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用已失去原有使用价值的原材料(已加工使用过的原材料),通过科学方法加以处理、利用所生产出的产品。如工矿企业产生的边角下料或废渣废料,虽然失去或部分失去了原有的使用价值,但其本身可利用的属性并没有消失,科学地加以开发利用,就可以生产出用于国计民生的二次产品。
二次能源
能源是指产生机械能、化学能、热能、光能等各种能量的自然资源。按照能源的形成和转换过程,可分为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二次能源是指一次能源无论经过几次加工而转换成的另一种形态的能源产品。它包括电力、蒸汽、焦炭、煤气、汽油、煤油、柴油、重油、沼气等。如热电厂送出的电力,就是经过热能到蒸汽到机械能再到电能等四次转换而得到的,但仍称为二次能源。随着人类社会生产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现代化的需要,整个能源消费结构不断发生变化,直接使用一次能源的比例不断降低,使用二次能源的比例日益上升。
经济区域
在长期的物质生产过程中,由于地理环境、历史渊源的影响,地域政治、经济、自然条件、宗教、民族等因素的作用,以及一国为了执行管理职能,按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等方面要求划分行政区的统一性的制约,所形成的经济联系而自成体系,并具有各自经济特色的地区。近年来,我国根据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和地理位置,以及经济发展战略的要求等因索,把全国划分为东部沿海、中部内陆和西部边远三大经济区域,对不同的经济区域国家有不同的发展方针。
“扶贫政策”
指国务院确定的扶助贫困地区开发经济、解决温饱问题的一项重要战略。由于各种原因,我国的一些“老、少、边”地区生产力发展缓慢,温饱问题尚未完全解决,处于贫困之中。党和政府历来对贫困地区十分关心,从1982年以来采取了一系列步骤帮助贫困地区脱贫。1986年6月,国务院专门成立了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并提出力争在“七五”期间解决贫苦地区大多数人的温饱问题的战略。在向贫困地区支援人力、物力、财力的同时,把科技脱贫、开发智力放在了重要位置,大力推广星火计划和丰收计划。采取多种形式,充分发挥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群众团体和民主党派智力扶贫的作用,取得了很大成绩,已有一批贫困地区开始解决温饱问题,并向致富之路前进。
两条腿走路的方针
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一系列同时并举方针的形象概括,这一方针的基本思想是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的,1958年党的八大二次会议正式把它列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基本点。内容包括:发展国民经济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条件下,工业和农业同时并举,重工业和轻工业同时并举;在集中、领导、全面领导分工协作的条件下,中央工业和地方工业同时并举,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同时并举,洋法生产和土法生产同时并举。这些同时并举的两个方面是矛盾的统一体,它们既互相对立、有主有次,又互相制约、互相促进。要充分发挥矛盾双方的积极因素,推动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毛泽东和党中央在当时提出两条腿走路的方针,是为了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统筹兼顾
是一种建立在对客观事物的科学认识基础上的处理各类关系、解决各类矛盾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在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生活中,国家有协调各方面关系、组织经济建设的职能,按统筹兼顾的原则办事有更重要的意义。比如,社会主义的国家、集体和劳动者个人物质利益,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也存在着矛盾,不能靠牺牲任何一方的利益来实现另外两个方面的利益,只能统筹兼顾才能得到妥善的解决。又如,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各产业发展都有其特殊的重要意义,在总体国力、财力一定的情况下,必须统筹兼顾才能使各产业协调发展,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统筹兼顾是一种高级的管理艺术,它以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指导,遵循唯物辩证法的原则,是在对事物存在系统和运动规律的正确认识前提下的统一筹划和合理安排。它既是对形而上学、片面思维、顾此失彼的否定,也严格地区别于思想上和工作中的平均主义。
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指在技术进步和资金有机构成提高的条件下,为实现社会主义扩大再生产,要求生产资料生产的增长速度快于消费资料生产增长的速度。重工业是生产生产资料的工业,为适应技术进步条件下扩大再生产的客观要求,同时考虑到我国建国初期工业基础薄弱的现实,因此,在建国以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我国一直强调贯彻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方针,这对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生产的发展,尽快地建立起独立、完整的工业生产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是十分必要的。但是,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方针只能是在与轻工业、农业相应发展的基础上才能起到良好作用,否则,单纯强调重工业优先发展,将会造成国民经济中各种比例关系的严重失调。
以粮为纲
党中央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提出来的发展农业的总方针。指粮食是农业生产的中心和主线,农业生产中一切生产都围绕粮食生产来安排。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在当时农业生产落后。粮食供应紧张的情况下,优先突出粮食生产是对的。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只抓粮食生产,忽视多种经营是错误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纠正了以粮为纲的片面提法,实行绝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开展多种经营的方针,在保证粮食生产稳步发展的前提下,各项经济作物和其他农副产品得到普遍增长。
以钢为纲
我党1958年提出的发展钢铁工业的口号。当时提出,1958年的钢产量要在1957年535万吨的基础上翻一番,达到1070万吨。于是,大炼钢铁成为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在全国范围内迅速掀起了全民大炼钢铁的高潮。由于钢铁工业的发展脱离了社会再生产正常进行的实际需要,从而造成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全局性混乱。主要表现为农、轻、重的比例关系严重失调,工业内部的各项比例出现畸形发展,损失巨大。结果是钢铁工业也没有得到实际的发展。
以农轻重为序
指依次按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的顺序,安排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的原则和方法。它最初是由毛泽东在总结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农业为人类提供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如粮食、副食等,是人类生存和其他一切生产最一般的先决条件。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生产的状况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工业和其他一切部门都受到农业的制约。因此,制定国民经济计划,首先必须安排好农业的规模、结构和发展速度。轻工业是向人民提供消费资料和向国家提供积累的重要部门。它的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市场的繁荣、人民生活的改善和建设资金的积累。因而,制定国民经济计划应把轻工业放在第二位。重工业是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它为国民经济的各部门提供技术装备。但它的发展要依靠农业、轻工业提供的消费资料、资金与市场。所以,制定国民经济计划,要根据农业、轻工业的发展状况来决定重工业的生产规模和发展速度。这一政策在一定时期有过积极作用。
重速度,轻效益
指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片面追求高速度,轻视经济效益的一种错误思想倾向。造成这种错误思想倾向的原因是我们在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方面受了“左”的影响,犯了革命的急性病,认为只有经济发展的高速度才能尽快实现共产主义。“大跃进”时期的浮夸风,20世纪70年代的洋跃进等等,都是这种思想倾向的具体表现。这种错误思想倾向的实质在于把速度等同于经济效益,以速度取代经济效益。只看产出不看投入。只见成果,不见耗费,盲目追求高指标。重速度,轻效益,会导致经济过热和结构失调,造成资金,原材料,能源的全面紧张,给国民经济发展带来极大的危害,对这种错误思想倾向必须坚决纠正。
三年困难时期
指1959年到1961年我国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的时期。从1958年开始,由于我们经济工作指导思想上“左”的错误,再加上当时的自然灾害和苏联政府背信弃义地撕毁合同、撤走专家,使我国国民经济发生了严重困难。突出表现在:基本建设规模过大,各种比例关系严重失调,通货膨胀,市场供应紧张,人民生活困难。为了解决这些困难,党中央在1960年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1962年扩大的中央会议以后,全党在统一认识的基础上,坚持贯彻了以“调整”为中心的八字方针,使国民经济逐步好转。到1965年基本完成了这一任务,整个国民经济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景象。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