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一生必须规避的50个陷阱
36185200000042

第42章 小不忍则乱大谋

小不忍则乱大谋,语出《论语·卫灵公》:“予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其意大概就是指一个人如果缺乏自控能力,在一些小事上不能忍耐,那就会坏了大事。现在的人们总是容易浮躁,遇到一点事情就会情绪失控,导致言行出格,一反常态,这样往往会影响大局。常言道:一步走错,满盘皆输。就是这个道理。

情绪的影响

有一个坏脾气的男孩,总是控制不住自己乱发脾气。父亲给了他一袋钉子,并告诉他,每当他发脾气的时候就钉一个钉子在后院的围栏上。第一天,这个男孩钉下了37根钉子。慢慢的,每天钉下的钉子数量减少了,因为他发现控制自己的脾气要比钉下那些钉子容易。于是,有一天,这个男孩开始有了耐性,能够控制自己,不乱发脾气了。他把自己的转变告诉了父亲。父亲又说,从现在开始每当你能控制自己脾气的时候,就拔出一根钉子。一天天过去了,最后男孩告诉他的父亲,他终于把所有钉子都拔出来了。

父亲握着他的手,来到后院,让他看着钉过钉子的那些围栏,说:“你做得很好,我的好孩子,但是看看那些围栏上的洞。这些围栏将永远不能恢复到从前的样子。你生气的时候说的话就像这些钉子一样会留下疤痕。如果你拿刀子捅别人一刀,不管你说了多少次对不起,那个伤口将永远存在。你乱发脾气的影响就像真实的伤痛一样令人无法承受。”

有时候,一个人的坏情绪不但会影响自己,还会给身边的人带来困扰,甚至造成永远的伤害。如果能够自控,在发生冲突的时候让自己尽量地冷静,然后面对问题作出判断,这样再处理起来就不会形成误会甚至伤害。正因为如此,一个有着极好自控能力的人才能够掌控大局。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斯大林在法西斯侵略者兵临城下时,仍照样举行节日庆典和阅兵典礼,不愧为雄才大略的军事统帅。历史上还有许多失败的英雄,他们将镇定和自尊保持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令后人钦佩、景仰。

所以说,良好的自控能力,是一种重要的意志品质。尤其对于一个领导者来说,在困境和逆境中,只有镇定自若、沉着应付、稳健地处理问题,才能稳住阵脚,掌握时机,保持主动,适时化劣势为优势;如果领导者显露惊慌失措或悲观失望情绪,就会像疾病一样迅速传染他人,局面愈发不可收拾。

情绪的影响是巨大的,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非常重要,因为无论是好的情绪还是坏的情绪,都有可能影响到别人,甚至影响到大局。

以忍求变

忍有两种,一种是思而不发,以忍求安;一种是忍而待发,以忍求变。对于一个目光长远、有着远大谋略的人来说,要特别学会后一种忍,即将忍当作一种手段,通过忍来蓄积力量,从而实现最终目标。

作为“战国七雄”的赵国,曾有一位英明的君主赵武灵王。赵武灵王在位时为公元前352年至299年,当时的赵国国富民强,但因地处中原,常被卷入战争漩涡,所以推广富国强兵的政策比其他的国家显得更为急迫。

赵武灵王经过多年的征伐,认为北方游牧民族骑马作战是值得仿效的战术,其机动性大,集散自由,对战场条件适应性很强,于是他想改变自己军队的作战方式。改革颇费了一番周折,首先,当时的中原服装不适合骑马作战,就要改穿游牧民族的胡服,可是要汉人穿胡服并不那么简单,因为服装式样的改变,在中国古代就是一场大的改革。

赵武灵王提出改穿胡服之后,预料中的反对言论如潮水般涌来,朝中的多数大臣都不支持这项改革,主要理由就是不能出卖自己祖宗去穿胡服丢丑。

面对强大的反对势力,武灵王采取了极其克制的态度。他不发王者之威,不以王者之尊强行推广,而是苦口婆心地一一劝导,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做了大量的思想政治工作。从战争的发展,富国强兵的要略,反复地阐述自己的想法,拿出了最大的忍耐力。最难对付的是他的亲叔叔,借口生病,不早朝,也不听劝。武灵王知道他病在哪儿,每天都去探望他,但绝口不谈正题,天天如此,他叔叔大为感动,因为彼此都明白对方在做什么。

最后,大臣们都不再反对穿胡服。武灵王的“忍功”确实达到了目的,这是一种目标明确的“忍”。只有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咽得下这口气,才能办得成大事。

这样的故事在历史上有很多,比如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强忍亡国之恨,还要承欢仇人面前,忍辱负重,最后终于灭了吴国。假如他意气用事,逞匹夫之勇,早在国亡的那一刻他就没命了,命都没有了,还谈什么报仇雪恨,还有什么希望重建越国。

忍,也是一种等待,以忍求变,是为图大业等待时机成熟,忍之有道。这种忍,不是性格软弱,忍气吞声,而是高瞻远瞩之举,是高明人的一种谋略,是为人处世的上上之策。

克制,是一大智慧

在隋朝的时候,隋炀帝十分残暴,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隋朝的许多官员也纷纷倒戈,转向帮助农民起义军。因此,隋炀帝的疑心很重,对朝中大臣,尤其是外藩重臣,更是易起疑心。

唐国公李渊曾多次担任中央和地方官,所到之处,悉心结交当地的英雄豪杰,多方树立恩德,因而声望很高,许多人都来归附。因此,大家都替他担心,怕他遭到隋炀帝的猜忌。正在这时,隋炀帝下诏让李渊到他的行宫去晋见。李渊因病未能前往,隋炀帝很不高兴,并因此产生了猜疑之心。当时,李渊的外甥女王氏是隋炀帝的妃子,隋炀帝向她问起李渊未来朝见的原因,王氏回答说是因为病了。隋炀帝又问道:“会死吗?”这句话所包含的信息是很明确的,既起疑心,残暴的隋炀帝随时都有可能处死李渊。

王氏把这个消息传给了李渊,李渊更加谨慎起来,他知道自己迟早会为隋炀帝所不容,但过早起事又力量不足,只好隐忍等待。于是,他故意败坏自己的名声,整日沉湎于声色犬马之中,而且大肆张扬。隋炀帝听到这些,果然放松了对他的警惕。这样,才有后来的太原起兵和大唐帝国的建立。

可见,能够隐忍克制,包藏起自己的锋芒,也是一大智慧。自古以来,人们只要看一个人的涵养和行事的风格,就能知道他是不是可塑之才,是否有大将之风。因此,要成为人上人,除了胆识与能力之外,还要看他能否克制自己,能否克制自己的情绪。遇事不能冷静,并且经常以某种极端手段处理事情的人,绝不是一个成大事的人。

克制自己,并不是对凡事都无动于衷。该喜不喜,该悲不悲,该怒不怒,没有脾气个性,“一锥子扎不出血来”,那就成麻木不仁了。克制,是指自己能够操控自己的情绪,该隐忍的时候能够隐忍,该退让的时候退让,该爆发的时候也要爆发。韩信曾忍得胯下之辱,并不是他懦弱无能,斗不过一个市井的屠夫,而是杀人就要偿命,为一个无足轻重的人丢掉自己的性命不值得。所以,情绪处理得好,可以将阻力化为助力,帮你解危化险,营造政通人和的局面。情绪若处理得不好,便容易失去控制,产生一些非理性的言行举止,轻则误事受挫,重则违法乱纪。

所以说,克制是一种智慧,它有助于人们在攀登理想境界的征途中,消除情感世界不可避免的潜在危机。因而,对于一个成功的开拓者来说,“克制”既是实现既定目标的保证,又是取得更大成功的起点。假如李渊当初听了隋炀帝的话,怒火中烧马上与之理论或采取兵变,很可能会因为准备不足、时机不成熟而失败。一旦失败,则将永无机会从头再来。

规避箴言:

自控是抑制自己的感情和情绪,控制自己的行为,使自己以最合理的方式来处理事情。偏偏很多时候,我们都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会不自觉地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其实,成功与否也许就在你的一念之间,所以在做决定时,一定要冷静下来,多想想。只要想到如果不能克制自己,就很有可能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你的忍耐会来得更坚决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