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处事绝学(历代经典文丛)
36233400000018

第18章 《了凡四训》——改变命运,心想事成(7)

道者曰:“中全要命;命不该中,文虽工,无益也。须自己做个转变。”

张曰:“既是命,如何转变?”

道者曰:“造命者天,立命者我;力行善事,广积阴德,何福不可求哉?”

张曰:“我贫士,何能为?”

道者曰:“善事阴功,皆由心造,常存此心,功德无量,且如谦虚一节,并不费钱,你如何不自反而骂试官乎?”张由此折节自持,善日加修,德日加厚。丁酉(西元1597年),梦至一高房,得试录一册,中多缺行。问旁人,曰:“此今科试录。”

问:“何多缺名?”

曰:“科第阴间三年一考较,须积德无咎者,方有名。如前所缺,皆系旧该中式,因新有薄行而去之者也。”后指一行云:“汝三年来,持身颇慎,或当补此,幸自爱。”是科果中一百五名。

由此观之,举头三尺,决有神明;趋吉避凶,断然由我。须使我存心制行,毫不得罪于天地鬼神,而虚心屈己,使天地鬼神,时时怜我,方有受福之基。彼气盈者,必非远器,纵发亦无受用。稍有识见之士,必不忍自狭其量,而自拒其福也,况谦则受教有地,而取善无穷,尤修业者所必不可少者也。

古语云:“有志于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于富贵者,必得富贵。”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立定此志,须念念谦虚,尘尘方便,自然感动天地,而造福由我。今之求登科第者,初未尝有真志,不过一时意兴耳;兴到则求,兴阑则止。孟子曰:“王之好乐甚,齐其庶几乎?”予于科名亦然。

【译文】

《易经》说:“上天对于骄傲自满的万事万物,总是亏损它,以帮助谦虚之事物。高处之山水,总要往下流,以添补低陷的地方。鬼神对于骄傲自满的人.总要折损他.而庇护谦虚之人。人心也一样,骄傲自满者,必为人所憎恨,惟有谦虚之人才受人敬重。”

《易经》一书,只有谦卦之六条道理,全都是赞颂之词,难怪俗语常说:“谦受益,满招损。”

试看清寒之士,在发达成名之前,必都有一段谦容可掬之时光。辛未年,有同乡十多人,上京赴考,其中以丁宾的年纪最小,但却也最谦虚。

我告诉朋友说:“这位老兄今年必考中。”朋友问:“何以见得?”

我说:“惟有谦虚者必获福。看他们一班人之中,只有他信实厚重,没有轻浮的样子;只有他恭敬温驯,虚怀若谷,不跟人争面子;也只有他受侮辱而能忍耐,听到了毁谤而不辩解。人的修养到了此种地步,天地鬼神都将保佑他,哪有不发不中的道理。”到了发榜时,果然我料中了。

还有浙江秀才冯开、山东冠县赵光远,以及夏建所等人,都于连考不中之后。大改初年骄傲自负的坏脾气,而变成谦谦君子,后来也都考中了。

因为上天若拟赏赐其人,未发福之前,必先打开他的智慧;智慧一开,则虚华自实,淫威自敛,其福自至。

江阴有张畏严,其人博学多才,颇有盛名,甲午年参加考试,结果名落孙山,恼羞成怒,竟然大骂考官有眼无珠,当时有一道人在旁微笑,张君却又迁怒道人。

道人说:“必是你的文章不好吧!”

张盛怒说:“你又没见我的文章,怎知不好?”

道人说:“听人家说,写文章必须心平气和,现在看你破口大骂的样子,心极不平,气极不和,怎么可能写出工巧的文章呢?”张君不知不觉就屈服了,转而请教道人。

道人说:“考试也靠命运,命不该中,花再多的时间也无用处,必须先改变自己。”

张问:“既然是命,如何能改变?”

道人说:“造命在天,立命在人,立而后道生,力行善事,广积阴德,则任何福都可求到。”

张问:“我是贪穷之人,如何行善积德?”

道人说:“善事阴德,都由心造。常存善心待人接物,则功德无量,譬如谦虚的修养风度,并不用花钱,你为何不反省,责备自己程度不够,而只责怪考官呢?”

张君从此猛然醒悟,即刻日日行善,时时积德,到了丁酉年,有一次梦见自己走进一栋高楼里,捡到了一本开榜的名录,但榜上却有许多擦掉的空格,他好奇地问身边的人说:“这是什么名册?”

旁人答:“是今科录取之名册啊!”

又问:“为何又刷掉了这么多人呢?”

旁人答:“阴间每三年就校正一次,须积德与无恶之人才能榜上留名,空白处被擦掉之人,都是本来榜上有名的,因为刚做了缺德的恶行,而被刷掉的。”又说:“你三年来谨慎修身,可能会补得此缺,应该自爱。”此年张君果然考取了一百零五名。

由此看来,俗语说“为人莫做亏心事,举头三尺有神明”是有原因的。人生在世,吉凶祸福,如何趋避,确是系于一念;人若能守一念之善,丝毫不得罪天地鬼神,谦虚地抑制自己,则天地鬼神必能时时照顾维护,以荫人福祉。

人若咱骄自满,恃才傲物,恃强逞能,不但没有光明的前途,也成不了大器;就是有小小的福气,也享受不了的。因此有智慧的人,明理的人,绝对不会自毁前程,自拒其福才对。何况只有谦虚之人,才能容纳别人的教导,也才有人愿意给他福惠,而受益无穷,这是一般人讲究修持所不可少的。

古人说:“有志于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于富贵者,必得富贵。”人能立志,像树立根,立定志向须念念不忘谦虚,处处与人方便,自然就能感动天地。因为造化惟心,成败在己。

孟子也说过:人若能扩充自己的德行,将各人所求功名富贵的希望,推及于众人,与人共享,与人同乐,则人生自必无忧无虑,和平安祥。因此说:凡人修身立命,必须有恒,立定志向,广积阴德,加被十方,则命运也就拘束不了人。

【点评】

作者以《易经》中“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为开篇警语,告诫子孙为人要谦虚宽厚,这样才会不断趋吉避祸。由于受佛家因果报应思想的影响,作者在本篇中论述和分析不免有很大局限性,但其教人行善的观点对于我们今人有很大的借鉴意义。【附录】

袁了凡居士传

袁了凡先生,本名袁黄,字坤仪;江苏省吴江县人。年轻时入赘到浙江省嘉善县姓殳的人家;因此,在嘉善县得了公费做县里的公读生。他于明穆宗隆庆四年(1570),在乡里中了举人;明神宗万历十四年(1586)考上进士,奉命到河北省宝坻县做县长。过了七年升拔为兵部职方司的主管人,任中刚好碰到日寇侵犯朝鲜,朝鲜向中国求救兵。当时的经略(驻朝鲜军事长官)宋应昌奏准请了凡为军前赞画(参谋长)的职务,并兼督导支援朝鲜的军队。提督李如松掌握兵权,假装赐给高官厚禄与日寇谈和,日寇信以为真,没有设防;李如松发动突击,攻破形势险要的平壤,因而打败了日寇。了凡先生因为这件事当面指责李如松,不应用诡诈的手段对付日寇,这样有损大明朝的国威;而且李如松手下的士兵随便杀害百姓,并以头来记功。

了凡向李如松据理力争,李如松发怒;不但不接受劝诫,反而独自带着军队东走,使得了凡所率领的军队孤立无援。日寇因而乘机攻击了凡的军队,幸赖了凡机智应对,将日寇击退。而李如松的军队,最后终于被日寇击败了;他想要脱却自己的罪状,反而以十项罪名弹劾袁了凡;了凡很快被审判,终于在拾遗(谏官)的仕内,被迫停职返乡。在家里,了凡非常恳切,认真地行善直到去世,过逝时享年七十四岁。明熹宗天启年间,了凡的冤案终于真相大白,朝廷追叙了凡征讨日寇的功绩,赠封他为尚宝司少卿的官衔。

了凡先生从当学生时,就非常喜欢研究学问,书不论古今,事不分轻重,他都认真研究,并且非常通达。例如:星象,法律,水利,理数,兵备,政治,堪舆等。了凡先生在宝坻县当县长时,非常注重人民的福利,常常想做些有利地方的事情;宝坻县当时常有水灾泛滥,了凡先生于是积极兴办水利,将三汊河疏通,筑堤防以抵挡水患侵袭;并且教导百姓沿着海岸种植柳树,每当海水泛滥,挟带沙土冲上岸时,遇到柳树就阻挡下来,久而久之变成一道堤防。于是了凡先生又督导百姓在堤防上建造沟渠,并鼓励百姓耕种。因此,荒废的土地渐渐被开垦,了凡先生又免除百姓种种杂役以便民,使得百姓安居乐业。

了凡先生家里并不富有,可是却非常喜欢布施,家居生活俭朴,每天诵经持咒,参禅打坐,修习止观。不管公私事务再忙,早晚定课从不间断。在这当中,了凡先生写下四篇短文,当时命名为《戒子文》,用来训诫他的儿子,就是后来广行于世的《了凡四训》这本书。

了凡先生的夫人非常贤慧,经常帮助他行善布施,并且依照功过格记下所做的功德,因为她没有读过书,不会写字;因此用鹅毛管沾红墨水,每天在历书上做记号。有时了凡先生较忙,当天所做功德较少,她就皱眉头,希望先生能多做些善事。有一次,她为儿子裁制冬天的大袍子,想买棉絮做内里。了凡先生问:“家里有丝绵又轻又暖和,为什么还买棉絮呢?”了凡夫人答:“丝绵较贵,棉絮便宜,我想将家里的丝绵拿去换棉絮,这样可以多裁几件棉袄,赠送给贫寒的人家过冬!”了凡先生听了非常高兴说:“你这样虔诚的布施,不怕我们孩子没有福报了!”

他们的儿子袁俨,后来中了进士,最后以广东省高要县的县长退休。

注:原文系文言文,为清朝彭绍升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