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中日价值哲学新探
36199000000020

第20章 二十、可持续发展价值观与以人为主体

赵素兰 邸军莲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人文学院)

一、对传统人与自然关系价值观的反思

可持续发展战略旨在促进人类之间以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要建立和维护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我们就必须首先从价值观上反思生态危机的深层根源,端正人们的态度。发生于20世纪后半叶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总体性危机,是人类沿着工业文明的轨迹向前发展的必然结果。工业文明的价值指针是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其基本观点为人类利益是调节人与自然关系的唯一尺度,只有人才是价值主体,也是责任与义务主体,自然物只为满足人的需要而存在。这种带有机械论与主客二分的认知模式和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立场,在对待自然的态度上,过多的强调人对自然的征服和利用,认为自然是人征服和统治、肆意索取的对象,自然资源取之不竭,用之不尽。尤其伴随着工业文明和三次科技革命的相继发生,对世界经济发展和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正当人类开始陶醉于“征服自然的胜利”,还没来得及仔细品尝工业文明的硕果,人口爆炸、能源危机、生态失衡等灾难一起来临。全球生态危机已成为一个超越国家、民族、社会制度,超越宗教、文化、意识形态并涉及所有人利益的全球性问题。

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出现是人类面对生态危机所作的价值观的调整与反思。它的形成与日益恶化的生态危机密不可分。非人类中心主义认为,并非只有人才是生态系统的中心,一切自然存在物都具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内在价值,人类不应自视为理所当然的自然的主人,人只是大自然家庭中的普通成员。应当承认,非人类中心主义的产生,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个巨大进步,伴随着这场变革,人类逐步摆脱了物种歧视的枷锁,重铸了文化价值理念,以价值观的转变为环境保护的新支点。但其理论在现实中也存在着诸多无法解决的痼疾,主要表现在:

1.非人类中心主义的产生,是人类为保护生存利益、改善生存现状所作的价值观上的反思,其根本目的依然是为人类服务的。首先,从非人类中心主义产生的目的来看,它本身已与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密不可分。因为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使人类面临一种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重铸价值理念,用一种谦恭的态度重新审视自然是人类改善生存困境的根本途径。其次,非人类中心主义者往往在理论上宣称人并非自然界的唯一中心,在实践中却一再重申环境保护给人类带来的利益与好处,带有极强的为人谋福利和以人为最终目的的色彩。

2.非人类中心主义引导人们检视传统价值观的缺失,把一切存在物都看成是主体性的存在,并赋予他们与人平等的地位。其结果,一方面把自然拟人化和人格化,把自然生物拔高到与人平等的地位,把自然现象等同于社会现象,表现为反主体主义以及万物有灵论的倾向;另一方面把人又降低到自然生物水平,在承认人的自然生物属性的同时,忽视甚至漠视人的社会文化属性。实际上,赋予自然存在物以主体地位,并不能改善生态环境,因为我们一点也看不到作为“主体”的自然生态为改善自身做了些什么。或许有人会说,它“报复”了人类,其实自然生态并不会报复人类,而只是按照其自身的规律运行着,“报复”只是意味着人已越来越意识到不断恶化的自然生态正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障碍,因此,只有人才在自我意识的支配下,主动参与到对自然权利的维护,对自然环境的保护。而权利主体的泛化,在客观上将会淡化人类的责任意识。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否定不仅没有消除人与自然关系的矛盾,反而将人类置于更极端的矛盾之中。因为如果人不再是主体,不再处于创造的中心,那么,意识到自己的无能为力,并安于无所作为的境地,难道这就是人类存在的意义吗?

3.从实践层面上,一方面,非人类中心主义理论很难与实践相结合。非人类中心主义理论的最终实现要靠人去完成。虽然自然物有其存在的价值,但只有人类才具有价值意识,因为价值意识永远只能是属于人的,是通过人主动的嵌入现实世界而获得的反映或感知,没有人的存在和参与,价值意识就无法形成,有利于环境保护的行为就无从发生,真若如此,自然价值理论的建构就失去了任何意义。需要人把这种价值理念付诸于实践,才能真正获得自救,即使自然存在物可以成为权利主体,却无法成为道德主体,只有理性的人的介入,环境保护的理念才能落到实处。另一方面,非人类中心主义在实践上容易导致理论与实践的脱节。非人类中心主义赋予自然以平等地位,但要大多数人来接受生物平等思想,甚至内化为自己的信仰,在现实生活中很难做到。非人类中心主义理论必然导致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从而使理论的建构失去意义。

因此,非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同传统的工业文明的价值观一样,都是建立在片面地理解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观念之上的。这种价值观虽然正确地看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整体同部分的关系,但却完全否认了人的主体性,把人仅仅看成是自然界的“普通一员”,这样它就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对自然界和整个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都是不可取的。

二、正确看待价值主体在人与自然关系中的地位

1.人与自然关系恶化的深层分析:为了挽救人类与自然之间越来越恶化的处境,理论界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我们认为,无论是自然主义还是生态中心主义,在处理现实世界中人与自然之间和人与人之间两大重要关系时,更多地看到了人与生物、物种之间的不平等,却未深入思考隐藏在这一不平等背后的恰恰是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的这两大关系是相互联系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影响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更深层次的因素,虽然其影响是间接的,但却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今天人类所面临的“困境”是由全人类在千百年的活动中所造成的,然而环境问题的恶化,开始于近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这是由于资本的逻辑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必然造成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无政府状态,在利润最大化的促动下,不同的利益主体即个人或集团对资源进行无情的掠夺和破坏。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人与人、地区与地区、国与国之间的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等也是造成全球性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在更深一个层次上来说,今天人类所面临的自然环境恶化现象,首先是由于社会环境的恶化引起的。

2.全面评价价值主体在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中的作用:从以上论述我们可以看出,只有人类自觉地从行为到思想、观念的改变,才是解决人与自然关系紧张的关键。正确、全面地评价主体的作用,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协同发展的关键。因为如果我们把逻辑起点建立在“自然”概念上,忽视了人作为人的特殊的存在方式及意义,就会使我们遇到很大的困难。事实上,在这个问题上还存在着另一个较“自然”概念更为根本性的问题,这就是遵循自然的“主体”问题,即“谁”在遵循自然?如果主体的独特的存在特征和存在方式被淹没在对象之下而不能被显现出来,对“遵循自然”这一问题的讨论,也就丧失了一个真正的不可或缺的逻辑前提。为改变在“遵循自然”问题上所遇到的这些困难,我们认为应该把逻辑起点建立在遵循自然的主体“人”这个基础之上。这一逻辑起点的转换在理论上的好处就是,一方面,它可以使我们从根本上克服建立在“自然”概念基础上所产生的多义性和不确定性;另一方面,它又可以使我们从一个相对确定的且具有理论简单性的逻辑前提出发获得对“遵循自然”的理解。因此,在人与自然之间,人是价值主体,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控制者和调节者。

我们承认,人类和其它生物种属,都是自然环境进化到某个阶段的产物。对于其它生物类属而言,人类是具有思维、感情、能动的最高级的生命,人类应当运用自己独特的智能,在尊重其它生命形态的前提下,自觉的协调人类与其它生命的关系。要做到这一点,人类首先就要自觉抑制对权力和财富的贪欲,因为人类的贪欲今天已不仅仅是个人的行为和现象,它已经发展演化成为社会现象和社会行为,不首先协调好人类的社会行为,尊重生命是不可能实现的,更谈不上保护自然,负起人类应尽的职责。也就是从这个视角切入,才有了“善待自然环境”的需要和可能。如果彻底否定了人类中心主义,不仅人类将无所作为,保护自然环境和调控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也失去了行为主体的依托。

同时,作为价值主体的人所具有的自由和创造性,表明了人的文化进化从根本上是异于动物存在方式的。这种特殊的存在方式使人对自己的生存活动具有了自我选择的能力,这是人相对于动物的一种根本意义上的自由。由于我们相对于动物是自由的,因而我们的生存实践活动同时也是创造性的。人作为一种创造性的存在,就意味着人不可避免地要以这种创造性的方式参与自然,这种参与毫无疑问地是要干预自然和改造自然,没有这种干预和改造,人也就不可能成为一种不同于动物的存在。人的这种创造性,不仅改变着自然,使自然与人共同进化,而且人的创造性也在改变着人类自身,人的文化进化越来越处在自己的自我设计之中。人必须通过这样一种完全不同于动物的文化进化的特殊方式和生存活动,把自然改造成为适宜于自己生存的环境,同时也把自己改造成为自己所希望的人。人只能以这种方式才能保护、遵循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当然我们也不要忘记尽管人在自然面前确立起了自己的主体性,自然规律在人的社会活动中是始终存在和发挥作用的。因此,人类必须把自然规律作为自己社会活动的尺度,努力保护生态系统的平衡。

三、树立可持续发展的以人为主体的价值观

1.确立新的以人为主体的价值观

显然,要解决当前人类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像非人类中心主义那样,谋求自然生态与人的“平等”地位是行不通的,因为在人与自然之间,人是价值主体,人类主体主义应成为生态文明时期新的价值选择。人类主体主义把人与自然分为主体与客体,避免了中心与非中心之嫌,人不能因此成为自然的主人,把自然看成是人类的仆人。人类主体主义既不是以人的利益为标准,也不是以自然界的利益为标准,而是以人与自然和谐作为行事的准则。由于人是有意识、能思维、有理智的动物,因而人是自然的代言人,是宇宙秩序的管理者。

人类主体主义不是人类中心主义与自然中心主义的简单折中,而是对人与自然关系更深层次的把握。它强调人类主体的力量,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通过有意识、有约束、有理性的人类活动,积极能动地迎接自然的挑战,而不是被动消极地适应自然,从而使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也就是说,在人与自然的和谐中,人处于主体地位,人的主体性行为将在“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过程及结果中得到实现,从而成为人类主体性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的积极因素”。人类主体主义的确定为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找到了一条理想之路。

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协调发展的新价值观的确立,必将“催化”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使人类社会由工业文明步入生态文明的新阶段。

2.树立可持续发展的以人为主体的价值观

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实现“代际平等”,也就是要处理和调整好三对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关系,以及当代人之间的关系。可持续发展是人类为应对全球性的环境危机而选择的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它不仅是一种经济发展模式或政策选择,同时也包含着丰富的价值观和伦理观。

可持续发展价值观的着眼点在于自然环境的呵护,而它最终关怀的仍然是人的生存和发展,说明了人的主体价值的成熟和完善,人类在更高的层次上、更自觉的意义上成为世界的中心和主体。人类作为守护者和管理者的形象将代替此前所表现的征服者和剥削者的形象。从广义上说,自然界作为人类生存的环境具有两种价值:一是作为“人类家园”的价值;二是作为人类的物质生产所必需的原料(资源)的价值。可持续发展观把人类的生存价值作为终极关怀。能合理地解决人与自然的全面关系,也才能合理地对待自然界的消费性价值同环境价值的关系。我们现在面临的环境危机,正是这一矛盾没有得到合理解决的结果,如果把人类的生存作为评价人类行为的终极尺度,那么,我们就既不能无限制地改造和掠夺自然界,也不能完全否定人类消费自然界、改造自然界的必然性。自然环境的生态系统是一个自组织的有机系统,我们需要改造自然,但必须对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进行评价、约束和规范,以便把人类的生产活动限制在以不破坏自然生态系统平衡的限度以内。

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既反对完全否定人类中心地位和主体性的“非人类中心主义”,也反对人类可以随心所欲地对待自然界的“人类中心主义”;既要承认生态中心主义对传统人类中心主义批评和责难的合理性,走出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确立人类主体主义,又要看到复杂的社会关系或社会尺度对人与生态关系的制约和影响,绝大多数生态环境问题是由于不公正的社会原因造成的。因此,我们必须走进人类主体主义,从人类的长远的、整体的利益出发,把人类主体主义置于合理的基础上,使人类中心主义得以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