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党建工作实务丛书:十六大以来理论成果(下)
36245800000006

第6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3)

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第一,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建设和谐社会是现代执政党所追求的重要目标,也是现代执政党完成历史使命的根本手段。执政党只有大力发展民主政治,努力构建和谐社会,才能最大限度地凝聚公众的智慧和力量,维护公众的权利和利益,获得公众的认可和支持。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谐是社会各要素协调有序的表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不仅表现在能迅速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而且表现在政治上充分发扬人民民主,保证全体人民真正享有各种有效形式管理国家和社会的权利,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维护社会稳定。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实质就是保证人民当家做主。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做主,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确保人民安居乐业,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努力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确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政治目标。第二,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

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越是繁重,越要增强依法治国、依法执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越要注重维护法制的统一和尊严,依法处理和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引导和规范各种社会行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提供有力的法制保证。第三,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的各项制度,丰富民主形式,发展基层民主,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的需要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的新形势,大力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特别是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市场主体和中介组织法律制度、产权法律制度、市场交易法律制度、信用法律制度,以及有关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等法律制度,加快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第四,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是新形势新任务对我们党领导人民更好地治国理政提出的基本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切实增强法制观念,带头学法守法,在全党全社会营造依法执政、依法治国、依法办事的良好氛围。要进一步加大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制宣传教育的力度,提高全民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宪法意识和法制观念。各级领导干部要努力提高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能力,自觉地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越是工作重要,越是事情紧急,越是矛盾突出,越要坚持依法办事。要善于运用法律手段促进经济的繁荣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权益。要加强学习和研究,不断解决依法治国、依法执政实践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努力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回答推进依法治国、依法执政提出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更好地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公平正义的社会

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首先,公平与正义是社会稳定的基础。所谓公平,就是没有偏见。在现代的多元社会,公平是一种社会契约,也是一种行为规范。没有偏见,才能形成社会一致公认的社会契约和行为规范。处在一定历史阶段的社会,都有其特定的公共规则,据以规范这个社会的基本结构、分配社会的基本权利和义务。而制约这些规则权利、义务的基本原则,就是社会正义。公平是正义的基础,没有社会公平,就谈不上社会正义。失去了社会正义,必然导致社会的失衡,而失衡的社会,肯定是不稳定的社会。从某种意义上说,任何的社会动乱都来自于社会的不公和失衡。公平和正义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重要标志,是保持社会稳定的深层次基础。其次,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基础。社会公平和正义,精义就在于给每个人以所应得。从具体内容和规则上看,现代意义上的公正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保证的规则,即切实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机会平等的规则,即从总体上保证每个社会成员享有大致相同的基本发展机会;按贡献进行分配的规则,即根据每个社会成员的具体贡献进行有差别的分配;社会调剂的规则,即立足于社会的整体利益,对一次分配后的利益格局进行必要的调整,使社会成员不断得到由发展所带来的利益,进而使社会生活的质量不断有所提高。从社会分层的角度说,公正的规则包括社会阶层之间的相互开放和平等进入;各阶层应当得到有所差别且恰如其分的回报;各阶层之间应当保持一种互惠互利关系等。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应当确立保证的规则,坚持机会平等的规则、按贡献进行分配的规则、社会调剂的规则。从社会分层的角度说,应促进社会阶层间的相互开放和平等进入,保持一种互惠互利关系。第三,注重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涉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随着全社会民主法制意识的增强,人民群众的公平意识越来越强,对我们党和政府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的要求越来越高。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不仅涉及收入分配、利益调节等经济问题,而且涉及公民权利保障、政府施政、司法公正等政治、社会问题。在任何社会中,社会成员之间存在一定收入差距是难以避免的,但应在合理范围内。如果社会成员收入差距悬殊、而又长期得不到解决,就不仅会挫伤人们的积极性,影响经济社会发展,而且会影响社会安定团结。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收入分配问题,并进一步加强对这个问题的研究,以更好地处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和实行多种分配方式的关系。既要坚持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并推动先富带未富、先富帮未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第四,新时期以来,我国社会在充满发展活力、各方面群众生活不断提高的同时,也出现了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我们党高度重视这个问题,并正在采取各种措施积极解决这个问题。要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政策、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这就要善于从政策取向上抓准最大多数人的共同利益与不同阶层的具体利益的结合点,正确反映并妥善处理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特别是要高度重视和维护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坚决反对和纠正各种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同时,要增强妥善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利益矛盾的本领,善于运用政策、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调解等方法,进一步健全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工作机制和社会利益协调机制,依法及时合理地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此外,还要建立健全社会利益协调机制,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要求、解决利益矛盾,自觉维护安定团结。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诚信友爱的社会

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第一,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这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要以诚实守信为重点。这是对多年来我国思想道德建设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对建立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体系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一是诚信是人类社会一切道德的基础和根本,是做人成事及经济生活中的一个基本道德规范。一个信用缺失、道德沦丧的国度,必然不会有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社会秩序,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也就得不到有力支持和保障。二是诚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讲,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前提和基础,市场经济本身就是一种信用经济。如果破坏了信用关系,就会动摇市场经济的基础,带来经济和社会秩序的混乱。因此,市场经济越发达,就越要诚实守信。三是诚信建设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实现社会风气根本好转的关键。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一个社会大系统工程,有着许多不同的内容,而诚信建设则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加强诚信建设,培育良好的道德环境,才能使人们自觉地遵守社会道德行为规范,形成追求高尚、激励先进的良好的社会风气,才能实现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从而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维护和保持社会稳定。当今社会上存在的种种不正之风,从一定程度上说,都与诚信道德缺失有关。这些现象的存在,严重地破坏了党和政府的形象,扰乱了社会的正常秩序和良好风气。第二,建立完善的道德规范体系,是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基础性工程。一是诚实守信是每个社会成员都必须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就要紧密结合人们的公共生活、职业生活、家庭生活等不同领域和层面的具体特点和实际,把诚实守信的道德要求细化为具体的行为规范,使社会成员的一切实践活动都能得到具体的规范指导,各种社会关系都能得到具体的规范调节。二是无论是道德教育、道德实践还是道德评价,都要把诚实守信作为突出问题来抓。要紧紧抓住影响人们道德观念形成和发展的重要环节,从各个年龄阶段、各个领域、各行各业公民的具体实际和特点出发,运用多种形式和手段,在家庭、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方面坚持不懈、广泛深入地进行以诚信为本的道德教育。要积极开展诚实守信的道德实践活动。把诚实守信道德建设与各项业务工作结合起来,与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结合起来,在开展业务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人们的诚信意识,增强人们的诚信觉悟。要充分发挥思想文化阵地和精神文化产品的作用,大力宣传报道诚实守信的各种典型,在社会上着力营造浓厚的“诚信光荣,失信可耻”的道德评价氛围,增强人们诚实守信的道德责任感,激励人们更加自觉地坚持和弘扬诚实守信的道德传统。第三,加强信用法制建设,既要做到有法可依,更要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如果执法人员自身信用丧失,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甚至知法犯法,其后果将会更加严重。因此,必须牢固树立并维护法律的权威,真正把诚实守信道德规范建立在坚实可靠的法制基础上。第四,把建立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在内的、相互协调的社会保障体系,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要求在全社会大力提倡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形成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要求既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又要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既要保护发达地区、优势产业和先富群体的发展活力,又要高度重视和关心欠发达地区、比较困难的行业和群众。可以说,构建和谐社会战略任务的提出,既为社会捐助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必须看到,我国是世界上的人口大国,也是贫困人口大国:城市有2200多万贫困居民依靠最低生活保障;农村有2841万低收入贫困人员,1479万绝对贫困户(人均纯收入低于785元),每年有近8000万灾民需要救济,同时还有8300万残疾人也需要实施救助。继续解决好这些困难群体面临的各种困难,有利于社会上更多的人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维护社会安定团结;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充满活力的社会

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我们党提出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其着眼点就是要从政策上促进、从制度上保证整个社会的创造活力。按照十六大的要求,提出要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坚决破除各种障碍,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党要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充分发挥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根本力量的作用,又要鼓励和支持其他社会阶层人员为经济社会发展积极贡献力量;既要保护发达地区、优势产业和先富群体的发展活力,又要高度重视和关心欠发达地区、比较困难的行业和群众。要在全社会努力形成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形成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这是很有现实针对性的。鼓励创造,才有活力和效率;扶贫济困,才有安定与和谐。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安定有序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