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细说北京街巷地名
36369500000003

第3章 皇城、内城、外城与北京街巷地名(1)

皇城的北京街巷地名

天安门广场在北京市中心。

如果没有天安门,就不会有“天安门广场”的称谓,所以这里需要将“天安门”的来历其历史演变的基本情形,先说在前面;然后,再说说天安广场历史演变的基本情形。

天安门

天安门原名叫“承天门”。明朝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皇帝当政统治期间,在元大都都城的基础上,大规模修建内城。在修建皇宫紫禁城的同时,于永乐十五年(1417年)始建明清两代皇城的正门,称“承天门”。

那么,当时为什么称做为“承天门”呢?

根据史料记载,是因为紫禁城的建造深受唐朝都城——长安城的影响。《中国古代都城概况》一书中载:唐古都长安城,宫城有五个门:正中是承天门,东侧是长乐门,再东为永春门;西侧为广运门,再西为永安门;北面的两个门,正门为玄武门,其东为至德门。唐太宗李世民发动的“玄武门之变”就是在正北门。

明、清皇宫紫禁城的北门,最初名为“玄武门”,后为避讳康熙皇帝的名字——玄烨,故更名为“神武门”。皇城的正门,之所以最初被命名为“承天门”,从史料的记载来看,显然都是深受唐古都长安的影响。

那么,最初建成的承天门是什么样子呢?

据《天安门》一书中载:

当初的承天门不过是一座黄瓦飞檐三层楼式的五座木牌坊,牌坊正中高悬“承天之门”匾额。承天门之名寓有“承天启运”和“受命于天”的含义,喻示封建皇帝是受命于天,替天行使权力,理应万世为尊。

承天门修建起来后,于明英宗朱祁镇皇帝当政统治期间,即在他第二次登基做皇帝的天顺元年(1457年)7月间失火被毁。从中国历史上来看,1457年是多灾多难之年,不仅是皇城南面的正门承天门失火被毁,而且还发生了不少其他的灾难性事件。对此,《北京历史纪年》一书中载:

一四五七年丁丑明景泰八年,英宗天顺元年正月,代宗病。议立皇太子即位,荚宗与太监曾吉祥,亲信大臣石亨策划,乘机发动“夺门之变”。英宗复辟,改元天顺,杀兵部尚书于谦。

于谦于土木之变后,整顿京营军制,创立团营,加强训练,以卫京师。是月,以“谋逆罪”死。

二月,景帝死。葬金山,位于今颐和园西。

六月,大雨无际,雹,今天顺府于大兴、宛平两县各立养济院一所,收容灾民。是月,大圣寿万安寺(又名白塔寺)改名妙应。

七月,承天门灾(指失火承天门被毁)。

8年后,明宪宗朱见深即位当上了皇帝,他在成化元年(1465年)首先抓的朝政中的重要大事,就是修复被火毁的皇城正门——承天门。

明宪宗下谕旨:命工部尚书白圭主持重建皇城南面的正门——承天门。但是,这次重建的,可就不是原来那样的一座黄瓦飞檐三层楼式的五座木牌坊了。重建的承天门,扩大为九开间的规模宏大的城门楼式建筑,为今日世界闻名的北京天安门城楼,其相当精美的建筑形制,而打下了相当好的基础。据《天安门))一书中载:

此后明代180年间虽屡有修建,都未作较大改动。崇祯十七年(1644年)3月19日,李自成率领农民军攻占北京城,十几天后清兵入关,农民军兵败退出北京。在此次的攻守战中,承天门又毁于战火。满清皇室入主紫禁城后,很重视这个表示帝王尊严和社稷江山的城门。清顺治八年(1651年),清世祖福临下令大规模重建原承天门,并更名承天门为“天安门”。

“九”与天安门

明宪宗下谕旨命工部尚书白圭主持重建承天门,其所以扩大为九开间的规模宏大的城门楼式建筑,并不是无缘无故的,而是有一定的讲究和道理。

我国传统文化中,将十位数中的双数,即偶数二、四、六、八、十,名为“阴数”;将单数,即奇数一、三、五、七、九,名为“阳数”,并将“阳数”之极——九,视为“天数”,因天大地小,故九之“天数”,格外受崇。古时候,“九”被人们巧妙地运用到社会生活实践中的许多方面。

比较典型的例子是,例如:封建朝廷为了密切配合宣扬“真龙天子”的无上尊严与权威的需要,在皇帝穿的龙袍绣上“金龙九”(《大清会典·舆服》),文武百官朝见皇帝时,要“三跪九叩首”(《日下旧闻考》)。

不仅如此,建造皇宫紫禁城的建筑大师们,非常有创造性地将紫禁城内的屋宇间数,恰到好处地取九之天数,修建成为9999间半。

今日的北京天安门,原为明清两代皇城南面的正门,建筑大师们恰到好处地将备受推崇的数字九,运用到城门楼的建筑上,将城门楼建造成为面阔九间,歇山式屋顶,是九条脊;檐角小兽,亦为九: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狎鱼、獬豸、斗牛;门扇采用的四九之数,为三十六扇,五扇门上的门钉,取的是九的倍数,即门钉为九行九列,九九八十一枚。

那么,清朝的统治者为什么要把皇城南面的正门承天门改称为天安门呢?

这个问题,按照笔者的理解和认识来说,可作这样的归纳概括:从我国历史上来看,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皆希望“长治久安,天下和平。”清朝的统治者亦不例外,清朝上层的统治者们,同样非常重视和讲究在皇宫的建筑及其一些宫门、城门的命名上,强调和讲究“安”与“和”这二字运用上。所以,清朝不仅是将皇城南面的正门——承天门改称为“天安门”,而且将皇宫紫禁城内“三大殿”的名称,亦作了改动。为了体现封建统治者的美好愿望——“长治久安,天下和平”,清顺治时,取其“和”字之意,将紫禁城的三大殿,始改称为“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同时,皇城东西两侧和北面的门,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都是取一个“安”字,分别命名为“东安门”、“西安门”和“地安门”。

其实,在老北京的外城,有的城门命名也都是突出强调一个“安”字,以示封建统治者不仅是希望“长治久安”,而且希望“外安内和”:如老北京城的外城南面的正门,就命名为“永定门”;其两侧,东边的就叫“左安门”;西边的就叫“右安门”。而内城东北侧的门,就叫做“安定门”。

北京宫城的设计者——蒯祥

蒯祥(1397—1481年),字廷瑞,是明初江苏省苏州府吴县香山渔帆村人。他是明代初期著名的建筑家,北京宫城设计者。

蒯祥出身木匠世家,父亲蒯福就是名匠,明洪武年间曾参加南京明宫城的建筑营造。蒯祥从小聪明伶俐,心灵手巧,能举一反三,青年时便有“巧木匠”之称。

永乐十五年,蒯祥和全国各地数以万计的优秀工匠被征召到北京,参加皇家宫城的营建。蒯祥接替父亲,担任“营缮所丞”(相当于现在的总设计师兼工程师),设计并直接指挥明宫城的营建工程。当时,蒯祥的建筑技艺已达到了炉火纯青、巧夺天工的程度,“永乐间,召建大内,凡殿阁楼榭,以至回廊曲宇,样随手图之,无不称上意”。(康熙《苏州府志》)他精于尺度计算,又擅长榫卯技巧。还能双手握笔同时在一根柱子上绘双龙,“画成合之,双龙如一”,技艺娴熟,出神入化。

正统年间,蒯祥又受命营建乾清宫、坤宁宫和重建故宫三大殿工程。据记载,“自正统以来,凡百营造,祥无不予”;“正统中,重作三殿及文武诸司,效劳尤多”。由于他技艺高超,连皇帝也常呼他“蒯鲁班”。成化时,蒯祥已是七八十岁的老人,但仍“执技供奉”,俸禄食从一品,并参加了承天门(即天安门)的建造。

蒯祥品格也很出众。他官位大了,仍然不改恭谨俭朴的作风,出门从不坐轿。晚年,他主动辞官隐退,但每当有营造工程向他请教时,他还是热心指导或亲临现场。蒯祥死于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终年84岁。

天安门广场

从历史上来说,明清两代时,没有天安门广场之说;出现“天安门广场”的说法,是属于明清以后的事儿!

那么,明清两代时,内城南面的正门——“正阳门”(俗称前门)以北,皇城南面的正门——天安门之南,其基本情形是怎样的呢?《日下旧闻考·国朝宫室》里有记载:

正阳门之内为太清门,三阙,上为飞檐崇脊,门前地正方,绕以石阑,左右石狮各一,下马石牌各一。

大清门外俗称棋盘街,乾隆四十年修葺,周围石阑,以崇体制。

大清门之内,千步廊东西向,各百有十间,又折而北向各三十四间,皆联檐通脊。

[臣等谨按]凡吏兵两部月选官掣箴,刑部秋审,礼部乡会试磨勘,聚集于廊房之左右。廊房之外,东为户部米仓,西为工部木仓。

千步廊东接长安右门,西接长安左门,门各三阙,东西向,两门之中南向者天安门,五阙,上覆,重楼九间,彤扉三十有六,为皇城正门。

从《日下旧闻考》里记载的历史资料来看,很明显,明清两代时,天安门之南,正阳门、大清门以北,有东西千步廊等建筑,据此可以判断明清两代时,没有天安门广场之说,后来随着历史的发展演变:在天安门之南,正阳门之北,大清门、大清门内东西两侧的千步廊等建筑,以及千步廊东接的长安左门,西接的长安右门,都先后被拆除掉了。这样,就自然而然形成了天安门广场。

今天,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上,有由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等人设计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碑的正面镌刻着******主席亲笔题词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8个金光闪闪的鎏金大字;碑的背面是******主席撰文、******总理手书的碑文。人民英雄纪念碑,它不仅是表彰了人民英雄千古不朽的光辉业绩,而且它本身也是一座相当雄伟的建筑。

从人民英雄纪念碑再往南就是1976年11月开始动工建造、1977年9月落成的一座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的正方形大厦——毛主席纪念堂。

从毛主席纪念堂往南,在天安门广场最南端,就是老北京的内城南面的正门——正阳门雄伟的城楼,及正阳门箭楼。

长安街

长安街名称的由来

长安街这一名称与明清两代时大清门东西两侧的千步廊东接的长安左门和西接的长安右门,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日下旧闻考》中记载的“长安左门”,其位置在今天劳动人民文化宫(原为左祖“太庙”)前面的长安街大道上;“长安右门”,其位置在今天中山公园(原为右社“社稷坛”)前面的长安街大道上。

从前,老北京人习惯将长安左门、长安右门俗称为“东三座门”和“西三座门”。解放后,在20世纪50年代,老北京城进行城市改造时,坐落在长安街大道上的“东三座门”和“西三座门”,都被拆除掉了。但是,在1949年10月1日国庆大典的新闻纪录片里,人们仍然能够看到长安街上的长安左门和长安右门。

两座大门虽然是已经被拆除掉了,但是“长安”二字被保留了下来,这就是“长安街”一名的由来。

过去人们还习惯将“长安左门”称之为“龙门”,将“长安右门”称之为“虎门”,这都各自有一定道理和讲究。

长安左门——龙门

在明清两代,由于实行科举制度,所以每隔三年在京城就要举行一次科考。地方各省进京应考的举人,必须首先集中在大清门内东侧的千步廊,经会试考中为贡士之后,再由贡士经殿试考中者,才能被皇帝赐为进士。进士分为三等,殿试名列第一者,称做状元(俗称“头等状元”);殿试名列第二者,称之为榜眼(俗称“二等状元”);将殿试名列第三者,叫做探花(俗称为“三等状元”)。凡是经殿试考中,上了金榜的,统一称为“登龙门”。一登上龙门,身价百倍,高官厚禄,接踵而来,因此,从前老北京的民间百姓,将长安左门美誉为“龙门”。

长安右门——虎门

大清门内西侧的千步廊和长安右门,其用途与东侧的千步廊和长安左门截然不同。朝廷规定:每年各省在秋季以前,将平时判处死刑并未立即执行的案件,必须上报京都朝廷的刑部,而各省上报的案件,必须首先集中******门内西侧的千步廊,由刑部会同负责审查案件的官署——大理寺等进行审核之后,奏请皇帝裁决。然后,由朝廷将皇帝的裁决,经天安门送出长安右门,公布于众,名为“秋审”,随即将胆敢侵犯王法的重犯,押出长安右门正法。显然,谁一旦从这里被押出,好比入了虎口,再难生还。因此,从前老北京的民间百姓,将长安右门别称为“虎门”。

内城的北京街巷地名

东单西单与东四西四

你知道吗?现在北京城中的“东单西单与东四西四”在过去被老北京人称做“东单牌楼,西单牌楼,东四牌楼,西四牌楼”。

据《天府广记·城坊》里记载:“京师之地分为五城,每城有坊。”五城,指东城、西城、南城、北城和中城。书中列出了各城坊的名称。从《天府广记·城坊》一书的记载来看,“坊”显然是指五城内以行政区划分的一种单位,坊以下分为若干街巷等。每坊皆有坊门,称做“牌坊”或“牌楼”。尽管牌楼逐渐发展演变成为一种造型美观、结构繁杂的街头标志和装饰性很强的建筑物,但是,这种装饰性很强的精美建筑——牌楼,仍然与“坊”的建制密切相关。

北京著名的东四牌楼和西四牌楼,就是与内城中坊的建制分不开的。对此,清人朱一新在《京师坊巷志稿》里作了记载:“东大市街有坊四:东日履仁,西日行义;南、北日大市街,俗称东四牌楼大街。”“西大市街坊四:东日行仁,西日履义;南、北日大市街,俗称西四牌楼大街。”