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党建工作实务丛书:国家经济政策和经济制度(下)
36239600000003

第3章 经济发展、产业结构(3)

指社会生产的各部门、各行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例、配置脱离了资源条件所提供的可能或不符合社会再生产正常进行的要求的状况。产业结构失衡反映为国民经济总体上的失衡、各个地区的产业结构失衡和各个部门内部的结构失衡。我国的产业结构失衡,除了历史上的因素外,主要产生于经济体制转换和对外经济开放中的宏观失控。主要表现是:①农业与国民经济发展不适应,投入严重不足,生产多年徘徊。②基础产业发展滞后,如能源、交通等部门,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产业”。③各地区趋同化现象严重,发展产业不以本地资源为基础,“大而全、小而全”;城乡同步发展,共争能源、市场。④高附加值、高利率产业片面发展,个别与引进技术相关联的产业没有建立起与整个国民经济的传导效应,造成结构“虚高度化”;与此同时,乡村工业使一些落后技术异地“再生”,出现低技术产业扩散、发展的“后倾化”。⑤各部门内部产品结构不合理,投资饥渴与产品积压共存。上述情况的存在,严重地制约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健康发展,必须通过加强宏观控制,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和投资适度“倾斜”政策,运用经济、行政和法律等手段,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之合现化。

重型结构,轻型结构

对我国经济结构(主要是指产业结构)的一种提法。重型结构是指重工业比重过大,农业、轻工业相对落后的经济结构;轻型结构是指农、轻、重比例关系比较合理的经济结构。也有人认为,重型结构和轻型结构是互为对称的产业结构的两种类型。在工农业总产值构成中,若重工业产值占工农业产值的60%以上,而农业、轻工业占40%以下的结构则为重型结构;反之即为轻型结构。

二元经济

亦称二元结构,是发展经济学的重要概念之一。指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是由两个不同的部门组成的:一是以现代化技术为特点的经济部门或“现代部门”;二是以传统的落后技术为特点的农业部门或“传统部门”。这两种部门的并存被西方经济学者称之为“二元经济”或“二元结构”。这个概念由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提出。他认为二元经济的发展动力在发达部门。由于传统部门存在着隐性失业,因此有充足的劳动力供给,劳动力价格有竞争优势,所以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积累资本。资本积累依靠储蓄,储蓄来自利润的增加,为了增加利润,可以适当运用通货膨胀等办法来刺激投资,使现代经济部门相对传统部门更快地发展,以带动传统部门的技术改造和创新。

第四次产业革命

指相对于第一、二、三次产业革命而言的当代科学技术革命。它以微机、遗传工程、海洋工程、新材料和新能源为基础,基础产业转向知识与技术密集型的计算机、生物工程、海洋开发和航天等部门和行业。其特点是知识化和信息化;劳动力结构转向以从事高智力支出的脑力劳动科学家、工程技术人员和计算机人员等为主;在生产上呈现高效率、高效益、高增长和低消耗、低能源、低污染的“三高三低”态势。随着第四次产业革命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其作用必将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对生产力的发展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目前,计算机及其网络系统的研制和开发发展最快,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管理过程中,并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三次产业分类法

西方经济学者对国民经济的分类方法。在研究国民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阶段对,通常把国民经济各部门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各国划分三次产业的内容不尽相同。一般说来,第一产业包括农业、林业、水产业和畜牧业等部门;第二产业包括制造业、矿业、建筑业、电气和煤气业等部门;第三产业包括交通运输业、通信业、商业、金融、公务、私人劳务和其他服务行业等。1985年我国国务院转发国家统计局的《关于建立第三产业统计的报告的通知》,第一次对我国第三产业作了具体划分,方法参考了国际上三次产业分类法,也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三次产业的划分,有利于我们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促使产业结构高度化和社会与经济的协调进步。

第三产业

指以提供服务为特征的,基本上属于非物质生产的产业。一般地说是相对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而言的。我国产业结构的划分是,第一产业: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第二产业:工业(包括能源、原材料、机电制造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第三产业是除以上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如公用服务业、金融保险事业、商业、咨询、旅游、技术服务性行业等。从用途讲:也可以划分为生产服务、生活服务等等。第三产业是社会分工和社会化生产的产物。近年随着新技术的发展,信息产业迅速崛起,成为第三产业中的代表。第三产业在现代国家得到很迅速地发展,主要由于物质生产部门为其提供了必要的经济条件,工农业的现代化、生产与消费的现代化、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都要求第三产业不断地发展,以满足各方面不断增长的物质上与精神上的需要。

资源有效配置

指资源的配置使供给总量及其结构与需求总量及其结构达到统一,使经济运行取得最佳效果时的状况。资源,是社会在一定时期所具有的自然资源、人造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总称。资源在部门间的分配比例及其流动为资源配置。有效,即使资源充分发挥其作用。

投资管理体制

即基本建设投资管理体制。指对基本建设资金的来源、使用方式和收益分配关系等方面的组织系统和管理制度的统称。它是基本建设管理体制的一个重要方面。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一种国家单一投资、企业无偿使用、无人承担风险的集中统一的“大锅饭”管理体制。在此体制下,企业投资难以形成自我约束机制,出现了难以医治的“投资饥渴症”,投资结构不合理,效益低下。1979年8月国务院批准一些部门和地区进行投资体制改革的试点工作,1984年9月,正式做出决定国家投资有偿使用,改财政拨款为银行贷款。并对不同项目实行差别利率,同时,引入竞争机制;1988年国家成立了能源、交通、原材料、机电轻纺、农业、林业等六个投资公司,在投资主体多元化、资金来源多渠道、项目招标打破地区、部门界限、提高投资效益等方面已初显成效。

预算外投资

亦称“国家预算外投资”。即国家预算以外所安排的各种用于固定资产的投资。它包括四方面:①国内贷款,利用建设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和地方财政的贷款,以及利用国内其他贷款进行的建设工程的投资。②自筹资金,指由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及地、县、市和各企、事业单位自行筹集资金完成的固定资产投资。③利用外资,指利用国外资金在我国进行的固定资产投资。它主要有:外国政府、国际组织、商人、银行提供的贷款;三资企业中的国外投资;国外无偿捐赠的资金;利用中国银行、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等在国外筹措到的资金在国内完成的投资。④其他投资,由上述资金来源以外的各项其他资金来源所完成的投资。如联合投资建设项目中的集体或个人投资等。

预算内投资

又称“国家预算内投资”,指那些列入了国家固定资产投资计划并且由国家预算拨款的投资,同时也包括部分建设银行以贷款形式贷给建设单位的投资。依照我国现行的固定资产投资管理体制,预算内投资分为以下两部分:①列入了基本建设项目的预算内投资,包括国家预算内的基本建设拨款和中央财政所安排的其他专项建设拨款,用以前年度结转的上述预算内资金所完成的投资,以及原来由财政拨款现改为建设银行以贷款形式贷给建设单位的投资,也作为预算内投资。②更新改造项目中的预算内投资,包括中央财政拨款进行的更新改造投资和用以前年度结转的中央财政拨款完成的投资。

财政拨款

指国家按照财政预算规定的数额、用途和程序,分配、拨付给各使用单位的财政资金。又称预算拨款。我国的财政拨款是国家通过财政机关拨付给国民经济各部门、国家机关(行政管理机关和国防军事机关)和各事业单位的财政资金。其拨款方式有两个:一是划拨资金,即财政机关根据核定的季度经费计划,通过金库,对主管会计单位分次拨付预算资金,划转银行存款账户。二是经费限额,或称限额拨款,即经费机关根据每一季度的经费计划,再依照实际需要,按季一次或分次向财政机关提出申请。由财政机关核拨经费限额,通知银行和经费机关,并由银行为经费机关开立限额账户,旧体制下,存在财政预算约束软化现象,各单位共吃财政大锅饭,虚报计划,争要贷款的现象非常普遍,严重地影响了资金的合理使用,造成资金浪费。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我们对资金的分配制度进行了改革。

银行贷款

指银行按照一定的利率和到期必须归还等条件,把货币资金提供给用款单位使用的一种借贷活动。我国的银行贷款,按照国家的统一政策,由中国工商银行、中国人民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等各专业银行办理。银行贷款的对象是国营企业、集体经济组织或个人。银行贷款可分为工业贷款、商业贷款、基建贷款、农业贷款和外汇贷款等。银行贷款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企业在生产和经营活动中的暂时困难与急需,促进经济发展。

“拨改贷”

基本建设投资拨款改贷款的简称。指我国国家预算直接安排的基本建设投资,由无偿拨款改为通过中国人民建设银行贷款供应的制度。无偿还能力的建设项目除外。这是固定资产投资管理体制的一项重要改革。1979年前,国家基本建设投资均以国家预算无偿拨款方式通过建设银行办理。为加强投资使用的经济责任制,提高投资效益,1979年按照资金有偿使用原则。试由建设银行以预算拨款资金为来源而以贷款方式向建设单位供应,1985年全面推行,在建设银行信贷业务中称为“财政预算基本建设贷款”。同时对其中无偿还能力的建设项目,规定可以经过批准,豁免偿还本息。1986年又改为:凡行政、事业单位等非营业性的、无偿还能力的建设项目取消“拨改贷”及豁免偿还本息办法,仍恢复无偿拨款制度。按此规定,国家预算直接安排的基本建设投资,分列为国家预算内拨款投资和国家预算内“拨改贷”投资两部分。两种资金分别管理,分别核算,不相混同。属于“拨改贷”部分的预算资金,按照财政级别,由中央和地方预算拨给同级建设银行作为贷款资金来源。对实行“拨改贷”的建设项目,由建设银行会同主管部门根据批准的年度基本建设计划和。“拨改贷”投资计划下达年度贷款指标,作为年度内建设单位借款的限额。建设单位应向建设银行经办行办理借款手续,签订借款合同。贷款利率按不同行业分别确定。利息由银行按借款单位实际支用的贷款计收,并按年计算复利。贷款本息,均自项目建成投产后,按借款合同规定分期偿还。

消极投资和积极投资

关于投资结构和投资方向的两个术语。消极投资指土建工程的投资,这类投资不一定带来直接的生产能力,只起到提供设备使用空间的作用。积极投资指用于生产设备本身的投资,这种投资直接形成生产能力。这两个术语并无褒贬之意,在实际投资过程中,不可能存在单纯的积极投资。即使是在现有的厂房内安装设备,也必须包括土木工程方面的投资。不过两者之间在总投资中的比例,却影响着投资的直接效益。一般消极投资占的比例数越大,投资效益就越低。我国这类投资的比重比一些经济发达国家要高得多。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是劳动生产率较低,再一个就是施工中的计划不周和原材料的浪费。必须通过加强投资管理,尽快改变这种局面。

基本建设规模

指一定时期内固定资产的建筑、添置和安装的总量和格局。分为年度建设规模和在建总规模,年度建设规模是年度的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在建总规模是指一定年份全部在建项目交付使用所需要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评价基本建设规模,控制基本建设规模,都必须注意到两者之间的差异。从建设项目的类别上,又划分为生产性基本建设规模和非生产性基本建设规模。基本建设是社会主义扩大再生产的必要条件,保持适度的发展规模,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但是,不能随意地扩大基本建设规模,必须与国民收入总量增长。积累与消费的适度比例及物资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可供量相适应。量力而行、量入为出,加强宏观控制,特别是对计划外基本建设项目和非生产性基本建设项目更应严格控制。否则就可能造成战线过长、投资效益降低和社会总需求过度膨胀等结果。

“大而全,小而全”

指国民经济结构布局的一种不合理状态。从指导思想看,这是自然经济观念的产物;从形成过程来看,与我国的经济体制和利益分配关系,有着密切的联系。“大而全,小而全”具体表现为:大企业力求自成体系,不仅从原料加工、机械维修到总装成形,各类设备,各类工种一应俱全,而且,还附带着职工福利、社区服务、文化生活等一系列机构。小企业虽小却也万事不求人,不参加生产协作,不去搞横向联合,只在小圈子内打小算盘。各地区为了本地区的利益大搞重复建设、重复生产。这种状况的危害是十分显明的,它造成了企业发展的沉重负担和大量社会劳动的浪费;造成了部门、地区之间的盲目攀比、资源的不合理配置;不利于生产的社会化分工和专业化协作的发展。必须从国民经济管理体制上进行改革,改变这种状况。

长线产品和短线产品

长线产品,指供给大大超过社会需要,供过于求的产品;短线产品,指供给严重不足,供不应求的产品。根据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的要求,社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之间必须保持合理的比例关系,建立起生产和需要之间的平衡。但是由于政策以及价格等方面原因,在我国有些产业出现了畸形发展,生产的产品过剩。而有些产业却是长期停滞不前,生产的产品严重不足。由于这种状况未能及时纠正,结果造成产业结构严重失衡,长线越长,短线越短的局面。这种局面使市场上商品积压与商品短缺并存,给国民经济发展带来极大的困难。因此,我们要花大力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坚决压缩和控制长线产品生产,增加和开放短线产品生产,把国民经济的重要比例关系协调好。这是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深化改革,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的重要措施。

二次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