学生坐在一个平等的位置,直言自己对事物的理解和看法——不仅提供结果,更有对过程的详述。学生也不以自己的所谓的无知和幼稚为羞,在教师面前坦陈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当观点之间发生了冲突和碰撞,并且演变成不带有主观上故意压制或屈服的争论时,真正的对话就开始了。这种对话的结果是新的观念或思想的诞生。哪怕只是一点小小的进步,这种进步也是教师和学生直接体验且影响深远的进步和生长。
在民主型师生关系中,师生间的对话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生活,关注与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生活。这样就免于流为“独白”或“假对话”。作为生活的教育,学生是其中的重要主体。学生的生活是教育生活的重要组成。当对话的主题远离学生的生活,不仅违背生活教育的原则,也剥夺了学生的话语的机会。除了对话范围较为宽广以外,民主型师生关系中的对话还具有较高的频率。在师生共处的所有时间里,对话都可以发生。偶尔“心血来潮”的对话难以建立民主型师生关系,也无法体现师生关系民主的程度。
二、师生平等对话
长期以来,课堂教学就是教师的天地,教师讲,学生听,几乎整节课都是教师的一言堂,没有给学生留下思考空间,这样的结果往往是,教师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听得“云里雾里”。学生被教师牵着鼻子走,没有展开自己的想象空间,对所学内容没有深刻理解,没有巩固,所以遗忘得也快。这种传统的课堂教学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更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充分发挥。教师应该通过民主执教,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引导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知识,同时,调动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发挥丰富的想象力,这将更有利于对他们创造意识的培养。
(一)在对话中实施民主教学
对话式课堂教学是一种沟通和合作的教学,也是一种民主、平等的教学。必须尊重学生,关爱学生,发展学生,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人,其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和发挥。教师只有树立了这种“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教师的角色转换才会有不竭的动力。
在学习《罗斯福新政》(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时,教师让学生先看课后的“阅读与思考”中罗斯福的个人简介及课前导语。并要求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写出知识结构,并声明有什么疑惑的地方可以抛出来讨论。很快一学生站起来提出问题:“‘蓝鹰运动’损害了美国某些资产阶级的利益,为什么又说罗斯福新政以‘未触动资本主义制度为前提’呢?”教师先肯定和表扬了这位学生的探索精神,然后说:“如果你是罗斯福,你会怎么做呢?我们知道,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是私有制,新政的这些措施是否已触及这个本质问题呢?”接着,又一学生发问:“为什么罗斯福新政中要农民大规模减耕,毁掉大量农产品,而不去把这些农产品救济城市大量的失业者呢?”为了激发学生思考,教师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指出:“这场危机主要是由于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引起的,要想解决或缓解危机,就要双管齐下。”教室里短暂沉默,学生A发言:“这些农业方面的措施使得市场上农产品数量减少了,这样就稳定和提高了农产品价格,从而稳定和促进了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又刺激了消费。”学生B说:“政府发放紧急救济金,解决城市失业者基本生活问题,更重要的是政府推行‘以工代赈’政策,提供大量就业岗位,既能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就业压力,增加了城市居民的收入,又能带动相关工业部门的生产恢复和发展。”教师在充分肯定学生的分析时,顺势进一步把认识引向深入。很快又一学生提出问题:“罗斯福的国家干预经济与社会主义国家计划经济有什么不同呢?”对这位善于思考的学生教师毫无保留地表示了赞赏和肯定,然后说:“请这位同学耐心等一下。先请大家来看看下列所出现的现象。1938年美国再次发生了经济危机,但其破坏性再也没有1929~1933年的那么大。”学生C说:“‘破坏不大’正是说明罗斯福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政策是有效的,对稳定经济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听了同学们的发言后,教师说:“刚才那位同学的问题还需要我来回答吗?”同学们会意地笑了。
教师在“对话”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要树立师生平等观。这种关系就是“你——我”的关系。师生双方在相互对话与理解中接纳对方。这就要求教师应采取必要的方法,为对话创设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在此氛围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等各种思维能力,使学生勇于对话、乐于对话。
2.要把握“放”的度与“引”的巧。在对话教学中,教师的放不仅仅是一种调动学生学习激情的教学手段,更是一种尊重学生的教育思想。同时,对于学生对话中的错误,也要大胆地、及时地、巧妙地说“不”,并及时拨正航向,决不能以讹传讹。
3.注意两个误区:一是认为交谈即是对话。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对话,是一种特殊的“交谈”,既不等同于“畅谈”可以随时变换主题,也不等同于“学术交流”,而是以教师指导为基本特征的,对话是各方相互理解的过程。二是认为对话的目的是取得一致同意。对话不是为了消除差异、排除异己,观点的不同正说明问题的复杂性,说明对话的必要与可能。从本质上说,对话的目的是寻求真知。它需要师生彼此敞开自己的内心世界,从而获得精神的交流和价值的分享。
(二)“对话”从“心”开始
这里所说的“对话”,已不是一般语言意义上的对话,而是一种教学对话。它意味着对话双方彼此敞开心扉,相互接纳。教师不是简单的教学管理者,而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是“平等中的首席”。同时,阅读活动的本质并不在于只去探究文本的原意,而应鼓励学生站在自己特定的理解立场上,以特定的视觉去理解和诠释文本的意义,最终以发展学生思维、提升学生的能力为宗旨。如何实现教学中的“对话”呢?在实际教学中,常州市新北区吕墅中学的语文老师祁彩琴老师试着从以下几方面来实现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使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对话氛围。
1.用“心”体验学生,给予对话“基础”
(1)从“激发”阅读兴趣,到“激活”对话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