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传金
(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博士生)
中国共产党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把人的发展看作是社会发展的核心和最高目标,即坚持以人为本,把满足人的需要、提升人的素质、维护和保障人的切身利益、提高人的生活质量作为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价值标准,并以此作为做好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科学发展观这种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体现了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统一。发展是人类生存的永恒主题。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理论之一。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批判早期资本主义发展目的时,曾形象地将其比喻为追逐“商品的庞大堆积”,从重物轻人演变成“金钱拜物教”,追逐物欲满足成了一切,进而人异化为物与钱的奴隶和附庸。对此,马克思强调人类社会发展必须改变这一状况,应“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经济持续、加速增长和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提供了制度保证,同时也为消除人的本质异化,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1956年,毛泽东发表了著名的《论十大关系》,着眼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理论观点,初步探索了符合我国情况的发展道路。
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的发展偏离了经济发展的轨道,致使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没有多大改变。邓小平正是从这种缓慢发展、贫穷落后状态的冷静反思中,在思想理论方面的拨乱反正和历史经验科学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自己的发展”和“发展才是硬道理”等著名论断。并倡导了一条集中力量搞“四化”、着眼于振兴中华民族的“发展路线”,作出了一系列适应现代化要求、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选择”,勾勒了一套逐步摆脱贫困、告别温饱、进入小康进而达到富裕水平的“三步走”发展战略构想。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坚持和发展了邓小平的发展思想,在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基础上,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明确提出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正确处理现代化建设中的一系列重大关系,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等重大战略,进一步丰富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党的十六大报告将社会发展视为由生态发展、经济发展、政治发展和文化发展四要素构成的系统,丰富和完善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要素论。十六大报告还论述了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丰富和完善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随着社会知识化、科技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人类社会进入了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国力竞争时代。当今资源与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向人类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各国政府的基本方针。新中国成立后,为发展生产曾一度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发给我国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破坏,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让我们感到了资源与环境的压力。这一深刻教训促使我们反思。以胡锦涛为代表的党中央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按照党的十六大精神,根据新的形势和任务,在总结当代世界各国建设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把坚持以人为本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统一起来,并强调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力求破解发展中的难题。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发展问题认识的全面深化,体现了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水平的不断提高,是党的执政水平和能力不断成熟的标志。
协调性与最终目的性相统一
科学发展观强调人是发展的最终目标与目的,并有着为实现这一目标与目的的制度保证。资本主义也讲发展,并为此对人的本性、人的动机和人的需求进行研究,但其出发点是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资本家获取更多的利润。所以,从根本上说资本主义社会,只能选择以客体为中心的发展观和发展模式,而不可能真正选择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和发展模式。这是因为通过剥削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是资产阶级的根本价值取向,是资本主义社会通行的法则。与之相反,坚持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和发展模式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因为社会主义从根本上代表了人民的利益、人的全面发展的利益;能始终坚持人民群众既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又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享有者;能保证最广大人民真正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和动力。但要实现最终目标与目的,必须坚持统筹协调的发展。因此,科学发展观内涵着协调性与最终目的性的统一。
对于如何实现中国的社会发展,早在1980年,邓小平就曾指出:“为了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任务很多,需要做的事情很多,各种任务之间又有相互依存的关系,如像经济与教育、科学、经济与政治、法律等等,都有相互依存的关系,不能顾此失彼……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各个方面需要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但是说到最后,还是要把经济建设当作中心。”稍后不久,他又从揭示改革与发展辩证关系入手,提出了“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命题。不仅如此,他还围绕上述命题,从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角度,阐明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必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发展方针;阐明了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人民的思想。可见,邓小平的发展观是把中国的发展看作是全面实现现代化以使经济、社会、人口和环境诸领域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动态系统过程。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把人的发展作为关注的焦点之一,确立了以人为价值主体的社会发展观,充分体现了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性。为实现这一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江泽民提出把人的素质提高作为科教兴国的中心环节,使人的发展与科教兴国有机结合起来;实施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将人的发展内含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之中;提出“以德治国”方针,以保证人的全面发展。为实现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江泽民还强调发展的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以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承了邓小平和江泽民关于发展的最终目的的思想,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认为要实现发展的最终目的,关键是必须坚持统筹协调的发展,并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五个统筹”的思想,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统筹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统筹协调发展的最高价值取向,是坚持“五个统筹”的根本所在,协调发展是“五个统筹”的基本点,是实现发展最终目的的最佳途径。
注重效益与社会正义相统一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其根本着眼点是要用新的发展思路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发展是硬道理,这是中国必须始终坚持的重要战略指导思想。中国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在于发展。要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解决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要靠发展;要增强国防实力,维护国家安全,要靠发展;要履行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的责任,要靠发展。现在世界各国都在发展,形势逼人,如果中国不加快发展,就会落后,甚至处于被动挨打地位。但是,加快发展,必须立足于中国的实际,不能急躁冒进,必须关注当代以及代际的社会公平与正义。这就需要有新的发展思路,既关注发展效益,又关注社会正义,搞好发展效益与社会正义的统一。科学发展观在这方面有了充分的体现。
科学发展观突出强调了科学技术的作用,认为它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十六届三中全会已作出决定,将切实加强科研开发的投入,逐渐提高R&D的比例,将科学研究当作未来发展的基石;加大教育投入,切实重视人才的培养与使用;积极营造良好的软硬件环境,为创新人才的脱颖而出和优秀科学技术成果的产生提供支持。科学发展观强调:必须抓住机遇加快经济发展,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这里讲的经济较快发展,是建立在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的发展,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需要长期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但不能片面追求经济发展速度。中国经济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结构不合理,经营方式粗放,经济增长主要靠增加投入、扩大投资规模,资源环境的代价太大。为此,科学发展观强调:必须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充分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显著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科学发展观在强调发展的速度和效益的同时,也十分关注社会公平与正义。这主要体现在“五个统筹”中的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和统筹人和自然和谐发展上。目前中国最大的结构性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差距,就是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的差距。所谓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克服多年来存在的注重城市,忽视农村,导致政策和投资过分向城市倾斜,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问题。中央下决心解决“三农”问题,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关注社会公平的真实体现。统筹区域发展是“五个统筹”的一个重要内容。由于资源不同,环境禀赋不同,原有的基础迥异以及改革开放的力度不尽一致,致使地区之间,特别是我国东部与中西部之间经济社会发展的差距不断扩大。东西部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若长期得不到遏止,就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政治问题,一个社会公平的问题。统筹区域发展,就是要采取重大举措,从根本上遏止和扭转这种趋势,实现各地区共同发展,共同富裕。无序、无度地消费资源、破坏环境,这不仅是当代的社会公平与正义问题,而且也是一个代际公平与正义的问题。当代社会的发展不能以损害子孙后代的利益为代价。因此,统筹人和自然和谐发展,就是要纠正和克服以牺牲环境,过度消耗资源为代价而求得发展的片面观点和倾向,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统一
科学发展观凸显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强调人是历史的目的,也是社会发展的目的。江泽民指出:“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就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科学发展观体现了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统一,是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统一的发展观。
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二者的关系上,首先要求社会发展应积极为人的发展创造条件。因为,人的个性和能力的全面发展有赖于社会的全面发展,高度发展的社会生产力和它创造的社会物质条件,构成个人全面发展的现实基础。为此,科学发展观内在强调要进一步加快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以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为人的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保持社会稳定,推进社会进步,积极促进社会公正、安全、文明、健康地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为人的发展创造政治、民主和法制条件。
其次,社会发展的关键在人,没有人的发展,也不可能有社会的协调持续的发展。社会的组成细胞是人,社会发展的实践者和体现者也是人,社会发展的政策以及战略的制定者、实施者是人,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人的发展的历史。邓小平曾指出:“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为此,科学发展观也内在地要求要继续推行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努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总之,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对待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总的观点是:社会发展的目的是人,是为人的发展创造各种物质和精神条件;社会发展的关键是人,人是社会发展的实践者和体现者。社会发展必须是反映着人的发展程度和水平的发展;人的发展是整个社会发展的程度和水平的表现。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应内在地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与发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