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优秀教师转变角色的18个细节
36182800000022

第22章 教师转变角色:应提升自己的教学智慧(1)

13.丰富和完善自身的教学艺术和策略

新课程提出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以及自主学习等新的学习方式。为此,教师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策略,来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在此过程中,教师要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不断地丰富和完善自身的教学艺术和策略,要根据不同的学情和教材,采用不同的策略和方法,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

一、创设教学情境的策略

教学情境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学习的具体的现实环境。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也就是说,知识的获得是具有情境性的,在此就简要谈谈创设各种情境的策略。

(一)和谐性情境

创设人际和谐的教学情境,是学生善学、乐学的前提。可以减少学习的疲劳和压抑感,增加学习的愉悦和成就感。建构和谐的课堂情境,一要破除对“同一”“唯一”的迷信,允许学生在参与中表达不同的观点,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甚至允许学生对教师直接质疑,为学生创造宽松的课堂氛围。二要给学生预留空间,允许学生在互动中“犯错误”。“犯错误”是学生自主参与课堂教学的表现之一,比不假思索地接收标准答案更可取,只有在宽容的课堂氛围之下,学生的个性思维才有存在的空间,才有其发挥价值的平台,学生的互动参与才会有保障。

(二)直观性情境

直观性情境主要包括实物情境和模拟情境,它是根据教学需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利用实物、录像、电影、幻灯、图片、图表、模型、实验以及多媒体等形象手段,激发学生情感,把学生引进知识的殿堂,从而全面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感觉器官,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在创设直观性教学情境过程中,首先要结合教学实际,选择恰当的直观手段,并在教师的引导下有目的地观察、思考,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解决观察与思考中的疑难,从而获得较全面的感性认识,更深刻地掌握理性知识。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把握事物的本质特征,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其次要适时进行直观演示,也就是在教学最需要的时候进行。要引导学生在观察思考中产生体验,促进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真正达到创设形象情境,渲染课堂气氛,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习能力的目的。

(三)趣味性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人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材料的兴趣”。从本质上讲,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蕴含在知识本身之中的。因此,我们教师要在深入挖掘教材的基础上,既注重教学手段的多样性,又要注重教学语言的感染性。在教学手段上,教师可以采用故事、小品、小传、史实、传说、寓言、笑话、歌曲、谜语、表演、游戏、辩论等多种方式创设情境,激情引趣,这种兴趣通常是直接兴趣,主要是调动情绪,渲染气氛,拓展思维。在此同时,教师还要讲求语言艺术,用深入浅出、声情并茂的教学语言、体态语言,引导学生入情入境,使学生在有趣的情境中产生情感体验,认识事物本质,发挥间接兴趣的作用,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问题性情境

所谓问题性情境,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地精心设计,提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激发学生求知热情,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其创设方法很多:第一,可通过课本插图、日常生活常识、实验现象、诗歌俗语、多媒体展示等方式创设问题情境。第二,可通过教学过程中产生的矛盾信息和学生亲身体验创设问题情境,这些问题更具有深层次性。在问题情境创设中,教师要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当一个人感到需要弄清“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时候,他就把自己的思维发动起来了,思维因问题而动,因问题而深入,并以问题的最终解决为目的。只有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才能促使学生边看、边听、边思、边议,逐步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争论的精神。培养学生主动观察→寻找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生活性情境

学生所学的许多知识与生产实践及生活实际联系紧密,若将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作为问题,引入课堂,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学习欲望,使学生想学、要学,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要把握好教学内容与学生认知结构的和谐统一,创设合理的生活情境。一要挖掘生活素材,把教材中比较抽象的知识生活化,打通知识与生活间的无形屏障,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使抽象的语言形象化,枯燥的文字生动化,学生学得兴趣盎然。二要引入一些生活实际问题,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当遇到陌生问题时,认知发生冲突,产生探究欲望,也就是对前人经验的总结进行思考、探究,实现知识的再创造,从而发展创新思维。三要运用新知设计生活问题,培养应用能力,在教学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学生就不再视学习为负担,他们在愉快的生活实践中既内化了知识,发展了能力,又体验到知识的价值,增强了学习的自觉性。

(六)开放性情境

开放性教学情境是一种“教师点拨启迪,学生自我发展”的氛围。这就要求教师在创设开放性教学情境时,必须做到:第一,教学的“开放”是在教师预先设计和课堂精心安排下实现的。第二,教师要给学生尽量多地提供活动时间和内容,旨在使他们在开放的情境中形成独立的意识和学习动力,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三,教师要把握好教学内容的开放、教学形式的开放、学生思想的开放和学生学习行为的开放等,要做到收放自如。第四,要在开放中创设合理的想象情境,给学生的头脑“插上翅膀”,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想象力,而且能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得以升华,完成知识迁移,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

总之,各种情境的创设都要贴近学生实际,紧扣教学目标,同时更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师生互动教学策略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实现高效教学。在新的教学理念下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共同合作、互动发展、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师的角色不再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递者,而应该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和学生共同构成“学习共同体”。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如何营造良好的师生互动氛围,使学生在积极的状态下参与学习过程,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呢?天津市的蔺老师结合教学实际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诱发学习动机是实现师生互动的前提

1.加强沟通平等对话

众所周知,高效的学习过程需要学生对学习活动怀有浓厚的兴趣和饱满的热情,需要师生间的信息交互和情绪感染。因此教师应努力营造温馨愉悦、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促使师生的情感同时运动,相互碰撞,促使学生以最佳的心境投入学习中去。正如古人所讲的:“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光,对击始发灵光。”在教学中蔺老师注重加强与学生的交流沟通,以充满智慧的爱真诚地对待每一位学生。真诚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实现师生互动注入了不竭的动力。一位在蔺老师的帮助下取得明显进步的学生在给蔺老师的一封信中写道:“老师,您是我的神,您让我充满自信,让我懂得了什么是学习,如何做一个真正的人……”这件事使蔺老师深刻地感受到:如果学生们特别是学困生和教师之间都能有这样的情感交流,那么教师的教学活动必然是高效的。

2.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美国着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最好的动机就是对所学的东西感兴趣。”因此,在教学中积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处于“愤”“悱”的状态。初中学生处于学习物理的起始阶段,这一阶段的教学效果如何将直接影响学生今后的物理学习。“科学之旅”是初中物理的开篇,每次讲授蔺老师都会精心准备,力求在课上以精彩的语言和出乎意料的实验,深深吸引住学生,使学生感到物理是有趣的、奥妙无穷的,从而在教师的带领下走进五彩斑斓的科学世界。例如:蔺老师经常向学生提出一些看似简单却又不知其理的问题:浩瀚的太空,群星为什么会闪烁?我们为什么能看到物体?我们怎样才能听到声音?铁块放入水中会沉入水底,为什么用铁块制成的万吨巨轮却可以在江河中航行?为了使学生感受科学的神奇,蔺老师增加了几个趣味性很强的实验,如:小试管“逆流而上”;大气压压瘪易拉罐;依依不舍的乒乓球;特别是“神奇的金鱼”实验更是将学生的好奇心吊到了极点。实验中,蔺老师在一个盛有适量水的试管中放入一条小金鱼,让试管倾斜,对试管顶部加热,学生们个个屏住呼吸目不转睛地盯住小金鱼,以为小金鱼必死无疑。水慢慢地沸腾了,奇迹出现了,小金鱼居然安然无恙,在学生的惊叹声中,蔺老师继续着后面的精彩。几分钟后,蔺老师把试管中的水换成冷水,从讲台下取出一个保温瓶,打开瓶口,将瓶中的液体(液态氨)倒向试管。立刻从试管中上来一阵“白汽”,并伴有“哧哧”的声音。立刻,金鱼游动的水被冻成了一块冰,金鱼也被冻在了其中。在学生的惊呼与惋惜中,蔺老师笑着对大家说:“这是一条神奇的金鱼,它是不会冻死的。”说着,蔺老师将试管放入热水中,不一会儿,小金鱼果然欢快地游了起来。这一神奇的现象让学生看得目瞪口呆,直到下课后,同学们还意犹未尽,追着蔺老师问其中的道理。蔺老师的起始课获得了成功。将知识融入活动,使知识呈现的方式多样化,也诱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小品、游戏、竞赛等都是蔺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经常采用的方式。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乐中求学,乐中思索。

(二)活用教学资源是实现师生互动的基础

好的课堂具有一定的参与度,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做到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和有效参与。作为教师应“活”用各种教学资源,使课堂成为一个极具魅力的地方。在以获取知识为载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促进学生的参与。在传统的教学中,初中物理资源的结构比较单一,物理教材和实验室中现成的实验仪器成为课程的主要资源。课改后的教材为教师提供了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新教材丰富的图片资料和STS、科学世界等栏目为教师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除这些资源和现有的实验器材以及多媒体设备外,蔺老师还深入挖掘开发身边的各种教学资源,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物理是一门实验学科,教学中蔺老师不局限于实验室现有的设备,尽量选择学生身边的物品代替原有仪器进行实验,这样有利于增加学生对物理的亲近感,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课程理念。在传统教学中,利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这一实验,称量的物体基本上是实验室中的铁块、铝块、石块等物体的质量。教学中蔺老师发现许多同学对此不感兴趣,一些学困生不做实验玩天平,损坏天平的事情也时有发生。蔺老师在进行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时,对称量的物品进行了更新。事先让学生收集课本中没有的、质量不同的物品,在实验课上称量这些物体的质量。学生带来的物品种类繁多:有乒乓球、鸡蛋、玩具小汽车、苹果以及小药片、大头针等。上课时蔺老师先让同学们猜物品的质量,再称量。并由同学上台展示。由于学生们缺乏生活经验,对物体质量的猜测五花八门,差距较大。物体的质量到底有多大呢?大家实验的积极性立刻被调动起来,急于知道答案。对于类似大头针这么轻的物体,又该如何测量它的质量呢?在这种积极的思维状态下,许多学生包括许多学困生都想出了先多称一些,再除以个数的方法。蔺老师告诉学生这种方法叫做累积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获得了丰富的感性体验,练习了天平的使用,对生活中物体的质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学会了估测,同时掌握了物理学中的一种研究方法。学习杠杆时,同学们从家里带来的指甲刀、钳子、羊角锤等各种生活中的杠杆堆了满满一讲桌。甚至连自行车也被同学搬进了教室。活用教学资源,不仅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智慧,使同学们感受到生活处处皆物理。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参与,为师生思维的互动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优化教学方式是实现师生互动的关键

1.加强自主学习提高探究能力

新课程倡导学生要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进行自主学习。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积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铺路搭桥,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学会科学探究领悟每个学科的研究方法。每一次的探究课蔺老师都以教学内容为载体,重点对科学探究中的一个或几个环节进行引导,使探究活动向深层次发展。在观察水的沸腾的实验中蔺老师引导学生学会如何进行观察,测小灯泡和定值电阻阻值实验的对比使学生学会如何处理实验数据。“探究串联电路电流的特点”是学生在初中阶段经历的第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教材在提出问题后,直接让学生进行猜想。蔺老师觉得这样的安排学生缺乏一定的感性认识做铺垫,因此在教学时先为每个实验小组准备了四个两两相同的小灯泡,让学生选择其中的两个组成串联电路,通过观察小灯泡的亮度结合生活经验对探究问题做出猜想。这种安排避免了学生胡思乱想、懒于猜想、不会猜想的情况。通过教师适时地铺路、搭桥、引渡,让学生猜而有物,想而有路,循序渐进,逐渐提高。让真正的猜想能够出现在课堂上,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精髓,真正实现师生互动。

2.加强合作交流提高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