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第一,社会稳定既是重大的社会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不仅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安居乐业,而且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安定团结。《决定》提出,要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落实维护社会稳定的工作责任制,积极探索预防和解决社会矛盾的新路子。一方面,要建立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使人民群众的意见能够充分表达出来,以便能够依法及时合理地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另一方面,要针对各种因素对社会稳定的影响,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还要有效发挥司法机关惩治犯罪、化解矛盾和维护稳定的职能作用,加强和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机制,依法打击各种犯罪活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第二,做好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党的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部署,只有得到群众的真心支持和拥护才能取得成功。而党的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部署要得到群众的真心支持和拥护,就要能够给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我们提出群众利益无小事,就是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在落实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部署中,时时刻刻把群众利益放在心上,尽心尽力把涉及群众利益的事情办好。当前,要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要继续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通过发展服务业、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小企业和公益性事业创造更多就业岗位,通过广泛开展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就业和创业能力,使更多人实现就业再就业。二是要继续做好扶贫开发工作,坚持开发式扶贫的方针,增加对贫困地区的投入,尤其要关注还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的困难群众,尽快帮助他们脱贫致富。三是要继续抓好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的管理、培训和服务工作,确保农民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要切实帮助失地农民解决生产生活上的困难。四是要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进一步解决好群众看病难、上学难的问题。五是要切实抓好安全生产工作,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发生,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六是要加强对严重危害群众健康的重大传染性疾病的防治。第三,加强对群众的教育引导。做好群众工作,不仅要善于联系群众、服务群众,而且要善于宣传群众、教育群众。这两个方面,都是我们党的群众路线所要求的。如果不善于宣传群众、教育群众,甚至不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那是不可能做好群众工作的。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保证,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但是,这并不是说,对一些群众中存在的思想问题和其他问题,对一些群众提出的不符合法律和政策规定的要求,对一些群众中出现的违法现象,我们就不做工作了,就可以放任自流了。那样理解党的群众路线是片面的、不正确的,不仅不利于党和国家工作的开展,而且最终也不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越是矛盾突出,越是问题复杂,越要耐心细致地做好宣传、教育群众的工作,引导群众正确分析形势,正确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正确认识自己的根本利益和实现自身利益的途径,自觉为改革发展稳定贡献力量。要在群众中深入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教育,深入进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的教育,深入开展国情教育,深入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特别要加强民主法制教育,深入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和帮助群众学会运用正确的手段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做宣传、教育群众的工作,要讲究方式方法,善于摆事实、讲道理,努力做到深入浅出、以理服人,使群众能听得明白、听得进去,真正产生实际效果。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都要深入群众、深入基层,着力提高宣传群众、组织群众的本领,善于在服务群众的过程中做好宣传群众、教育群众的工作,把广大群众凝聚在党和政府周围,共同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而奋斗。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努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首先,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没有和谐稳定的生态文明,就不可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曾告诫: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因此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是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决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相反的,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其次,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必备前提和条件。但自然界向人类提供的资源是不可再生的,人类需求的增长与自然界所能提供的各类资源必须相适应。
我们在追求发展进步的过程中出现了人与自然不和谐的现象,生态环境的破坏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因此,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路,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这是我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关系后做出的理性抉择。第三,人与自然共处在地球生物圈的同一体中,人类的繁衍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大自然,必须以大自然为依托,利用自然;同时又必须改造自然,让大自然造福于人类,服务于人类。人与自然的这种对立面的同一和斗争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第四,综观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史,当前提出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是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经济社会高度发展的必然要求。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充分了解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史,对我们在水利工作中自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人类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应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有意识地去追求人天和谐的境界,与自然和谐相处,而不能以牺牲子孙后代的发展条件为代价来求得眼前的发展。这才是可持续发展的真正含义。首先,要牢固树立人与自然相和谐的观念。自然界是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物的摇篮,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建设自然就是造福人类。要倍加爱护和保护自然,尊重自然规律。对自然界不能只讲索取不讲投入、只讲利用不讲建设。发展经济要充分考虑自然的承载能力和承受能力,坚决禁止过度性放牧、掠夺性采矿、毁灭性砍伐等掠夺自然、破坏自然的做法。要研究绿色国民经济核算方法,探索将发展过程中的资源消耗、环境损失和环境效益纳入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体系,建立和维护人与自然相对平衡的关系。其次,是自然资源只有节约才能持久利用。要在全社会树立节约资源的观念,培育人人节约资源的社会风尚。要在资源开采、加工、运输、消费等环节建立全过程和全面节约的管理制度,建立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社会,逐步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与消费方式,依靠科技进步推进资源利用方式的根本转变,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坚决遏制浪费资源、破坏资源的现象,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再次是要牢固树立保护环境的观念。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社会生产力持续发展和人们生存质量不断提高的重要基础。要彻底改变以牺牲环境、破坏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不能以眼前发展损害长远利益,不能用局部发展损害全局利益。要在全社会营造爱护环境、保护环境、建设环境的良好风气,增强全民族的环境保护意识。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持以人为本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做好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经济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条件和基础,和谐社会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保证,两者相互促进,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步入良性循环轨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蓬勃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度提高,同时也出现了城乡及地区差距扩大、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等问题。妥善处理和逐步解决这些问题,才能够有效化解社会矛盾,消除不稳定因素,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合力。②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要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努力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环境。③要妥善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反映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的不同呼声,让更广大的人民群众都能够享受到改革与发展的成果。④要健全社会利益的沟通渠道和协调机制,充分满足不同利益集团合理的利益诉求。⑤要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⑥要完善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工作机制,健全信访工作责任制,努力做好群众工作。一是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到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因此,必须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认真贯彻中央的有关方针政策,把新形势下的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做得更好。1998~2003年,国有企业累计下岗2818万人,目前全国需要再就业的下岗失业登记人员约830万以上;现在我国已转移农村劳动力2亿多,其中乡镇企业接收了1.36亿,农民进城务工经商的已超过9800万人,但农村有约5045万(保守估计为1.06亿人)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当前尤其要帮助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特别是要对那些面临就业困难的下岗失业人员实行就业援助。2007年,新增就业1204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515万人。要加快发展就业容量大的第三产业、中小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形成更多的就业增长点。要继续落实就业再就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加强政府就业指导和服务,抓好就业培训,鼓励各类下岗失业人员通过各种方式实现再就业。要高度重视大学毕业生就业,认真解决就业困难人群的就业问题,进一步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努力创造更加公平公正的就业环境。二是继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促进发展和保持稳定的重要条件。我国人口众多,社会财力并不充裕,社会保障水平和保障方式要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从实际出发,既要逐步扩大保障的覆盖面,又要合理确定保障水平,实现社会保障的可持续性。要进一步扩大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失业保险的覆盖面,进一步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要高度重视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生活困难问题,继续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改革试点,有条件的地方可继续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三是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逐步解决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城乡、地区、行业之间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是不协调的一个重要表现。这是长期积累下来的深层次矛盾。这个问题不解决,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要整顿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公平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注重社会公平,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①首先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政策、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高度重视和维护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坚决纠正各种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增强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健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工作机制,完善信访工作责任制,综合运用政策、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调解等方法,依法及时合理地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建立健全社会利益协调机制,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要求、解决利益矛盾,自觉维护安定团结。②缩小社会差距,平衡利益关系,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良好的社会基础。构建社会均衡发展的格局,实现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和谐发展,形成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要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政策、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高度重视和维护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慎重出台涉及各种利益调整的改革措施,避免出现分享改革成果与承担改革成本脱节的问题。要在保护发达地区、优势产业、先富群体发展活力的同时,完善分配、税收、财政、金融、社保等制度,加强对落后地区、困难行业和群体的扶持,缩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群体之间过大的收入差距。要积极推进户籍、就业、升学等制度的改革,逐步消除社会流动中的壁垒,使各阶层社会成员尽可能获得平等的发展机会。
加强和改善党对人大工作的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